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是单斜晶系矿物,是主要化学成分为硫酸钙(CaSO4)的水合物。石膏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可用于水泥缓凝剂、石膏建筑制品、模型制作、医用食品添加剂、硫酸生产、纸张填料、油漆填料等。
石膏及其制品的微孔结构和加热脱水性,使之具优良的隔音、隔热和防火性能。
中文名称
石膏
外文名称
Gypsum
化学式
CaSO4·2H2O
条 痕
白
硬 度
2
别 称
生石膏
透明度
透明到半透明
分子量
172
类 别
含水硫酸盐
应 用
建筑、医用等
光 泽
玻璃、绢丝或珍珠光泽
晶体惯态
板状、纤维状、块状或细粒
断 口
贝壳状, 有时纤维状
脆 性
具弯性
矿物密度
2.31~2.33
分 布
分布广泛
解 理
极完全
颜 色
白色、无色,含杂质时显黄-红色
晶 系
单斜
「释名」细理石(《别录》)、寒水石(《纲目》)。
震享曰∶火 细研醋调,封丹灶,其固密甚于脂膏。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正与石脂同 意。
时珍曰∶其纹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
「集解」《别录》曰∶石膏,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细理白泽者,良; 黄者,令人淋。
弘景曰∶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如 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也。《仙经》不须此。
恭曰∶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为异。今市人皆以方解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 也。石膏生于石旁。其方解不因石而生,端然独处,大者如升,小者如拳,或在土中,或生 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为石膏,疗风去热虽同,而解 肌发汗不如真者。
大明曰∶石膏通亮,理如云母者上。又名方解石。
曰∶凡使,勿用方解石。方解虽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则出剡州茗山县义情山, 其色莹净如水精,性良善也。
颂曰∶石膏今汾、孟、虢、耀州、兴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莹白,与方解石肌 理形段刚柔绝相类。今难得真者。用时,惟以破之皆作方棱者,为方解石。今石膏中时时有 莹澈可爱有纵理而不方解者,或以为石膏;然据本草又似长石。或又谓青石间往往有白脉贯 彻类肉之膏肪者,为石膏;此又本草所谓理石也。不知石膏定是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 尔。
阎孝忠曰∶南方以寒水石为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正与汴京相反,乃大误也。石膏洁 白坚硬,有墙壁。寒水石则软烂,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细纹。又一种坚白全类石膏, 而敲之成方者,名方解石也。
承曰∶陶言钱塘山中雨后时自出。今钱塘人凿山取之甚多,捣作齿药货用,浙人呼为寒 水石,入药最胜他处者。
宗 曰∶石膏纷辩不决,未悉缺理。本草只言生齐山、卢山、蒙山,细理白泽者良,即 知他处者非石膏也。
震亨曰∶本草药之命名,多有意义,或以色,或以形,或以气,或以质,或以味,或以 能,或以时,是也。石膏固济丹炉,苟非有膏,岂能为用?此盖兼质与能而得名。昔人以方 解为石膏,误矣。石膏味甘而辛,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 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太阴、少阳。彼方解石,只有体重、质坚、性寒 而已,求其有膏而可为三经之主治者,焉在哉? 时珍曰∶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浓数寸。
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纹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 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带微青,而纹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 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 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 墙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烧之则 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 可辨矣。自陶弘景、苏恭、大明、雷 、苏颂、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 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之惑始明矣。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 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 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理石即石膏之类,长石即方解之类,俱可代用,各 从其类也。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
「修治」 曰∶凡使,石臼中捣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筛研用。
