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视频 侯克方演练杨氏太极拳16式,对于松,很多太极拳的理论文章都对它的重要性做过了阐述,但是仍然会有人不能正确的理解松,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下太极拳中的松。通过对松的学习,能够帮助练习者更好的结合太极拳视频教程进行学习。
【 tulaoshi.com - 太极拳视频 】
对于松,很多太极拳的理论文章都对它的重要性做过了阐述,但是仍然会有人不能正确的理解松,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下太极拳中的松。通过对松的学习,能够帮助练习者更好的结合太极拳视频教程进行学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松柔是太极拳的特色,理应强调。但在谈及松柔的重要性时,常有人担心只强调松会丢了紧,会懈;只强调柔会丢了刚,会软,于是提醒大家练拳要松紧结合,要刚柔相济,似乎这样才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这从广泛的哲学意义上来说也许没错,但要贯彻到太极拳的日常修炼中,却并不是很妥当。
第一,对于松紧与刚柔,一般人与太极拳练习者理解是不同的,而太极拳练习者处于不同阶段时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只是简单的提倡松紧结合与刚柔并济,并不是正确的太极拳的学习方式,很容易就会让学习者产生错误的理解。
第二,走向松紧结合的道路是积累纯柔。用松紧结合的练法练不出太极拳所特有的松紧结合,用刚柔相济的练法也练不出太极拳所特有的刚柔相济。第三,现在练太极拳的绝大多数人是僵硬有余,松柔不足,练拳的主要任务是摧僵化柔。在这唯恐僵硬太多,唯恐松柔太少的时候,教人练拳要松紧并重、刚柔齐练,显然是帮倒忙。
不练太极拳的人也讲放松,如做事累了,坐坐,躺躺,懒洋洋的。但这种放松,一是松得没有支撑力了,真的懈了,瘪了,不同于练太极拳松空圆满,保持一定运动姿势的放松;二是不管怎么松,都是在紧的基础上的松,其关节是闭合的,肌肉也保持着紧时的粗短状态。太极拳也不绝对反对紧,也要求掤劲不丢,要求肢体保持一定的张力,但不管怎么紧,都是在松的基础上的紧,都是因松得透彻自然而然的紧;是意识放开、关节松开、肌肉放长、皮毛外攻的伸拔性、膨胀性的紧;是虽紧犹松,是一种松的表现,而不是又要松,又要紧,半松半紧,松紧结合”的紧,更不是收缩性质的紧。这是没有练太极拳放松体会的人难以理解的。有人之所以会提出松紧结合的练法,是没有认清生活中的松紧与练拳中的松紧有本质的不同,看到生活中松过头会懈,就担心练太极拳松过头也会懈。其实,练太极拳放松比生活中坐坐、躺躺的松是更高质量的松,不但不会越松越懒洋洋,而且是越松越精神,不存在松过头的问题,是不可能会懈的松。
松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是练习太极拳最基础的内容,如果掌握不了松,那么就很难去掌握太极拳的其它要领,也就很难学好太极拳了,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做到松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让我们的太极拳学习能够更顺利。
练太极拳的任务就是修炼自身,感悟自身,要求精神内敛,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思想意识完全集中在自己身上。每次转换都注意从最有引动作用和松意扩散作用的一点(一般是实脚侧胯底)松起,按点、线、面、体的顺序扩散松意,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一石子,让放松的波纹一层一层地扩散,尽量通过放松清除一路的僵硬障碍,让松意一路走得顺畅,逐渐有序地到达肢体所有部位,从而按要求把肢体动作引出来。这种满身能跑的松意,就是杨澄甫先生所说的骨外肉内的流动物”,就是常说的内气。内气是什么?内气的实质就是松出来的感觉,是因松而释放出来的生命能量,是因松而引入体内的地心引力、地面反作用力以及空气阴力,是体外的宇宙争力”与体内的浑元争力”相互融合的产物。