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键盘是指在92%全尺寸键盘的标准下,采用巧克力块独立式键帽,让每个按键如同巧克力块浮在水面上一般放置在键盘底座上。在保证了键盘区尺寸的情况下,增大了手指与键帽接触的面积,击键更加准确,手感更加舒适。依据人体工学特征设计出凹帽状按键,同时,非粘连设计也减少了按错键的几率,这与传统键盘相比,不论是键程还是键距都有着明显的提高,增加了操作的舒适度。外观简明清洁、1.902mm最佳键程和指腹弯曲设计、强对比色标注快捷键、按键紧凑防尘功能良好、手感舒适,这些内涵,在巧克力键盘上得到了融合创新与呈现。
中文名称
巧克力键盘
形状
凹帽状按键
宽度
1.902mm
又称:浮动键盘,悬浮式键盘
笔记本巧克力键盘
之所以大家把目前这些流行的笔记本键盘设计称为巧克力设计,是因为这种键盘的外观颇像真正的巧克力,而鉴于笔记本巧克力键盘种类繁多的情况,在这里有必要给大家专门讲解一下巧克力键盘的基本区分。
键盘中有一层抠了洞的C面基板,每个键帽依次独立地放置在带洞的C面基板中,这种键盘我们把它称为孤岛式键盘,也可以称为独立式键盘。除孤岛式键盘之外的其他键盘就属于非孤岛式键盘,非孤岛式键盘没有C面基板,键盘键帽非常薄且比较平整的就称为浮萍式键盘,也可以称为平浮式、悬浮式。
如今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巧克力”键盘
一、按键区分明显,即使键盘空间较小,也能保持较低的误击率;
二、封闭的底座可起到防尘保洁的作用;
三、键程普遍较短,敲击相对轻松,适合用于长时间的文字输入;
四、好看!
正因为好看这一关键点,这类键盘令众人钟爱有加,市场效果非常棒,大部分品牌都已经用上瘾了,在商业运作上,笔者窥探到了几点与大家分享。
一、采用这类键盘的机子喜欢以精品、时尚、个性的定位出现,而放到上网本上可直接将报价提到3K-4K,直接击杀爱美的女同学,嘿嘿。
二、这类键盘通常号称有着较大的键距,很适合长指甲的朋友使用,其实“长”的范围很有限,笔者以身试法将双手小指指甲留到1CM,操作已经相当不爽,对这一特点不要报太大期望。
三、键盘和底座采用不同的颜色,对比之下会显得更漂亮惹眼。
其它
1、方便清洁。每颗键帽之间都有明显的间隔,可很轻松的将灰尘清除;清洁过老式键盘的人都知道,绝对是一场噩梦,每颗键帽下面都要单独清洁,而且还需要动用牙签之类的“专业工具”。
2、留长指甲的MM有福了。不少留长指甲MM用笔记本时,都会有因指甲太长按错键或被卡住的经历,浮式键盘将让你告别这些烦劳,放心地留长指甲。
优点:容易清洁、不卡指甲
缺点:小键帽
优点:易清洁、不卡指甲、弧面手感好
缺点:键帽依旧偏小
不过严格来说,这种按键设计,在视觉上依旧给人以“太小”的感觉。当然,如果机身增大,键帽可以适当增大。
优点:外观酷炫 缺点:键帽平稳性不够、容易误碰其他按键
浮萍式键盘给人第一印象非常炫酷,由于键面只是一平面的片状结构,而中心的支撑点掩盖在键帽下方,这样,就令人感觉到键盘就是一片片浮萍支撑在笔记本的C面上,充满了科幻的味道,而这种特殊的结构也令浮萍式键盘的手感比较特殊,触发力度小,键帽反应迅速。当然,谁会为这样的设计买单,还要看使用者的喜好了。
浮萍式键盘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键帽与键盘底面存在较大的间隙,加之两个键之间的缝隙也较大,这样,不仅灰尘,甚至连一些较大的杂物,如食物残渣、小螺丝等等,都可能丢进键帽与底面之间的缝隙。这不仅会影响到笔记本的清洁,而且,一旦大杂物进入,还可能造成键帽卡键。
