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 tulaoshi.com - 五邪 】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等,统称为内生“五邪”。因此,所谓内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气血津液、脏腑等生理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综合性病机变化。
一、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是“内风”。由于“内风”与肝的关系较为密切,故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凡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病理反映,即是风气内动的具体表现。
风气内动,是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临证指南》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体内阳气之变动有多种原因,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1. 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多由于情志所伤,操劳过度,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浮阳不替,久之则阳愈浮而阴愈亏,终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形成风气内动。轻则可筋惕肉瞤,肢麻震颤,眩晕欲仆,或为口眼 斜,或为半身不遂。甚则血随气逆而发卒然仆倒,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2. 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由于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其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则化而为风,出现痉厥、抽搐、鼻翼煽动、目睛上吊等临床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症。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3. 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多热病后期,阴液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临床可见筋孪肉瞤,手足蠕动,阴虚风动在病机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肝阳化风、热极生风是有区的。
4. 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肝血不足,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
此外,尚有血燥生风,此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营养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生化障碍所致。其病机是津枯血少,失润化燥,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躁动而生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落屑等。
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其病机有如下几方面:
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从而表现为阳热不足,温煦失职,虚寒内生;或血脉收缩、血行减慢等“收引”症状。如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或筋脉拘孪,肢节痹痛等。《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这主要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能温照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阳气虚衰,则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阳不化阴,代谢活动障碍或减退,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的积聚或停滞。如水湿、痰饮之类。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此多由阳气不足,蒸化无权,津液不能化气所致。
阳虚阴盛之寒从中生,与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所引起的寒证,即“内寒”与“外寒”之间,不仅有所区别,而且还有联系。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或许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但仍以寒为主。两者之向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8/201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