肌体顺着以地心引力为主的这两种争力有序放松,血脉流通了,就有气感了。哪里有气的流动感,说明是放松了;哪里没有气的流动感,说明还需要进一步放松。应当把以心行气”理解为以心行松”,把以气运身”理解为以松运身”,松意走到哪里,那里就产生相应的运动。常说意到、气到、劲到”,实际是意到、松到、劲到”;气为劲体、劲为气用”,实际是松为劲体,劲为松用”。说到底,气是松出来的感觉,劲是松出来的动力,肢体动作是松出来的可见形象。在行拳用意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可将松、气、劲看作是一种东西,是一种东西的不同侧面。但是,如果把心意放在气上,比较抽象、神秘、难以捉摸,所以在气则滞”;如果把心意放在劲上,容易用力,引起僵硬;如果把心意放在松上,意境更开阔、更通神,更显活力、更生气势。松比气与劲的作用更深刻、更广泛,更好掌控、发挥,一松就体展心舒,一松就能放开气势,一松就能显现出太极拳的独特神韵。松是无为而为,松是原动力,松是太极拳的生命。有松即活,无松即死。练太极拳要用松贯彻动作要领,用松引导肢体动作,用松技击,用松表演,用松舒畅身心,用松强身健体,用松体会拳中的文化内涵,用松的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松是功夫,松是艺术。只有松得更好,没有松得最好。松是无止境的,值得一生琢磨、品味。松又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干扰。练太极拳要排除松紧结合”的干扰,静下心来练松功。松功一通,无所不通。
太极拳练松的原则是用意不用力”,并有一套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简单地说,太极拳的松是与沉、伸、开联系在一起的,是松沉、松伸、松开。其中,松沉是第一位的,是产生松伸和松开的母松。我们半蹲着练拳,从力学逻辑上讲,是腿脚支撑着腰身,腰身支撑着肩、臂、颈、头,是从下向上一节支撑着一节。但练拳不能这样想,这样想就会腰腿上挺,意气上逆,就顺不到、借不到地心引力,就松静不下来了。练拳要反过来想,想象头像氢气球悬浮在高空,头下面悬挂着肩、臂、肋、腰、腹、胯、臀、腿、脚等,从上到下节节相挂,一顺水地松垂着,每一节都松松拉开、垂顺,又虚虚对准、连通,每一节都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垂着。一身的皮肉像湿衣服挂在衣架上似的挂在骨架上,毫无褶皱地向下垂坠着。这虽然是假想,但却能借假修真,修得肩沉、肘坠、腕坐、胸含、肋束、腰松、胯落、腿伸、脚踏、气沉丹田、尾骶拄地,骨向下顺,肉向下坠,统统都是向下沉,都是顺地心引力向下走的真功夫。不然,从头到脚顺流而下的松沉感觉,不是不变的恒态,而是在意气开合交替变化的运动中实现的,与后面要说的结果是:第一,有下必有上,由于身体加强了向下的作用力,地面也就加强了向上的反作用力,使体内清气向上升腾,头生顶天之雄,脚感入地之沉,肢体上下对拔拉长;第二,肩以下向下松沉,就像将半塑料袋水放在了地上,减弱了外向内的收束力,加强了内向外的扩张力,推动手向外伸、劲向外放,八面撑圆、立体膨胀。这种向上的伸拔力和向外的膨胀力,就是太极拳最宝贵的掤劲。不只是意气开放、肢体伸展时要靠掤劲推动,即使是意气收合、肢体屈缩时,也应合中含开、屈中有伸、掤劲不丢。这种立体的掤劲,是体内的浑元争力”,是因肢体充分放松而顺应了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的表现,也就是地心引力和地面反作用力综合作用于肢体的结果。由于立体膨胀、八面撑圆,最大限度地挤占空间,皮肉被撑开,所以就产生了张力,就有了紧的感觉。这种紧是因体内松空和体表皮毛外攻的紧,是因松而产生的松中之紧,完全不同于常人理解的生活中的那种紧。不是紧缩,而是放长放开;不是僵硬,而是富有弹性;不是用力收缩筋肌,自我锁闭,而是像深呼吸伸懒腰时松开筋骨、舒展身心的精神振奋。
