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图老师摄影栏目可以让大家能更好的了解电脑,知道有关于电脑的更多有趣摄影教程,今天给大家分享家庭纪录手机摄影技巧摄影教程,希望对大家能有一点小小的帮助。
【 tulaoshi.com - 摄影 】
不管你有几台相机、几颗镜头,最常带在身边可以即时捕捉眼前一刻的还是手机,虽然硬体上它先天有些限制,但却能让你凭依直觉,回到最单纯的拍摄体验。以下我们就汇整出几个手机摄影的重点,希望对各位的家庭记录能有所帮助!
于光线充足时拍摄
不管用什么器材拍摄,光影构成都是让照片加分的重www.tulaoshi.com要元素,尤其对感光元件较小的手机来说,更是需要在户外这种光源充足的环境拍摄,才能呈现较为细緻的画质。另外,也是因为小朋友总是活泼好动,充足的光线可以带来更快的快门速度,凝结孩子们玩乐时的动感瞬间。那在光线不足的环境该怎么办?其实现在手机的拍照性能越来越强,对于夜拍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即使效果不理想,仍不建议使用内建的闪光灯,因为直打的光线会让影像显得生硬,甚至会留下大片阴影,并不讨喜。而且对于孩子来说,闪光灯也是一种干扰,很难捕捉到他们自然的神情。因此我们建议在这种情况下,用录影取代静态照片,效果会好得多,塬本小朋友追赶跑跳碰的残影,在影片中会成为流畅的连续动作,更为生动。
▲明亮的照片可以让人暂时忽略手机画质欠佳的问题
用录影取代静态拍摄
用录影取代静态拍摄,除了上述在光线条件不佳的情况外,其它跟「声音」有关的时刻都很适合用录影留下回忆。例如孩子们的打闹嘻笑,或是童言童语的即兴演出,相较于照片凝结于一瞬的静谧力量,影片则能让人身歷其境,仔细回味当时的每处细节。要特别提醒的是,建议录影时将手机横着拿,影片才会符合我们一般的视觉印象,毕竟不管电视、电影或网路,都很少看到有影片是直的吧?看到那些直向影片,可以理解是因为手机握持的习惯所致,在手机上浏览没什么问题,不过一旦上传到网路要和大家分享,因为播放器是横向的,所以视窗会有两大区块的黑边,看起来总会有些说不出的奇怪。
▲上 直向的影片在手机上浏览没问题,但一上传到影音平台,就不符合我们一般的视觉印象。下 为了解决这样的困扰,「Horizon」这款APP可以让你不管手机怎么拍,都能拍出横向影片。
一个定焦镜的概念
用手机拍照其实很单纯,也没什么艰深的技巧,只是需要先瞭解一件事,就是目前手机上的镜头其焦距多是固定的,也就是指你拍摄时没办法Zoom In/Out,只能靠双手双脚移动来改变被摄主体在画面中的大小,这关係到个人的拍摄习惯。虽然麻烦,但透过定焦镜的磨练却能开拓你的摄影视野,即便是家庭记录这样较为轻鬆的题材,也有机会看见不一样的惊喜!而且这也是提醒你要尝试多种构图和不同角度,让生活照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至于数位变焦,由于会减损画质所以我们不太推荐使用,如果真的有其必要,反倒建议用后製裁切的方式来表现特写画面,因为现在很多手机都有千万画素的解析度,对于有输出、列印需求的爸妈来说,仍是可以提供一定水準的影像品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因为定焦镜的关係,必须勤于移动双手双脚才能获得更理想的画面。
精準对焦与测光
对焦和测光这两件事情,塬则上手机都可以自动完成,你只要负责按快门就好,但保险起见,还是建议必须保有部分的自主权。例如在高反差的环境下,测光容易过曝让照片显得很没质感,或是过暗让主体几乎成为剪影,这时可以触控点选你想要强调的主体(通常是小宝贝的脸),以此作为正确曝光的基準。对焦也是一样,尤其是拍摄局部特写的画面时(例如小宝贝的手脚),更是要告诉手机你想要它对焦的位置,才能呈现理想中的画面。精準的对焦和测光,可以让你维持稳定的影像品质,还要注意的就是避免手震,虽说轻巧是手机的优势,但也因此让它握持的稳定性及操作性不佳,在抢拍的时候容易晃动,需多加留意。此外,安静无声则是手机摄影的另一个优势,没有对焦音和快门声的干扰,可以放心拍摄孩子们熟睡的脸庞。
▲现在手机多有千万画素的水準,记得在设定裡选择最大解析度,以备不时之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用前置镜头做引导
手机的前置镜头通常因为画素较低所以不常使用,但却不失为一个爸妈与孩子们同时入镜的好方法,而且小朋友可以看到自己出现在画面中,对他们来说这是很有趣的!如果不知道怎么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不妨就试试用前置镜头做引导吧,甚至可以让孩子们掌镜,也是不错的互动方式。而回归到影像品质的部分,建议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用前置镜头拍摄,多少可以弥补解析度不足的遗憾,让画面较为乾净耐看。
▲用前置镜头不但是爸妈自己入镜的好方法,也是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引导方式。
注:更多精彩教程请关注图老师摄影教程栏目,图老师摄影群:338954961欢迎你的加入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401/2093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