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 练习和式太极拳的五大禁忌

2016-03-26 03:39 51 1 收藏

和式太极拳 练习和式太极拳的五大禁忌,练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很不错的运动方式,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修身养性。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欢练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太极拳的行列。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的一支,很多人都在练习。练习和式太极拳有五大禁忌,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 tulaoshi.com - 和式太极拳 】

和式太极拳 练习和式太极拳的五大禁忌

  练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很不错的运动方式,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放松心情,修身养性。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欢练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加入到太极拳的行列。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的一支,很多人都在练习。练习和式太极拳有五大禁忌,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练习和式太极拳的五大禁忌

  1、懒散

  在练习和式太极拳的时候,千万不能懒散。

  意识分散,杂念丛生,精神萎靡不振,垂头丧气,心驰外物,行拳心猿意马之谓也。

  如此,首先违反了敬”字诀。内家拳行拳站桩要求心静、体柔、神壮、息匀、意远、劲整”。

  只有心平气和,才能练好和式太极拳。

  心境不能宁静虚无,则形体如何松柔圆活;形骸不能松柔圆活,则神安韵安能庄穆定匀;神韵不能庄穆定匀,则气息如何调和匀沉;气息不能调和匀沉,则意念如何虚远专致;意念不能虚远专致,则劲力如何整衡浑元。

所以站桩行拳须全神贯注

  所以站桩行拳须全神贯注,心静胆定,气息绵沉,神固韵匀,方可生神凝神,而生气聚气,而生精固精。此自无而至有也。

  藏精之舍曰丹田,乃气海。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呼吸根蒂,久事养气,则精暖自尔蒸腾化气,此气即为炁,俗称元气、真气、中气。

  在练习和式太极拳的时候,还需要注意呼吸的节奏,只有好好的利用呼吸,才能练好和式太极拳。

  天富大气,呼吸得天地之气。善用之,与内气合而鼓荡,为合体之气。

  此即炼精化气,气若车轮,如九曲珠,气遍全身,敛而入骨,贯顶为神,此为炼气化神。神安而定,心境平静,自然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见性,光明顿生,性灵毕现,此为炼神还虚。此是自有而至无也。

  自无而至有,即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极其之,而为至刚。然此刚非硬也。自有而至无,即是刚复归于柔,运柔成韧,极其之,而为至柔。然此柔非软也。

  无中有,有中无,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静中育动,动中寓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化刚为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致成至刚至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推,从而生变化。而变者愈变,化者愈化,以致变化无穷。

  自此,方始成就,臻于化境,豁然贯通,阶及神明。

  由此可见,心境泰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是武功升华化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所以学艺者从学艺开始之日起就要认真注意和锻炼。

  就健身而言,气为血之帅。在人体,气乃率血而行,气随心而行,随心静宁而顺畅。

  如思想散驰,则气滞结障,而致血瘀。故摄心入静,专心致志,可使气顺,气顺则血融;血融则血畅;气血顺畅,则血旺。

  2、迟缓

  智慧不敏,感觉不灵,反应迟钝,动作滞涩之谓也。

  内家拳(桩)之运动,以虚灵为本。拳谚云:心君泰然,百体灵动”,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行拳站桩历来是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可见心意的灵动敏慧,是克服动作滞涩之根本。

  心不胡思,意不外驰,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心境虚静专致,神态安逸明清。内则自然心意空灵清虚,明性立见,智慧顿开,百骸松和圆融,经络气血通畅。

  外则自然百体无滞,动作轻捷快利,感觉灵敏。

  为求轻灵,上则须虚领顶劲,以契其纲领;下则须尾间沉垂,以握掌舵向,竖其线路。即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

  顶劲虚领,则精神陡振,尾间下垂,脊椎立即准直。人体之栋柱,厥唯脊椎,为全体之主宰也。脊椎自然准直,节节松沉,自上贯穿其下,立如秤准”,则自然周身轻灵,通体无涩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否则上阻于肩肘,中滞于腰脊,下停于胯膝。心手无应,全体失统,无所主宰,举措失当,自然机势顿失,受制于人了。