值得反复强调的是,第一,练太极拳尚未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对两种性质不同的松紧是很难有切身体会的,甚至是不理解的,笼统地提倡松紧结合,很容易使人将错误的紧当作正确的紧带到拳中来,致使本来就僵硬的肢体更加僵硬;第二,练太极拳放松是绝对的,是起主导作用的,是紧的源头活水,应一辈子抓住不放,坚持不懈地松柔到底。紧是相对的,居从属地位,是余者未事耳!”是松到一定程度后不期而遇的副产品,是不可能用紧的方法练出来的那种紧。笼统地提倡松紧结合,模糊了松与紧的主次关系和因果关系,容易使人松紧并重着练拳,影响摧僵化柔的效果。
除了松紧,刚柔也是需要单独进行学习。事实上,刚柔并济从不是太极拳自身的独特内容,而是很多拳术共有的一个内容,甚至是日常生活的一个概念,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刚柔并济其实都不一样。在太极拳的练习中,仅仅提倡刚柔并济,并不能促进太极拳的学习。
太极拳运动处雌守柔,尚柔尚巧,主张以巧取胜,以柔克刚,借人之力,还制其身,以小力胜大力。太极拳不主张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认为那是皆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王宗岳),是斯技旁门”,而不是太极拳的正道。太极拳的正道是舍己从人,随曲就伸,沾连粘随,不丢不顶,避实击虚,引进落空,是以柔软而迎坚刚,使坚刚化为无有”。与人交手时如此,自己练套路也应设身处地,坚持这些原则。例如,四肢伸屈要均匀,节节贯串,走到走够,富有韧性,好像迎来送往,随人伸屈似的;又如动作往复转换之间要折叠画圆,好像与人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似的。
太极拳也要刚,但不要刚铁性质的刚,而是要水势性质的刚。太极拳也要刚柔相济,但不要又硬又软、半硬关软的刚柔相济,而是要像水因势虚实变化的刚柔相济。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其形状像水一样,有时澎湃,有时倾泻,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湍急的河水鼓荡奔腾”(李琏)。学水因至柔善流而起波浪的刚柔相济是我们练太极拳的努力方向。水是至柔之物,涓涓细流”,随器成形,避高就低,刀劈斧砍不留痕。水又是至刚之物,澎湃、倾泻、鼓荡、奔腾”,甚至像山洪,如海啸,迅猛异常,所向无敌。值得我们留心借鉴的是,水即使在刚猛无比的时候,它仍然是水,而不是钢铁,不是坚石,没有火药的爆炸力,它的每一部位都仍然是大柔大软,而不会丝毫变硬。也正是因为它始终如一地具备着至柔善流的性质,所以,第一,才能聚散自如,避高就低,才能刀劈斧砍不留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才能有向低处流的共同方向,才能聚众多的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形成广大深厚的潜在力量;第三,才能使它自身的各个部位相互贯通,集小力成大力,成趋势,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力量;第四,才能凭着自身的整体重量,顺着落差和位移,借到更强大的地心引力,发挥出无坚不摧的威力。水本身是不会生力的,它只有重量,没有力量;水的力量来自它的自身重量和至柔善流的性质。与水相比,我们练拳人同样有自身重量,但因为缺乏至柔善流的体能而不能将自身重量开发成行拳的动力。这正是练太极拳强调松柔的理由。
松柔是在长期的练拳过程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是从没有到有,从微微有到明显有,从偶尔有到经常有,从局部有到全身有,今天积一点,明天再积一点,越积越柔。柔的质从不纯净到一点一点清除僵硬的杂质,逐步地变得更纯净。柔的量从涓涓细流一点一点地积至波浪翻滚。柔得像水一样能聚能散,开合自如了,就积柔成刚了,就刚柔相济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水的刚柔相济是太极拳刚柔相济的楷模。练太极拳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水性,学习水的大松大柔,将肢体练得极柔软之后达到极坚刚,达到刚柔相济。有诗云:拳本虚无一气游,松松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如水流。”
