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荣耀是最近非常火的一款游戏,几乎可以说是男女老少都喜闻乐见的一款游戏,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找到一起的同伴开黑。而且游戏中可供选择的角色特别多,各有千秋,杨戬就是众多玩家喜欢的一个,那么王者荣耀杨戬怎么玩?
【 tulaoshi.com - 王者荣耀 】
杨戬的被动技能堪称神技,可以降低所受控制的时间,而且附近敌方英雄越多所受的控制时间就越少,打团战时他的被动效果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他的的团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1技能是一个强力的突进技能,但前提要保证该技能的命中率,只有标记到敌人才能再次释放突进敌人,如果突进直接击杀敌人会刷新该技能冷却时间,注意只有第二段的突进击杀敌人才能触发该效果,对小兵野怪和英雄都有用2技能是个伤害和控制集于一体的效果,是杨戬的核心技能,对区域的敌人造成伤害和减速,命中敌人后强化普攻造成真实伤害,如果技能命中敌人生命百分比高于杨戬将受到眩晕效果。大招对直线的敌人造成伤害同时杨戬会获得治疗,该技能可以释放三次是个很强力的伤害技能和回血技能,提高了杨戬的生存能力。技能加点主升2技能,2技能是主要的伤害和控制技能,强化后的普攻可以打出不俗的伤害,1技能主要用于突进副升有大点大。
前期对线一些近战英雄比较好打,对线近战学习2技能可以进行很好的压制,2技能打出控制需要敌方的血量比自身的高,所以该技能不能盲目的释放,看准时机在敌人的血线高时释放可以很好的将其反杀。1技能在线上的追击能力很强,小技巧:利用1技能突进击杀会刷新冷却的特效,在敌人离的较远时利用1技能向远处的残血小兵释放,然后技能第二段突进击杀小兵刷新技能冷却,这样可以更快的靠近敌人同时能够再次使用1技能进行追击,前提要把握好1技能的伤害和小兵的血量。杨戬的生存能力很强,2技能的减速或控制能很好的限制敌人,1技能也很适合用来逃跑,利用小兵和野怪让自己位移能很好的逃离敌人的追击。杨戬在后期的打团能力也比较的强,被动在团战中可以让他更好的打出伤害,2技能的团控真实伤害和大招的强力回血技能,都能很好的提升团战作战能力。但作为战士的杨戬后期并不是很硬,不要盲目的先手防止自己被秒杀,等待己方坦克英雄先手吸收一波伤害后再进行输出。团战时可以去切敌方后排,2技能和大招尽量命中更多的敌人,打出控制和回复更多的血量,使其在团战中站得久打出更多的伤害。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wangzherongyao/)杨戬的出装推荐半肉半输出,保证自身生存能力同时又能打出爆炸伤害。红莲斗篷+抵抗之靴+三圣之力+振兴之铠+破军+不祥征兆。第一件出红莲斗篷性价比很高,在前期可以很好的提高防御的同时也能对附近的敌人造成少量的伤害,提高了前期生存能力,抵抗之靴配合被动让敌方的控制技能显得很鸡肋,如果敌方控制技能较少可以做出影忍之足增加防御。三圣之力是杨戬的核心装备带来多项属性,提高了杨戬的输出和追击能力,振兴之铠增加法术防御的同时也增加了回复能力,破军大幅度增加杨戬的伤害输出。最后的不祥征兆在团战中可以很好的限制一些敌方的输出。
1、橘右京是个看起来就很浪的英雄,但是玩家一定一定不能浪!尤其是橘右京!前期橘右京如果崩了就很难再发育起来,更别说carry了。
2、橘右京最好是去打野,打线上有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就是前期要想在线上打出优势,带斩杀才有效果,然而没有闪现的橘右京在线上就容易遭到gank,反过来,你带闪现的话伤害就不足。打野才是王道喔~下面会放出小编的打野出装。
3、多给队友打撤退信号,黄金的小伙伴是很容易上头的,当然还是要切记一点:自己不能上头了。
4、如果打成稍微有点劣势的局面,橘右京最好是去带线,用带线来拖慢节奏并且补充自己的装备,橘右京还是很吃装备的英雄的。记得要告诉队友自己去带线了,牵制住就可以。刚刚也说黄金局意识偏弱,所以来抓你的可能性比较低,带线还是比较安全的,并且橘右京的逃生能力还算不错。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wangzherongyao/)5、有时候你会遇到对面某个比较厉害的人,一般都是脆皮C位,不要慌,一定要打字和队友商量:集火秒杀他!
6、团战就是考验你是否是一个合格橘右京玩家的时候,切脆皮大家都知道,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乱了手脚的情况经常出现,这里小编想说的是除了心态稳住之外,记得没有十足的把握之前不要轻易出手!2技能空掉基本上就炸了。
7、出装不要太固定了,要按照不同的局面来选择,有时候出全肉也可能有非常好的效果喔~
8、橘右京的反野能力不俗,但是最好还是不要招惹赵云、韩信这种野王级别的英雄。。
9、橘右京虽然大招有吸血,但是出一把泣血之刃未尝不可,价格也比较实在,后期可以再卖掉。
10、被动的平A有减速,而且范围很远,相当于每5秒就有一个瞬发的减速技能,其实这也正是橘右京强力的地方,好好利用。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70122/260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