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四大步法,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传统流派之一,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推广,吴式太极拳也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吴式太极拳的相关含义,以及学习吴式太极拳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要领,相信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吴式太极拳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 tulaoshi.com - 吴式太极拳 】
吴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传统流派之一,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推广,吴式太极拳也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今天图老师小编就为大家讲一讲吴式太极拳的相关含义,以及学习吴式太极拳我们需要掌握哪些要领,相信通过本文的介绍,大家对吴式太极拳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目录
1、吴式太极拳 2、吴式太极拳的四大步法
3、简述吴式太极拳的柔与活 4、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
5、吴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和养生功能 6、吴式太极拳内劲的练习
7、吴式太极拳体用要义 8、吴式太极拳桩步练法
吴式太极拳
对于太极拳的爱好者来说,太极拳的每一个流派都是值得去了解和研究的,这样才能拓宽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当中吴式太极拳是不能忘记的。
吴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占等。修占又传周旭林等。
无论是南派还是北派,都属于吴式太极拳,这只是地域性的区别而已。
吴式太极拳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具体体现在修炼时必须注意:
基本特征
(一)中正
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二)安舒
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
我们要将放松贯穿于学习吴式太极拳太极拳的始终,即每一个招式都离不开放松。
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势”。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
(三)轻灵
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最为重要之处。
在《太极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的提法,足以解释轻灵”的重要性。
这两句话的含义是指以轻灵为法则,在练拳中产生的灵敏度”。就像一台灵敏度很高的天平一样,在天平的一侧,加以不同的重量,即有不同的反应。精密度越高的天平,反应越是灵敏。
(四)圆活
一般练太极拳者对圆活”的理解都有偏颇的一面。圆活所表现的,绝不仅是形(即拳架)”的一个方面。
形圆,仅是学拳的初始阶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达到的;意圆,则更难也,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我将这两个阶段譬喻为升堂、入室”。
能练到神圆”的,则是凤毛麟角。
圆活的评判标准
1.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
2.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3.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气运身,务令顺遂。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这三个阶段是必须跨越的,否则,就无法谈及圆活。
问题须知
1.必须注意阴阳消长与动静变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虚实的变化。动静互变而无迟滞之弊”。
2.始终要保持中正、安舒的原则,所谓立如平准,动如车轮”。尤其是要注意不要犯双重”的弊病。关键必须时刻注意顶头悬”。
3.必须注意气的运行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十三势行功心解》说: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又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所以在练拳时,呼吸必须均匀,深长,频率要一致。
关于用”的方面,作为技,太极拳有其独到之处。就是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具体地说,就是十三势”的应用。
