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史 杨氏太极拳起源于哪里,杨氏太极拳在我国流传已久,是太极拳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分支,非常的值得练习,今天图老师小编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杨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发展历史,还有特点等等一系列全方位的知识。
【 tulaoshi.com - 杨氏太极拳 】
杨氏太极拳在我国流传已久,是太极拳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分支,非常的值得练习,今天图老师图老师小编就来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杨氏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发展历史,还有特点等等一系列全方位的知识。
目录
1、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2、杨氏太极拳起源于哪里
3、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4、杨氏太极拳怎么练
5、杨氏太极拳适用兵器有哪些 6、杨氏太极拳的练习要领
7、练习杨氏太极拳有什么作用 8、杨氏太极拳练习注意事项
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历史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yangshitaijiquan/)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
杨露禅偷师
杨露禅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
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
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
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
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 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赴京授拳
杨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
杨少侯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
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
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
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拳法传承
杨澄甫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
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
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传说渊源
太极拳传自张真人,真人,辽东懿州人,道号三丰,生宋末。身高七尺,鹤骨松姿,面如古月,慈眉善目,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寒暑唯一箬笠,手持佛尘,日行千里。
洪武初,至蜀太和山修练结庵玉虚宫,经书一览成诵洪武二十七年,又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书谈说不倦。
一日在屋诵经,有喜雀在院,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雀在柏树,如鹰下观,地上有一长蛇蟠结,仰视,二物相争,雀鸣声飞下展翅扇打,长蛇摇首微闪。
躲过雀翅,雀自下随飞树上,少时性燥,又飞下翅打, 长蛇又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并未打着,后真人出,雀飞蛇走,真人由此而悟,蟠如太极,以柔克刚之理。
由按太极变化而组成太极拳,养精气神,动静消长 通於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
发源地
古城文化
河北永年广府杨式太极拳发源地是河北永年广府。
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
古城广府古称曲梁,自西汉起,历代为郡、府、州、县治所。隋唐以前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
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古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存众多。
有广府古城、弘济桥、杨露禅和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
古城美誉
古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中央,围绕古城墙四周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
永年洼平均海拔41米,淀内长年积水,且水质优良,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被人们赞誉为北国的鱼米之乡”。
目前国家体委正式公布的88式、24式以及在许多场合表演的,都是这种杨式太极拳或由其演化而来的。
以后,杨式又派生出李式、吴式太极拳,因而在太极拳界杨式显然是执大旗地位的。
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太极城这里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创始人。
并衍生出孙式和吴式太极拳两大门派,自199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大力弘扬了太极文化。
2005年,永年县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之乡”、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
极拳界执大旗地位。在全国八大太极拳门派中,源于永年的已占其五。
杨氏太极拳起源于哪里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县杨露蝉所创。杨露蝉(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原型),又名福魁(1799—1872)。
自幼家贫,终生致力武术,艺术造诣颇深,素有杨无敌”美称。他十岁时去河南温县陈家沟谋生,从陈式拳师陈长兴(1771—1853)学习架式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
他为学习陈式太极拳,徒步拔山涉水五千余里,往返三次,前后经十八年之久,至今群众中仍有杨露蝉三下陈家沟”的美谈。
及至壮年,他返回故里传艺,以其术能避制强硬之力,故人们称为沾绵拳”或软拳”、化拳”。
后经他苦心磨炼,不断改革,终于创出了杨式大捋太极”,后又把杨式太极带到北京,风行全国。其次子班侯性烈好斗,技艺最精。
现在永年县城乡流传着班侯救火”、班侯办案”等许多有关他的轶事趣闻。露蝉之孙澄甫(1883—1936),把杨式老架进一步创新改革,就成为现在大家常见的杨式太极拳。其内容有太极拳、太极剑、太极刀和太极推手等。
杨式从陈式老架继承发展而来,速度较均匀,绵绵不断,不同于陈式的快慢相间,蓄发相变;
杨式动作简洁,运动似抽丝圆转,不同于陈式的缠绕转折、运动似螺旋式那样明显;在动作和呼吸结合方面,杨式单纯采用气沉丹田”的方法,不同于陈式的丹田内转”与气沉丹田”相结合的方法。杨氏太极拳平正简易的练法,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杨氏祖孙四代,以武技超群载誉北京。平时选择年轻力壮者悉心教授,因此门墙桃李,继承有人。
一九二八年,杨澄甫巡回授拳于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从此,其架式流传于全国各地。
解放后,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太极拳常识》中说: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运动司,主要采取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整编的。”
原上海武协主席顾留馨著文称颂杨式太极拳时说: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不偏不倚,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上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架式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而它既能适应于疗病保健者的需要,又能适应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
杨澄甫先生生前经常说:太极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的艺术,动作要空、松、灵、活。”他的拳路外软如绵而内坚似铁。凡掌握杨式太极拳要领的人,都有此体会。
