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视频 如何把握太极中的辩证关系,学习太极拳,我们需要掌握好它的内在要求与精髓,同时也要把握当中的一些辩证关系,如活动与未动”和外形与内在”,这两者的关系在太极拳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需要加以利用起来,才能有所突破。
【 tulaoshi.com - 太极拳视频 】
学习太极拳,我们需要掌握好它的内在要求与精髓,同时也要把握当中的一些辩证关系,如活动与未动”和外形与内在”,这两者的关系在太极拳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们需要加以利用起来,才能有所突破。
下面,我们简单的来说一说一下两种关系我们该如何理解。
一、活动与未动
太极拳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是活动的行为。然而太极拳不论是练习还是实际应用是必须十分追求近代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所说的不自动”的。对于这种不自动”,太极拳古代拳谱表述为动犹静”。
这静”就是不动”的意思。太极拳古代拳谱里的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意思与动犹静”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
动与静的关系,在太极拳中是常被提及的,大家要加以重视和理解。
就是对于太极拳而言,动”与静”是同时发生的,一动无有不动”与一静无有不静”是同时的,静如山岳”与动若江河”也是同时的。也就是肢体既是动的,又是不动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这不是太矛盾了吗?其实准确地说动犹静”、不自动”就是没有主动的被动。太极拳的核心精髓、最难学的、需要尤其强调的就是这动犹静”、不自动”的不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所以太极拳古代拳谱要强调说:神舒体静,刻刻在心”,杨澄甫先生也要强调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太极拳的不动”集中体现于这不动手”。学习太极拳尤其要追求动中求静、追求动中的不动。
学习太极拳,同时也需要我们去领悟,在实践中去感受它的思想与精髓。
通过正确的真正的推手锻炼,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这不动手”最充分地体现了太极拳的放松与不用力,体会到只有不动手”,才可能会处处始终保持自己既开展又紧凑的姿势与体位,处处有攻击别人的机会,处处可以游刃有余地不用力、不顶抗地化解别人的攻击,这不动手”实在是太重要了,太极拳所谓沾粘连随的实质就是不动手”。
同时不动手”也最充分地体现了太极拳违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超出一般人正向思维的奥妙,虽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然而对于一般人而言实在又是太难了。
而且太极拳这某些局部没有主动的被动对于全身而言,其实又是存在主动的。对于一般人而言,这又是十分矛盾的。对于这种主动,太极拳先人已经有定性的说明,就是古代拳谱所说的,这种主动是所谓的四两”。
这四两”对于太极拳是既不能或缺,在数量上又是可以忽略的,而且这种主动对于对方而言是必须表现为被动的。非此,太极拳不用力、不顶抗的引进落空是不可能实施的,既体力消耗较小又强大的特殊发劲也是无法出现的。这被动与主动的量化情况究竟如何也只有等到太极拳研究的现代化到了一定高层次才能准确表述的。
同样,认为肢体要么是动、要么是静,认为不动手”是不可能的人要学会太极拳也是不可能的。
二、外形与内在
太极拳的外形与内在是既存在着形如其内,同时又是存在着许多形内相反,还存在许多形形相反的。
比如对于弓步状态,许多人都认为前弓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后蹬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太极拳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太极拳弓步绝大部分时间却是后蹬脚承担较多的体重因此为实,前弓脚承担较少的体重因此为虚的。
还有虚步变为弓步躯干虽然往前移动,然而躯干往前移动过程的始终却必须是始终往后撑的。
不仅躯干前移必有后撑,而且躯干后移必有前撑、躯干左移必有右撑、躯干右移必有左撑,这些都是内外相反的。还有虽然太极拳存在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种如同货郎鼓转动带动绳珠的情况,但许多情况下,却是躯干往右转动手臂被往左带动、躯干往左转动手臂被往右带动这样形形相反的情况。
还有手臂与躯干,虽然太极拳有手臂与躯干同向移动的情况,但很多情况下却是手臂前移躯干后撑的等等等等。这种反应古代拳谱表述为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等,其中有许多是违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与正向思维使得许多人难以理解的。
学习太极拳就必须改变人的这种本能与冲破这种正向思维,不然的话,要学会太极拳也是不可能的。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2004433.html
看过《太极拳视频 如何把握太极中的辩证关系》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