  如果说人之腰脊为一身之主宰,则腿脚为一身之根本。前进后退,左冲右突,动作的灵敏迟涩有否,除决定于腰外,很大程度决定于腿脚的功夫,所以《拳论》中有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的论述。散乱者,手、眼、身、法、步无法协调,心、意、精、气、神无以归一之谓也。

  以致行拳站桩气不能顺,意不能专,身不能松,心不能静,神不能安,劲不能整。自然感觉也不能灵敏,动作进退不能自如,身手不能虚实分明。则阻滞无断,凸凹丛生。

  若发于腰,则上体呆滞,运转卡涩;若发于腿,则两腿迟重,进退无方。或说拳论中不是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句吗?其实这不是错误理解,就是片面理解。

  须知还有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句,上下两句起承转接,截然不可分割。此言主要意指意、气、劲三者运行路线。

  我们不妨作如是解:始起发于脚,经与腿,及于腰,终形现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总须完整一气,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完整者,无阻滞无断续之谓也。

  由脚而腿而腰而手,若有阻滞断续,有凸凹缺陷,则心、意、气、劲、神势必不能完整归一,从而造成有始无终,有终无始,始乱终弃”的现象。以致心、意、神无以敛聚而致远;劲、力、气无由通达而散乱。

  因而不能支配身体收放自如,举重若轻;不能把握机势,发劲处处落空。从而造成拳谚所云:迟缓失机势,处处受人制”的必然结果。

  所以内家拳家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诫学者力戒迟缓,要求习练者通体无滞,丝毫不着力,不要让丝毫重滞、阻涩、间断参与式间。更须绵绵不断,轻灵贯穿,则智慧生,敏捷现矣。

  3、歪斜

  上不领顶劲,中不守重心,下不把闾舵,头容不正,线路(脊椎)不涩,外不能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身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前后左右失衡之谓也。

  凡内家拳术历来忌歪斜,讲究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谓也。安舒者,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是也。

  内家拳视立身中正”为身法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它是拳式姿势之准则,是人体运动时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

  王宗岳拳论有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句,可见立身平正是活似车轮的先决条件。

  行拳站桩如若头无虚领顶劲,左右倾侧;挺胸僵立,上重下轻;两腿双重,虚实不明;耸肩扬肘,手法含糊;忽高忽低,萎膝老步;提腰扭臀,转动不灵;东歪西斜,规矩尽失,也就无中正安舒可言了。

  从生理上讲,头悬身正是非常正确的姿势。这样可以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

  也就是俗说的竖线路”。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任何压逼。延髓中有四对脑神经,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反射的中枢,故有生命中枢”之称。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脊髓上连延髓,有颈、胸、腰和尾神经。是周围神经与脑的通道。立如秤准”,即不歪斜。

  从而保持了这一通道不受挤压,畅通无阻,这样也就能保证肢体运动活如车轮”了,尤其是腰胯的运动更是如此。

  拳学上有关立身中正”的论述不胜枚举。如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清代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又曰:腰如纛”。许宜平有喉头永不抛”句。沈寿《常山蛇阵诀》说:不偏一隅艺始高。”

  以上论述,皆言立身中正,忌歪斜。若腰不松,不正直,则造成臀部高耸,身体前倾,有前倾势必有后仰,若尾闾失中,即尾骨不能对动向起到舵的作用,难使动作在任何角度,任何方向上身正”,则神必不能贯顶,力必不能由脊而发。

  发出的劲也绝不可能均衡完整,专注一方。历代先贤虽都没有读过物理学、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但拳术的实践告诉他们,如果不符合立身中正”这一客观真理,那么人体在拳术运动中就难以稳定,即使不倾跌倒地,也无法克敌制胜。

  近代有人提出斜中寓正”、 偏中求正”的理论,这是违反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是不足为训的,是不可取的。这只能为对手顺势借力创造条件。在这方面的实战教训难道还不够多吗?