时珍曰∶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性寒,火 过用,或糖拌炒过, 则不妨脾胃。
「气味」辛,微寒,无毒。
《别录》曰∶甘,大寒。
好古曰∶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
之才曰∶鸡子为之使。恶莽草、巴豆、马目毒公。畏铁。
「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本经》)。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 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别录》)。
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和葱煎茶,去头痛(甄权)。治天行热狂,头风旋, 下 乳,揩齿益齿(大明)。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李杲)。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 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元素)。
「发明」成无己曰∶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营卫阴阳,为风 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之气俱和。是 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又云∶热淫所胜,佐以苦甘。知 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
元素曰∶石膏性寒,味辛而淡,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也,阴也,乃阳明经大寒之药。
善治本经头痛牙痛,止消渴中暑潮热。然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宜轻用。又 阳明经中热,发热恶寒燥热,日晡潮热,肌肉壮热,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自汗,苦头痛之 药,仲景用白虎汤是也。若无以上诸证,勿服之。多有血虚发热象白虎证,及脾胃虚劳,形 体病证,初得之时,与此证同。医者不识而误用之,不可胜救也。
杲曰∶石膏,足阳明药也。故仲景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身以前, 胃之经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
又治三焦皮肤大热,入手少阳也。凡病脉数不退者,宜用之;胃弱者,不可用。
宗 曰∶孙兆言∶四月以后天气热时,宜用白虎。但四方气候不齐,岁中运气不一,亦 宜两审。其说甚雅。
时珍曰∶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 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甄立言《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 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 膏(纹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 养 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 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 胃弱者,恐非所宜。
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 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杨士瀛云∶石膏 过,最能收疮晕, 不至烂肌。按∶刘 《钱乙传》云∶宗室子病呕泄,医用温药加喘。乙曰∶病本中热,奈何 以刚剂燥之,将不得前后溲,宜与石膏汤。宗室与医皆不信。后二日果来召。乙曰∶仍石膏 汤证也。
竟如言而愈。又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 膏也。故寒水石诸方多附于后。近人又以长石、方解石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附方」旧四,新二十五。
伤寒发狂,逾垣上屋∶寒水石二钱,黄连一钱。为末。煎甘草冷服,名鹊石散。(《本 事方》)风热心躁,口干狂言,浑身壮热。寒水石半斤,烧半日。净地坑内盆合,四面湿土 拥起,经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黄各二两,龙脑二分,糯米糕丸弹子大。蜜水磨下。(《集 验方》)
解中诸毒∶方同上。
乳石发渴∶寒水石一块含之,以瘥为度。(《圣济录》)
男女阴毒∶寒水石不拘多少为末,用两馏饭捣丸栗子大,日干。每用一丸,炭火 红烧 研,以滚酒调服,饮葱醋汤投之,得汗愈。(蔡氏《经验必用方》)
小儿丹毒∶寒水石末一两,和水涂之。(《集玄方》)
小儿身热∶石膏一两,青黛一钱。为末,糕糊丸龙眼大。每服一丸,灯心汤化下。(《普 济方》)
骨蒸劳病,外寒内热,附骨而蒸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必因患后得之。骨肉日消, 饮食无味,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起。石膏十两,研如乳粉法,水和 服方寸匕,日再,以身凉为度。(《外台秘要》)
热盛喘嗽∶石膏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调下。(《普济方》)
痰热喘嗽,痰涌如泉∶石膏、寒水石各五钱。为末。每入参汤服三钱。(《保命集》)