身形如水流,首先要体内的意气如水流。意气就是前述有序放松的松意。意气在体内的流动方向,除了左右之间从实侧流到虚侧,从而实变成虚,虚变成实之外,主要是上下两半身之间开合升降地流动。意气在上下流动,不论开合升降,腰腹为枢纽,以腰腹升降开合为动力。腰腹分管四肢的意气走向,其中腰脊直接主管上半身,小腹(丹田)真接主管下半身。每当四肢末端的意气要向腰腹回流时,命门后鼓下坐,腰脊向下松沉,将手臂及上半身的意气引下来;同时,小腹向命门方向蠕动提收,与腰相合,将腿脚的意气经裆提起来,从而将全身的意气聚合于腰腹,引动肢体屈缩蓄劲。这就是合,就是缩,就是陈长兴先生所说的气屯于内,而外显轻和,柔势也”。每当腰腹的意气要向四肢流动时,小腹向裆的方向松沉,送意气经裆沿胯腿沉到脚;同时,腰脊向上伸坚,与小腹反向相开,送意气沿肩臂贯到手,促成肢体伸展,手脚有力。这就是开,就是伸,就是陈长兴先生说的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拳势的刚柔变化就像水势的刚柔变化一样,拳势由刚变柔时,四肢的意气向腰腹回流,手脚逐渐柔和,就像海水退潮,回于海中心,海岸从而平静;拳势由柔变刚时,意气外放,充满四肢,头部有神,指尖鼓胀,就像海水涨潮,澎湃鼓荡,淹没礁石,流向海边,拍击海岸。拳势刚柔变化都是意气潮落”或潮涨”的变化所致。而意气的实质是松出来的感觉,是如水的至柔善流之物,所以,太极拳的刚,不是松柔之外的其他什么东西,其本质仍然是柔。刚势的实质既然也是柔,为什么不同于柔势的轻和而表现力量呢?这是因为,刚势的意气走向与柔势相反,是从内向外的,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各对称部位互借反作用力一致向外,从而调动了全身所有细小的柔,将许多小柔拧成一股绳,聚合成整体一致的大柔,就像将无数的小水珠汇成江河湖海一样,形成周身一家的整体趋势,显出了力量。这首先要知道,柔是生命活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如水涌动的柔性力量;其次要明白,全身的柔是有开合变化的,分散开来就百无所有,有了统一目标之后,集中起来就形成了势,就显出刚的力量来了,这就是集”柔成刚。刚只不过是柔劲的表现,柔劲”就是太极拳的刚。无柔则无刚。小柔则小刚,大柔则大刚,极柔则极刚。有多么柔,才能有多么刚;能柔到什么纯度,也就能刚到什么程度。刚只能从柔中求,不可能用刚”的练法练出刚来。因为在常人的意识中,一说刚”,容易联想起钢”,容易联想到铁石般的坚硬,就想收缩筋肌使用力气。所以,如果提倡刚柔相济的练拳方法,就容易让人用力,就背离了用意不用力”的练拳原则,不可能练出真正属于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来。想要什么就直接练什么,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欲要直取的思维方式,不是太极拳阳从阴中找,阴从阳中求的思维方式。没有经过迂回运化的积累过程,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欲求紧必须一心一意地练松,根本不要想紧,久松自能见紧,自能松紧结合。欲求刚必须全心全意地练柔,丝毫不去想刚,纯柔为刚,积柔成刚,自能刚柔相济。松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太极拳头等大事。遵循弱者道之用”的思想练拳,由松入柔,积柔成刚,达到刚柔相济。以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立论,逆反思维,反面入手,先走物极”,再顺必返”,迂回折叠,达到目的。这才是太极拳正确的思维方式。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2010877.html
看过《太极拳视频 侯克方演练杨氏太极拳16式》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