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老师小编精心整理的把中国传统美学带入摄影:认知篇希望大家喜欢,觉得好的亲们记得收藏起来哦!您的支持就是小编更新的动力~
【 tulaoshi.com - 摄影 】
序:这个话题本来没打算放开来谈,倒是之前和身边的朋友分享过,比较适合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朋友探讨。摄影虽然属于艺术,但却属于多元素的泛艺术,大家兴趣点不一观点自然不同。之前苏州平江路旅游办公室预约以及苏州欧洲商会的很多外国朋友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有兴趣,希望我来谈一谈,于是,我从自己的角度谈谈自己这些年来在摄影摸索的路上与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一些看法与心得,但文化领域是瀚海,自己所学毕竟有限,所以看法仅供参考,我大概分两次到三次分享。欢迎加我微信:xicaocn 微博:细草穿沙 探讨。
传统美学中的光影
诗词,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甚至宗教人文思想这些应该都是属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学领域的范畴。这里值得一说的首先是建筑,我们熟知的贝聿铭先生有句名言:让光线来做建筑的设计! 虽然我们很多人都对摄影有着很多兴趣,也都知道摄影师光影的艺术。却很少有人留意过,不仅仅是摄影,一切视觉艺术而言,都是光的艺术。所有艺术形式仅仅都是为光去服务而已。 我很喜欢苏州博物馆那个建筑,可惜一直没有拍的很好的苏博的照片,我从之前拍摄的随便找了一张,只是给大家看个意境。
微信:xicaocn 微博:@细草穿沙
这个建筑本身使用了和苏州园林式结构类似的颜色与构图,在建筑上没有受传统砖墙上形式的束缚,而是用了线条形式的钢架结构,把这一切勾勒出来,简约,大方,又和周围的拙政园浑然一体,一点都不会觉得突兀,每次去苏州,如果有时间,我总会去坐会,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建筑,还是伟大的艺术。你能清楚感受到这个建筑的设计者对的姑苏情结,丝毫不忍心去触动这里一切。苏博的设计在整体上透着的是苏州本来的气息,却又多了几分现代的简约感。小桥流水,碧荷红鱼,点缀着这里的一切,几乎不会让人感觉到与苏州其他园林的不同。一切应正了那句:红似相思绿似愁,三生花草梦苏州" 。如果仅仅把这理解为建筑的艺术与设计,未免过于狭隘,所有艺术领域都是想通的,不仅仅是摄影,甚至其他的设计也要考虑色彩,光影的感觉。
所以,我之前总给朋友说,师与匠的区别绝对不是技术,从建筑工程本身来说,苏博的建筑技术并不算是建筑工程中最复杂的。但这种古朴却又超越现代的设计思想给了他与众不同的典雅与秀气。身边很多朋友在玩艺术,从服装到设计,再到建筑到音乐,分享这些只是希望朋友们能多点对思想的重视,站在九天之外再去看待你原来的世界,或许就已经不同了。
我再来举一张自己照片得例子漫谈一下诗词中的光影与思想。
微信:xicaocn 微博:@细草穿沙
这张照片是前年拍摄在嘉峪关门外,当时从正门走出来,我看到这幅画面,第一个想到的是弘一法师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夕阳山外山 。所以,才迅速拍下了这张照片。
后来,这张照片在尼康比赛中获奖,评委给我的评语是:让人可以有种,断肠人在天涯的触动。 细节先不谈,这里有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人看到这样的画面都会去拍?肯定不是,我能想起,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弘一法师的那首诗,也就是说,在我心里,这样的画面其实早已有了,只是刚好碰到了一个类似,唤起了我的感慨而已。
当然,每个人的领域兴趣不同,不一定都是对传统文化领域的,也有人对各种领域的艺术有兴趣,我们这里只是说一个看法,一个例子,摄影不应该只是摄影本身,你想表达的美,想表达的世界,其实都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本来就拥有的那份光影。 我有一个广东的朋友,一直和我出去摄影,去年就和他经常谈起,摄影其实真的要拍好,三分是摄影本身的技术,还有七分在摄影之外的修炼。去年他没明白,今年却开始理解了。
至于传统美学涉及的书法,绘画等我也算是半吊子,如果有机会,以后再细细探讨交流。书中的浓淡笔墨也可以理解为摄影中的高光阴影,绘画中就更多了,留白,留空等等和摄影几乎如出一辙,没有根本的区别。这些我们日后和有兴趣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
传统美学的认知,大道至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很多玩摄影的朋友总会说到减法这个词,也有很多朋友每天把:摄影是减法挂在嘴边成了时髦的观点。其实减法思想在我们老祖宗的古老思想观念里本来就有,并不是摄影的专利,也不是西方传入的思想。我们本来就有:大道至简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今社会几千年。
