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由图老师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facebook表情评论有什么用,喜欢的朋友可以分享一下,也算是给小编一份支持,大家都不容易啊!
【 tulaoshi.com - 手机软件 】
facebook表情评论有什么用
Facebook周三向全球的用户增加多种情绪按钮,新功能将不仅有原先点赞功能,用户们可通过喜爱、哈哈、惊讶、悲伤与愤怒等新表情按钮来表达自己点评情绪。
该项目之前经历长达数月测试,以期最终确定最佳选项。用户很早前就希望Facebook推出dislike按钮,但该公司认为这会传递负面情绪,因此拒绝该要求。
Facebook推出该套全新按钮,目的是希望拓展用途,不再局限于好友发布生活状态更新的平台。该公司之前一直在与媒体公司就新闻内容展开合作,通过Instant Articles为用户提供新闻。例如,悲惨的新闻或许应该借助点赞之外的其他按钮表达情绪。
我们明白这是一场重大变革,因此希望能三思而行。Facebook产品经理萨米克鲁格(Sammi Krug)说,我们仍将继续学习和倾听各方反馈,确保这些反应按钮能够在全世界发挥作用。
在设计流程中,设计评论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无论是在独立的设计团队,还是流动性、多远的设计群组中,它都是整个设计过程中,无法忽略的部分。通过团队的设计评论,在不同成员的审视、评论中得到反馈,让你站在自己以外的角度来看待之前的设计作品,这样可以更好地做设计决策,克服障碍,提升作品也提升自我。
当我刚刚加入Facebook的时候,我其实非常担心每周一次为期2小时的设计评论的环节会被浪费想必大家对此都能理解,因为在许多设计团队内,设计评论往往会陷入两种状况:
为了不打击士气而不敢太深入批评他们的设计项目
团队成员并没有清楚理解设计评论的目的,而陷入无目的的吐槽,让整个环节彻底沦为浪费时间
但是在Facebook,设计评论起到的作用和其他的团队想必,略有不同。每次这样的会议,团队成员面对每个设计项目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评论而不是以挑刺为主的批评,也不会出现糊弄人的和稀泥的状况。
在做设计评论这件事情上,我们的思路主要源自于Jared M. Spool 的那篇文章《从批评性审视转向评论》。Spool 在这篇文章中对于评论的界定让我对于设计评论的理解有巨大的影响,而这种理解的价值在Facebook的团队中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使得我们的团队每周2小时的设计评论变得尤其有价值。
接下来,我为你展示一下Facebook的团队是如何做设计评论的。
1、建立清晰的角色和定位
在设计评论的环节中,每个人都有有一个必须扮演的角色,而通常所有人都的角色都可以划分为三类:主讲人、观众和协调者。
主讲人就是设计项目的分享者,他的主要任务是:
简要的描述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或者是正在探索中的想法)
展示当前的设计或者想到的解决方案的内容
主讲人的任务并不是全程展示他的设计,或者向团队兜售一个设计想法。主讲人应该提前一天为每个协调者预留出15~30分钟的时间来沟通,让他们对次日要展示的设计项目有清晰的了解,而非设计评论会议前一秒再行沟通。
而观众则是整个设计评论中不参与展示的这一部分人,观众主要做下面的这些事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oujiruanjian/)了解这个设计和项目所处的状态和背景
提出一系列的问题
观众这个角色最重要的功用就是提出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当尽量揭示设计相关的思路,或者有助于引导设计师或者设计团队来做决策。
在这个环节,提出正确的问题比为特定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更重要。举个例子,对问题范畴提出质疑,可以让主讲人和设计团队重新审视整个设计的视觉语言、推动创新的设计,并最终影响整个团队的决策。
接下来是协调者这个角色的作用:
提前为每个主讲人的内容、展示时长、观众评论时长制定时间表
确保整个会议中所有人都能依照时间表来运作
为每一轮展示和评论都做好记录或者笔记
对每一个主讲人提出问题:推动设计进行的下一个关键步骤是什么,并针对相应的回复做好记录
