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和兆云 和式太极有哪些特点,和式太极拳一般听过的人比较少,它也是太极拳里六大门派之一,其中有位太极宗师为和式太极拳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那么下面就来为你介绍一下这位和式太极宗师和兆元,一起了解一下吧!
【 tulaoshi.com - 和式太极拳 】
和式太极拳一般听过的人比较少,它也是太极拳里六大门派之一,其中有位太极宗师为和式太极拳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那么下面就来为你介绍一下这位和式太极宗师和兆元,一起了解一下吧!
和兆元
个人简介
和兆元(1810-1890),字育庵,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其父讳彦方,精通中医内科,善治疑难杂症,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为使兆元公能秉承家学,振兴家业,其父嘱其习文学医。和兆元十五岁时,时值清王朝后期,社会动荡,其姐夫李棠阶劝其兼习武技。1825年冬,和兆元拜于赵堡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门下,开始习练太极拳。因他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萍师的赏识,成为陈清萍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太极拳理法。清末著名太极拳家,中国传统太极拳六大流派之一——和式太极拳创始人。
和兆元乃河南省温县赵堡镇赵堡村人,出身中医世家。幼时受家乡习拳之风的影响,舍弃功名,从本镇陈清萍(温县赵堡镇赵堡村人),习太极拳十载,悉心苦练,尽得真传。之后,太极神手陈清萍之师张彦(赵堡人)云游归乡后,和兆元又得精心指点,悟通拳理,其功夫出类拔萃,刀、枪、剑、棍无所不精。
生平事迹
清朝末叶,和兆元保三朝元老,礼部尚书李棠阶进京有功,皇清例授武信郎”(正六品武职官员)之职。在京期间,集思广益,广交武林朋友,博采众长,取武术百家之精华,通过对人体经络、关节等生理方面的大量研究,结合《周易》、《中庸》、《理学》集医学于一体,进一步充实拳艺理论,文武并进,相得益彰。回乡后,向师清萍叙说心得体会,很得陈清萍青睐,夸其闻一知十,拳艺独得骊珠之妙”。
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开创了太极拳代理架”之先河(即和式太极拳)。这套拳架强调理法自然,故行功走架又称耍拳”。整个拳架朴实无华、势简径捷,以体用一致为要求促进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通过朝夕盘架增强自身功夫,通过推手实践矫正拳架,直至最终用于实战。
在京期间,和兆元曾多次随李棠阶(晚清历任大理寺卿、礼部尚书、军机大臣等)北上巡视,南下主考,屡遇强寇,他都能以技赢人,以德服人。和兆元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赵堡镇等地流传。某次途经邯郸地方,为告诫当地一山大王改邪归正,曾显示以蜡木杆刺槐树之内功。因武艺出众,威震京师武林。李棠阶考翰林时的主考官体仁阁大学士祁藻闻知和兆元之功夫,即召和兆元询及武功情况,答学太极拳于名师陈清平诸事。后承大学士以易理为其太极拳作理论充实。和兆元经钻研学习,遂融化在拳艺实践中。
和兆元为人正直,最恨贪官污吏,平日怜老惜贫,深受江湖同道敬重。一次,他在北京街头发现一外地卖艺女子被当地两个恶霸纠缠,听围观者说,姑娘因为父亲有病,才独自在街头卖艺,挣钱为父看病。他便打走了恶霸,赠姑娘纹银十两。此事传开,京城百姓无不交口称赞。咸丰末年,怀庆府一带久旱不雨, 灾情严重,李棠阶奉诏看灾情,和兆元随李前往。一路上,他保李棠阶战响马(土匪之流)、抚饥民,深入怀庆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将真实情况上报朝廷,朝廷下诏减轻怀庆府一带百姓赋税,故里一带人民深受其惠。同治二年(1863年),慈禧太后之侄、悍将胜保因子叛有功,居功自傲,纵容部下胡作非为,李棠阶上书弹劾胜保,胜保下狱后,李棠阶受命审理此案。
慈禧遣人求情,又许以重金,均被李拒绝。慈禧又遣人求助于和兆元,望其从中斡旋,但和兆元深恨胜保害民,不予理会,致使胜保被斩。从此,慈禧与李、和二人结下了怨隙,伺机报复。一日,慈禧庆寿,诏见李棠阶夫人,闲谈中,慈禧突然问 女人大脚好还是小脚好”?李夫人哪知慈禧问话背后藏有阴谋, 随口答道:小脚好!慈禧因是满人,是大脚,于是便给李夫人 定了个欺君之罪,赐白绫三尺逼其自缢身亡。和兆元闻听大怒, 遂大闹皇宫,失手打死了皇宫一个护卫,也被定成死罪。后被众大臣力保,才被削职为民,遣返故里。
1849年随李棠阶返乡,在家乡停留12年。在此期间,陈清萍常嘱和兆元代行师之职责,传拳授理,惩顽扬善,故和兆元对众师弟在拳架及理论上有很大影响,因而在赵堡所传之拳架,自和兆元后多为代理架。陈师认为确有创新发展,有独特之处,可以自立门派,遂以"和氏太极拳"为其命名。陈师豁达之心胸深为和兆元所感动,为谢师恩,誓师曰:"和氏太极拳仍以赵堡传承排列,标异不分宗。"师亦乐之。故继续以赵堡地名为名,但拳不出村”,又称赵堡街架,直至20世纪30年代郑伯英等在西安传拳,流传于世,才以和兆元姓氏为名,称为和式太极拳。
晚年返归故里后以研拳传拳自娱,著有《太极拳谱》、《太极拳行功要论》等拳论。长子润芝、次子勉芝、三子敬芝、四子慎芝及长孙和庆喜均得真传,和润芝兼承家传医术,精中医内科,受人敬仰,人称和润芝大师傅,勉芝二师傅,敬芝三师傅,慎之四师傅。和敬芝才兼文武,授文林郎”之职,曾随李建(李棠阶之子)参赞政务。又主讲武陟河朔书院,著有《高手武技论》等太极拳理论。
和式太极拳特点
此拳术要求全身要求配合一致,手脚齐 到,上下相随。身形大开大合,以圆、圈贯穿每一招式,并由腰来带动圈的走势。和兆元的长孙和庆喜和庆喜和庆喜和庆喜及其传人称为和氏架。