如何理解四两拨千斤”
实际上就是杠杆定律”。太极拳之应敌,不接触对方之重点,而移动其支点,使其失去重心。举例来说,在推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劲”。劲的应用即是在力与力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换句术语来说,也就是听劲”。
劲”的应用方法,也就是《打手歌》中讲的粘连黏随不丢顶”。我不认为刚劲是太极拳主劲,刚劲是一个个性的表现。无欲则刚,柔才是太极的主导。
劲在物体上找到一个支持点,就足以支持和抗衡其他力量。但力与力之间不能有间隔,有了间隔就有了空隙,无法利用其巨大的力量,这就是太极拳理论中所讲的断”。断是练太极拳的大忌。所以《太极拳论》说: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劲的建立重要的就是顶头悬(虚领顶劲)和充实丹田气”。属于内在的修为。外在的则是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总之,劲是蕴之于内的修为。所谓专主一方,支撑八面”。这种修为必须有牢固的基础。
推手是太极拳在用”的方面一个独特的、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方法。它是一种高级艺术,我们通常称之谓太极拳问答”。也就是通过推手来体验二者之间的功力,其具有非常独到的实用价值。学者必须努力下功夫,才能体会它的真谛。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吴式太极拳的四大步法
1、前进
这吴式太极拳前进步法中,就包含了三大动作,分别是弓箭步、逼步、连枝步。
人体的对应窍位是会阴穴,属肾经。如欲前进,意想会阴,眼神向前上看,有助于顺畅前进。弓箭步为今名,即后脚尖外移约45度,踏实,腿略伸直,前脚向正前方迈出~步,脚尖朝正前方,全脚掌着地踏实,膝前弓至小腿垂直为度,身体正向前腿的正前方。如搂膝拗步等拳式。
旧名(上面坫,下面瓦)步”(音店,支也),较形象、准确,因它也点明了运作之法,旧称这是吴式太极拳的独特步法。
腿膝曲蓄,足尖略扬,前进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适,要既轻灵又沉着。
如果想要学好这种步法,就必须考后面腿的力量,只有后腿的支撑,这样才能快速踢腿。
腿膝曲蓄,足尖略扬,前进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适,要既轻灵又沉着,虚迈实放,即运作轻灵,落地后沉着。
初练者如真能循规蹈矩,会感到运动量很大。吴式太极拳前进之步,均原于此步。逼步,乃是旧 名,现不见有此名称。
此步乃前进后随进之步。腿必须有前之劲,进而逼之。如中架子之如封似闭便是,现之练大架子者,大都已舍去 不用。
上面所说的连枝步在如今很多流传很广的招式中,已经不见踪影了,但是老架子里面还是存在的。
方法是两足均略下蹲,前足才出,后足即紧跟而上, 前足向前,后足外撇,两足呈45度。 前足为实,后足为虚,足尖点地。如 高探马穿掌便是。
2、后退
此步法中,只有一个半马步。人体的对应窍位是祖窍穴(即印堂穴),属心经。如欲后退,意想印堂,眼神向前下方看,便会顺畅后退。
半马步为两足并立,右足退后一步,足尖外移45度。踏实,曲膝下蹲,前足尖朝前,身体半斜向前腿方向。倒撵猴拳式便是。半马式,旧名后(上面坫,下面瓦)步。
因吴式太极拳有进生退死的说法,因而拳式中向后退步,只有倒撵猴一式,乃是以足尖点地,足跟后落实。其余与(上面坫,下面瓦)步同,不过反其方向而已。
3、左顾
此步法中,含有碾步、撤步、敛步、斜步。人体的对应窍位是夹脊穴,属肝经。如欲侧转前进(向左向右均一样),意想夹脊穴往实足滂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如地侧转前进。
碾步,是旧名,现已很少有此提法。凡拳势左右转换时,均以足跟为轴,足掌贴地随身而向左右移动,产生如碾之摩擦力,使不致发生前倾后仰与虚浮之病,因名曰碾步。
如揽雀尾、野马分鬃式便是,搂膝拗步与倒撵猴之前进、后退,在左右转换时亦须用此顾、盼之步 法,老架子之搂膝拗步更为明显。 以上(上面坫,下面瓦)、碾两种步法,为吴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在运、接、蓄、发四劲之 圆圈内,均离不开这二种步法。
撤 步、敛步、斜步,均旧名。撤步是由 里往外开之步,腿须含有圆圈和开 的搠劲,如抱虎归山式便是。敛步 与之相反,为由外往里合之步,腿 须含有圆圈和合的劲,如十字手便是。
斜步,乃是左右斜挪之步,腿须 有上下相随之劲,如斜单鞭式便是。
4、右盼
此步法与左顾基本相同,除去碾步、撤步、敛步、斜步外,尚有一翻身步。人体的对应窍位是膻中穴,属肺经。如欲侧转后退(向左向右都一样),意想膻中穴并向内微收,眼神顺着食指往下看,便能自然侧转后退。
翻身步,亦旧名,乃是回身以脊背领起向后转移之步,如翻身撤身捶、白蛇吐信二式便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简述吴式太极拳的柔与活
柔
柔是什么意思,柔代表柔软。
唯其慢,始能柔。速度小,不急而迟缓谓之慢。从人的生理和性格而论,世上多以暴躁急迫的男性比刚,慢弱温和的女性喻柔。
吴式太极拳要以柔和软绵的韵味贯串始终,势断意不断,藕断丝相连。
吴式太极拳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就是柔软。
吴式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有三个步骤:慢、快、慢。开始学习时宜慢,这种慢是心理的慢,导致外形的慢。但不能时停时动,断断续续。第二步是熟练之后自然变快,但不能散乱浮滑。
