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
【 tulaoshi.com - 经络 】
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针灸、推拿、气功等各个方面积累了经验,并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逐步上升为理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它不仅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指导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病因学说等基础理论同经络学说结合起来,才能比较完整地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诊断和确定治法。因此,经络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者,径也”,就是说,经,有路径的意思,也就是说,经脉是主干;“经之支脉旁出者为络”,络,有网络的意思,即络脉是分支。经脉大多循行于深部,络脉循行于较浅的部位,有的络脉还显现于体表。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接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2.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所以,《灵枢·海论》称之为“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奇经有八条,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它们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却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十二经别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弥补正经之不足。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脉是最细小的络脉。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所以称为“十二经筋”。经筋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经络之气的散布所在,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各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称为“十二皮部”。
二、十二经脉
1. 名称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分别属于一个脏或一个腑,因此,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之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2. 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1)走向和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规律的。《灵枢·逆顺肥瘦篇》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也就是说,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就构成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径路。
手三阳经止于头部,足三阳经起于头部,手三阳与足三阳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2)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循行部位),也有一定的规律,即:在四肢部,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3)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脉的别络相互沟通,组合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也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表里。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都在四肢末端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在下肢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后,变换前后位置:足太阴脾经在前缘,足厥阴肝经在中线),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如: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心火可下移小肠等等。在治疗上,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俞穴可交叉使用,如肺经的穴位可治疗大肠或大肠经的疾病。
(4)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分布在人体内外,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灌注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注次序如下表: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8/2017332.html
看过《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