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这些药可以治疗脑血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看到一些脑血栓的患者,多数都是老年人。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脑血栓吃什么药好,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也建议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来看看,可可以推荐给周围的朋友。
【 tulaoshi.com - 怎样预防脑血栓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看到一些脑血栓的患者,多数都是老年人。今天图老师小编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脑血栓吃什么药好,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也建议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来看看,可可以推荐给周围的朋友。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对脑血栓后遗症病人,切实可行的治疗应该是认真查找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复发,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性锻炼,对抗肌肉痉挛、关节挛缩,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和关节强直,争取残存功能的最好发挥。
药物治疗
⑴ 善脑的血循环
恢复血运,一般采用扩容和血管扩张剂治疗,可以改善脑的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枝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范围。
具体方法
发病后即用20%甘露醇250毫升,每日1次静脉滴入,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每日2次。3—5天后,再用脑血管护张剂,如维脑路通或罂粟碱静脉缓慢滴入,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此种疗法需要在医生指导下)
⑵ 凝疗法
适应于存在高凝状态的病人,目的是为防止血栓扩延加重病情。
用抗凝疗法前,通常应该行脑CT检企,证明为缺血性病变。有出血倾向者,如活动性溃疡病、严重肝肾疾病及感染性血管检塞忌用。
每日应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问及活动度。常用肝素、香豆素类。肝素12500-25000单位,溶于5%葡萄糖液500-1000毫升,缓慢静滴,通常每分钟15—20滴。
24—36小时达应起的作用后,视病情掌握使用。香豆素类同时口服,第1日200—300毫克,以后每日维持50-100毫克,治疗天数依病情而定。
(3)治疗
西医治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血管扩张剂:烟酸200-300mg或盐酸罂粟碱60-90mg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降颅压药:发病初3天,20%甘露醇250毫升快速静滴,每6-8小时1次。
抗血小板聚集剂:潘生丁50mg合并阿斯匹林600mg,每日3次口服。
有条件者可作动脉吻合术。
中医治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可用中成药川芎嗪针剂120mg或丹参针剂 12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亦可用通脉舒络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
(4)护理
加强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勤翻身,勤换洗,防止褥疮和肺部感染。注意加强营养。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减轻和消除后遗症。
脑血栓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它的发生不仅同高血压、动肪硬化的进展有关,也与老年人的血液粘度增高密切相关。
事实上,老年人的血粘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脑血栓。
脑血栓病人注意的事项
方法/步骤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
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
患者发病前曾有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
常于睡眠中或晨起发病,患肢活动无力或不能活动,说话含混不清或失语,喝水发呛。
多数病人意识消除或轻度障碍。
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脑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明显性别差异,它是由于脑血管壁本身的病变引起的。
脑血栓形成一般起病较缓慢,从发病到病情发展到高峰,多需数十小时至数天。这种病常在睡眠中或安静休息时发生。
一些病人往往睡前没有任何先兆症状,早晨醒来时发现偏瘫或失语,这可能与休息时血压偏低、血流缓慢有关,但也有一些在白天发病的病人,常有头昏、肢体麻木无力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前驱症状。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内膜粗糙、管腔变窄。
在某些条件下,如血压降低、血流缓慢或血液粘稠度增高。
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下,凝血因子在管腔内凝集成块。
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血流中断,从而使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发病。
注意事项
血压高的人很柔一脑血栓的,所以要注意。
图老师小结:以上的全部内容就是图老师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关于脑血栓吃什么药好的知识,相信大家对于脑血栓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大家,脑血栓的一般患者都是年纪稍大的,建议大家在平时要照顾好家里的长辈,最后祝愿大家生活幸福。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9/2032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