传统和式太极拳有72式,皆以《易》学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
走架以轻灵圆活,柔中求刚的准则促进周身协调,步活身敏,柔顺自然。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不同部位运动时产生的分、合等劲力,形成千变万化的技术、技法。形成太极拳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花、硬如钢的技击特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起源赵堡太极拳,教完整并教系统地保留了武当张三丰祖师所创的三合一(拳架,推手,散打),在健体上有内外五行理论和内外修练法,其上乘内功要求哼哈二气凌空劲的弹放.和式太极拳具有三直、四顺、六合等一般太极拳要点外,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它遵循中正松柔,轻灵园活,顺遂自然”之要领。演练时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垂直贯穿,经络通畅,气血循环环。
由形体到意识均要放松,由松入柔,积柔成刚,以柔走化,以刚击敌,阴阳相济,刚柔并用。拳架集练、架、扒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可检验印证,推手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与实用,推手又是太极拳走向散手,自由搏击的过度阶梯,练拳是提高散手、推手技法的本源。故和式太极拳理论有要拳时眼前无人当有人,交手时眼前有人做无人”之说。
和式太极拳又称代理架。拳技与理论完美融合,体用一致,拳架自然柔活,顺遂浑圆以理体内中和之气,二气阴阳和合而达于外。故称代理”。 和式太极拳以太极”之理为拳理来规范指导拳架。象其形,取其义,用其理。太极图是《周易》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太极图外呈环圆,环呈无端之象。在和式太极拳中体现为势势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身体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协调和谐,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圆转连贯,一气呵成。 太极图一圆之中有阴阳合聚,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转化,显示事物发展的螺旋周期规律。体现了自然界阴阳之间的运行消长与转化,即一阴一阳谓之道。和式太极拳以阴阳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比附人体。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拳理曰: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与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相对应,合之为十三,又称十三式。
十三式是指导太极拳圆活自然,阴阳相济之要诀。以人身比太极,练拳之前,心静体松,混混顿顿,阴阳未分,浑元一气是为无极,气动而太极生,每势练够一圆,二仪、四象,八卦。即由阴阳未分到阴阳具备,阴阳运转,阴阳相济。身体各部位左右对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动作以圆及弧线的形态表现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每一对阴阳的转换变易,由身法、手法、步法及屈伸蓄发的协调运转,使拳架动作紧凑圆转,处处顺遂。和式太极拳以太极阴阳之理,指导规范拳架圆转柔顺,动作运转符合阴阳运行之理。 在练法上要求由外五行带动内五行,而后由内五行之气而达于外。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五行者,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人之五脏归属五行。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生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心、肝、脾、肺、肾也。和式太极拳由五行之气合而为一,以心行之,统乎全身,气到势随,形到气力至。即由外带内,周身顺遂圆转,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 和式太极拳的行动走架又叫耍拳”,是和式太极拳的独特之处。
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走架时着势自然圆活,神意活泼自然,呼吸自然顺畅。《道德经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式太极拳本乎天道,不尚用力,以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运转体现太极拳之技法。先父讳士英常曰:耍拳要知规矩,合规矩,懂规矩,脱规矩,举手投足自然而合法度,拳打十万遍,不打自转,自然而然,技到无心,临敌致用才可以随心所欲,应用自然。”
和式太极拳简史
河南温县赵堡镇,是近代太极拳发源地之一。清末太极拳家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一代宗师和兆元始创和式太极拳,至今有一个半世纪,传承达八代。