如此然后复于慢,但此时的慢不同于第一步的慢,是高层次高要求的慢。在慢中求柔,但注意不能痴呆。通过这三步锻炼,最终做到拳经所说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柔,不是目的,而是过劲和化劲的手段。拳经云: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因为练习吴式太极拳的时候要做到柔软,放松。所以,如何练习吴式太极拳的柔,成为了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只有放松才能柔活,柔活才能练出弹簧劲。练习时还须做柔过劲,刚落点”,阴阳俱备,松紧相间,只有极柔软然后才能极坚刚。
这样,太极拳练出的刚劲绝非僵刚,也不是拙力硬劲那种生铁般的脆刚,而是千锤百炼化作绕指柔”的优质韧性刚。
拳经有云:实有心之柔软,非有心之坚刚。”结果是有心求柔,无意得刚。这样得来的刚和柔是能刚能柔,亦刚亦柔,这才真正是太极拳所要求的刚柔相济,内外兼修。
活
不固定,不死板,灵活而富有生命力谓之活”。太极拳说的活”要以匀求之。
匀,是等分,是均平以补不足。太极拳有唯其匀始能活”之说。
匀有三层意思,一是单势的起承转合要匀,二是每势的衔接要匀,三是整套拳架从头到尾要匀,保持不断线,即如俗语说的扯着绳”。
拳经云:凡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为人制。”这是与活有所反的缘故。
什么是运化”呢?运”,可指运动,活动;化”,可解释为化解,活解,溶化。从这两个字看来,都得从活与动来作势,才能达到运化的目的。
太极拳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故曰:先在心,后在身。就人而论,心为性,身为命。
故人常说:修心养性,修心者即可立命,以先天化后天,以后天养先天,行自然无为之道直入圣,因此需要做到心平气静,神敛气舒,虚领顶劲等诸项要求,而达于忘我。
唯有忘我,才能做到思定而情忘,体虚而气运,心死而神活(意念专注)。神活则身更活。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八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人亦有四肢(即四大节——两膀、两胯)及八节(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八节运行,无休无止;人一动周身活泼,全赖于这八小节,节节随膀随胯运动不已。只有身活才无迟滞之弊。
排除杂念,思想专一,达到忘我,为的是让人用意不用力,只有用意才能灵活。故曰:用意则活,用力则滞。”意贯周身,运行在步,虚实转换在步,活与不活在步,灵与不灵亦在步。
步活,言进则能进,言退则能退,俗语说:手是两扇门,全凭步赢人。”伸要身得进,身进步也进。
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莫不在身调之,步用之,心主之,故也有心动快似马,肾动速如风,活活泼泼全在于心”之说。
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
吴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禹廷先师自幼习武,刻苦用功,奋进不息,尽得太极拳真谛,以其健康地度过96岁高龄被誉为武坛寿星”。
杨禹廷宗师为人诚信谦和,虚怀若谷,坦荡无私,广结善缘,德艺双馨。杨禹廷宗师全面继承了鼻祖吴全佑先师、王茂斋先师和吴鉴泉先师创立的吴式太极拳,在八十年的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开创了八方线和太极拳规范化教学的先河,培育了众多德艺双馨的驰名国内外的武术家,对于吴式太极拳的弘扬和推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吴式太极拳以其轻静柔化、紧凑舒伸、川字步型和斜中寓正的风格特点,被国家体委确定为主要优秀传统太极拳流派之一,深受国内外广大的爱好者的欢迎。
杨禹廷先师认真继承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八十年的太极拳教学和研究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了吴式太极拳。
中国古代兵法学是指古代用兵作战的战略和战术,古代武术是完成战略和战术所必须的格斗杀敌技术。在军旅武术中,具有攻防涵义的武术,表现为消灭敌人,保卫自己。
在民间武术和现代武术的散打格斗运动中,武术的攻防涵义表现为击败对手,自卫防身。中国古代兵法学不仅制约和影响军旅武术的发展,而且也深刻地指导、影响着整个民间武术和现代武术的发展。
春秋末期孙武著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学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成书大约在2400年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总结了中国春秋末期及以前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哲学思想、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太极拳的习练和攻防技击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后人发,先人至”以及诡道十二法”等,都被武术家作为攻防技击的基本法则,倍受推崇。