协调者最重要的作用是确保会议中每个角色都是在他们设定的范畴内发挥作用,让观众不要陷入无目的地质疑、提出无针对性的问题或者影响整个流程,让主讲人专注于勾勒设计思路、提出解决方案。
在我的团队中,会预先指定一位协调者来管理每周的设计评论会议,如果没有事先制定也可以让某个主讲人来承担这个任务。
2、确保每个人都能理解并认同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评论会议中,在展示任何设计方案和项目之前,先重申有待解决的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预先声明设计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背景以及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可以帮助在场的观众对项目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且可以更加高效地获得用户反馈。而这种预先声明可以以下面的样式来呈现:
我将要展示一个的设计项目
是这样的
由于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
而我想搜集来帮我完成设计
主讲人应该明确说明他所寻求的反馈是集中在哪个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明。举个例子,主讲人可以这么声明:这次展示我暂时不需要解决在设计细节和美感上的问题,我想知道怎样设计过渡动效以营造出更具有凝聚力的用户体验。
一旦设计问题被清楚地提出来了,那么应当确保现场的观众都能清楚地理解它。而此时,主讲人和协调者则应当同观众针对预先提出的问题进行沟通:
预先提出的这个设计问题似乎是有效的,那么它的表述是否清晰,是否有不完整的地方?我们是否都同意,需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当所有人都同意了之后,主讲人就可以开始展示他的设计项目或者解决方案了。
3、专注于提出反馈而非一味批评
接下来,搞清楚有用的反馈和无效的批评之间的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Jared Spool 的文章让评论的价值体现了出来,而我的设计团队中还引入了作家Judy Reeves 的一些思想。Judy 在他的书《Writing Alone, Writing Together》也探讨了类似的问题,而我们团队中的设计师 Greg Lindley 常常会引用这本书中的观点:
以问题的方式来阐述观点,让设计师能够放下防御的姿态来陈述他们设计的原因。如果有某个特定的角度未曾被考虑到,他们可以用笔记记录下来,定位问题,然后在下一次迭代中解决它。
除了搜集这些以问题的形式而存在的反馈之外,我们还鼓励观众在评论环节提出他们对这个设计或者方案喜爱的地方。
为了确保反馈是真正有帮助的真正的是提出评论而非批评Reeves 还提出了一个界定两者区别的大纲:
批评直接给出判断,而评论则是提出问题
批评直接找差错,而评论揭示机会
批评往往主观,而评论更加客观
批评容易含糊,而评论更加具体
批评倾向于推倒,而评论旨在构建
批评以自我为中心,而评论则是利他的
批评是对抗性的,而评论倾向于合作
批评容易诋毁设计,而评论可以提升设计
如果评论的目的是要推动解决方案,强化设计团队,那么反馈信息则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指导性,具有建设性,并且提升整个设计项目,注入合作和协同的工作观念,而不是对抗性地去批判主讲人。
4、让电脑和手机保持关机
设计评论这个环节旨在探索问题,开拓思路,提升团队协同,而实现这些主要还是通过提问和倾听。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经常查看电脑或者用手机刷Facebook状态,就很难专注了。
当然,作为主讲人必须通过电脑或者手机来展示,而协调者需要实时记录会议笔记,这两者是例外。而其他人,也就是观众则应当关闭电脑和手机。
结语
最后,我们还总结了七个问题,来帮你反思你的团队和设计评论的会议本身。这些问题能帮你更好地发挥它的价值:
对于将要展示的设计项目,有没有系统的时间表和议程?
每个环节的角色界定是否清晰?
主讲人是否有将设计项目所面临问题的全貌展示出来?
主讲人有没有让整个环节都保持高度的专注?
会议室内的所有人是否都明确了问题框架,并且每个观众都是否做好了提问的准备?
反馈信息的形式是否都是问题,而非批评?
整个设计评论会议是否让人觉得是在试图提升设计、勾勒问题?
