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枇杷叶

枇杷叶,别称巴叶、芦桔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子。常绿小乔木,高约10米。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枇杷叶全年均可采收。其性微寒、味苦,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呕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逆,烦热口渴等病症。

经验文章 概述

枇杷叶(学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子。又名巴叶、芦桔叶(《中药材手册》)。原植物枇杷又名:卢橘(广东)。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止渴的功效。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晒干,刷去毛,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枇杷叶

拉丁学名

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别称

巴叶、芦桔叶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蔷薇目

亚目

蔷薇亚目

蔷薇科

枇杷属

枇杷

分布区域

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云南等地

来源

蔷薇科枇杷的干燥叶

植物属性

色绒毛。叶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边缘上部有疏锯齿,上面多皱,下面及叶柄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叶柄长6-10毫米。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花梗及萼筒外面皆密生锈色绒毛;花白色,直径1.2-2厘米;花柱5,离生。梨果球形或矩圆形,直径2-5厘米,黄色或桔黄色。 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南、长江流域;越南,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也有。多为栽培或野生。果生食或酿酒;叶药用,能利尿、清热、止渴,枇杷仁及叶有镇咳作用。

广玉兰叶:形状、大小和枇杷叶相仿,但叶边缘全缘,上表面灰绿色,光滑而有光泽,下表面浅黄色,密被锈色短茸毛,主脉在下表面突起,侧脉不突起,叶柄长1~1.5厘米。

枇杷叶含有皂苷、熊果酸、齐墩果酸等成分,是止咳化痰的良药,而广玉兰叶含小白菊内酯、过氧木香烯内酯、广玉兰内酯等,不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不能和枇杷叶混为一谈。

生长习性

以红壤山地为主,年均气温17.6~ 18.6℃,年积温5547~ 5913℃,无霜期 286~ 311天,年均降雨量14897mm为宜。

分布范围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药属性

基本信息

枇杷叶[1]

拼音:Pipaye

出处:《名医别录》。

别名:杷叶,芦桔叶,巴叶。[3]

药材学名:Folium Eriobotryae

基源:本品为双子叶植物蔷薇科Rosaceae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 的干燥叶。

药材性状

叶片长椭圆形,长12~30cm。宽4~9cm。上表面淡棕绿色、黄绿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下表面灰绿色或棕黄色,密布灰棕色绒毛。叶脉呈羽毛状两侧斜生,中间主脉呈棕黄或棕红色,显著突起。叶先端渐尖,周边有疏锯齿。叶柄极短,被黄棕色或棕黑色绒毛。叶厚革质,质脆易碎。微有清香气,味微苦。

采制加工

常种于村边、平地、坡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全年可采,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置干燥处。

性状鉴别

叶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绿色,密被黄色茸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茸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叶横切面

1.上表皮细胞扁方形,外线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近主脉处多弯成人字形,气孔也可见。

2.栅栏组织3-4列细胞。

3.海绵组织疏松。

4.主脉管束外韧型,近环状,中柱鞘纤维束排成不连续的环,壁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主脉及叶肉中均散有粘液细胞,并含草酸钙方晶及族晶。

显微鉴定:粉末-红棕色

①单细胞非腺毛大型,多弯曲,有的折合成人字形,先端钝圆,基部狭窄,完整者长至1260μm,中部直径17-55μm,壁稍厚,微木化,较粗者壁有网状纹理。

②纤维细长,完整者长162-360μm,直径7-18μm,壁厚2-8μm。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的壁不均匀增厚,微木化。

③草酸钙方晶短柱形、菱形、双锥形、方形等,直径3-27μm。

④草酸钙簇晶直径10-30μm。

⑤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角质层厚约至14μm。

⑥下表皮细胞表面不规则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7个。另有粘液细胞。

应用鉴别

1.枇杷、枇杷叶、枇杷芋、枇杷花、枇杷核、枇杷根、枇杷叶露、枇杷木白皮,皆可入药。但枇杷甘酸化阴,有润肺、止渴之长;枇杷叶偏寒,轻浮入肺,以化热痰见长,并有平喘之功;枇杷核另有疏肝理气之长;枇杷叶露性平,寒痰、热痰皆可用;枇杷根可治虚劳之嗽,关节疼痛;枇杷木白皮主降逆止呕;枇杷芋长于温肾,消胀,止痛;枇杷花微温,可治寒咳。

