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艾症是如何发生的,恐艾症就是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而发生的心理疾病,患者会有焦虑、强迫、抑郁等多种轻语出现。那么恐艾症是怎么发生的,恐艾症的表现具体是怎样的,恐艾症该如何治疗,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 tulaoshi.com - 恐艾症 】
恐艾症就是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而发生的心理疾病,患者会有焦虑、强迫、抑郁等多种轻语出现。那么恐艾症是怎么发生的,恐艾症的表现具体是怎样的,恐艾症该如何治疗,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病因
艾滋病恐惧症者大多有过高度危险的婚前或婚外夫妻行为,而夫妻行为的对象常是暗娼及网上认识的一些关系混乱的女性。一方面,这些危险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
理智与欲望,道德与本能的斗争常使他们产生矛盾感、羞耻感、负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看到或了解到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又对其一知半解,因而夸大艾滋病的传染性,或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临床表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艾滋病恐惧症患者不仅仅是由于对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的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理解,相当一部分人和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其他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尤其和焦虑障碍关系尤为密切。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可以是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也可以是没有过高危行为的人,恐惧完全出自自己的主观想象和联想。
疾病的几种表现
1.精神压抑,恐惧焦虑,不能自我解脱
每每谈及所患症状则痛不欲生,因而出现失眠、心悸、出冷汗、头昏等症状,有的甚至认为死亡就在眼前,世界到了尽头。
2.扩散病情
患者公开声称自己患有艾滋病,负罪心理严重,并动员家属作有关性病检查。
3.固执己见
虽经多家医院检查无艾滋病,仍多方求医,要求治疗。
4.基本症状
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恐病症状、抑郁症状。
恐艾症的四步脱恐法
很多恐艾是由无知引起,恐的很无厘头,所以建立起正确认知,在脱恐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脱恐的第一步。艾滋病不是一个烈性传染病,它的传染性很弱的,只有满足独特的传染条件才能发生传染。艾滋病毒并不长久在体外(如人体表面)存活,并且不能繁殖。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一、以下情况是不能传播的
1、空气或水。
2、昆虫,包括蚊子或虱子。
3、唾液、眼泪、汗水。没有被吐痰传播艾滋病的先例。
4、平常的接触如握手或共享菜肴。
5、闭嘴或社交”接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6、马桶座圈。
二、不管症状,投入生活
艾滋病分为急性期、潜伏期、发病期,恐友们通常所说的初期症状即使指,急性期症状,不要与发病期症状相混淆。
脱恐无论从科学常识上和心理上都不要去管症状,而应该带着不安投入生活中去,以生活为中心,去做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打破恶性循环,阻断心理和身体的相互影响(即精神交互作用),这也就是《森田疗法》所说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很多恐艾症患者其实已经6周阴,8周阴,更有3个月阴的,迟迟不能脱恐,就因为他有症状,其实他们掉进了恶性循环的陷阱,他们关注的是症状,恐的是症状,一心想消除症状,可是越是这样症状越顽固,强大,因为他们对症状排斥的心理反而加强了他们对症状的敏感,关注,关注与紧张扰乱了自主神经的正常工作,造成更多的症状。对治的政策就是不去管,不去关注,不去分析症状;让心理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运行。
三、检测脱恐
目前医院、疾控中心等使用的检测试剂都是3代、4代酶联(2代已经淘汰,早已停产)或者金标法、光化学法等6周都能排除,世界卫生组织的已经明确写出窗口期为2~6周,国内越来越多的疾控中心也已经明确窗口期为6周;所以窗口期就是6周,不要再去管那些过于保守,过于落后的言论了。检测是很好的脱恐方法,来的快速有效,建议发生高危行为的还是6周后鼓起勇气去正规机构进行检测。
四、心理脱恐
6周检测完已经可以确定没有感染;以后无论怎么检测都是心理脱恐。
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这和《森田疗法》主张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以生活为中心,不管症状,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相契合。恐惧是我们心理正常的反应,每个人都会有恐惧,恐惧是我们身心的自我防卫措施,遵循恐惧心理的正常运行规律我们就能很快脱恐,违背恐惧的运行规律就会掉进恶性循环,掉进恐艾的泥潭,难以自拔。所以脱恐需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规范行为,以生活为中心,放下对症状和恐惧的过分关注和排斥,这样心理脱恐也就不难了。
图老师小结:以上就是关于恐艾症的详细内容,大家看了之后相比对恐艾症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恐艾症是人的心理而造成的症状,他们需要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相信科学,才能迎来更好的生活。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8/2029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