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湘潭县易俗河的赵奶奶因为一直患有哮喘,一年前通过一本健康周刊上的介绍开始购买了许多保健品,一年下来花了数万元,然而自己的身体却未见好转。经过家人联系调查,发现赵奶奶一直在购买的是违法保健品。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家里老人的健康,会购买一些保健品。但是,经常会落入“三无”产品的陷阱,购买到假货。那么,购买保健品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 tulaoshi.com - 保健品 】
在购买保健品的时候,必须要仔细阅读产品的说明书,确定产品的保健功能是否适用于自己,不可盲目轻信推销员的话购买产品。
认清产品包装上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文号和标识,国产保健食品和进口保健食品都要有卫生部的批准文号“卫食健字”和“卫进食健字”以及“保健食 品”标识(由于历史遗留的原因,市场上还有”药健字”的批准文号,但国家将在2004年1月彻底取消这种文号);保健器械要有国家医药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 号药管械(准)字。只有认清批准文号才能保证您所购买的保健品是经过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动物或人体实验后批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
在购买保健品时一定要记得保留购物发票及保健品包装盒等,万一权益受损可作为投诉依据。
保健品又叫保健食品,顾名思义,是食品而不是药品,不可能医治疾病。
保健食品的批准证书上注明了一些不适宜人群或禁忌,并要求企业标注在产品包装的说明书上。消费 者在选用这类保健食品时要注意是否适合您或您要送礼的对象。特别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常年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儿童及青少年,孕妇要谨慎选择保健品。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baojianpin/)除了营养补充剂类的产品外,一般情况下保健食品不宜使用时间过长,而且要注意观察服用效果,一旦症状得到了改善,即可停止服用。例如调节血脂的产品,一般服用2-3个月就要去医院检查一下血脂,如果 血脂恢复正常就可以停用一段时间,以避免经济上的浪费,同时也有利于调动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保健品行业信誉保障活动,这是一个行业自律活动,旨在规范行业作风,团结全国正当的保健品生产、 经营单位,共同维护和净化市场,共同抵制虚假、夸大宣传,共同打击假、劣“保健品”,以消除社会上对国产保健品的“信誉危机”,重新树立起广大消费者对我 国保健品的信心。参加企业将使用共同的标识,自觉接受媒体和消费者的监督,一经发现有违规行为,将立即取消其信誉保证资格,媒体曝光。更多推荐:老人保健品服用需注意
误区一:根据广告选产品
有的消费者看到广告上宣传保健食品能预防、治疗疾病并改善各种身体不适症状,还免费供应两盒,马上就心动购买,拿到货之后才发现产品并不免费,效果也不神奇。
专家提醒:消费者一定要理性对待广告宣传,对一些将产品功效描述得神乎其神的广告,尤其要慎重。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baojianpin/)误区二:看中优惠买得多
花7千多元买蛋白粉的李老太太,就是“看中”了特惠活动,才一次性买了20多罐。
专家支招:一次性买得太多,过了保质期没有吃完,或由于保存不当,在保质期内就变质了,本想省钱,却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误区三:网络购买入陷阱
某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某降糖类保健食品”,感觉此产品既便宜、又有很好的效果。但经检测,购买的是加了西药成分的假冒保健食品。
专家支招:网上一些非法公司,套用正规保健食品企业的名称或保健号销售假冒保健食品,因此,消费者需格外小心。
误区四:以为食品能治病
一些公司故意混淆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界限,明示或暗示有治疗作用。
1、多吃保健品有益健康
有的人觉得年纪大了,应该补补身体了。亲朋好友送,自己也买,认为保健品吃得越多越好,结果造成过量服用。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都有一个最高承受值,一旦过量,就会导致总体比例的失衡。所以服用保健品要适可而止,不可滥用。老年人要明确自身需要调补的脏腑和部位,人体有五脏六腑,一般调补宜以五脏为主,主要应根据各脏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补。
2、将保健品当药吃
有的人以为保健品对疾病有直接疗效,混淆了保健品和药品的功效,甚至去看病还抱着一堆保健品。保健品只能预防和调节机体的亚健康状态,如果不经医生指导就盲目服用,就会影响治疗甚至加重病情。要知道将保健品以药品形式每天定量服用,一旦停用,往往会使服用者若有所失,造成心理的不适。
3、把保健品当饭吃。
这对身体十分不利,因为营养素只有强化或改善某一种功能的效果,而蔬菜、水果等食物除了主要营养,还包含许多活性成分。单纯使用保健品,是不能保证营养均衡的。定量服用保健品,容易使人忽视从正常饮食中摄取营养及通过食补健体强身的重要性。从营养学角度来看,只要食物品种多样,就能使人体获得全面的营养。所以,仅以保健品来代替由身体各器官共同参与摄取营养的过程,从长远看对健康是不利的。
4、不超量服用就没有危险