同时由于无键帽与卡槽的限位作用,在使用时,键盘还有左右摇晃的感觉;还有,过分紧密地按键,也使得手指较大的用户在按下按键后,手指的边缘容易误碰到其他按键。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浮萍式按键的键程一定不能长,否则问题多多(事实上市场上就有长键程的平面浮萍式键盘机型),而这对厂商的设计实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优点:键帽较大、手感舒适 缺点:视觉上有些生硬
这样设计的好处,不仅会令键盘显示出一种平面的整洁感,而且按键与按键之间的缝隙依旧很小,不容易进灰;另外,阶梯浮萍式键盘,较之宏碁那种紧密且光滑的平面浮萍式键盘,使得手指接触的键帽部分的间距被人为地增大了一点,避免了按下时误碰到其他按键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阶梯浮萍式键盘可以将键程做得更大,手感会更好。
不过,这种键盘上过多正方形的出现,使得视觉上有些生硬。当然,这也要看个人喜好了。
优点:弧面键帽贴合手指、触压感稳定 缺点:依旧需要控制好键程
这种键盘设计的优点是,它既保证了键盘的密度,避免了灰尘的进入,又依靠弧形表面,将手指的触压点集中在了键帽的中心位置,不至于让按键在按压时“东倒西歪”。总体来说,这种弧面浮萍式设计优势在于较多贴合手指、触压感稳定,且造型非常漂亮。
不过,和传统的“宏碁浮萍式键盘”类似,它也没有解决键程问题:如果键程稍长,就有可能接触其他按键,厂商对键盘的键程依旧需要做精准的控制。
这块键盘同样以巧克力键盘为原型,改动的关键在于“宽触”两字。针对容易误触的缺陷,东芝先将按键设计得较宽,然后在左右两边划上一条细槽,这样一来,宽度仍然能完全支持手指的发力,保持稳度,而旁边的细槽因为不如中间那样平整,在指尖敲下的一瞬间会传达出一个信息“嘿,这里已经是边界了,注意哦!”,这样一来,手指在每一次离位时都会下意识的自觉调整,下一次误击的几率就大大减小了。这个设计很精妙,其实我们在使用时并不会想那么多,但自然而然的就做出了调整,完全是潜意识。
虽然并没有查到这个键盘设计属于东芝专利的相关信息,但市面上也并没看到有其他厂商在模仿或者套用,好东西还不被山寨,应该是有知识产权保护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子计算器,CASIO,SHARP等厂商早期的移动设备中也称出现过这种设计。
索尼的笔记本也间断性的使用设计,但并未受到关注。
直到2006苹果的MacBook采用了这种设计,使它再次成为焦点。
所以现在很多人认为是苹果创立了巧克力键盘是完全错误的,索尼才是巧克力键盘的首创,
之后许多的大厂,如惠普,戴尔,联想,ACER,神舟等,也纷纷开始采用这种复古式的设计。
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子计算器,CASIO,SHARP等厂商早期的移动设备中也称出现过这种设计。
索尼的笔记本也间断性的使用设计,但并未受到关注。
直到2006苹果的MacBook采用了这种设计,使它再次成为焦点。
所以现今很多人认为是苹果创立了巧克力键盘是完全错误的,索尼才是巧克力键盘的首创,
之后许多的大厂,如惠普,戴尔,联想,ACER,神舟等,也纷纷开始采用这种复古式的设计。
1、必须按时清洁按键之间的缝隙,防止灰尘或细小杂物造成的按键回弹不及时甚至不回弹。巧克力键盘的设计对于用户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这一点在最初使用时感觉并不明显,但在长时间使用后(一年以上)这种设计上的缺陷就会愈加明显。
2、删除了部分不常用功能键比如Break
3、可能会对某些特定用户产生困扰,例如dos用户
4、或者常在分辨率为1366*768 下使用windows远程桌面的用户,退出全屏后不能再进入全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