2.枇杷叶与旋覆花,皆有化痰止喘,降逆止呕之功。但枇杷叶苦,微寒,用于偏热证;而旋覆花辛,微温,多用于偏寒者更为宜。

性味归经

苦,微寒。

①《别录》:味苦,平,无毒。

②《药性论》:味甘。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辛。

归肺,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功能主治

[2]肺热咳嗽,气逆喘急,胃热呕吐,哕逆。

①《别录》:"主卒啘不止,下气。"

②《食疗本草》:"煮汁饮,主渴疾,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③《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

④《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⑤《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

⑥《安徽药材》:"煎汁洗脓疮、溃疡、痔疮。"

用法用量

煎服,5~10g;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

化学成分

叶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橙花叔醇(Nerolidol)和金合欢醇(Farnesol),还有a 和B 蒎烯、莰烯、月桂烯、对聚伞花素、芳樟醇、a-衣兰烯、a和B金合欢烯、樟脑、橙花醇、牻牛儿醇、a-毕澄茄醇、榄香醇、顺-B,r-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 物。还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齐墩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鞣质、维生素B及C等。又含山梨糖醇(Sorbitol)。 叶含皂甙、糖类(葡萄糖、蔗糖、果糖等)、熊果酸、齐墩果酸、鞣质及维生素B1等,尚含苦杏仁甙、苯甲醛。鲜叶含挥发油0.045%-0.1%,其中主含 反式橙花叔醇(trans-nerolidol)60.6%-73.8 %,反-反式金合欢醇(trans-trans-farnesol) 2.4%-11.1%,含少量α-蒎烯、莰烯、对伞花烃、β-香叶烯、反式氧化芳樟醇、顺式氧芳樟醇、芳樟醇、樟脑、α-依兰烯、β- 金合欢烯等。又含山梨醇(sorbitol)。[4]

临床应用

疗慢性气管炎:取枇杷叶3两、茄梗5两,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再加单糖浆24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毫升,20天为一疗程。治疗167 例,结果近期控制42例(25%),显效60例(36%),好转35例(20%),无效30例(18%)。据观察,止咳作用强,祛痰作用差;对单纯型气管 炎较好,对哮喘则无效。治程中无毒性反应。另有用野批杷叶制成注射剂,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用0.5毫升,在二侧定喘穴注射,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治疗59例,显效14例,好转35例,无效10例。对喘息型患者有较好疗效。

成药制剂

五桠果科植物大花五桠果的干燥叶

(英)Loquat Leaf

枇杷叶提取物系列:

枇杷叶浸膏

枇杷叶比例提取物:10:1 20:1

枇杷叶提取物:熊果酸25%,熊果酸30%,熊果酸90%,熊果酸95%,熊果酸98%

枇杷叶浸膏,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等功效;又蒸制其叶取露,取名“枇杷叶露”,有清热、解暑热、和胃等作用;又为极好的蜜源植物,在蜂蜜中,“枇杷蜜”质优。 叶含皂苷、苦杏仁苷、乌索酸、齐墩果酸、鞣质、维生素Bl、维生素C等。

【化学成分】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齐墩果酸、维生素B1、和C、鞣质、有机酸、糖类等。

【炮制】

枇杷叶:将叶片背面茸毛刷除,横切成丝片,筛去灰屑。[5]

枇杷叶丝片:整理洁净,筛去灰屑。

蜜炙枇杷叶:取净枇杷叶丝片,按丝片重量用20%的炼蜜,并加适量开水稀释,拌匀,闷润,用文火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蜜炙后呈棕黄色,略有粘性,具蜂蜜焦香气,味甜。经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性状】本品呈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4~9cm。先端尖,基

部楔形,边缘有疏锯齿,近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较光滑;下表面密被黄色绒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绒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无臭,味微苦。