设计评论是一整个团队的努力,而非个人的表演,要充分利用它的价值,需要整个团队所有人都有意识地协作、探索并建立起来完整的设计和沟通流程。
tulaoShi.com facebook好友动态墙怎么用 脸书好友墙功能教程
在社交网络Facebook上平均每个账号都会有上百脸书好友,但由于新闻推送的广告、赞助的帖子,病毒式视频和标签图片的疯狂转发我们很难真正的关注到所有好友的更新状态。而现在Facebook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好友墙的方式,能够迅速告诉你亲密好友最新动态。在昨晚的的更新中个人主页左侧的位置,可看到9个随机好友最新的状态,在用户名下方有个蓝色小点提示,能够清楚的让我们知道错过该好友多少更新。
Facebook将会根据用户访问好友页面的频率或者和好友之间互动的次数还有用户自己的相关设置进行优先级排序,从而让用户更加清楚的知道离上次登录期间这些亲密好友更新的内容。对此网民认为好友墙功能对于那些粉丝页面或者认证的名人用户来说是非常实用的。
Facebook在随后的声明中表示:我们希望当你的好友更新内容之后能够更容易被你看到。这是一项新功能的测试,将会允许你浏览器好友的最近更新。
在UX逐渐突破UI层面而广义发展的时代,产品汪和设计喵在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上的共通之处会越发明显。无论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师,优秀的产品制造者身上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质:他们有开阔的视野,对目标用户有清晰的认知,能描绘出动人的远景,并且有着持之以恒的执行能力。
当然,在现实中,设计师和PM的面试题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设计职位当中的某些附加分题目对PM同学来说可能正是决定去留的关键问题,反之亦然。这两个职能之间有很多东西值得彼此互相学习。过去这些年里,我和业界当中的一些顶尖PM进行过合作,自然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些成功要素,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对于问题的系统化思考与表述
很多设计师总是倾向于立刻着手解决问题然后将设计方案展示出来。只是,如果你不首先搞清楚为什么做这件事,那么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南辕北辙。要解决的问题本质是什么?怎样考量问题是否被有效的解决?有时我们会抛出一致性或简约一类的标准来衡量设计方案的成功与否,从系统化的产品角度来看,这些设计原则更多的是聚焦于解决方案,而非要解决的问题本身 – 实际用户当中没人会说我不能用这个app,它太缺乏一致性了或是这个app对我来说太不简约了等等。
一份由PM产出的关于我们为什么要做XXX的典型文档可以反映出这种系统化的思考模式,其中通常会包含对于产品目标及成功标准的定义,以及用来支持这些定义的统计结果、研究报告等等;对于可能存在的疑点或不利因素的解释说明往往也会提前被考虑进来。你可以感受到这些文档是建立在全面而坚实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显然,要产出这样的文档,PM必须真的坐在那里进行系统化的思考然后一字一句的表述出来;不对问题本质进行深层的探究是很难完成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oujiruanjian/)将想法转变为文字,记录的过程会逐渐使你学会站在系统化的角度思考问题。试着将文字表述作为设计流程实际开始之前的探索工具,强迫自己养成习惯去站在系统化的层面上去描述清楚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才算解决问题、为什么你的想法将是行之有效的。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不仅自己的设计思路变得更加聚焦,而且文字产出也可以帮你更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
直截了当、简明扼要的沟通
通常,在产品设计团队当中,我们对于产品人员在沟通能力方面的要求要高于设计师。PM们大都更擅长于语言和文字交流,包括沟通需求、做演示和主持会议等等。尽可能在这些场合里多进行观察,学习他们的沟通技能。
正如上文所说,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基础,而另外一个关键要素则是直接了当、简明扼要的切入主题。我所学到的一个方法就是在会议或沟通对话进行之前首先和自己明确两个问题:
我期望的结果是怎样的?
我需要对方提供怎样的协助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
如果能简明扼要的表达出这两点,你会为彼此节省出很多时间,而且对方也能清晰准确的理解你的意思。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去营造所谓的沟通氛围或是扯什么文字游戏,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快速而准确的沟通对大家都有好处。
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良好的执行力是优秀PM的重要标志。我们在产品设计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有时就像一张告诉你三千英里以外有一箱金币的藏宝图,中间尽是密林、沼泽与险峰 – 我们该怎样实现目标?
