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太极拳 太极拳的运动体系和运动形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坚持练习能祛病延年。太极拳教程对太极拳的运动体系和运动形式作了详细的讲解,下面跟着陈家沟太极拳一起了解一下吧!
【 tulaoshi.com - 陈家沟太极拳 】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练习太极拳能强身健体,坚持练习能祛病延年。太极拳教程对太极拳的运动体系和运动形式作了详细的讲解,下面跟着陈家沟太极拳一起了解一下吧!
太极拳的运动体系和三种运动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已经成为人们的养生运动,有的人将太极拳当做预防疾病的偏方。
1、太极拳的运动体系
练习太极拳,首先要从它的要点入手。所谓万法归一,太极拳千变万化,只有一个运动规律。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丹田。丹田大概的位置在肚脐下平三指的地方。
丹田核心的形成,要靠全身各个部位的协调。我们练习太极拳时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胯、曲膝、开档等等,都是为了通过全身各部位的协调来形成丹田的核心地位。
全身各部位都做到了,丹田核心自然而然就会形成,如果有一个部位做的不准确,就会影响丹田形成。
2、太极拳的三种运动形式
丹田核心形成以后,通过三种不同的形式带动全身运动。
第一种运动形式是丹田的左右旋转
这种形式最明确的运动是缠丝,通过丹田的左右旋转,带动躯干的缠丝,肩、肘、手的缠丝,以及髋、膝、踝的缠丝,形成一个一动全动的运动规律。
气往内收时,通过肩、腰、入丹田;气向外运时,上身通过背、肩、肘、到手,下身往下通过髋、膝、到踝。
在练习中,主要运用的是气沉丹田,练丹田有很好的养生功能,丹田能够恢复器脏功能。
第二种运动形式是丹田前后旋转
为由前往后或由后往前的胸腰折叠化。比如在起势中,就没有丹田左右旋转的动作,而是前后旋转,手上也没有緾丝。再比如踢二起,也是丹田前后旋转,胸腰折叠运化。
这种形式下的内气运转,开则气往手上走,合则气运回丹田。例如在小缠丝中,手指尖向后时气往手上运,手指尖向上时气运回丹田。
第三种运动形式在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
丹田既有前后,又有左右的旋转。每次换劲,用的都是第三种形式。
以右手单手缠丝为例,一个动作中就有两个换劲的过程,一个是右手手心向上,由右运动到身体左前时,换劲转为手心向下,由左前开始向右向外运;另一个是手心向外,运到身体右外侧时,换劲转为手心向上,开始由右侧向身体左侧运手。
两次换劲,都是第三种运动形式。以第二个换劲动作为例,右手向外运到头后,先向右向后运,再向左向前运,一个换劲,既向右又向后,既向左又向前,包括了四个方向的运动。
练拳时,要在有意无意之间,细心体会这三种运动形式内气的运行,一半思想关注身体及内气的运行,一半思想注意全身放松,这样才能得到全身整体的体验。如果精神过度集中,反而容易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练太极拳的要领
虚领顶劲
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
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
虚实分清
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
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
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
指每一指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学习太极拳的基础理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1.拳理基础
太极拳是一项拳术运动,符合拳理(是指太极拳动作本身符合攻防规律,具有攻防含义,能够产生一定的攻防实效),具有技击性。
2.哲理基础
太极拳受中国传统哲学深刻渗透,具有哲理性,充满辩证思想。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技击思想充分反映出老子学说在拳法中的体现。太极拳中的攻守、开合、虚实等动作的转化也反映出阴阳学说的哲学思想。
3.医理基础
太极拳吸收了传统医学的经络、俞穴、气血、导引、藏象等理论,符合医理,具有健身性。传统医学的导引吐纳术背太极拳直接运用。形神兼备”、内外皆修”、以意导动”等传统医理都是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和练习规则。
太极拳入门须知要领
一、学会入静
所谓入静,就是使练拳者从现实生活中过渡到练拳境界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叫无极桩功”。其主要作用是调心、调气、调息。
所谓调心,就是使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调气,则使急促的气息变得顺畅,有节律;调息是使自己身体的姿态达到练拳的要求,即两腿并立,头部百会顶天,两眼平视,下颏回收,颈项竖直,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松胯,两腿似直非直。
即看似直立,但不僵硬。思想上要排除杂念,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做到这些,练拳才能全神贯注。心神稳定,方能显收神形合一之效果。
二、夯实下盘
太极拳入门,首先要练就下盘的稳固,要有落地生根的力量,推不动,拉不摇。只有下盘稳定了,练拳时才能腿脚沉稳,上身灵活,动作敏捷。要使下盘稳定,腿脚的力量是基础。
增强腿脚力量最有效的方法是练马步桩”和虚步桩”。马步桩”是同时练双腿的力量。要求上身中正,两膝顺脚尖方向而弯曲,两脚保持平行,但膝不能超出脚尖,而是在脚尖与踝关节之间变化,裆要撑圆。
练马步桩”必须循序渐进。根据体能的增强逐步加大力度,大小腿之间的夹角逐步变小,身形逐步下降,一次站桩的时间逐步加长。虚步桩”是练单腿的力量,左右腿交换着练。
要求一腿着地,另一腿的脚后跟轻触地或微离地。着力的脚后跟应与身体脊椎末端的长强穴垂直相对并屈膝。前腿即虚腿,膝微屈,前脚与后脚的横向距离保持在10厘米左右。其他与马步桩”一样。
以上是练太极拳扎根筑基的功夫。练此功夫,必须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吃得苦,耐得劳,坚持下去,一定能取得好成果。
三、正确掌握身、眼、手、法、步
身眼手法步是太极拳入门最基本的元素,指的是拳势中的身形与身法,眼神与眼法,手形与手法,步形与步法。
太极拳入门的身形要求立身中正。即身形随时保持头顶百会穴、腰脊命门穴以及会阴穴在一条直线上。即使个别动作要求前倾(诚如海底针”),这三个穴位的连线仍是直线。
杨式太极拳中的中正安舒”,吴式太极拳中的斜中寓正”,都是同一道理。身法为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肢动作以腰带臂,以臂带肘,以肘带手;下肢动作则以腰带胯,以胯带膝,以膝带足。
眼神是太极拳演练者的精神体观。习练太极拳要做到神形兼备,即通过动作展现出太极拳的气势和神韵,要求眼神与肢体动作协调配合,从而体现精神与气质。
因此,太极拳入门行拳中才会有手眼相随”和眼到手到”的要求。如果在演练中不注意眼法,动作就无生机;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充分展现所练太极拳的精神内涵,且富有表现力。
眼法主要有两种,一为注视”,一为随视”。注视”多用于定式或瞬间停顿时,是指眼神平视前方,力达专注,展现出内在的精神面貌;随视”是指眼神随手或身体某处或器械的某一部位运转,直到动作完成转为定式。随视”运用于动势之中,即势动神随,手到眼到”。
太极拳入门手形有三种,即掌、拳、钩。掌分俯掌、仰掌和立掌,而立掌又分正立掌,侧立掌和横立掌,均为瓦楞形。拳分平拳和钻拳。
手法变化很多,除太极十三式中的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外,冲拳、搬拳和栽捶经常用到。而钩手一般在拿与捏的动作中使用。
图老师小结:上文对太极拳的运动体系和运动形式做了详细的介绍,练习太极拳前,要熟悉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在运动中熟悉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坚持一段时间,自然会有功夫上身的感觉。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1997588.html
看过《陈家沟太极拳 太极拳的运动体系和运动形式》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