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也有宜忌事项,紫薯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容易看到的一款食物,它的营养非常丰富,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同时还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所以经常食用对人体有好处但是紫薯是有很多食用禁忌的。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 tulaoshi.com - 紫薯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
紫薯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容易看到的一款食物,它的营养非常丰富,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同时还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所以经常食用对人体有好处但是紫薯是有很多食用禁忌的。下面就让图老师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紫薯的功效与作用
1.防癌抗癌
紫薯富含硒和铁是人体抗疲劳、抗衰老、补血的必要元素,特别是硒被称为抗癌大王,易被人体吸收,可留在血清中,修补心肌,增强机体免疫力,清除体内自由基,抑制癌细胞中DNA的合成和癌细胞的分裂与生长,预防胃癌、肝癌等癌病的发生。
2.促进胃肠蠕动
紫薯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它会使得粪便的体积得到增加,从而加快肠胃的蠕动,滞留在肠腔里的粘液和腐败物质都会被排出体外,其中包含一些有毒和致癌的物质,从而让大便变得通畅,对肠道的环境也能够加以改善,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3.有利于减肥瘦身
吃紫薯不仅不会发胖,相反能够减肥、健美、防止亚健康、通便排毒。每100克鲜紫薯仅含0.2克脂肪,产生99千卡热能,大概为大米1/3,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同时又能有效地阻止糖类变为脂肪,有利于减肥、健美。
4.增强免疫力
紫薯含有大量黏液蛋白,能够防止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胶原病发生。紫薯中所含有矿物质对于维持和调节人体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含的钙和镁,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紫薯的营养价值
1.紫薯中含有大量的硒元素,同时还含有大量的花青素。而其中的花青素能够对非常多的疾病起到预防以及治疗的功效,所以对于身体来说,多食用紫薯是非常有利的。
2.紫薯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8种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氨基酸,维生素C、B、A等8种维生素和磷、铁等10多种天然矿物质元素。其中铁和硒含量丰富。
紫薯的选购
1.优先挑选纺锤形状的紫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2.表面看起来光滑,烂紫薯有毒不要挑。
3.好的紫薯闻起来是没有任何异味的,如果坏的,闻起来可能就有霉味了,而如果是发霉的紫薯一定不要食用,因为里面会含有一种叫做酮毒素的物质,对人体是有害的。
4.不要买表皮呈黑色或褐色斑点的紫薯。
5.发芽的紫薯虽不似马铃薯有毒,但口感较差。
现代中医认为紫薯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经;主要功效有补脾益气,宽肠通便,生食可生津止渴,主治病症:脾虚气弱,大便秘结;肺胃有热,口渴咽干等。
吃紫薯禁忌有哪些?紫薯中虽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18种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的氨基酸,维生素C、B、A等8种维生素和磷、铁等10多种天然矿物质元素。但并非人人适合,吃紫薯的食用禁忌。
1、紫薯含有氧化酶,容易产气,吃多了会腹胀、呃逆、放屁。
2、紫薯糖含量高,吃多了可刺激胃酸大量分泌,使人感到烧心。
3、中医认为紫薯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经;湿阻脾胃、气滞食积者应慎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4、忌单吃紫薯,应该搭配优质蛋白的食物一起吃,营养更全面。
5、忌生吃。紫薯要熟透再吃,因为淀粉粒不经高温破坏难以消化。
6、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酸类物质,能与紫薯在胃中形成不易消化的物质,极易导致腹痛、腹泻和消化不良。
7、紫薯忌与柿子同食,不但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形成结石,易造成胃出血。
8、紫薯忌与白酒、螃蟹、香蕉同食,正因为紫薯含热量低,极易导致腹痛、腹泻。
吃紫薯的注意事项
1、紫薯含有氧化酶,容易产气,吃多了会腹胀、呃逆、放屁。
2、紫薯糖含量高,吃多了可刺激胃酸大量分泌,使人感到烧心。
3、中医认为紫薯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经。湿阻脾胃、气滞食积者应慎食。
4、忌单吃紫薯,应该搭配优质蛋白的食物一起吃,营养更全面。
5、忌生吃。紫薯要熟透再吃,因为淀粉粒不经高温破坏难以消化。
6、忌与西红柿同食,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酸类物质,能与紫薯在胃中形成不易消化的物质,极易导致腹痛、腹泻和消化不良。
7、紫薯忌与柿子同食,不但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形成结石,易造成胃出血。
8、紫薯忌与白酒、螃蟹、香蕉同食,正因为紫薯含热量低,极易导致腹痛、腹泻。
9、对紫薯过敏的人不宜食用。紫薯也有可能成为过敏原的,如果是对紫薯过敏的话,食用紫薯就可能造成皮肤红肿、经常性腹泻、消化不良、头痛、咽喉疼痛、哮喘等过敏症状了,所以此类人群也要避免食用紫薯。
图老师tips:看完这篇文章,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到紫薯的相关功效与所含有的营养价值。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可以经常食用的,不但可以补充身体营养,同时还能够起到减肥的作用呢。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30/2039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