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原因导致的泌乳素瘤,什么是泌乳素瘤呢,在我们生活中泌乳素瘤是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情况了,那么大家知道泌乳素瘤是怎么回事吗,泌乳素瘤怎么治疗比较好呢,泌乳素瘤病因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tulaoshi.com - 泌乳素瘤 】
什么是泌乳素瘤呢,在我们生活中泌乳素瘤是比较多见的一种疾病情况了,那么大家知道泌乳素瘤是怎么回事吗,泌乳素瘤怎么治疗比较好呢,泌乳素瘤病因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垂体疾病常见的疾病,闭经,溢乳,不孕(育),高泌乳素血症疾病及垂体病变典型的临床表现-泌乳素垂体泌乳素瘤细胞瘤过量泌乳素(PRL)所引起的下丘脑分泌。
有临床症状的泌乳素微腺瘤一般不会长成大腺瘤。部分腺瘤有侵袭性,出现腺瘤增大及血PRL升高。在垂体功能性肿瘤中发生率占首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泌乳素瘤病因
泌乳素瘤由垂体泌乳素细胞瘤分泌过量泌乳素所致,明确的发病机制不详,一方面可能与下丘脑调节垂体PRL细胞方面的功能紊乱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垂体PRL分泌细胞原发性内在缺陷有关。
临床表现
泌乳素高PRL血症的临床症状因性别,年龄差异造成的,高PRL血症持续时间与肿瘤的大小而异。多见于女性,通常溢乳-闭经综合征。在患者的血清PRL浓度肿瘤大小呈正相关。
1.女性PRL
见于20~30岁女青年,常为微腺瘤。典型临床表现为闭经-乳溢-不育三联征。主要症状在青春期前女性表现为青春期延迟、生长发育迟缓及原发性闭经,青春期后女性表现为经期缩短、经量稀少或过多、月经延迟、生殖欲减退或缺如、生殖感丧失、生殖高潮缺如、交媾痛、流产、不孕等。体征可见乳腺萎缩,阴毛脱落,外阴萎缩、阴道分泌物减少等。
2.男性PRL瘤
男性泌乳素瘤较大,多向鞍上发展,相对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完全性或部分生殖功能减退,如生殖欲减退、男性乳腺发育、男性不育症、精子数目减少等。症状进展缓慢,不易引起重视,就诊时已为晚期,影像学检查多为大腺瘤,神经压迫较明显。
体格检查发现青少年患者可出现青春发育停滞、体态异常、乳腺发育和触发泌乳、睾丸细小,成年人可出现胡须稀疏、乳腺发育和触发泌乳、阴毛稀少、睾丸松软。
3.肿瘤压迫症候群
晚PRL瘤和其他类型的垂体腺瘤,下丘脑和邻近鞍肿瘤,因为肿瘤扩展到鞍巨大,阻断PIF,引起高PRL血症,常见的局部压迫症状有头痛,视觉异常。颅内压增高,头痛的原因是由大腺瘤引起,伴有恶心,呕吐。
男性PRL瘤患者头痛发生率较女性患者高。有些微腺瘤的占位病变不大,也可出现头痛,其原因尚不清楚。
4.骨质疏松
长期高PRL血症的PRL瘤患者,有时首诊症状为骨质疏松。经过治疗恢复正常泌乳素水平和生殖腺功能后,骨密度能够得到改善,但有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5.急性垂体卒中
生长较快的PRL瘤,若发生瘤内出血,出现急性垂体卒中,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视力下降等颅神经压迫症状,甚至昏迷和眼球突出,需紧急抢救。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可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症。
泌乳素瘤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基础PRL测定
血清标本可考虑早上10点左右抽取,采血前病人安静休息半小时。血PRL基础浓度通常小于20μg/L。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结果分析要考虑生理性、药物性因素的影响。血PRL在20μg/L以下:可排除高泌乳素血症;20-40ug/L:需要重复测定;20~200ug/L:可见于PRL瘤,但亦可见于其他原因引起的泌乳素升高;大于200μg/L:PRL瘤的可能性很大。
(2)其他激素测定
除测定PRL外,高度怀疑PRL瘤者,还应检测其他垂体激素轴,包括FSH、LH、睾酮、雌激素、TSH、FT3、FT4、GH、IGF-1、ACTH、血F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2.其他辅助检查
在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并逐一排除药物性、应激性、神经源性及系统性疾病可能,尤其要排除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之后,对病理性高PRL血症患者,应做X线、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1)蝶鞍区X线平片
正常鞍结节角约为110°,随着PRL瘤增大,此角可渐变为锐角,据此也可推断垂体瘤的存在。垂体瘤增大到一定程度可造成蝶鞍局部骨质破坏的X线表现,由此推测垂体瘤的存在,但无法确定肿瘤大小,也无法发现垂体微腺瘤。
气脑造影或脑动脉X线检查,属有创性检查且伴有一定的风险,己被CT和MRI所替代。
(2)蝶鞍区CT及MRI检查
蝶鞍CT和MRI显像是普遍使用的影像检查方法,尤其MRI优于CT而应用更多。
图老师小结:通过上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泌乳素瘤也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吧,泌乳素瘤在我们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情况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注意疾病的检查才比较好哦。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8/2027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