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一点时间接受自己,爱自己,趁着下午茶的时间来学习图老师推荐的雨雾天的风光摄影?,过去的都会过去,迎接崭新的开始,释放更美好的自己。
【 tulaoshi.com - 摄影 】
最近南方地区的童鞋估计被梅雨天和回南天逼疯了,各种墙壁地板衣服湿漉漉,开车的朋友也遇到能见度极低的麻烦状况。一年一次这样的气候季节让人又爱又恨。为什么这样的天气可以让人爱?因为你怎么也想不到雨雾天竟然也能拍出非常漂 亮的摄影作品。那么,在雨雾天拍摄,到底有哪些技巧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在这种时候你如果不想相机呆在原地等长霉的话,就让它动起来吧!
同是风光照片,在拍摄之前,器材方面笔者依然建议使用高宽容度的单反或无反相机与广角甚至超广角镜头。可能许多同学表示管他是什么天气,随便自动档按一 下快门就能出片了。笔者不否认现在相机的智能化程度相当高,但要拍出带感的雨雾天风光照片可不是按一下快门就能拍得好。第一个需要注意的点就是对焦问 题。这其实除了考验拍摄者的对焦方法外,更考验相机本身的对焦系统够不够精准。雨雾天气的照片之所以特别有感觉,是因为它自带的朦胧效果让一切看起来都有 仙境般的感觉。但是,雾气太重的画面对比度就很低,让相机的对焦系统出现拉风箱的情况,这时候我们就是用手动对焦,就在相机镜头对焦环打到∞处。 这在摄影术语上称为超焦距,在风光摄影上用得最多。
图片来自太平洋摄影部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可是并不是所有镜头都有对焦窗,也不是都有无限对焦,是不是就没辙了?不是的,我们在手动对焦的时候,取景器内可以看到对焦点所在的位置的辅助合焦点是 否激活,轻微扭动对焦环还是能找到清晰对焦的焦距。如果你总感觉自己还是比较依赖自动对焦,那不妨先拍一TuLaoShi.com张,用LCD放大100%后看感觉。清晰了的话就 把AF打到MF并不要动对焦环,再开始尝试调节参数,令雨雾的感觉最符合自己心意。
图片来自太平洋摄影部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雨雾天的风光摄影虽然说还是会遵从风光摄影的光圈最优使用原则,但有时对于标准镜头来说,过低的光圈值会令快门跟不上从而导致照片模糊。大光圈的过多的 进光量会令照片失去层次感,所以f/11会是较好的选择,但不太推荐f/22或更低,原因就是照片的清晰度会降低之余快门会更慢。当你真的遇到这样的情 况,请带上你的三脚架吧!这同时也是为了可以使用ISO 100的低感光度带来的纯净感。
图片来自太平洋摄影部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雨雾天的取景点反而是笔者认为这类拍摄题材好与不好的决定性因素。当雨雾天到来的时候,你是选择呆在城市里拍摄,还是走远一点到了有山有水的地方拍摄 呢?虽然说彼此拍出来的风光摄影都各具特色,但笔者还是较为偏爱在幽森的地方拍摄。广州的从化是笔者目前遇到过最妙的地方之一。
图片来自太平洋摄影部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图片来自太平洋摄影部落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至于在雨雾天的风光摄影构图上,笔者是比较推崇简洁为美的做法,例如一望无垠的湖面上,却有着一叶孤舟。有水的地方就会有倒影,倒影可以营造重叠之美, 要多加利用。又或者当你寻觅到一处地方,那里有破旧的房子与被丢弃的自行车。这些其实都不难找寻,你只要不嫌弃麻烦,可以到乡村去走一趟。另外较弱的光线 除了影响你的快门,同时也会影响机内自动白平衡的判断。雨雾天气的话笔者都喜欢把白平衡设置阴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一次曝光下的雨雾天风光摄影并不能满足你对当时环境之美的倾慕之情。笔者还有一种比较好玩的拍摄方法可以告诉大家,那就是动态范 围包围。用这个功能可以一次拍摄三张不同宽容度的照片,你会发现三张照片出来的效果有细微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所保留的弱光细节情况是不一样的。这种做法可 以在你后期的时候有更多创作空间,更能让你在一次拍摄之中不会错过难得的光线保留瞬间带来的微妙效果(假如有幸阳光能透过云层出现数秒,这数秒的拍摄成为 极珍贵的时刻)。
总结:
虽然说遇上难得的雨雾天摄影题材可以用上述笔者的所说的一般 做法来拍摄。事实上你还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让照片变得更加有自己的风格,例如不跟风地用更加独特的视觉去记录某个地方的雾气围绕,都是相当令人享受的摄影 的快乐。虽然雨雾天气可能为你的生活带来诸多烦恼,但上帝为你关一扇门却会打开一扇天窗,笔者觉得,也许快乐的源泉就是这么来的。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401/208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