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刀鱼属于大型观赏鱼中的一种,比较皮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七星刀鱼在买的时候比较小,一般也就在12-20厘米左右,但是七星刀鱼在后期长的比较大,可以达到70-80厘米左。七星刀鱼刚进缸会有一定的适应期,大概一周的时间,期间不要过多的打扰,夜间喂食。
飞刀类观赏鱼,过去被引进市场的种类并不多,常见的仅有黑魔鬼(Apteronotus albifrons)、玻璃飞刀(Eigenmannia lineata)等品种。而这一类具有发电器官、外型如刀状的鱼,目前归类在裸背电鳗目之下,共6科23属。
关于饲养,其实除了尖嘴型的飞刀外,在饲养上较具难度外,其余皆对饲养环境要求不高,相当容易饲养,但由于生性喜好隐蔽且害羞,为了可以稳定鱼只的饲养状况,建议提供适当的遮蔽环境,例如水管、瓦片、岩块、沈木,或是阔叶型的水生植物,此外有些品种领域性较强,虽在打斗的过程中并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处于弱势的鱼却往往无法顺利摄食,容易造成鱼儿过度瘦弱,若无供以躲藏的造景,饲养时最好可以单独饲养,或用隔板分隔。刀鱼,鱼如其形,体形侧扁狭长如刀。大部份种类的刀鱼分布在东南亚、南亚的热带地区,也有少数品种的刀鱼分布在非洲地区及南美地区。它们大多背鳍细小而透明,腹鳍演化的很小,呈尖刺状位于泄殖孔两侧,臀鳍自腹部开始一直延伸至尾鳍,犹如一片极薄的裙边,就象刀锋一样结合在一起。它们嘴里有细小的牙齿,虽然大多数习性并不凶猛,但依然会吞食体形较小的其它鱼类,因而适合与大型种类的鱼类一起混合饲养。刀鱼还具有独特的辅助呼吸器官--气囊,可以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这一点无疑显示它们极其强韧的环境适应能力。由于刀鱼奇特的体形,而深受部份喜爱大型鱼类的水族爱好者的宠爱,殊不知在原产地,刀鱼是当地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据说,以其肉加工成的煎饼美味无比,是当地的特色食品之一。
刀鱼属于夜型性鱼类,喜欢在幽暗的光线下游动、摄食,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饲养也很简单,20℃以上的弱酸性水质环境即可保证它们的健康生长。刀鱼只接受动物性活饵,小鱼、小虾都是它们喜爱的饵料,不过只要有耐心慢慢引导,刀鱼也会接受鱼肉、猪肉、等等的其它一些冷冻的人工饵料。
刀鱼的雌雄鉴别和繁殖都很难,据说只有在繁殖其间,从雌鱼略显膨胀的腹部才能鉴别出其特征,其它的体型差异无从参考。据资料介绍,刀鱼会将鱼卵产在水族箱中的岩石、沉木上,产卵后成鱼会轮流看护,直到大约6-8天以后,受精卵孵化出仔鱼。但是,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繁殖的记录
早期的研究都认为牠们是起缘于鲑鲤类(Characeids),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加拉辛类,但是近期的研究却发现,其实这类的刀鱼应是演化自鲶形类的鱼种。另外南美弱电鱼的发电器官,是由肌肉组织分化而成,因鱼种而异,多位于背部或接近尾端的地方,其最主要的功能无非是为了感应环境的变化、摄食与配偶的寻觅,或是有利交配行为的进行,以弥补退化的眼睛之不足。
刀鱼及其近亲弱电鱼类在国内(大陆)一直也没什么认知度,不温不火,资料及实体也是少之又少。谈到刀鱼大多数鱼友的第一联想就是七星刀,紧接着自然而然的反应便是便宜、廉价。
根据体型及嘴型,台湾一些水族网站将刀鱼粗略分为五大类:分别是1、弓背飞刀2、钝吻飞刀3、短吻飞刀4、长吻飞刀5、异吻飞刀。个人认为这种分类一定不多科学,但这个分类也基本涵盖了目前大陆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所有刀类,并且命名简单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