这种情况下,PM往往会采取的策略就是将大问题解构为一系列彼此之间依赖性较弱的更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从而步步为营的进行推进 – 与其面对丛山峻岭无所适从,不如先收拾好行囊。打包完毕?OK,步行到最近的村落,不再前行,找一家酒馆庆祝一下睡一觉。第二天,远足到丛林边缘便好,晚上点起篝火讲讲故事一类。第三天,派出两队人马去摸清林子当中的路径,然后大家一起分析怎样继续前行
这种方式同样可以成就设计之旅 – 以某个设计方向作为远景目标,根据产品需要解决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将大的设计目标分解成若干部分,并依据优先级逐一解决实现。进行解构时,原则上要尽量降低各个部分之间的依赖关系,使颗粒度尽可能小,每个部分之间尽可能保持独立 – 我曾经参与过复杂项目的重设计工作,同时做太多的事着实让人头疼,一旦其中某一个出现问题,其他部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牵连。反之,以合理的方式对大目标进行解构,将问题分类,记录版本变更,这些都是更行之有效的策略。
扩展视野,兼顾全局
作为设计师,我们太容易过分聚焦于界面细节而无法自拔,所谓精益求精或匠人精神一类,指望用户相信你是在意他们的体验的。实际上要想真正达到这一效果,我们需要的是更高层次的聚焦。必须承认,要打造对人们真正有用的伟大产品,所需要的绝不仅仅是优秀的界面。PM们从始至终都要在商业目标、产品策略、设计方案、开发资源等各个方面之间寻求平衡,而设计师们也应该学着扩展视野,关注到整个产品流程当中的各个方面。
这意味着你要花时间和心思去理解公司的业务目标,使设计方向更符合公司的长远规划路线。
这意味着你要关心整个产品团队的健康运作,例如各个职能战线能否通力协作,士气是否高涨,团队成员之间是否互相信任等等。当然,这些都不是你在这里工作的首要职责,但是如果你真的在意最终产出能否达到理想标准,那么对团队本身的运作和发展有所贡献也是应尽的义务。
这意味着你要努力成为别人能够充分信任并乐于和你合作的人。
在各方面因素之间寻求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从设计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在产出当中充分体现出你所信仰的原则,同时又不能以影响团队整体目标与路线的执行为代价。
打磨一个成熟的产品和设计一个全新的项目,你选哪个?今天Facebook总监的这篇好文说出了不少设计师的心声,为一个存在了5年以上的复杂产品做改进优化,难度非常非常大,特别当你要考虑到留存率、转化率等等,着实不易,推荐给有类似经历的设计师。
@C7210 :眼下这一篇仍是来自于Julie Zhuo,让我想到过去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自己所处的各种产品项目环境,其中一些前后左右都是制约、让你觉得寸步难行,另一些则看上去是一片全新的自由天地可以任意驰骋的那样。面对这两类产品项目,自己作为设计师,心态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如果同时摆在面前任由自己选择,从前一定会选新产品新项目去爽快一番,而如今真是未必。当然实际情况难以由己,但心态的变化也是自己可以感受到的。
所以我对于这篇文章的共鸣之处或许就在于此了。良心好文还需用心去读,推荐给有着类似经历或境遇的同学。下面进入译文。
每次看到别人作品集里出现的那些知名产品的重设计概念方案时,我都蛮感兴趣的。无论方案本身质量如何,精神可嘉,值得钦佩。毕竟是自发的,不会有任何物质回报,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也不少,有时还需要些勇气。
只是一旦说起质量,那么在钦佩之余,多数时候也只有捂脸叹息。
我并不是说这些作品看上去不好。通常,这类重设计方案相比于实际产品来说都有着一些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改进之处,例如更符合时下设计潮流的视觉风格,更精炼的功能元素,更丰富的多媒体内容等等。这些作品第一眼看上去往往更加简约与现代,和实际产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话简直就像一股清新的微风,你会觉得自己正在看那种美容真人秀节目。
问题在于,这些作品,绝大多数都中看不中用。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肯定,我愿意押上一大笔钱和你打赌,如果能通过什么魔法让某个知名产品一夜之间换上一套所谓更简约的第三方重设计方案,那么十有八九,你所关注的那些重要指标都会掉下来,转化率、使用率、留存率、用户满意度,随便什么。
这种事我很了解,因为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不止一两次。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你可能听人讲起过,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
设计之旅
敏锐的洞悉:这个功能/服务/产品还不错,也很受欢迎,只是还不够完美,你看这些地方做的就很烂,换我来做的话肯定能重设计出一套更赞的方案。用户理应得到一款更出色的产品。
让灵感起舞:我有必要真的搞一下看看,这事很棒。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想法,实际上我昨晚通宵都在做方案。给你看看这个demo视频吧,里面演示了重设计方案的整体体验,相比于旧版来说有87个地方得到了改进,我都做了注释。
信任与支持:赞,大家都很喜欢我的重设计方案!大家都准备动起来了!这简直就是自tab导航被发明以来最棒的事情,我们动手吧!
