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可以有效预防感冒

2016-03-28 16:02 5 1 收藏

中医艾灸可以有效预防感冒,艾灸发展历史悠久,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艾灸来养生保健或者是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今天小编要跟大家聊聊如何通过艾灸来预防感冒。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起来看看哦。那么,艾灸是怎么样预防感冒的呢?

【 tulaoshi.com - 艾灸 】

  艾灸发展历史悠久,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艾灸来养生保健或者是预防以及治疗疾病。今天图老师小编要跟大家聊聊如何通过艾灸来预防感冒。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起来看看哦。那么,艾灸是怎么样预防感冒的呢?

  有研究发现,艾灸的发明起源于原始人用火,当某一个部位的疼痛受到火的烘烤的时候会感觉到舒服,他们便开始主动用火来灼烧治疗更多的疼痛。艾草古时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为引,就在这种引天火的仪式氛围中,巫者把龟甲兆纹与人体的血脉取得模拟想象,思索中医的火论与气论,从而产生了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艾灸大椎、风门、肺俞穴预防感冒、哮喘的方法,助大家度过这个冬天。

艾灸大椎、风门、肺俞穴预防感冒、哮喘的方法

  取穴:大椎、风门、肺俞穴

  定位:大椎穴位于颈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门穴的位置在我们的背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穴位,距皮肤2~3厘米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天灸1次或隔日一次,也可使用范氏艾灸罐温灸。

  功效:补肺益气,温经散寒,提高人体防病抗病能力。

  适宜人群:体虚易感冒及哮喘患者。

  注意事项: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将点燃的艾条与皮肤保持有2~3厘米的距离,患者感觉皮肤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就可以了。

  艾灸后上火的表现及应对的办法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炙疗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艾灸后上火的表现

  口干舌燥;眼睛充血干涩、眼屎多;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鼻涕黄,流鼻血;手脚发烫,烦躁;睡觉不安稳,易醒;感觉疲倦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艾灸后容易上火的普遍体质

  一:上热下寒中气虚(详细解释:上热(有上火的表现)、下寒(畏寒,手脚冰凉,特别是脚)、中气虚(脾胃差,消化吸收差)

  二:气血严重不足,稍微运动就累,两虚。青脸寡色

  应对措施

  一:减少艾灸的时间,比如说原来每穴是灸15分钟,那么现在就灸10分钟。

  二:增加艾灸退热的穴位:大椎穴

  三:增加艾灸引虚火下行的穴位:足三里、涌泉

  四:用艾叶泡脚

  五:睡前用手搓热涌泉

  六:掐压太冲穴降肝火

  七:多喝水(最好是蜂蜜水:建议喝红枣,黄芪,五味子类带温补的蜂蜜水,别喝苦寒的黄连蜜,野菊花蜜)

  八:多做不消耗气血的伸展运动,拉通全身经脉,避免淤滞。

  九:心情要愉快,心情不好也要上火

  十:坚持艾灸(到一定时间气血一足,你想灸多久就灸多久,绝对不上火,这是很多人的亲身体验)

  艾灸的养生功效

  艾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艾炙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

  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灸法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图老师说:上述内容就是关于中医养生中的艾灸如何让预防感冒的详细解释,大家看完之后对于艾灸的认识是不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呢?当您不舒服的时候,大家不妨来试试中医艾灸啊,艾灸其实起到的养生保健作用是非常大的哦!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8/2019018.html

延伸阅读
标签: 饮食养生
在感冒之后由于消化吸收能力减弱,因此此时,难以消化的食物、刺激性的食物和生冷的食物都应该尽量少吃,比如直接吃生的蔬菜和水果就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此,将蔬菜煮成汤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尽可能多选择几种蔬菜,然后慢慢地熬煮软后再饮用。 生姜加菠菜搭配有效预防感冒-预防感冒的方法 能预防感冒的食物搭配。 西兰花...
椒类一般比橙含有更丰富的维生素C、铁、钙、磷和维生素B族,如每100克新鲜的红尖辣椒中,维生素C含量为144毫克,居新鲜蔬菜的首位。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控制心脏病及冠状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辣椒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为1390微克,是获得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和β-玉米黄质的最好来源之一。 吃什么可以预防感冒?萝...
夏天即将到来前,大家对感冒的警觉度有所下降,但是宝宝是很脆弱的,该如何预防宝宝感冒呢?下面这些预防感冒的小办法可能是你从未尝试过得,但它们很管用哦。 1.干燥的房间,用湿浴巾加湿 。将一块稍微拧干的湿浴巾悬挂在房间里,就可以满足房间的湿度要求了。因为湿空气是聚集在房屋下层的,所以要尽量将湿毛巾挂在稍微高些的...
标签: 营养价值
一到冬天,天气就变的既寒冷又干燥,这时候人们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就很容易感冒。那么防感冒吃些什么好呢?别着急,今天图老师小编来告诉你吃这12种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你预防感冒,让你整个冬季都健健康康!快来看看吧。 1、南瓜 南瓜富含维生素A。冬春季节儿童体内缺乏维生素A是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一大诱因。美国科学家认...
新生儿感冒 如何有效预防新生儿感冒 孩子是家庭的新生命,有了孩子整个家庭都会热闹起来,但是刚刚到来的新生命还是非常脆弱了,动不动就会生命,比如感冒。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感冒不是大问题,但是新生儿感冒的话,一定要注意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新生儿感冒怎么办。 目录 1、新生儿感冒症状 2、新生儿感冒的...

经验教程

889

收藏

42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