食积痰火,泻肺火、胃火。白石膏(火 ,出火毒)半斤。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 四五十丸,白汤下。(丹溪方)。
胃火牙疼∶好软石膏一两火 ,淡酒淬过,为末),入防风、荆芥、细辛、白芷五分。
为末。日用揩牙,甚效。(《保寿堂方》)
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不见物。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 水三大盏,煎石膏、竹叶,去滓,取二盏煮粥,入糖食。(《养老方》)
风邪眼寒,乃风入头系,败血凝滞,不能上下流通,故风寒客之而眼寒也。石膏( )
二 两,川芎二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茶汤调下,日二服。(《宣明方》)
头风涕泪,疼痛不已∶方同上。
鼻衄头痛,心烦∶石膏、牡蛎各一两。为末。每新汲水服二钱,并滴鼻内。(《普济方》)
筋骨疼痛因风热者∶石膏三钱,飞罗面七钱。为末,水和 红,冷定。滚酒化服,被盖 取汗。连服三日,即除根。(笔峰《杂兴》)
雀目夜昏,百治不效∶石膏末,每服一钱,猪肝一片薄批,掺药在上缠定,沙瓶煮熟, 切食之,一日一服。(《明目方》)
湿温多汗,妄言烦渴∶石膏、炙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二钱匕,浆水调下。(庞安时《伤 寒论》)
小便猝数,非淋,令人瘦。石膏半斤捣碎,水一斗,煮五升,每服五合。(《肘后方》)
小儿吐泻黄色者,伤热也。玉露散∶用石膏、水石各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末。滚汤 调服一钱。(钱乙小儿方)
水泻腹鸣如雷,有火者。石膏火 ,仓米饭和丸梧子大,黄丹为衣。米饮下二十丸。不 二服,效。(李楼《奇方》)
乳汁不下∶石膏三两,水二升,煮三沸。三日饮尽,妙。(《子母秘录》)
妇人乳痈∶一醉膏∶用石膏 红,出火毒,研。每服三钱,温酒下,添酒尽醉。睡觉, 再进一服。(陈日华《经验方》)
油伤火灼,痛不可忍∶石膏末敷之,良。(《梅师方》)
金疮出血∶寒水石、沥青等分。为末。干掺,勿经水。(《积德堂方》)
刀疮伤湿,溃烂不生肌∶寒水石( )一两,黄丹二钱。为末。洗敷。甚者,加龙骨一 钱, 孩儿茶一钱。(《积德堂方》)
疮口不敛,生肌肉,止疼痛,去恶水。寒水石(烧赤,研)二两,黄丹半两。为末,掺 之。
名红玉散。(《和剂局方》)
口疮咽痛,上膈有热∶寒水石( )三两,朱砂三钱半,脑子半字。为末,掺之。(《三 因方》)
「附录」玉火石 颂曰∶密州九仙山东南隅地中,出一种石,青白而脆,击之内有火, 谓之玉火石。彼医用之。其味甘、微辛,温。疗伤寒发汗,止头目昏眩痛,功与石膏等,土 人以当石膏用之。
龙石膏 《别录》曰∶有名未用,无毒,主消渴益寿。生杜陵,如铁脂中黄。
Gypsum
理论组成(wB%):CaO 32.5,SO3 46.6,H2O+ 20.9。成分变化不大。常有粘土、有机质等机械混入物。有时含SiO2、Al2O3、Fe2O3、MgO、Na2O、CO2、Cl等杂质。
单斜晶系,
斜方柱晶类,C2h-2/m(L2PC)。晶体常依发育成板状,亦有呈粒状。常简单形:平行双面b、p,斜方柱m、l等;晶面和常具纵纹;有时呈扁豆状。双晶常见 ,一种是依(100)为双晶面的加里双晶或称燕尾双晶,另一种是以(101)为双晶面的巴黎双晶或称箭头双晶。集合体多呈致密粒状或纤维状。细晶粒状块状称之为雪花石膏;纤维状集合体称为纤维石膏。少见由扁豆状晶体形成的似玫瑰花状集合体。亦有土状、片状集合体。
加热时存在3个排出结晶水阶段:105~180℃,首先排出1个水分子,随后立即排出半个水分子,转变为烧石膏Ca[SO4]·0.5H2O,也称熟石膏或半水石膏。200~220℃,排出剩余的半个水分子,转变为Ⅲ型硬石膏Ca[SO4]·εH2O(0.06<ε<0.11)。约350℃,转变为Ⅱ型石膏Ca[SO4]。1120℃时进一步转变为Ⅰ型硬石膏。熔融温度1450℃。
石膏及其制品的微孔结构和加热脱水性,使之具优良的隔音、隔热和防火性能。
主要为化学沉积作用的产物,常形成巨大的矿层或透镜体,赋存于石灰岩、红色页岩和砂岩、泥灰岩及粘土岩系中,常与硬石膏、石盐等共生。硬石膏层在近地表部位,由于外部压力的减小,受地表水作用而转变为石膏:CaSO4+2H2O—— CaSO4·2H2O;同时体积增大约30%,引起石膏层的破坏。
低硬度,一组极完全解理,以及各种特征之形态可以鉴别。致密块状的石膏,以其低硬度和遇酸不起泡可与碳酸盐区别。
【化学成分】
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其中CaO 32.5%, SO3 46.6%,H2O 20.9%;常夹有有机物、硫化物等,并含少量铝、硅、镁、铁及微量锶、钡等元素。化学成分研究进展:略。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一小块(约2 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不透明体。
2. 取本品粉末0.2 g,加稀盐酸10 ml,加热使溶解,溶液显钙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⑴硫酸盐的鉴别反应:取本品溶液,加氯化钡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分离,沉淀在盐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
⑵钙盐的鉴别反应:取供试液(1→20),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稀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CaC2O4),滤过。沉淀不溶于盐酸。
【含量测定】
成分分析研究进展:略。
【药理作用】
1. 天然石膏煎剂(1∶1)注射于人工发热动物,有解热作用。
2. 在体外培养试验中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3. 对离体蟾蜍心及兔心,小剂量兴奋,大剂量抑制。
4. 石膏煎剂有降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的作用。
5. 煅石膏外用能收敛粘膜,减少分泌。