胜利的迷醉:上线了,我们做到了,我们是最后的赢家!
事与愿违:恩多数用户好像不太喜欢我们的改版新方案貌似没有对用户产生很大的帮助作用。
西西弗斯的炼狱:好吧,我们需要改一下这里,这样改试一下还是没有改善?不如再那样改一下也是很将就的感觉这里再换种方案看看有没有好用些?
现实的残酷:诶旧版虽然有各种问题,但很显然新版方案在实际当中也没好到哪里去,体验完全没有质的提升要做些改善怎么这么难啊?要么我们还是去逛街吧。
锲而不舍或就此放弃:见下文。
锲而不舍还是就此放弃?
最后这一步往往成为决定产品走向成功或失败的分水岭。很多产品团队会在这里彻底收手,特别是对于那些功能相对繁多而复杂的产品来说,你能听到很多类似这样的声音:在这样的项目中做些改进真的太难了,制约太多了,我们基本什么也没法去动 我见过很多设计师在这样的项目环境中被一版又一版的迭代方案搞到身心俱疲,这里尝试一下或那里尝试一下,只为求得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进。这种情况下,即便迭代方案终于被敲定,落实到实际产品里给人的感觉往往也只是一些细微之处的调整,难以让人感受到耳目一新的、闪耀着重设计光芒的变化。
最终,在各种现实约束的牵制之下,将现有产品打磨至完美层次的渴望烟消云散,设计师们开始寄期望于全新的项目,或是那些仍处于V0至V1之间的尚未发布的概念,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阶段的产品最具创意包容性,最能体现优秀设计的价值。
这里的伤感情绪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对于某些比较成熟的产品来说,来自内部和外界各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想在这样的产品中传递出某种新的价值,你需要全身心投入到其特定的项目环境当中,去适应、融合与权衡,而不能理想化的把自己的思路强加进去。
而另一方面,选择就此放弃的话,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慵懒和逃避的表现。为全新的概念和产品进行设计,你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零的优化,感觉总会很良好;特别是在视觉形式和可用性方面,你尽可以扔出一些不那么理想的设计方案而不必承担什么责任,因为还不存在可以对你的方案进行考量的标准。举个细节中的例子,图标加文字标签的形式是否比单纯的图标更易理解?在相对成熟的有广泛受众的产品当中,是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也容易考评。而对于一个刚刚起步、尚未发布的产品来说呢?没人能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此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们去操心呢。这种没有制约的局面,对于设计能力的发挥与提升真的是有益的吗?