其实,有的人可能有病没被发现,也有的人有一些不良习惯,随便服用保健品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长期酗酒,可能对肝脏已造成影响,若再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导致肝功能受损。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一个保持自我平衡的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保健品。如果是一个健康的人,而且在正常的生活条件下,他可以保持健康,就不必要服用保健品。
一、产品分类最易混
在购买保健品时,面对商家们铺天盖地的宣传,如何才能不挑花眼呢?目前市场上保健品有很多种,世界卫生组织把它们分为四类。
第一类:营养型。比如蜂王浆、花粉、维生素、葡萄糖等。这类产品对人体有营养补充作用,它们只为增加营养所需,从日常饮食中可以摄取,但并没有确切的功效。
第二类:强化型。比如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对身体缺什么补什么,但不能防止流失,过度服用对身体有害。其特点是:补了以后明显见效,症状改善。但如果一段时间不吃它了,又回到原来的状态,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
第三类:功能型。如深海鱼油、甲壳素、卵磷脂等。对身体某个器官有调理的作用。它针对我们身体内的某个器官进行调节,但也有缺点,就是它功能单一,过度服用有依赖性。如深海鱼油,它有软化血管的功能,可降血压,但它解决不了血管里脂肪、胆固醇、自由基堆积过多的问题,所以高血压患者不能完全依赖它。
第四类:机能因子型。主要为食用菌、番茄红素、茶多酚等。这类保健品多数由天然生物所提取,并制成复方制品,具有高提纯度,拥有前三者的所有功能,对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有保健作用。
认清这些分类,可以让人们在购买保健品时有针对地选择自己所需的种类,如营养缺乏要选营养型,调理身体可选功能型等。
二、包治百病最唬人
当你遇到“××口服液”、“××精”等声称能够治疗心血管疾病、肝胆疾病、胃肠道疾病的保健品时,千万别认为吃保健食品相当于吃药,这绝对是在骗你。
我国《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虽然有调节人体某种机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类赖以治疗疾病的物质,其本质仍然是食品。对于生理机能正常,想要维护健康或预防某种疾病的人来说,保健食品是一种营养补充剂;而对于生理机能异常,或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保健食品可以调节某种生理机能,强化免疫系统。所以,保健食品与药品是有本质区别的。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保健食品不能以治疗为目的,而且保健食品不能有任何毒性,可以长期使用。药品应当有明确的治疗目的,并有确定的适应症和功能主治,可以有不良反应。
从本质上来说,保健品只是一种食品,虽然具有一定“功效”,但不等于“疗效”,不能治病,只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功能。同时,按照相关规定,一种保健品不能申报两种以上的功能,目的就是杜绝一些产品宣称能全方面保健或者包治百病的宣传误导。
三、 与药同服最危险
如果服用保健品时,还在吃一些药物的话,就该注意了。因为它们很可能与药物相“冲突”,不仅影响药效,还可能造成危险。
比如银杏和某些止痛药合用可能引起脑出血,和利尿剂合用会使血压上升;吃洋地黄等强心药时,同时用含钙和维生素D的保健品,容易诱发洋地黄中毒;吃含钙、镁等抗溃疡药的人,过量补充含维生素D的保健品后,会引起高钙血症或高镁血症;患有过敏性疾病如鼻炎、湿疹等的患者,要注意控制蛋白质的摄入;保肝类保健食品,如菇类等会启动身体解药基因,让药物失效,因此最好与西药间隔3—4小时后再用。此外,建议心、肝、肾有问题的人服用保健品前最好先和医生讨论。
另外,服用时间也有讲究。维生素类保健品,建议同饭一起服用或饭后服用,其含有的有效成分有利于提高饮食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假如想一次摄取全部的量,不要在早餐后服用,而应该在选择食物最多的中或晚餐后服用更佳。而水溶性维生素,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很快会经尿液排出,要注意分时段多次服用。鱼油最好同饭一起服用或饭后服用,以减小对胃肠的刺激。蜂胶在饥饿状态下容易吸收,最宜饭前服用。草本类产品空腹食用效果比较好,但胃功能不好者可以适当调整。褪黑素需要晚上睡觉前一个小时吃,这样才能促进睡眠。胶原蛋白也最好晚上服用,这样有利于配合身体自身的胶原蛋白合成。此外,除营养补充剂类的产品外,保健食品不要食用时间过长,而且要注意观察服用效果,症状改善即可停止服用。
四、“蓝帽子”最该认
1、购买保健品前,首先要认准食品外包装上专门印有的“保健食品标识”(蓝色草帽形状,俗称蓝帽子),其下方印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标识方式为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年)第××号。2003年以前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卫食健字”,2003年以后通过审批的批号是国食健字,进口产品是国食健(进)字或卫食健(进)字。
2、仔细参看产品包装上的说明书,确定产品的保健功能。绝大多数保健食品中都只有1至2种保健功能,有多种保健功能的产品很少,所以对声称包治百病、功能很多的保健品要小心选购。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审批的保健食品一共有27种保健功能:免疫调节、调节血脂、调节血糖、延缓衰老、改善记忆、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润喉、调节血压、改善睡眠、促进泌乳、抗突变、抗疲劳、耐缺氧、抗辐射、减肥、促进生长发育、改善骨质疏松、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美容(祛痤疮、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和油分)、改善胃肠道功能(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润肠通便、对胃黏膜有辅助保护作用)。除此以外,企业所宣称的其他任何功能都不是经过政府部门审批的。