【鉴别】本品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扁方形,外被厚角质层;下表皮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常弯曲,近主脉处多弯成人字形;气孔可见。栅栏组织为3~4 列细胞,海绵组织疏松,均含草酸钙方晶及簇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近环状;中柱鞘纤维束排列成不连续的环,壁木化,其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薄壁组织中散有黏液细胞,并有草酸钙方晶。

【备注】

(1)枇杷根:苦,平。清肺止咳,镇痛下乳。主治肺结核咳嗽,风湿筋骨痛,乳汁不通。用量0.2~1两。

(2)枇杷核:苦,寒。疏肝理气。主治疝痛,淋巴结结核,咳嗽。用量1.5~3钱。

【摘录】《中国药典》

炮制方法

1.枇杷叶

《肘后方》:“拭去毛。”《本事方》:“温水浸,刷去毛。”《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洗,刷去毛净。”《卫生宝鉴》:“去毛尖。”《活幼心书》:“净刷去叶后毛,锉碎。”《瑞竹堂方》:“去毛阴干。”《温热

经纬》:“去毛筋。”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绒毛,用水喷润,切丝,干燥。生品常用于肺热咳嗽。

2.蜜枇杷叶

《圣济总录》:“拭去毛,蜜涂,炙。”《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洗,刷去毛尽,涂蜜,炙焦黄色。”《滇南本草》:“凡用刮去背上细毛,净尽,著蜜抹匀,火烘。”现行,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枇杷叶丝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枇杷叶100kg,加炼蜜20kg。蜜枇杷叶多用于肺燥咳嗽。

3.炒枇杷叶  

取净枇杷叶,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焦,有香气,取出放凉。炒枇杷叶常用于和胃止呕。贮干燥容器内,蜜枇杷叶、炒枇杷叶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中医传承

历史考证

枇杷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证类本草》引掌禹锡等按蜀本图经云:“树高丈馀,叶大如驴耳,背有黄毛,子梂生如小李,黄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实,四月五月熟,凌冬不调,生江南山南,今处处有”,又引图经曰:“枇杷叶旧不着所出州郡,今囊汉吴蜀闽岭皆有之,木高丈馀,叶作驴耳形,皆有毛……四月采叶,暴干”。《本草纲目》引郭义恭广志云:“枇杷易种,叶微似栗,冬花春实。其子簇结有毛,四月熟,大者如鸡子,小者如龙眼,白者为上,黄者次之。无核者名焦子,出广州。”又杨万里诗云:“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植物名实图考》谓:“浙江产者实大核少”。根据上述记载及所附的枇杷图,皆指蔷薇科的枇杷。是因其叶形似琵琶,故名。李时珍指出,“芦桔”应是“金桔”的别名,作为枇杷的别名,是误用的。

文献记载

1.《本草纲目》: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2.《本草经疏》:《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宛不止。宛者,哕也,其声浊恶而长。《经》曰,树枯者叶落,病深者声哕,病者见此,是为危证。枇杷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宛止也。其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男子消渴,肺热咳嗽,喘息气急,脚气上冲,皆取其下气之功。又治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佐补阴清热之药服之,可使经期正而受孕。

3.《本草汇言》:枇杷叶,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之药也。沈孔庭曰:主呕哕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气也;或气逆痰滞而咳嗽靡宁,润肺气也;或虚火烦的而舌干口澡,养肾气也;或瘟疫暑?而热渴不解,凉心气也。

4.《重庆堂随笔》: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气治嗽宛,则伟绩未彰,故发明之。

5.《名医别录》:主卒宛不止,下气。

6.《食疗本草》:煮汁饮之,止渴,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7.《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

8.《本草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9.《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