为尚未发布的新项目进行设计,多数时候的感觉固然是更加自由的。你可以创造新的设计模式,使用任何你想使用的配色,将自我的个性更加张扬的挥洒进去,没问题,很少有人会和你争辩,整个过程看上去充满了设计乐趣。当然,这些说的都是发布前;之后会发生的则是另外一码事了,新概念失败的可能性极大,失败不好玩,因为你会像西西弗斯那样徘徊于设计之旅当中的第5至第8步。
为新项目进行设计就一定会比打磨迭代现有产品更具创新色彩和设计乐趣么?其实在这一点上我有所质疑。置身于现有产品复杂项目环境当中的设计师们要想取得一点点成功,必须实打实的做的比现有方案更好。很多人不了解这件事有多难。如果一个产品已经存在了5年,那么你需要挑战和跨越的就是过去5年里所有设计师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当然,困难并不意味着无法实现,没什么是完美的,所谓持续学习与改进,就是要求我们一年比一年做的更好一些。至于那些置身事外毫不负责的花一个通宵完成的所谓重设计方案?想都不要想。
项目环境以及其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对产品设计者来说是充满挑战的,因为它们在带来复杂的同时也提升了设计的标准线,这是基于现有产品的、经过某个历史时期验证的标准线。锲而不舍的坚持着一点点向前推进和优化着的设计师们其实已经做的非常出色了,但他们多数都是无名英雄,因为最终的产出通常没有那么耀眼闪光,一路下来只是经年累月的优化调整,例如这里的某个操作变得容易了一些,那里的某个可能带来困惑的交互模式变得直观了一些,亦或是增加了某种大家都熟悉的手势操作,使交互成本又降低了一点,等等。也许绝大多数用户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些变化,但产品本身的质量却可以通过这样的持续优化而保持在稳定增长的曲线上。
为现有的相对成功的产品打造更为优秀的版本,这绝非易事,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但请不要将困难与挑战看做是产品设计环境或是这份工作本身的缺陷。接受挑战,接受制约,锲而不舍的持续改进,这往往需要设计师具备更加丰富的能力储备,包括创意、执行力、决策能力和奉献精神等等。
即便困难重重,我个人也希望我们都能勇敢的面对这条道路坚持走下去。
Facebook的人工智能研究小组正在试验一个新的app,它能识别图片中的内容,并能www.tulaoshi.com就这些内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脸书人工智能研究小组负责人Yann LeCun展示了这款新app的基本功能。在一张图片中,一只小猫正在嗅一大束还没成熟的香蕉。试验人员直接向app提问,图片里是不是有一只猫、猫在干嘛、香蕉是什么颜色、猫是什么颜色,该app全部给出正确答案。在另一张图片里,试验人员问狗在玩什么游戏,它回答说飞盘。
这个facebook图片识别app还应用了记忆网络技术,此前这项技术已经被验证能通过阅读简单的故事学习基本的语言推理能力。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重大飞跃,必定来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微软雷德蒙德实验室主任埃里克霍维茨(Eric Horvitz)说,人工智能未来的重要进步,就是将不同的技能和机器智能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iOS9越狱后,用户可以获得设备的最高权限,从而进行一些更个性化的设置和操作,其中就包括了删除Facebook/Twitter等不常用应用。今天图老师图老师小编就给大家带来iOS9越狱系统精简教程,可以删除一些不常用的系统应用。图老师小编亲测可用,下面为大家展示具体操作。
(注意:新手用户请不要轻易尝试系统精简教程,以免发生意外!)
一、iOS9越狱后删除Facebook和Twitter教程:
1、iOS9越狱设备连接PP助手电脑版,找到,将以下路径的文件一个一个删除(以Twitter为例);
/Applications/SocialUIService.app/PlugIns/com.apple.social.TwitterComposeService.appex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TwitterFramework.axbundle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TwitterSettings.axbundle
/System/Library/PreferenceBundles/TwitterSettings.bundle
/System/Library/Accounts/Authentication/TwitterAuthenticationPlugin.bundle
/System/Library/Frameworks/Social.framework/XPCServices/com.apple.twitter.xpc
/System/Library/Frameworks/Twitter.framework
/System/Library/PreferenceBundles/TwitterSettings.bundle
2、删除以上文件之后,打开路径,找到并双击打开文件,查找,并将相应代码删除,然后点击保存(如下图所示)
3、完成以上操作之后,重启设备,再打开就看不到Twitter的图标了。
4、删除Facebook、新浪微博、腾讯微博、Vimeo、股票等应用的操作与上面一样,不同应用删除文件如下:
Facebook删除:
/Applications/FacebookAccountMigrationDialog.app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FacebookSettings.axbundle
/System/Library/PreferenceBundles/FacebookSettings.bundle
/Applications/SocialUIService.app/PlugIns/com.apple.social.FacebookComposeService.appex
/System/Library/Accounts/Authentication/FacebookAuthenticationPlugin.bundle
/System/Library/Frameworks/Social.framework/XPCServices/com.apple.facebook.xpc
/System/Library/Accounts/Access/FacebookAccessPlugin.bundle
Viemo删除:
/Applications/SocialUIService.app/PlugIns/com.apple.social.VimeoComposeService.appex
/System/Library/PreferenceBundles/VimeoSettings.bundle
/System/Library/Accounts/Authentication/VimeoAuthenticationPlugin.bundle
/System/Library/Frameworks/Social.framework/XPCServices/com.apple.vimeo.xpc