石膏属单斜晶系,解理度很高,容易裂开成薄片。将石膏加热至100~200°C,失去部分结晶水,可得到半水石膏。它是一种气硬性胶凝材料,具有 α和 β两种形态,都呈菱形结晶,但物理性能不同。 α型半水石膏结晶良好、坚实; β型半水石膏是片状并有裂纹的晶体,结晶很细,比表面积比 α型半水石膏大得多。
生产石膏制品时, α型半水石膏比 β型需水量少,制品有较高的密实度和强度。通常用蒸压釜在饱和蒸汽介质中蒸炼而成的是 α型半水石膏,也称高强石膏;用炒锅或回转窑敞开装置煅炼而成的是 β型半水石膏,亦即建筑石膏。工业副产品化学石膏具有天然石膏同样的性能,不需要过多的加工。半水石膏与水拌和的浆体重新形成二水石膏、在干燥过程中迅速凝结硬化而获得强度,但遇水则软化。
石膏是生产石膏胶凝材料和石膏建筑制品的主要原料,也是硅酸盐水泥的缓凝剂。石膏经600~800°C煅烧后,加入少量石灰等催化剂共同磨细,可以得到硬石膏胶结料(也称金氏胶结料);经900~1000°C煅烧并磨细,可以得到高温煅烧石膏。用这两种石膏制得的制品,强度高于建筑石膏制品,而且硬石膏胶结料有较好的隔热性,高温煅烧石膏有较好的耐磨性和抗水性。
在建筑石膏中加入少量胶粘剂、纤维、泡沫剂等与水拌和后连续浇注在两层护面纸之间,再经辊压、凝固、切割、干燥而成。板厚9~25毫米,干容重750~850公斤/米3,板材韧性好,不燃,尺寸稳定,表面平整,可以锯割,便于施工。主要用于内隔墙、内墙贴面、天花板、吸声板等,但耐水性差,不宜用于潮湿环境中,在潮湿环境下使用容易生霉。
2、纤维石膏板
将掺有纤维和其他外加剂的建筑石膏料浆,用缠绕、压滤或辊压等方法成型后,经切割、凝固、干燥而成。厚度一般为8~12毫米,与纸面石膏板比,其抗弯强度较高,不用护面纸和胶粘剂,但容重较大,用途与纸面石膏板相同。
3、装饰石膏板
将配制的建筑石膏料浆,浇注在底模带有花纹的模框中,经抹平、凝固、脱模、干燥而成,板厚为10毫米左右。为了提高其吸声效果,还可制成带穿孔和盲孔的板材,常用作天花板和装饰墙面。
4、空心条板和石膏砌块
将建筑石膏料浆浇注入模,经振动成型和凝固后脱模、干燥而成。空心条板的厚度一般为60~100毫米,孔洞率30~40%;砌块尺寸一般为600×600毫米,厚度60~100毫米,周边有企口,有时也可做成带圆孔的空心砌块。空心条板和砌块均用专用的石膏砌筑,施工方便,常用作非承重内隔墙。
5、建筑石膏粉系列产品,用于墙面粉刷、满批石膏、嵌缝石膏、粘结石膏等。
(1)凝结硬化快。
(2)硬化时体积微膨胀。石灰和水泥等胶凝材料硬化时往往产生收缩,而建筑石膏却略有膨胀(膨胀率约为1%),这能使石膏制品表面光滑饱满,棱角清晰,干燥时不开裂。
(3)硬化后孔隙率较大,表观密度和强度较低。
(4)隔热吸声性能良好。
(5)防火性能良好。遇火石,石膏硬化后的主要成分二水石膏中的结晶水蒸发并吸收热量,制品表面形成蒸汽幕,能有效阻止火的蔓延。
(6)具有一定的调温调湿性
(7)耐水性和抗冻性差。
(8)加工性能好。石膏制品可锯,可刨,可钉,可打眼。
【药物功效】
解肌清热,除烦止渴、清热解毒、泻火。 [1]
【主治】
治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胃火头痛、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煅敷生肌敛疮。外治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性味归经】
辛、甘,大寒。
①《本经》:“味辛,微寒。”
②《别录》:“甘,大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寒,味淡。”
入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
②《本草衍义补遗》:“入阳明、手太阴、手少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50克(大剂可用300~400克);或入丸、散。外用:煅研撒或调敷。 入汤剂宜打碎先煎。
【用药忌宜】
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能寒胃,令人不食,非腹有极热者,不可轻用。”
【药物配伍】
①《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②《药性论》:“恶巴豆,畏铁。” 配桑叶,清宣肺热;配桂枝,表里双解;配白芷,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配知母,清热除烦;配半夏,肺胃双清、降逆化痰;配甘草,清肺止咳;配竹叶,清热除烦。
清朝末年,应城城关的民间匠人就将石膏制成枕头或方形坐垫,可以清热解凉,还有去“心烦、神昏”的作用。
【别 名】
细石、细理石(《别录》)、软石膏(《本草衍义补遗》)、寒水石(《纲目》)、白虎(《药品化义》) 【处方名】 生石膏、石膏、石羔、煅石膏、熟石膏 处方中写石羔、石膏均指生石膏,为原药去杂石和泥土,研细生用入药者。 煅石膏又称熟石膏。将石膏置瓦罐内,放入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取出放凉,碾碎入药者。 【商品名】 石膏。以色白、块大、半透明、纵断面如丝者为佳。
【拉丁名】
药材Gypsum Fibrosuum原矿物Cypsum
【资源分布】
产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广西、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一般于冬季采挖,挖出后,去净泥土及杂石。
生石膏:去净杂石,洗净泥土,打碎成小块。煅石膏:取净石膏块,置坩埚内,在无烟炉火中煅至酥松状,取出,放凉,碾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石膏,须石臼中捣成粉,箩过,生甘草水飞过,澄、晒、研用。”
②《纲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过用,或糖拌炒过,则不妨脾胃。”
③《药品化义》:“石膏,略煅带生用,多煅则体腻性敛。”