  《沈寿拳诀选》四平诀”说: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这就具体说明了,如何通过心、眼、顶、肩”顺序,逐步调整做到不偏不倚,无歪斜的正确姿势,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离自身的底盘”,但须知站桩行拳原备身法,身法种种,不胜枚举。

  所以身法中正并非叫你昂首直立,生硬挺霸;所谓不偏不倚”,实非完全是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吴公藻曾言:重心为全体之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陈鑫言: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故不惧他人推倒”。

  可见立身中正”是支撑八面,自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这也就不难明白内家拳视歪斜”为大忌的原因了。

  4、寒肩

  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紧锁,两肩高耸,状如立寒冬溯风之谓也。以致气血不通,劲路不畅。造成上劲不能由脊发,贯劲于指梢;下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

  内家拳有松肩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称松肩垂肘”、沉肩坠肘”、垂肩沉肘”、沉肩曲肘”。总其所言,无非指肩关节须松沉,使锁骨平准而微下沉,肘关节始终保持适度的弯曲和沉垂。

  从而达到三垂”,即气垂、肩垂、肘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肩垂则臂松劲活,肩催肘前;肘垂则两膊自圆,能固两肋。这样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技击原理。拳谚云:手如两扇门”,则肩胛就是门的轴,即为枢纽。

  同时上肢又为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大阳 (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及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之所在。从技击角度看,肩若不能松垂,两肩耸起,则气血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肘若不能曲坠,扬肘悬起,则劲力滞涩于肩肘,则守不能上护头面,中不能护胸腹,下不能护裆膝。即手起不了两扇门”的作用。

  此外,双肩耸起,势必导致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经络为之阻塞,同时压迫了颈动脉,使大脑失气血。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

  5、老步

  两腿虚实不明,步法迟涩不灵,上下难以相随,前进后退无方,折叠转换双重,举措张罔失措之谓也。

  内家八桩步法仅一种步型,即二字马步”。内家拳的步法有:口步、后步、碾步、冲步、撒步、曲步、塌步、敛步、坐马步、钓马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纹花步,称为练步十八法。前列步法,系原式所有,由博返约,实则仅五步而已。也就是后来广义的内家拳称谓的八法五步是也。

  论拳法,不能舍身法而言步法,亦不能离步法而言身法。’拳经云:有不得机得势者,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所谓腰腿者,即指身法步法而言。所谓散乱者,即身僵腿涩,气滞血瘀,神驰意迷,力板劲散,失机失势之谓也。

  可见散乱之病,病源无非是身法和步法。发生于身法,则上体呆滞,运用辄乖,发生于步法,则两腿虚实不明。

  虚实不能分,则后腿不能送前脚”,实脚不能送虚脚”,从而造成步伐笨重,行步滞涩不灵,无法做到迈步如猫行,行步如膛泥”。这样势必导致腰腿各自行事。造成周身不能节节贯串,内劲无以联贯完整,上下不能相随。自然也就进退失据,闪展失误,腾挪失灵,失机失势了。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1995069.html

延伸阅读
和式太极拳 学习和式太极拳的三大秘诀 和式太极拳推手的练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此外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终有一天可以学好。今天图老师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三点要领,希望对大家日后的学习呢个有所帮助,同时在实践中可以得到运用。 学习和式太极拳,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当中的特点。 和式太极拳为拳架、推手、散手...
和式太极拳 练好和式太极拳的三大诀窍 以前只有老年人喜欢练太极拳,现在很多年轻的都市人也加入到练太极拳的行列。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功夫。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众多流派中的一支,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如何才能练习练好和式太极拳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吧! 如果你想要练好和式太极拳,那么首先就得问自己,为什么要练...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论十法之前五法 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基本流派之一,想要学好它得要学好它的拳论,下面图老师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它拳论十法中的前五法,借此来提高大家对合适太极拳的拳论学习,从而在自己的和式太极拳实践练习中有所提高。 前五法,是和式太极拳拳论十法中相对比较基本的,理解它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论十法之后五法 上一篇已经为大家介绍了和式太极拳拳论十法的前五法,下面在这基础上再为大家介绍后面的五法,通过阅读下文希望大家可以在之前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能在和式太极拳的练习上有所运用和提高。 后无法的掌握要求在前五法理解的基础之上,当中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 手足法 ...
和式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的特点和五种功法 和式太极拳的特点脱胎、换骨易筋、洗髓。它有五种功法:坐、卧、站、行、动。 坐调丹田之息,卧则守脐下之珠,站则筑基养气,行则借足于坦途,动则练养结合。它有内外五形十大练法: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练法共分三部。 第一部脱胎法 该法静功为主...

经验教程

169

收藏

13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