Flickr删除:
System/Library/PreferenceBundles/FlickrSettings.bundle
/Applications/SocialUIService.app/PlugIns/com.apple.social.FlickrComposeService.appex
/System/Library/Accounts/Authentication/FlickrAuthenticationPlugin.bundle
/System/Library/Frameworks/Social.framework/XPCServices/com.apple.flickr.xpc
腾讯微博删除:
/System/Library/PreferenceBundles/TencentWeiboSettings.bundle
/System/Library/Accounts/Authentication/TencentWeiboAuthenticationPlugin.bundle
/System/Library/Accounts/Access/TencentWeiboAccessPlugin.bundle
/Applications/SocialUIService.app/PlugIns/com.apple.social.TencentWeiboComposeService.appex
/System/Library/Frameworks/Social.framework/XPCServices/com.apple.tencentweibo.xpc
/Applications/Preferences.app/TencentWeiboSettings@2x.png
新浪微博删除:
/System/Library/PreferenceBundles/WeiboSettings.bundle
/Applications/SocialUIService.app/PlugIns/com.apple.social.SinaWeibtulaoshi.comoComposeService.appex
/System/Library/Accounts/Authentication/WeiboAuthenticationPlugin.bundle
/System/Library/Frameworks/Social.framework/XPCServices/com.apple.weibo.xpc
/Applications/SocialUIService.app/PlugIns/com.apple.social.SinaWeiboComposeService.appex
/System/Library/Accounts/Authentication/WeiboAuthenticationPlugin.bundle
/System/Library/Frameworks/Social.framework/XPCServices/com.apple.weibo.xpc
播客删除:
/Applications/Podcasts.app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Podcasts.axbundle
/System/Library/Assistant/Plugins/Podcasts.assistantBundle
/private/var/mobile/Library/SpringBoard/PushStore/com.apple.podcasts.pushstore
提示删除:
/Applications/Tips.app
/Library/LaunchDaemons/com.apple.tips.plist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Tips.axbundle
/System/Library/PrivateFrameworks/Tips.framework
/User/Library/Preferences/com.apple.tipsd.plist
/etc/asl/com.apple.tips
/etc/asl/com.apple.tipsd
股票删除:
/Applications/Stocks.app
/System/Library/WeeAppPlugins/StocksWeeApp.bundle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Stocks-Assistant.axbundle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Stocks.axbundle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StocksFramework.axbundle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StocksWeeApp.axbundle
/System/Library/Assistant/Plugins/Stocks.assistantBundle
/System/Library/Assistant/UIPlugins/Stocks.siriUIBundle
/System/Library/PrivateFrameworks/Stocks.framework
iAD删除:
/Applications/AdSheet.app
/Applications/iAdOptOut.app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iAdFramework.axbundle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AdSheet.axbundle
/System/Library/Frameworks/iAd.framework
/System/Library/DataClassMigrators/iAd.migrator
/etc/asl/ com.apple.iad.logging
指南针删除:
/APPLICATIONS/COMPASS.APP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COMPASS.AXBUNDLE
/SYSTEM/LIBRARY/ACCESSIBILITYBUNDLES/COMPASSVIEWCALIBRATIONSERVICE.AXBUNDLE
/SYSTEM/LIBRARY/HIDPLUGINS/COMPASSBACKLIGHTCOMPENSATION.PLUGIN
/SYSTEM/LIBRARY/HIDPLUGINS/COMPASSPLUGIN.PLUGIN
/SYSTEM/LIBRARY/LOCATIONBUNDLES/COMPASSCALIBRATION.BUNDLE
/SYSTEM/LIBRARY/PREFERENCEBUNDLES/COMPASSSETTINGS.BUNDLE
/SYSTEM/LIBRARY/PRIVATEFRAMEWORKS/COMPASSUI.FRAMEWORK
/APPLICATIONS/COMPASSCALIBRATIONVIEWSERVICE.APP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401/2077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