《孙子兵法》在唐朝初年传入日本,被誉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明朝传入欧洲,在世界军事理论上,享有极高声誉,与欧洲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齐名,但成书较其早2200多年。
《孙子兵法》对后世影响,尤其是对武艺的论述为后世拳家所推崇,是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
一、《孙子兵法》的战略原则对太极拳的攻防技击战略的影响
《孙子兵法》指出:不可胜,守也;可胜,攻也。”意思是可以采用进攻战略,主动进攻对方;也可以采用防御战略,制胜对方。这两种战略思想和实施原则在武术中,表现为主于搏人”和主于御敌”两种攻防技击方式。
采用进攻战略,主动进攻对方的战略原则时,《孙子兵法?势篇》指出:进攻时要集中优势兵力,以石投卵”那样以刚硬击薄弱,攻击速度要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迅猛锐利,势不可挡,速战速决。
在这种采用进攻战略主动进攻对方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部分武术采取主于搏人”的攻防技击方式。
例如长拳短打和少林拳都是主于搏人”的典型拳术。这类拳术的特点是冷、弹、脆、快、硬”,动作刚劲有力,迅猛快速,讲究以手快打手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发制人,硬打硬进,所向无敌。
采用防御战略,制胜对方的战略原则时,《孙子兵法?形篇?虚实篇》指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要求兵形像水”,避高”,避实”,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因攻而制胜”。
意思是说:实行战略防御时,要注意隐蔽自己的力量,像水那样柔和地避高趋下,避实就虚,先保证自己不被敌人战胜,才能伺机抓住战机,突然发起进攻,战胜敌人。
太极拳就是主于御敌”的典型拳术,太极拳圆和柔缓,推手时讲究舍己从人”,不与人顶抗,以内劲击发对方。这与兵法的防御战略一脉相承。
太极拳理论指出: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以柔化为主的吴式太极拳,讲究忌犯双重”之病。双重”就是虚实不分。太极拳经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又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双重之病是很难自觉自悟的,懂得了虚实变化的道理,才能避免双重之病。双重之病在太极拳中最忌犯。
对这点不充分地认识和了解,决不会练到高深的程度。许多人练了很长时间,没有进步或不能运化,都是由于犯了双重之病的缘故。
在遇到对方用力打来时,如果立即还手抵抗,那就违反了太极拳中最重要、最忌犯的双重”之病。
这种见招打招、见式打式的攻防手法属于先天自然之能,是一种本能。太极拳不采用这种手法,而是先化后打”。
在打击之前,要造成我顺人背”的形势,然后乘机追击,用力不多即可取胜。这就是拳谱上所说的人刚我柔谓之走”。
意思是说无论对方用力或大或小,自己都要看作是刚”来对待,不和他对抗,总以柔化为主,称谓走”。
兵法上讲: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拳谱上还讲我顺人背谓之粘”。
意思是说:在自己发招之前,先要顺”,顺”是得机得势,还要解除背”,背”是背着劲,不得机不得势。
要使身体由难受变为舒服,就必须按拳谱所说身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必须于腰腿求之”,否则,就是舍近求远。意思是说:在推手时,当腰难受不舒服即背着劲时,动一动腿就解决问题了。
当腿上背着劲、别扭、吃力不舒服时,动一动腰也就解决问题了。按照这个要领去做,就会使难受变为舒服,也就是由背”转为顺”了。在自己感到得机得势、身上舒服时,对方正是处于不得机不得势、不舒服的时候。
这就是我顺人背谓之粘”。此时要切记,发招时要刻不容缓,一缓机失,前功尽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正如《孙子兵法》所说:攻击速度要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迅猛锐利,势不可挡,速战速决,这一点很重要。
吴式太极拳训练的不是在本能上加工,使它快而有力,而是在本能上加以抑制,这就是用意不用力。使它用得更为适当,更为有效。
二、《孙子兵法》的策略思想指导影响了太极拳的训练和推手
兵法的策略思想强调习练太极拳,首先练好自己的基本功,盘好架子,在推手中强调要知己知彼”和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形篇》 指出:昔日善战者,先为不可能,以待敌之可胜。”这种强调训练,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思想,历来为军事家恪守。
三国时期诸葛亮著的《心书?习练》指出:军不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这种加强训练强化基本功的思想,体现在武术的训练上,强调朝夕用功,坚持不懈。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1993396.html
看过《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的四大步法》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