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海鲜的壳竟能抗癌,在我们身边有诸多食材,每一种食材自身的营养价值及食用价值是不同的,对人体本身起着不同的作用。虾是最常见的食物,它不但味道鲜美,其营养丰富,一直受人们的欢迎。人们常说,吃虾可使人变聪明,其实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
【 tulaoshi.com - 虾壳的营养价值 】
在我们身边有诸多食材,每一种食材自身的营养价值及食用价值是不同的,对人体本身起着不同的作用。虾是最常见的食物,它不但味道鲜美,其营养丰富,一直受人们的欢迎。人们常说,吃虾可使人变聪明,其实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
一般水里生长的动物其蛋白质含量较多,如鱼、虾等,这些动物的肉不但鲜美,壳也是有一定的价值,其中的虾就是如此。所以,我们会经常见到人们吃小虾是会连壳一起吃掉。而在下文中,图老师小编主要告诉大家虾壳的作用。
虾壳的营养价值
1、抗癌作用
近些年来,癌症的话题一直被人们所议论着,因为癌症不但逐年增加,而且趋于年轻化,所以对于防癌的措施,诸多人都在尝试。在食用的诸多食物中,虾壳就具有抗癌的作用。虾壳的营养价值和对人体的保健功能都很高。虾壳中含有约30%的钙和20%以上的优质蛋白质。虾青素具有很强的抗癌作用、增强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生理作用。
2、补钙
一般水里的动物含蛋白质较多,其中虾就是如此。虽说它是补充蛋白质的能手,但它的壳却又有另一种作用,就是补钙。虾的外壳是可以吃的,它富含丰富的钙。要是白水煮的虾吃不惯,可以尝试把虾油炸一下,香酥可口。 如果虾壳能咽的下去,那就可以吃,比如虾米的壳就完全可以吃,龙虾壳还是不要吃了,因为疙牙。现在有些比较小的鳞虾,壳很软,应该可以吃的。
3、抗氧化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的内脏在不断衰竭,就连表面也在不断衰老,这时在饮食上可以多食用抗氧化的食物,对防衰老有一定的作用,而食用虾壳就是不错的选择。虾壳中的虾青素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食用虾壳的注意事项
食物的不同,人们在食用上就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所以,在虾壳的食用上应该注意这点。虾子长期是处于水中,虾壳表面肯定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有些是对人体有害的,所以用来加工前一定要注意清洗干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哪些人群不能食用虾壳
不是任何人都能食用这种食物,有的人食用它可对自身健康有促进的作用,有的人食用它则会有危害健康的作用。某些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如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皮炎、过敏性腹泻等等,约有20%的病员因为食虾激起发作。因此,已明确对虾过敏的,在缓解期和发作期都不要进食。哪些人不能吃虾?下面具体为您介绍。
1、哮喘和子宫肌瘤患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对于自身有某些疾病或者过敏体质的人群是不适宜食用这种食物。患有哮喘患者不宜食用虾壳,因为它刺激喉及气管痉挛。子宫肌瘤患者不能吃虾、蟹等海鲜。
2、甲状腺机能亢进者
患有特殊疾病的人群也是不能食用它的,最常见的就是大脖子病。所以,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应少吃海鲜,因为含碘较多,可加重病情。平日吃冷凉食物容易腹泻和胃肠敏感的人应当少吃海鲜,以免发生腹痛、腹泻的状况。
3、孕妇和乳母
虽说这种食物含有高蛋白,对人体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天生对虾过敏的人群是不能食用它的。另外,孕妇和乳母应当少吃海鲜,因为目前我国海产品的污染状况十分严重,特别是含汞量普遍超标,而汞可以影响胎儿和婴儿的大脑和神经发育。
如何做虾壳好吃
多数人都知道任何食物都有很多做法,做法不同其味道也是不同的,对于虾来说也是如此,但对于虾壳,人们却有点疑惑了。其实如何做虾壳好吃也是一门学问。用鲜虾壳、虾脑这些以往被丢掉的东西,经调味、上浆后,大火油炸,炸的虾壳酥脆如纸,然后浇蛋液打底,入口软嫩香滑,绝对好吃的停不了口。
主要的做法如下,鲜虾半斤洗净后,控干水分。去掉虾头和虾尾,外面的壳也剥去。虾仁做别的菜,重点是虾脑和虾壳。加入淀粉一勺,磕入一个蛋清用筷子搅拌均匀,还可以少来一点点盐和白胡椒粉,锅内倒入油,油温烧至7、8成热。将上过浆的虾壳、虾脑倒入。
然后将煤气开至大火,将虾壳油炸到变的金黄色为止,然后倒出一些底油。把刚才只用了蛋清的鸡蛋,再加两个鸡蛋一起打入碗中,搅打均匀,绕圈法淋在虾壳上,待蛋液凝固后,即可关火。装盘后,撒上小葱碎、再捏一小撮黑胡椒粉撒在面儿上,最后趁热吃。
以上是这种食物的其中一种做法,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如果想换更多的吃法,可以上网搜索相关的食谱。
图老师tips:任何食物本身都有特质,所以在营养的补充及疾病的防治方面都是不同的。虽说虾是常见的食物,它含有的营养成分对人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是有一些人群不能食用它。所以,它的相关注意事项,人们还是要多了解一下,以免起到反作用,对身体不利。如果自身对虾壳比较感兴趣,不妨可以尝尝油炸虾。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9/2035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