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个超简单的揭秘如何把握扫街的画面感摄影教程,图老师小编精心挑选推荐,大家行行好,多给几个赞吧,小编吐血跪求~
【 tulaoshi.com - 摄影 】
iPhone Photography Awards(IPPA)堪称历史最悠久,选手最强悍,评审最严苛的国际性顶级手机摄影比赛,有人说它是手机摄影奖项里的奥斯卡奖。参赛者将使用IOS设备(包括iPhone,iPod Touch,iPad)来拍摄,并且后期只能用app进行,禁止使用PS等其他编辑软件在电脑上进行修图。每年有大量的手机摄影爱好者向它奔涌而来,只为在获奖名单上占有一席,哪怕只是被提名也会令参赛者兴奋不已。
2015IPPA人物类一等奖
Q:原画册是哪位大神?
A:来自四川成都的原画册老师在2015IPPA中一举夺得人物类一等奖,作为手机爱好者的我都为他感到自豪与激动,毕竟是国人在国际奖项上赢得桂冠。十分荣幸的是,原画册老师也有参加到我的LOFTER标签活动胖电塔与街头摄影之中,在活动中他展示了多幅精彩的街头摄影作品。所以我便特约他作为本期的专访嘉宾,下面跟随我,一边欣赏他的街头摄影作品,一边近距离接触这位低调而专注的手机摄影师。
Q:原画册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专访,可以和大家做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吗?
A:我原名叫做韩松,是一名自由摄影师。原画册是我们工作室的名字,我们主要拍摄城市、建筑和人文题材的摄影作品,其中有纪实题材的,旅行题材的,也有一些商业摄影。目前工作室有三名摄影师,我是领衔摄影师,其他的小伙伴还要负责撰文、设计、宣传。我们的作品很多时候会自己设计成画册,成为真诚的、不带有过度商业气氛和脂粉气,不滥用摄影技术的集成。因此得名。
Q:请问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手机摄影的,用手机拍摄对您的摄影之路有什么影响或改变呢?
A:从我有了第一支iPhone开始我便喜欢手机摄影了,时间比较晚,2013年,是一部iPhone5c。以前几乎全用单反拍照,觉得也并无不妥。手机和单反比,少了很多负重感,构图和即时的拍摄都方便很多。缺少了专业镜头和机身的掩饰,画面形式结构、选材和主题等摄影的核心内容反而显得更重要。
Q:IPPA可以说是目前最权威的手机摄影比赛,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参赛历程以及参赛建议吗?
A:参加IPPA并没有特别的历程,就是经过几年积累,慢慢地有了一些自认为还过得去的手机摄影作品。看到有前几年的iPhone摄影作品在网上传播,觉得自己的作品不会比这些差,于是就报名参加了比赛。结果是,我们有入围,其中我自己的这张得了人物类第一名。
IPPA的比赛比较自由,只要是iPhone拍摄的,用ios的APP处理的摄影作品都能参加,直接在官网上传便可以。每年的比赛截止时间后马上会开放下一年的比赛作品上传。iPhone的用户之多大家也是知道的,可以说参加比赛的照片数量之大,会超出想象。我想最核心的还是拍出好片吧。
Q:我了解到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对音乐,设计,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所涉猎,我特别好奇您是如何应用其他门类的艺术形式来升华您的(www.tulaoshi.com)摄影作品的。
A:提到文艺青年总觉得有些尴尬,感觉一提到就会有三大俗冒出来摄影、穷游、美食,自己偏偏占了摄影和穷游两样,因为这几样东西门槛低。其实我并未特意用其他艺术门类的形式来升华摄影作品,小时候学了钢琴(现在依然每天演奏)、绘画,现在也特别喜欢古典音乐,工作室小伙伴又是建筑师,我想这是从自身到环境的双重影响吧,耳濡目染,慢慢建立起了自己用艺术的眼光看世界的习惯。
Q:想要在摄影审美上有所提高,必然要欣赏大量的优秀作品,想知道您在欣赏一副摄影作品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侧重点或注意点。
A:还是接着上一个问题,我们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已经建立起了艺术的世界观。什么意思呢,就是看待事情,看待生活环境的思维已经从小在琴房中,在现在无时不刻的古典音乐中,在世界优秀建筑设计作品的中形成了。视觉艺术中关于节奏、对比、韵律、色彩的基本规律,已经默默地融化在了思维中。艺术没有标准绝对不是给美没有规律的遮羞布。总而言之,欣赏摄影作品时候更多注意的不是为什么那么好看?而是到底好不好看的问题。
Q:欣赏您的作品,可以明显感觉到您对画面空间感的娴熟把握,在这方面您有什么技巧或建议要分享给各位朋友的吗?
A:关于空间感,还要得益于自己了解了一些建筑学的常识。加之融合了儿时很喜欢的人文地理,就特别喜欢观察和探索城市、街巷这些东西。最大的建议就是,要将被摄对象看成是空间的组合而非被摄实体的组合。
Q:可以分享一些关于摄影的书籍给大家吗?比如关于色彩,构图,或摄影理论方面的书籍。
A:大师的画册自不必说,其实《纽约摄影学院教材》对于自己的启蒙帮助很大,书中的第一章便是四海皆准的摄影理论。当然不同的拍摄题材有不同的理论支撑。有意思的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这些城市、规划、社会、建筑类的书籍。它们教会了我阅读空间,阅读城市的表里,理解城市兴衰和内涵所在。
Q:在您的作品集中,多数收录的都是国外的城市摄影作品,关于国内与国外人文环境的差别,或言之国内外街拍的差异,想听听您的看法。
A:我觉得有两点比较值得跟大家分享。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一个是上面说到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提到的多样性,国内现在的城市人文生态就是缺乏多样性,我们的城市(特别是新区)都缺乏街道生活。这和我们的土地制度和建设模式有关系吧,毕竟一个社区,一条街道需要常年累月与人磨合,才能形成一定的场所感。
当然国内外的差异如果抽象成空间的分析,还要用到《外部空间设计》的观点。国外(西方)街道的空间更像是以建筑外墙围合起来的没顶的房间,空间的限定很完整也很有趣;国内(其实也包括日韩)以自家地块和院子为单位,街道显得散乱,被剩余感很强。当然由于日韩城市不存在中国迅速的大拆大建,多样性还是很足的。
Q:对于喜爱城市街头摄影的影友,您有什么建议给到大家吗?
A:耐心。试下这种方法吧:以形式美的规律去街头寻找一处很美的场景,等待人的经过和行为的发生。等久一点,一小时、两小时,看看人和街道空间的关系。
电塔最后说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再次感谢原画册老师接受我的专访,并且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了关于摄影方面的技巧与心得。大家可以发现,无论从我的问题,还是从韩老师的回答,全篇主线都贯穿在城市空间与人物的视觉关系之中,韩老师也为大家分享了相关的练习思路以及参考书籍,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把握好空间感觉对街头摄影师而言是一个必备杀手锏。最后以三张韩老师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作为结尾,感谢大家长久以来对我的支持,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胖电塔与街头摄影),在这里,只有街头,只有原创,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注:本文全部摄影作品版权归摄影师原画册所有,本文来源胖电塔与街头摄影公共微信账号。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401/2082741.html
看过《揭秘如何把握扫街的画面感》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