10.《安徽药材》:煎汁洗脓疮、溃疡、痔疮。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枇杷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Nerolidol)和金合欢醇(Farnesol).尚有α和β蒎烯、莰烯、月桂烯、对聚伞花素、芳樟醇、α-衣兰烯、α和β金合欢烯、樟脑、橙花醇、牻牛儿醇、α-毕澄茄醇、榄香醇、顺-β, γ-己烯醇和芳樟醇氧化物.亦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熊果酸、齐墩果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鞣质、维生素B和维生素C等.还含山梨糖醇(Sorbitol).新鲜叶含挥发油0.045%-0.108%,其主要成分为橙花叔醇(nerolidol)和金合欢醇(farnesol)。叶中含苦杏仁甙(amygdalin),酒石酸(tartar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2a-羟基熊果酸(2a-hydroxyursolic acid),6a,19a-二羟基熊果酸(6a,19a-dihydroxyursolic acid),马斯里酸(maslinic acid),枇杷呋喃(eriobofuran),枇杷佛林(loguatifolin)A,金丝桃甙(hyperoside)以及4个倍半萜甙: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nerolidol-3-O-a-L-rhamnopyranosyl-(l→2)-β-D-glucopyranoside),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4)-a-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nerolidol-3-O-a-L-rhamnopyranosyl-(1-4)-a-L-rhamnopyranosyl-(l→2)-β-D-glucopyranoside〕,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4)-a-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nerolidol-3-O-a-L-rhamnopyranosyl-(1→4)-a-L-rhamnopyranosyl-(l→6)-β-D-glucopyranoside〕,橙花叔醇-3-O-〔a-L-吡喃鼠李糖基(1→4)-a-L-吡喃鼠李糖基(1→2)-[-a-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1.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本品所含苦杏仁甙在体内水解产生的氢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叶所含之挥发油有轻度祛痰作用.亦有报告指出,枇杷叶止咳作用强, 祛痰作用较差.

2.抗菌作用实验表明

本品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色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抗菌作用.但有人认为,枇杷叶无抗菌作用, 并能刺激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3.其他作用

有报告指出,枇杷叶乙醇冷浸提取物对大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局部用药有抗炎作用, 温浸提取物局部用药或灌胃给药、冷浸提取物灌胃给药均无抗炎作用.

应用与配伍

用于肺热咳嗽,风热咳嗽,肺虚久嗽。枇杷叶味苦性寒,具有降气清肺止咳之功,用治肺热咳嗽,可配黄芩、栝楼皮等药以清肺化痰止咳。其味微辛,兼能疏泄肺气,故风热咳嗽亦可配以前胡、桑叶等以疏风宣肺止咳。以其止咳力佳,配以麦冬、阿胶又能治肺燥咳嗽;久咳痰血可配白及、藕节、生地黄、蛤粉炒阿胶以清肺补肺、止咳止血;若兼痰多者,则再配川贝母、叭旦杏仁等以加强化痰作用。

用于胃热呕吐、呃逆。枇杷叶入胃经,善清胃热、降胃气而奏止呕哕、治呃逆之效。胃热呕逆还可以单用,若暴吐服药不止,可配以生姜、半夏,以加强止呕之功;妊娠呕吐,枇杷叶配生姜煎服;小儿吐乳不止,配母丁香为末,枣汤调下。

常用配方

1.治咳嗽,喉中有痰声

枇杷叶五钱,川贝半钱,叭旦杏仁二钱,陈皮二钱。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热咳嗽

枇杷叶9g,桑白皮12g,黄芩6g,水煎服。或蜜炙枇杷叶12g,蜜炙桑

白皮15g,水煎

服。(《陕西中草药》)

3.治风热咳嗽

枇杷叶、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药》)

4.治肺风咳逆

干枇杷叶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叶5片。水煎,冲红糖,早晚顿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5.治肺燥咳嗽

干枇杷叶(去毛)9g,干桑叶9g,茅根15g,水煎服。(《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6.治妇人患肺热久嗽

身如火炙,肌瘦,将成肺痨

用枇杷叶、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黄减半。各如常制,治讫同为末,蜜丸,如樱桃大。食后、夜卧各含化一丸。(《本草衍义》)

7.治肺气抑逆,痰滞成咳

咳声连发、努气不转、痰逆不出(俗名顿呛)

用枇杷叶(姜炙)、前胡、防风、薄荷、杏仁、桑皮、瓜蒌仁、桔梗各一钱五分,甘草、升麻各七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8.治百日咳