杨澄甫生前练拳时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授拳时耐心仔细,不厌其烦,因此,名徒甚多。
在从多的名徒中,如北京崔毅士、四川李雅轩、上海褚桂廷等生前在武术界均负盛名。另外,澄甫先生长子杨振铭、次子杨振基、三子杨振铎、亲戚傅钟文等都继承杨家架式,他们是杨式太极拳的真传人,拳路造诣颇深。
杨振铭定居香港,职业授拳,他的弟子不光国内有,香港有,日本、东南亚也不少,深受国内外和各界人士的尊敬钦佩,他将其先父澄甫遗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在香港再版多次,流传各国,深受读者欢迎。
杨振基自幼跟父兄学拳,其拳式神态酷似其父杨澄甫,姿式动作保持原型。文革前曾在天津传授拳艺。1981年,日本太极拳访华团专程到邯郸向杨振基老师求教。
他现在是河北省武术协会委员、邯郸市武术协会主席。杨振铎在山西省委党校工作现已退休,他从六岁起跟父练拳至今已七十多年,他是全国武术协会教练委员会委员、省武术协会委员、太原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现奔波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教授太极拳、太极剑等。傅钟文在上海被称为太极专家,他著述的《杨氏太极拳》、《太极刀》,早在文革前就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他授拳数十年,向他学拳的有八万人之多。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同时它祛病保健的功效正逐渐为广大群众所认识和接受,通过杨式太极拳锻炼辅以药物治疗,对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肠胃病及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有着显著疗效。
人们通过锻炼能陶冶情操,显著改善并增强体质,是二十一世纪最受人们欢迎的首选健身运动项目,是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其足迹已遍及美国、加拿大、瑞典、意大利、瑞士、德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是什么
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
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万人练习太极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
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
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
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
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
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
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一家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渡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
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 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
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
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
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
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澄甫拳照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 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
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
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
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
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
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
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振基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
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
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体用效果突出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杨氏太极拳怎么练
很多太极拳爱好者练拳数年,却毫无太极拳的味道,动作多以四肢的僵硬曲伸而毫无腰脊的盘带;
一搭手非丢即顶,胡抓乱拔,毫无沾粘连随、松沉绵软之意。
问其平日练功之法,全然不得而知,真使人痛惜。
当听我讲解太极拳练功心法及练功要领后,他们才感到自己走了许多冤枉路,浪费了许多时光。
如何练好太极拳呢?这要从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出发。
要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龙须贯串,气意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 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 ,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百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奶后,乃能得机得势。”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若加以挫劲,其根自断。”
要想实现此要求,练要在稳静心性追求大松大软上下功夫。何为大松大软”?
就是自己的身心得到极度放松条件下周身四肢在心意的支配下做各种曲伸开合的支作,使呼吸深长,支作运行如行云流水,如抽丝拉线。
心存静想,外示安逸,虽动犹静,静中处动。
我认为找松柔绵软要从以下几主面出发
一、要学会放松
即稳静主性,安舒松静。因为太极拳是行心用意,内外一体的拳术,往往人在静极默笃之后,灵慧方能始现。
但澄定之工夫须在稳葛上云着手,所以我们打拳时须先将身势立稳,重主放正,身心松开,全身不有丝毫拘滞之力,杂念摒除,使 体态归于自然而后出动。
动时以心气行运以腰脊领带,静静地将一趟太极拳形容出来。为何说把拳形容 出来呢?因为太极拳中每个拳式的内容都是象形象意富含哲理而又抽象的。
只有对每个动作进行象形象意的描述,才能把它尽可以圆满地形容出来或表达出来。
所谓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动静一源,往复无迹,圆融无碍”,此为太极拳运动之根本。
静可以保持大脑神经的清醒、灵敏,培养人的聪明智慧。
由此入手,在稳静安舒的练拳中慢慢领司太极拳神明高深的境界,得到灵敏 的感应。
二、身法姿势要正确
拳架要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松腰塌胯。每着每式要使 力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气,向前退后皆然,若有不得机得势,身便 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所以腰是周身上下相通枢纽,即命意源头在腰隙”。
①立身中正
可保持头容正直,利于虚灵顶劲,转换 灵活,利于气意下沉,稳定下盘重心。
②松肩垂肘
利于气意通达四塞纳河,劲意畅通。若残久两臂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沉劲,此劲绵软沉重。
太极拳不是单指的是哪一个动作会对养身有帮助而是它的整体连贯的动作,它就是棉花运动,只要坚持每天练习了,就会对人身保养,起到良好的效果,来看下太极拳的概念内容:
太极是中国传统哲学,医学,导引与武术完美结的运动。
一、练太极必要接触到;{气}的最大概念,关于这个话题具体去看《黄帝内经》网上有很多视频。气;可以是空气,人生真气,哲学之气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yangshitaijiquan/)二、太极是武术当中一个分枝,是武术就讲力量,速度,而这些是人活动的必需素质,
三、太极的动作复杂;左右,上下,动静等等,要求你的身体转换能力。自控能力,这些就达到保健的作用。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1997826.html
看过《杨氏太极拳的发展史 杨氏太极拳起源于哪里》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