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流涎的原因,小儿流涎偏方很多人并不是特别了解,图老师小编接下来准备了有关小儿流涎偏方的小知识,为大家讲解一下。
【 tulaoshi.com - 小儿流涎 】
小儿流涎的症状实际上,如果宝宝一直流涎的话,可能只是部分的表面现象,有可能是宝宝出现某些问题的提示。一般而言,如果出现流涎的话,还是会有其他的症状伴随着出现的:
(1)脾胃湿热:流涎粘稠,口气臭秽,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秘结或热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2)脾气虚弱:流涎清稀,口淡无味,面色萎黄,肌肉消瘦,懒言乏力,饮食减少,大便稀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弱,指纹淡红。
小儿流涎的原因
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增加,到5~6个月出牙时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这时小儿尚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如果3岁以上仍流口水应结合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来综合衡量。如果生长、智力和动作发育都落后,那么流口水便是智力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闭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则就不一定有问题。
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过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后又出现流涎,则要观察小儿有无哭吵、发热,再看看口颊黏膜是否充血,有无溃疡或白点。如果出现面部瘫痪,或有其他神经系统变化,造成脸部及口腔肌肉运动失调,影响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发生流口水。应请医生进一步检查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咽喉中的腺样体肥大,或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常须张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动作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较常发生,便应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
小儿流涎如何治疗
对于小儿流涎,家长们可以密切的关注一下宝宝各方面的表现,确切的找出导致宝宝流涎的原因,然后根据一些症状进行对症下药的治疗。如果家长朋友不确定的话,可以寻求医生专业治疗的帮助。
注意观察宝宝的表现,找出流涎原因,特别是宝宝发烧、拒绝进食时,要进行口腔检查,观察有无溃疡。
如果是脾胃虚弱引起,平时不要给宝宝穿着过多或过厚,饮食上注意节制,以防体内存食生火加重流涎现象,引起呼吸道感染。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医推拿治疗。
如果是脾胃积热引起的流涎,可取新鲜石榴适量温开水调匀,取石榴汁涂于口腔治疗。
小儿流涎的小偏方
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将上药煎水,分2次服。每日1剂。
桑白皮10-20克。将上药加水100ml , 煎至60ml ,分2-3次口服,每日l剂。5 剂为1 个疗程。
鸡内金、生黄芪各10克,益智仁、白术各8克。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次口服。4 剂为1个疗程。
吴茱萸、盐附片各5克、面粉10克。将前2味研细末,人面粉拌匀,用半水半醋调成干糊状,备用。取上药贴两足心(涌泉穴)上,用纱布扎紧,晚贴晨除之。
吴茱萸子3份,天南星1份。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粉15克,用陈米醋调成枯厚糊状饼,敷贴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或4次即可。
吴茱萸30g、食醋10g。吴茱萸研细过筛,加食醋调成糊状,涂在双足涌泉穴,用两层纱布包裹,胶布固定,每10~14小时更换1次。
栀子2g。将栀子炒焦,研成细末备用。将栀子末用水调为糊,敷于脐部,外用纱布包扎,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小儿流涎的食谱推荐
益智粥
材料:
益智仁30克、白茯苓30克、大米50克
做法:
先把益智仁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栗子茯苓枣粥
材料:
栗子、大枣各10枚,茯苓15克、大米50克
做法:
将茯苓研成粉末、大枣去核,待大米加水熬煮沸后,放入茯苓和栗子,煮至粥熟后即可服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413/2200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