和兆元(1810 –1890年)温县赵堡镇人,赵堡太极名师陈清平的入室弟子。1836年进京供职,曾统领皇宫大内侍卫(据传)。因屡有功绩被皇室例封为武信郎”。在京期间,他广交武林同道,切磋交流,集思广益,反复实践,所以和兆元提出:由外带内,周身顺遂浑圆,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的理论。制定出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即和式太极拳,因地域因素也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兆元晚年归里,处世低调,除传子和润芝、和敬芝、孙和庆喜、苗彦升外,只在赵堡镇附近传播。
和庆喜,字福棠(1857—1936),和润芝长子,是和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他自幼随父习拳,又深得祖父真传。庆喜公为人和善,德高望重,1928年起开山收徒,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教学有方。一时间赵堡镇及周围各地习拳之风盛行,从学者如流,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如和学信(侄)、和学敏(子)、和学惠(侄)、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陈桂林、柴玉柱、郭云等各怀绝技之门徒,这些传人成为日后传播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
1931年,和庆喜率学拳未满三年的弟子参加省会开封国术擂台赛以及华东五省市国术擂台赛,郑伯英均获得第一名,赢得拳艺高水平”称号。和庆喜是和式太极拳传承中一位承先启后的杰出人物。
和学信,字世孚(1890—1957),成为和氏家学的主要承传人。抗战期间和学信迁避宝鸡,广传和式太极拳。弟子众多,子士英、士俊拳艺最优,承袭衣钵,他还收藏有家传的多部拳理拳论。
郑锡爵,字伯英(1906—1961),性情淳厚,为人正直,喜好武技,深得和公赏识,被纳为入门弟子。他勤奋好学,尊师重道,太极功夫出类拔萃。抗战时期,他迁避西安,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武术教官。郑伯英忠于继承,体悟不缀,在西北武林几十年,其功力扎实,身法端正,松柔浑圆,技击善于引进落空,处险境而后发先至之专长,打人无不在惊险处。历挫强顽,未遇敌手,誉满西京,桃李盈门,有和氏太极西北二杰”之美誉。
郑悟清,字风臣(1895—1984),赵堡镇人。1938年避难西安,在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等地传授和式太极拳。郑先生60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对和式太极拳融会贯通,一生数挫名流,罕逢对手,与郑伯英并称和式太极西北二杰”。对和式拳的继承与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郑悟清的传人很多,郑均、郑瑞、孙兰亭、纪昌秀、刘瑞、侯尔良、宋蕴华、李随成等。
和庆喜其它主要传人中,其子和学敏也迁居宝鸡。其它弟子相继外出避乱。郭云远走山西,陈桂林迁入陕西,还有郝玉朝、刘世英等远走他乡。他们犹如火种一样使和式太极拳燃遍西北,传至全国,成为中国太极拳主流之一。
2001年3月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中,和式太极拳当代代表人物——和有禄应大会之邀进行名家演示,使和式太极拳在新世纪之初就受到武术界的关注。2001年由和有禄听与和定乾会同各地和式传人创编和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中华武术》(2001、7—8)刊出后,《少林与太极》等武术刊物积极转载,在社会上传播迅速。90年代以来各类介绍和式太极拳书籍逐步出版,2003年3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作为和氏后人发行的第一部著作,完整全面地为我们展示了和式太极拳的神韵风采,同时公布了许多只在和氏族内流传的拳论、拳决,具有史料性、权威性、可读性,价值很高。2003年5月,列入中华武术展现工程”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刀、剑、棍、推手》系列教学VCD由人民体育音像出版社发行。
2003年8月起焦作、博爱、郑州、漯河、重庆、江苏、湖北等地陆续成立和式太极拳研究会,11月,中国武术协会在全国太极拳高级辅导班中专门邀请和有禄主讲传统和式太极拳,这在国内尚属首次。2004年初由和有禄、和定乾、贾澎发起并联合全国部分武术研究机构建立中国和式太极武术学会”,致力于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相结合,挖掘和式太极武术真谛,创编和式太极竞赛套路方面的研究工作。
2009年列为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老师小结:和兆元是出身于一个医林世家,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医,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学习了太极拳,并对太极拳有着很深的领悟,后来创立了和式太极拳,他把自己的一生都为太极拳的发展而努力。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1996546.html
看过《太极宗师和兆云 和式太极有哪些特点》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