出自《神农本草经》;《纲目》:“其文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与凝水石同名异物。”“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微带青。而文长细如白丝者,名理石也。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块方解,墙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烧之则诧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自陶弘景、苏恭、大明、雷敩、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之惑始明矣。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住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理石即石膏之类,长石即方解之类,俱可代用,各从其类也。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按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以来诸方所用寒水石,即今之石膏也。近人又以长石、方解石为寒水石,不可不辨之。”
为长块状或不规则形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大小不一。全体白色至灰白色。大块者上下二面平坦,无光泽及纹理。体重质松,易分成小块,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有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以块大色白、质松、纤维状、无杂石者为佳。烧之,染火焰为淡红黄色,能熔成白色磁状的碱性小球。烧至120℃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成白色粉末状或块状的嫩石膏。显微鉴定:本品在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晶形柱状或纤维状;低负突起,糙面不显著。一组解理明显。干涉色为一级灰白色至黄白色。于解理清晰的切面上平行消光,在平行解理的切面上为斜消光。二轴晶,正光性,光轴角2V=58°,折射率Np= 1.521,Nm= 1.523,Ng=1.530;双折射率Ng-Np=0.009。
【鉴别要点】
鉴别石膏要点:呈白色纤维束块状;断面显绢丝样光泽;质软,可刻画或手捻成粉末,味淡稍咸。
而类似品透明石膏则为薄板片至棱柱状;质柔软,具玻璃样光泽;裂片似云母片。方解石,为白色斜方柱或板状菱面体;击碎,多呈斜形碎裂,具光泽。
【名典鉴别】
1、《神农本草经》:“石膏。味辛微寒。生山谷。”
2、梁•《名医别录》:“石膏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
3、陶弘景曰:“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如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也。”
4、唐•苏恭曰:“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为异。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也。石膏生于石傍。其方解不因石而生,端然独处,大者如升,小者如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为石膏,疗风去热虽同,而解肌发汗不如真者。”
5、宋•苏颂曰:“石膏今汾、孟、貌、耀州、兴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莹白,与方解石肌理形段刚柔绝相类。今难得真者。用时,惟以破之皆作方菱者,为方解石。今石膏中时时有莹澈可爱有纵理而不方解者,或以为石膏;然据本草又似长石。或又谓青石间往往有白脉贯彻类肉之膏肪者,为石膏;此又本草所谓理石也。不知石膏定为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尔。”
6、阎孝忠曰:“南方以寒水石为石膏,以石膏为寒水石,正与汴京相反,乃大误也。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寒水石则软烂,以手可碎,外微青黑,中有细文。又一种坚白全类石膏,而敲之成方者,名方解石也。”
7、明•李时珍曰:“石膏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厚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正如凝成白蜡状,松软易碎,烧之即白烂如粉。其中明洁,色带微青,而文长细白如丝者,名理石也。与软石膏乃一物二种,碎之则形泡如一,不可辨矣。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其似硬石膏成块,击之块方解,墙壁光明者,名方解石也,烧之则炫散亦不烂。与硬石膏乃一类二种,碎之则形色如一,不可辨矣。自陶弘景、苏恭、太明、雷学攴、苏颂、阎孝忠皆以硬者为石膏,软者为寒水石;至朱震亨始断然以软者为石膏,而后人遵用有验,千古之惑始明矣。盖昔人所谓寒水石者,即软石膏也;所谓硬石膏者,乃长石也。石膏、理石、长石、方解石四种,性气皆寒,俱能去大热结气;但石膏又能解肌发汗为异尔。理石即石膏之类,长石即方解之类,俱可代用,各从其类也。今人以石膏收豆腐,乃昔人所不知。”
8、清《本草从新》:“石膏。有软硬二种,莹白者良。近人因气寒,或用火煅,则不甚伤胃,但用之甚少。” 快速鉴别 呈长块状纤维状聚合体。白色,常附有青灰色或灰黄片状杂质,半透明,易纵向断裂,断面具纤维状纹理,并显绢丝样光泽。质软,用指甲即可刻画成粉。无气,味淡。品质以无杂、色白、块大、半透明,纵断面如丝者为佳。
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其中CaO 32.5%、SO3 46.6%、H2020.9 %,此外常有粘上、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杂质混入。据北京医学院分析,除硫酸钙外,尚夹杂微量的Fe++及Mg++。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常含少量铝、硅、镁、铁及微量锶、钡等元素。有些产品中还混有粘土、有机物、砂粒等杂质。