3、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量体裁衣”,保健食品批准证书上注明了一些不适宜人群或禁忌。消费者在选用这类保健食品时要注意是否适合自己或要送礼的对象。特别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常年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儿童及孕妇,更要谨慎选择,必要时可征求医生的意见。
五、西药成分最隐蔽
人们在购买保健品的时候大多只关注功效,很少关注其成分。据了解,在消费者大量投拆保健品的案例中,属于中药范畴的保健品占有最大比重。而其中,一些标榜纯中药却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情况最为常见。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中西混合药物很容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非法添加西药成分的保健品大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宣称能在短期内治愈或极大改善某些疾病,药效显著。二是多数通过网络广告、邮寄广告或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推销。三是大多数药品或保健品披着合法外衣。有的产品在申请批号时是纯中药成分,但在生产时却添加了西药成分。四是添加手段非常隐蔽。不法分子了解到常规药检只检查药品的内容物,就将西药成分添加到胶囊壳等药品外部载体中。对于这种情况,建议消费者通过国家药监局网站查询真伪。
1.假冒大牌弄噱头
在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打着知名组织或“莫须有”的组织名义推荐保健食品。知名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莫须有”的组织包括“中国中老年人康复工程万里行组委会”、“中国三高一低防治办公室”、“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老年协会”等,不少中老年消费者因此上当受骗。
2.无中生有编功能
在市场上,一些保健产品竟堂而皇之地宣传其“改善性功能”和“增高”等功能。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从未批准过“改善性功能”、“增高”等功能的保健食品。
3.广告词中放大炮
有的保健食品是“免疫调节”功能的产品,宣传中却将其夸大成具有“延缓衰老”功能。
4.假借国学来忽悠
有些产品获得批准的功能只是“免疫调节”,但经营销者用所谓的“国学和中医”理论解释一番,延伸其本身并不具备的功能。
5.断章取义吹疗效
部分企业喜欢打擦边球,利用《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名著,将其内容断章取义,强调保健食品中某种原料所具有的疗效,来暗示该产品的疗效。有的产品甚至宣传“奇迹般地为数万患者解除或减轻了顽固性肠胃炎、顽固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和中风偏瘫的折磨”,从而误导消费者。
6.编凑标识混视听
《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标识与产品说明书必须以规范的汉字为主要文字,可以同时使用汉语拼音、少数民族文字或外文,但必须与汉字内容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并书写正确。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或外国文字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但一些商家将外文标在主要展示版面,字体比汉字还大。
7.捏造批文造产品
卫生部原来承担的保健食品审批职责划转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年10月10日起,之后所有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批准文号应为:国食健字G××××××××。然而,市场上仍然存在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2005)第××××号的假冒产品。
8.咨询讲座设圈套
为了给消费者树立一种权威性,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与新闻机构、协会联合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健康教育讲座、免费检测等活动。借助这样的活动,提升消费者对其产品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治疗效果”的认同感。
9、免费体检
请所谓专家、名医走进社区、宾馆、酒店等场所,开展健康讲座、免费义诊、免费体验等活动,向老年人发放宣传单和小广告,并以“赠药”、“送小礼品”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有些商家搞完宣讲会后还会让老人填写健康数据单,以“专家”义诊的形式,继续给老人灌输购买思想;甚至会找来一些健康体检仪器,通过表面检测和撰写错误数据,告诉老人们身体隐藏的各种问题,继续推销产品。有的还在社区发布免费旅游信息,开车将老年人带至某个会场,强迫老人听讲座、买产品。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70228/2615601.html
看过《老人买保健品被骗数万 购买保健品时应该注意什么》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