枇杷叶15g,桑白皮15g,地骨皮9g,甘草3g。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9.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痰多

枇杷叶、冬桑叶、车前草、天浆壳、天花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10.治呕吐

①枇杷叶2片,柿蒂5个,菖蒲6g,桂竹青(桂皮刮下的第二层皮)一把。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②枇杷叶15g,鲜竹茹15g,灶心土60g。水煎服。(《恩施中草药手册》)

11.治老幼暴吐,服药不止者

枇杷叶(净刷去叶后毛,锉碎)二两重,半夏((口父)咀,净者)四两重。上件用生姜四两重,切作绿豆大,拌匀,酿一宿,慢火炒令微焦色,以皮纸盛于地上候冷,每服二两,水一盏,煎七分,去渣,空心少与,缓投,可入诸药内同煎服亦效。(《活幼心书》至圣散)

12.治小儿吐乳不定

枇杷叶一分(拭去毛,微炎黄0),母丁香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乳头上涂一字,令儿砸便止。(《圣惠方》枇杷叶散)

13.治温病有热,饮水暴冷啘

枇杷叶(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饮之,啘止则停。(《古今录验方》枇杷叶饮子)

14.治热病烦渴、饮水过多,时有呕逆方

枇杷叶二两(拭去毛,炙徽黄),茅根一两(锉),葛根一两(锉)。上件药,捣筛为散,以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

15.治五噎

枇杷叶一两(拭去毛,炙微黄),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生姜半两。上件药,都以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半,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圣惠方》治五噎立效方)

16.治霍乱吐利不止:枇杷叶(拭去毛,炙)、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炙)、陈橘皮(去白,焙)各半两。上四味,捣罗为粗末。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要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汁时候。(《圣济总录》正胃汤)

17.治霍乱心烦懊不得安卧

枇杷叶(拭去毛)一分,芦根(洗,焙)三分,人参一分。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入薤白五寸,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有顷再服。(《圣济总录》枇杷叶饮)

18.治慢性肾炎

膀胱炎及尿道炎,小便淋涩或不利

用枇杷叶、车前子、甘草,煎服有效。(《江苏中医》)

回乳:枇杷叶(去毛)5片,牛膝根9g。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20.治夏季小儿皮肤热疮如疿疹、热疖等

用枇杷叶煎汤作浴剂,每日1~2回,有治疗和预防之效。(《江苏中医》)

21.治面上生疮

枇杷叶,布擦去毛,炙干,为末,食后茶汤调下二钱。(《急救良方》)

22.治鼻赤

枇杷叶(去毛)、大山栀、苦参、苍术(米泔浸炒),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半,酒调白滚汤咽下。(《证治准绳》)

23.治肺风粉刺、鼻齄,初起红色

久则肉匏发肿者

枇杷叶(去毛刺)八两,黄芩(酒炒)四两,甘草一两,天花粉四两。共为末,新安酒跌丸,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食后并临睡白滚汤、茶汤俱可送下,忌火酒、煎炒。(《外科正宗》枇杷叶丸)

24.治翻花痔

枇杷叶(蜜涂炙燥)为末,乌梅肉(焙燥)为末,和匀,先以痔洗净,次以药敷之。(《古今医统》)

25.治衄血不止

枇杷叶,去毛,焙干末之,茶调下一二钱,日三服。(《本事方》)

营养知识

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全年均可采收,晒至七、八成干时,扎成小把,再晒干。

枇杷叶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至30厘米,宽3至9厘米。边缘上部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下表面灰白色或棕绿色,密被黄色茸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绒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绿者为佳。

枇杷叶补充信息: 枇杷叶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枇杷叶、蜜枇杷叶、炒枇杷叶,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蜜枇杷叶、炒枇杷叶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枇杷根:苦,平。清肺止咳,镇痛下乳。主治肺结核咳嗽,风湿筋骨痛,乳汁不通。用量0.2~1两。

枇杷核:苦,寒。疏肝理气。主治疝痛,淋巴结结核,咳嗽。用量1.5~3钱。

枇杷叶适合人群:

肺寒咳嗽及胃寒呕吐者禁服。

食疗作用

味苦、微辛,性微寒;归肺、胃经,微香清降。

1.清肺祛痰:本品苦寒,能清肺热,降肺气以止咳,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色黄。

2.和胃降逆:可降胃气而止呕逆,用于胃热引起的呕逆。

3.止渴:本品可治疗口干消渴,肺风面疮,粉刺。

本品味苦,性微寒,主入肺、胃经,善降肺胃气逆而止咳、止呕,为痰热咳嗽及胃热呕逆所常用。

做法指导:

用鲜品当刷去毛。凡肺热痰嗽者,可与桑白皮、杏仁、竹沥、大黄等配伍,以清肺泻热,化痰止咳;凡老幼暴吐服药水止者,可与半夏、生姜同用,以加强止呕之功;本品临床常与葛根、麦冬、玄参、胡黄连等配伍,以清热生津止渴。

健康食谱

枇杷叶粥

取枇杷叶15克(鲜品加倍),大米100克,清水适量。先煎枇杷叶,去渣取汁,入米煮粥。本品清肺和胃,降气化痰,枇杷叶润肺养胃化痰,大米补中益气。尤适宜气阴两虚而发热的患者食用。

桑叶枇杷茶

选取桑叶、野菊花、枇杷叶各10克。将上三味制为粗末,代茶频饮。本品桑叶、菊花清肝泻火,祛风化痰解表。适合于肝阳上亢,肝火犯胃所致的头重脚轻,口干口苦以及血压升高等症状。另外本品兼具解表功效,对风热感冒之咽喉疼痛、发热、咳嗽气喘、咯吐黄痰等亦有效。注意:此三味均是寒凉之品,饮茶后若出现脘腹、少腹冷痛,泄泻,即刻停用;素体阳虚怕冷之人慎用。

枇杷藕

选取鲜莲藕400克,枇杷叶10克(鲜品加倍)。将莲藕洗净切片,枇杷

叶洗后摆放在盘底,然后把切好的藕片摆放在上面。莲藕健脾止泻而能清心火。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火清,则全身火热之势退。本品先苦后甜,回味无穷。非常适合于夏季冰镇后使用。    

栽培要点

繁殖方式

枇杷树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种子繁殖,繁殖速度快,繁殖量大,周期短。第二是嫁接繁殖,可以培育更好的品种,果实更大,味道更好,是优质品种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嫁接繁殖。

种子繁殖

5-6月份种子成熟后,随采随播,条播或点播。播后覆土,盖草,浇水,保持湿润,1个月后发芽。培育1年后,于第2年春季移栽。

嫁接繁殖

用台湾枇杷、石楠苗等作砧木。多采用枝接,小砧木一般用切接或腹接,大砧木采用劈接或皮接,于3-6月嫁接。培育1-2年即可移栽定植。

田间管理

每年施肥4次,第1次在2-3月份春梢抽生前;第2次在3月底至4月上旬果实膨大期;第3次在6月份采果后至夏梢抽生前;第4次在10月份开花前施用。肥料氮、磷、钾比例是4:2.5:3。春、夏季还须注意修剪。

病虫害防治

灰斑病,为害叶和果实,要及时清除被害叶及果实并烧毁,注意通风透光。枇杷黄毛虫幼虫为害枝梢嫩叶,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文献论述

①《纲目》:"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 矣。"

②《本草经疏》:"《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啘不止。啘者,哕也,其声浊恶而长。《经》曰,树枯者叶落,病深者声哕,病者见此,是 为危证。枇杷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啘止也。其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男子消渴,肺热咳嗽,喘息气急,脚气上冲,皆取其下气 之功。又治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佐补阴清热之药服之,可使经期正而受孕。"

③《本草汇言》:"枇杷叶,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之药也。沈孔庭曰:主呕哕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气也;或气逆痰滞而咳嗽靡宁,润肺气也;或虚火烦灼而舌 干口燥,养肾气也;或瘟疫暑喝而热渴不解,凉心气也。"

④《重庆堂随笔》:"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 州。《本草》但云其下气治嗽啘,则伟绩未彰,故发明之。"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