(1) 取本品一小块(约2g),置具有小孔软木塞的试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小块变为不透明体。
(2) 取本品粉末(0.2g),加稀盐酸10ml ,加热使溶解,溶液显钙盐与硫酸盐的鉴别反应。硫酸盐鉴别试验见芒硝项下。钙盐鉴别反应:取供试液`(1→20),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稀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CaC2O4),滤过。沉淀不溶于醋酸,可溶于盐酸。也可用红外光谱法或X射线衍射法进行鉴定。
1.《脾胃论》: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石膏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
2.《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3.《纲目》: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
4.《本草经疏》: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故《本经》主中风寒热,热则生风故也。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腹中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肌解热散汗出,则诸证自退矣。惟产乳、金疮,非其用也。《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咽热,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降手太阴之痰热,故悉主之也。甄权亦用以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日华子》用以治天行热狂,头风旋,揩齿。东垣用以除胃热肺热,散阳邪,缓脾益气者,邪热去则脾得缓而元气回也。洁古又谓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及牙痛者,无非邪在阳明经所生病也,理阳明则蔑不济矣。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故又为发斑发疹之要品。若用之渺少,则难责其功,世医罔解,兹特表而著之。石膏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温热二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也,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有燥粪,往来寒热,宜下者勿用。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甚者勿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金疮、下乳,更非其职;宜详察之,并勿误用。
5.《药征》:《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己。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6.《重庆堂随笔》:石膏,余师愚以为治疫主药,而吴又可专用大黄,谓石膏不可用,何也?盖师愚所谓者暑热为病,暑为天气,即仲圣所谓清邪中上之疫也。又可所论者湿温为病,湿为地气,即仲圣所云浊邪中下文疫也。清邪乃无形之燥火,故宜清而不宜下;浊邪乃有形之湿秽,故宜下而不宜清。二公皆卓识,可为治疫两大法门。
7.《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迨至误用煅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煅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最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症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本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盖多年壁上石灰善止金疮出血,石膏经煅与石灰相近,益见煅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8.《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9.《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10.《药性论》: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
1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12.《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13.《用药心法》: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14.杨土瀛:煅过最能收疮晕,不至烂肌。
15.《本草蒙筌》:胃脘痛甚,吞服。
16.《长沙药解》:清心肺,治烦躁,泄郁热,止燥渴,治热狂,火嗽,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17.《本草再新》:治头痛发热,目昏长翳,牙痛,杀虫,利小便。
石膏:大家都知道是药店里价格最廉的一味中药。现在以西医为主流的现代医学,把它丢到脑后,谁还记得,古代驱除瘟疫——立下汗马功劳,以石膏为主的白虎汤了?几毛钱能治病的药,现在哪个医生还给你开这样的处方?
