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血清白蛋白有什么作用,说到牛血清白蛋白,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不知道的,甚至有许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因此也导致许多人不知道牛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同样也不知道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不过没关系,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想知道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 tulaoshi.com - 牛血清白蛋白 】
说到牛血清白蛋白,相信大多数人都是不知道的,甚至有许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因此也导致许多人不知道牛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同样也不知道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不过没关系,今天图老师小编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想知道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牛血清白蛋白主要成份
想要了解牛血清白蛋白,我们首先需要来了解其成份。那牛血清白蛋白的主要成份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1、蛋白质
是牛血清中主要成份。除包括可携带金属离子、脂肪酸和自身是激素类蛋白外主要还有白蛋白,球蛋白。纤维粘连素细胞促进细胞附着。α2巨球蛋白抑制胰蛋白酶的作用。胎牛血清中含胎球蛋白促细胞附着。转铁蛋白能结合铁离子,减少其毒性和被细胞利用。
2、多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血小板促生长因子能促细胞分裂,是多肽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是主要的促细胞增殖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细胞生长因子等,血清中含量虽很少,但对细胞生长也有一定作用。
3、激素
因为激素的不同,所以其作用也是不同的。因此,激素对细胞的作用的是多方面的。
1)胰岛素
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和氨基酸,与促细胞分裂有关。
2)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能与细胞表达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有胰岛素同样的作用。
3)促生长激素
促细胞增殖效应。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4、其他成份
氨基酸、葡萄糖、酮酸等对多种营养成分的合成培养基意义不大。与蛋白相结合状态的微量元素对细胞培养有意义。
牛血清白蛋白用途
1、牛血清白蛋白一般会用于生化研究以及遗传工程和医药研究等领域。
2、用作医药保健食品、调味品。
3、维持渗透压、pH缓冲、载体作用。
4、在PCR体系中有助于Taq酶的稳定性及活性,可以提高PCR的效率。
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BSA一般做为稳定剂被用于限制酶或者修饰酶的保存溶液和反应液中,因为有些酶在低浓度下不稳定或活性低。
加入BSA后,它可能起到保护”或载体”作用,不少酶类添加BSA后能使其活性大幅度提高。不需要加BSA的酶加入BSA一般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对多数底物DNA而言,BSA可以使酶切更完全,并可实现重复切割。在37℃,酶切反应超过1h时,BSA可以使酶更加稳定,因为在不含BSA的反应缓冲液中,许多限制性内切酶在37℃下只能存活10"20min甚至更短的时间。
而BSA可以结合缓冲液或底物DNA中抑制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金属离子和其它化学物质。
BSA在内切酶的缓冲液的作用
1.BSA是酶的稳定剂,防止酶的分解和非特异性吸附。
2.BSA能减轻有些酶的变性,能减轻有些不利环境因素如加热,表面张力及化学因素引起的变性的至于作用机理我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因为它结构中有17个二硫键,和一个巯基,巯基的化学反应很活泼,二硫键有抗氧化还原的作用,因此可与多种阳离子,阴离子和小分子结合。
3.BSA能防止酶吸附到管壁而损失。
牛血清白蛋白成分结构
牛血清中的简单蛋白,是血液的主要成分(38g/100ml),分子量68kD。等电点4.8。含氮量16%,含糖量0.08%。仅含已糖和已糖胺,含脂量只有0.2%。
白蛋白由58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35个半胱氨酸组成17个二硫键,在肽链的第34位有一自由巯基。白蛋白可与多种阳离子、阴离子和其他小分子物质结合。
血液中的白蛋白主要起维持渗透压作用、PH缓冲作用、载体作用和营养作用。在动物细胞无血清培养中,添加白蛋白可起到生理和机械保护作用和载体作用。
牛血清白蛋白(BSA),又称第五组分,是牛血清中的一种球蛋白,包含583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66.430kDa,等电点为4.7。牛血清白蛋白在生化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westernblot中作为Blockingagent。
血清白蛋白偏低治疗
1.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蛋白及维生素类的食物。
2.补充氨基酸类药物,如静脉输入氨基酸制剂或口服氨基酸胶囊等药物。
3.血清蛋白倒置者,常需静脉输入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等,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药物可考虑应用。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白蛋白的合成,从而增加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其近期疗效尚可,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图老师小结:以上就是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牛血清白蛋白的一些作用以及牛血清白蛋白的一些成分结构。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此也是有所了解了。因此,如果你想要对牛血清白蛋白有所了解的话,可以多看一些这些内容哦。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8/202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