我这里谈一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是总结性的,就是不断归纳与总结,喜欢站在九天之外看世界,是宏观的。是西方与近代科学更像微观的,整体看不透了,看不明白了,就不断的分拆,再细分。这两者没有谁好与不好的说法,其实两者本身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就如你不可能只用广角摄影,也不可能只用微距摄影一样。我这里提倡传统,提倡传统美学并不是要非议西方美学,而是只是在我们这个社会整体浮躁激进的时候,希望给身边一些朋友降降火,降降温,刹一下车,让我们慢下来,不要走的那么快,不要那么急,该慢下来的时候,就慢下拍安静的拍,边拍边思考。
再来分享一张照片,也是很简单的。
微信:xicaocn 微博:@细草穿沙
这张照片时五六年前,偶然在某个古镇,用DC拍摄的,所以也就谈不上画质,但我却是很喜欢的,很多人一看就可以想到那首诗词: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种简单的画面,反而容易给人印象深刻的联想。 其实归根到底,少即是多,多了反而是少的思想在摄影中随处可见了。 不仅仅是构图减法,构图少,还有更多的是心态减法,思想减法可以探讨。
前阵子和朋友一起去西藏的林芝雪山桃花摄影。同行的朋友大都是长枪短跑,还是那个广东的朋友问我,你怎么一直用那只又老的只能手动对焦的蔡司35定焦拍摄,不会觉得不够长也不够广吗? 其实我觉得真的够了,一路好多天走下来,能拍到的其实远远不如眼睛看到的多,与其想拍那么多,不如安心的拍好你能拍到的,且能拍好的,这些已经很不容易。
贪多意味着精力分散,也做不到细致,换镜头的折腾的时间其实更多的可以用来思考,用来思考如何拍,或许能收获更多了。之前我谈多好几次,摄影不是拿着相机镜头去碰运气,去碰好天气,而是在任何情况下,把你能拍的拍到最好,一张快门按下,你可能就知道这张有了,而不是拍了上千张照片,回去再去细细的找哪些可以用。古人绘画写诗之前,会大醉一场,或许润笔润色很久,然后下笔就一气呵成,这便是胸有成竹,看到摄影中道理一样了。
传统美学的表达,写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sheying/)这些年,我一直特别喜欢拍佛寺题材的作品,并不是我身边一些朋友说的我对出家有兴趣。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对佛学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汉传佛教尽管这些年世风日下,但那毕竟至少社会因素,与佛教,佛学本身毫无关系。就像老子李耳本身后来被拉上太上老君的宝座那也是汉代后人的事情,与他也毫无关系。但一千多年的不断中国道家本土文化的融合给了汉传佛教带来了很多秒不可言的道理,我这里还是用我所喜欢的西园寺很多布局来谈谈一个写意手法的问题。
摄影本身是直接记录的艺术,更多的是写实。然后焦外,虚化,光圈这些看起来工业化的技术问题给了摄影更多的想象空间。把这些和传统美学中的写意联系起来,就是广阔空间,大有作为。
微信:xicaocn 微博:@细草穿沙
还是用照片来说明我想表达的世界。 我给这张照片起名叫《抄经人》,其实还可以起很多名字,只是看拍摄者自己内心怎么想,比如《传灯人》也是不错的选择。传灯在佛教中并不是真的传灯的意思,还有更多的是传递佛法的光明等深刻的含义。
故意虚化人物是避免肖像权以及制造联想的问题。毛笔,笔墨纸砚带来了是浓郁的中国元素风格。我觉得这样的照片有味道,不仅仅是因为光影,其实更多的是我从小读的书,思想里的画面的再现。青灯黄卷,灯火阑珊的熏染让我对这种带着浓郁中国风的画面特别敏感,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画面。
摄影不仅仅可以写实,其实写意也是一种很有中国风格的表达手法。虚化不仅仅是用来拍人像与美女,还有很多应用的场合和空间。我们中国画人物,很多知识勾勒一个轮廓就好了,并没有像油画那样去写实入微,但很多情况下,我倒是觉得画轮廓更难,因为用最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人的风骨与神态确实需要绘画者本身具备很深厚的功力。
总结
这次我从三个层面谈了三个小问题,有点罗嗦,看似是分开的,其实仔细研究,这些都是不可分的整体。手法,思想,审美,色彩,光影哪一个都不可能单独存在。 当然,这些问题仅供与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朋友交流探讨,属于小众话题,也不太适合所有人。摄影本身是多元素的,本次探讨和以往不同,属于小范围一次交流学习。我的微信:xicaocn 微博:细草穿沙 下次有空tulaoShi.com,接着探讨交流。
注:更多精彩教程请关注图老师摄影教程栏目,图老师摄影群:338954961欢迎你的加入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401/2095691.html
看过《把中国传统美学带入摄影:认知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