不谈这些,还是从现代化学方面来解剖石膏的药理作用——
石膏,它的化学名字叫:二水硫酸钙。硫酸钙微溶于水,但内服进入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一部分转变成氯化钙,变成可溶性钙盐。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里,唯有氯化钙盐,硝酸钙盐溶于水,溶于水的物质才能随着血液的流动,输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参与机体的生理功能。当机体内的钙离子遇到机体代谢、或是致病微生物在机体内产生的有机酸类,就会使其变成不溶性钙盐,失去毒性。
特别是高烧病人,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用其石膏制剂,更是业绩优异:它不仅中和了引起中毒的有机酸,而且它跟致病微生物内的氨基酸作用,使其失去营养而被抑制。虽然石膏不是抗生素,可他起到了抗生素抑制致病微生物繁殖发展的作用——不是抗生素胜似抗生素,而且作用广谱,对一切致病微生物都有效,再一不发生耐药性、无副作用;虽然石膏不是退烧药,可它中和了毒素而使机体退烧,起到了解热药的作用;
为什么钙制剂能抗过敏呢?不仅是钙离子能维持神经的正常功能,而且钙离子还能与机体过敏产生的组织胺作用,使其失去活性,而抗过敏。
钙制剂还有止血、阻止体液渗出、消除炎症等作用,治疗烧伤有神奇的功效。(作用机理是什么,有待大家一起研究)。
象许多中药:寒水石、龙骨、牡蛎、伏龙肝、明胶、陈石灰、白陶土、还有许多中药的炭化物等,都是钙制剂。在清热解毒、高烧疾病、治疗烧伤、止血、抗过敏等方面,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其作用因在胃部胃酸的作用下,溶解度大小、及吸附性,使钙制剂的药理有些大同小异。
主要成分是含水硫酸钙(CaSO4·2 H2O).其中CaO 32.5%、SO3 46.6%、H2O 20.9%, 此外, 常含有黏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等. 石膏中尚含有钛、铜、铁、铝、硅、锰、银、镁、钠以及铅、锌、钴、铬、镍等微量元素.
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
1. 解热作用 生石膏对正常体温无降温作用, 而对人工发热动物具有一定的解热作用, 对人工发热家兔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其退热作用可能与其主要成分钙的作用无关.生石膏煎剂 15g/kg 灌胃对注射伤寒五联菌苗所致的发热家兔无退热作用;如果先给兔灌胃生石膏煎剂 15g/kg, 再注射伤寒五联菌苗则不能引起体温大幅度升高.石膏具有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的解热作用, 对伤寒菌苗引起的发热兔, 5g/kg生石膏的降温效果与 0.2g/kg 安替比林相似, 以服药后半小时体温下降为显著, 在1~1.5小时作用最强.
白虎汤和单味石膏煎剂对实验性致热家兔都具有一定的退热作用;不含石膏的知母甘草合剂和去钙白虎汤等均未见明显退热效果, 可以认为石膏是白虎汤退热作用的主要药物, 石膏作用可被处方中的其他药物所加强, 但不随石膏的用量增加而增加.对实验动物给药前后血钙水平进行测定, 表明血钙升高水平与退热作用关系密切.有报道指出, 石膏与知母合用的退热效果较单用为强, 知母的解热成分为芒果甙, 纯硫酸钙无效, 因此推测石膏的解热作用为其所含硫酸钙以外成分所致.实验表明: 麻杏石甘汤及石膏再用(煎煮后碾碎再次使用)麻杏石甘汤的退热作用均强于石膏及石膏再用水煎液.
