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是如何造成的,脊髓损伤是由于外界原因导致的损伤,是对人体伤害非常严重的疾病,这种受伤往往会导致下肢体严重功能障碍,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伤害。那么脊髓损伤的病因有哪些,脊髓损伤患者应该怎样治疗呢,下面就给大家做详细介绍。
【 tulaoshi.com - 脊髓损伤 】
脊髓损伤是由于外界原因导致的损伤,是对人体伤害非常严重的疾病,这种受伤往往会导致下肢体严重功能障碍,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伤害。那么脊髓损伤的病因有哪些,脊髓损伤患者应该怎样治疗呢,下面就给大家做详细介绍。
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其病因有以下几点。
一、按照伤情原因分析
1.开放性损伤
多伴有脊椎的损伤,主要见于枪弹、刀刺、爆炸性损伤使刀刃、砸伤、撞伤等直接作用于脊椎,使其发生骨折或脱位,进而使脊髓受到损害,损伤与外力作用的部位一致,损伤程度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可发生于任何脊髓部位,以胸髓最为多见。
2.闭合性损伤
主要见于车祸伤、坠落伤、运动性扭伤、脊柱扭伤、过重负荷等,使脊柱发生过度伸展、屈曲、扭转,造成脊柱骨折、脱位,脊椎附件的损伤或韧带及脊髓供血血管的损伤,进而造成闭合性损伤。
二、按照损伤部位或程度分析
1、脊髓震荡
与脑震荡相似,脊髓震荡是最轻微的脊髓损伤。脊髓遭受强烈震荡后立即发生弛缓性瘫痪,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括约肌功能全部丧失。因在组织形态学上并无病理变化发生,只是暂时性功能抑制,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可完全恢复。
2、脊髓挫伤与出血
为脊髓的实质性破坏,外观虽完整,但脊髓内部可有出血、水肿、神经细胞破坏和神经传导纤维束的中断。脊髓挫伤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轻的为少量的水肿和点状出血,重者则有成片挫伤、出血,可有脊髓软化及瘢痕的形成,因此预后极不相同。
3、脊髓断裂
脊髓的连续性中断,可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不完全性常伴有挫伤,又称挫裂伤。脊髓断裂后恢复无望,预后恶劣。
4、脊髓受压
骨折移位,碎骨片与破碎的椎间盘挤入椎管内可以直接压迫脊髓,而皱褶的黄韧带与急速形成的血肿亦可以压迫脊髓,使脊髓产生一系列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及时去除压迫物后脊髓的功能可望部分或全部恢复;如果压迫时间过久,脊髓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发生软化、萎缩或瘢痕形成,则瘫痪难以恢复。
5、马尾神经损伤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第2腰椎以下骨折脱位可产生马尾神经损伤,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弛缓性瘫痪。马尾神经完全断裂者少见。此外,各种较重的脊髓损伤后均可立即发生损伤平面以下弛缓性瘫痪,这是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称之为脊髓休克。2~4周后这一现象可根据脊髓实质性损害程度的不同而发生损伤平面以下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因此,脊髓休克与脊髓震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
6、中医病因病机
该病属中医外伤性病证范畴,由于受到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导致脑气震激,髓窍壅塞不通,阳气不能上达于脑,神明失用,而致肢体失司;或血脉损伤,血溢于脉外,阻塞髓窍,日久筋脉失养而致病。
治疗方法
1、物理治疗
主要是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度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体位交换及转移动作例如:卧位到坐位、翻身、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厕所马桶等移动动作。
2、作业治疗
主要是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动作如编织等,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另外,作业部门还给患者提供简单的辅助工具,以利家庭生活动作的顺利完成。
3、心理治疗
针对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反对独立求适应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的计划,可以进行个别和集体、家庭、行为等多种方法。
4、康复工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可以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来练着站立和步行,另外也可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靠这些工具来补偿功能的不足。
5、临床康复
用特殊护理和药物如维生素A、C/E、固齿强骨胶囊、钙片等手段,预防各种合并症发生,亦可进行一些治疗性临床处理,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6、文体康复
利用文娱、体育手段使患者进行全身综合训练及轮椅的使用训练如耐力和技巧训练,并且为进行社会活动做出适应训练。
7、理疗
利用水疗、光疗、生物反馈等有针对性促进康复。
8、中医康复
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按摩、电针、中药离子导人等手段,促进康复,另外针对合并症治疗,亦可广泛使用中药内服、外用。
9、营养治疗
制定合理食谱,加强营养发适应康复训练的需要。
图老师小结:看了上面的内容之后,大家对脊髓损伤有没有一定的了解呢。我们对待疾病的态度不应该仅限于治疗,更要学会怎样预防。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事要小心,这样才能将疾病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8/202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