亦有报道, 以生石膏的 1:1 煎液的上清液部分及上清液加生石膏粉给予伤寒菌苗引致的发热家兔, 未见明显退热作用.国外有用实验性发热大鼠的实验证明: 石膏灌服、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均未见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但当以禁止饮水、内毒素引致发热、给予利尿剂、喂饲食盐以及以辐射热等方法造成动物“口渴”状态时, 石膏可以减少大鼠的饮水量, 即可减轻其“口渴”状态.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石膏浸液对蛙的在位心脏无影响, 小剂量石膏浸液对于离体蟾蜍心及兔心有兴奋作用, 大剂量则产生抑制作用, 换液后心脏可恢复正常.静脉注射4%石膏上清液0.1ml/kg时, 对家兔、猫的呼吸、血压及血流量无影响, 而注射1ml/kg以上时, 呈现呼吸抑制、血压下降、血流量减少、心率减慢.静脉注射石膏液0.2ml/kg可使家兔和猫的大腿动脉的血流量呈一时性减少, 其后增加, 并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小剂量石膏上清液使家兔的离体小肠和子宫振幅增大, 大剂量则紧张性降低, 振幅减小.石膏还可以使小鼠尿排出量增加, 小肠推进功能减慢, 并增加大鼠和猫的胆汁排泄.
4. 其他作用 石膏内服经胃酸作用, 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 至肠吸收入血能增加血清内钙离子浓度, 可抑制神经应激能力(包括中枢神经的体温调节功能), 减低骨骼肌的兴奋性, 缓解肌肉痉挛, 又能减少血管通透性.
在体外培养实验中, 1:1 的石膏 Hanks 液能明显增强兔肺泡巨噬细胞对白色葡萄球菌及胶体金的吞噬能力, 并能促进吞噬细胞的成熟.Ca++ 可提高肺泡巨噬细胞的捕捉率, 加强其吞噬活性和加速其对尘粒的清除, 在维持巨噬细胞生理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可以认为, Ca++ 在石膏的上述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长期喂饲石膏, 可使大鼠垂体、肾上腺、颚下腺、胰脏及胸腺等的钙含量增高.而对摘除甲状腺、副甲状腺的大鼠, 则可使胸腺钙含量增加, 脾脏含量减少.
石膏在体内 ATP 存在下, 经酶和 APG 的作用, 产生硫同位素的分馏, 使34S 的血药浓度增大, 从而起到抗病毒作用.
石膏性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1.治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 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厥冷 若自汗出者: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上四味 以水—升 煮米熟 汤面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2.治温病初得 其脉浮而有力 身体壮热 并治感冒初起 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生石膏200克(轧细) 生粳米250克.上二味 用水三大碗 煎至米烂熟 约可得清汁两大碗 乘热尽量饮之 使周身皆汗出 病无不愈者.若阳明腑热已实 不必乘热顿饮之 徐徐温饮下 以消其热可也.(《衷中参西录》石膏粳米汤)
3.治小儿夹惊伤寒 头痛壮热 涎潮 惊悸多哭 气粗心烦 及治气壅 膈节不通:石膏、寒水石各50克 脑麝各半字.上为末 灯心汤调下.大小加减服之.(《普济方》红桃散)
4.治伤寒发热 涎潮上厥 伏留阳经 头疼眩晕 不可忍者:石膏(煅 研细) 每服葱白点茶凋下10克.小儿量大小 加减与之.(《三因方》玉屑散)
5.治阳明内热 烦渴 头痛 二便闭结 温疫斑黄 及热痰喘嗽等证:石膏300克(生用) 粉甘草50克.上为极细末 每服5~15克 新汲水、或热汤、或人参汤调下.此方加朱砂15克亦妙.(《景岳全书》玉泉散)
6.治太阴温病 不可发汗 发汗而汗不出 必发斑疹 汗出过多者 必神昏谵语 发斑者:石膏50克 知母20克 生甘草15克 玄参15克 犀角10克 白粳米—合.水八杯 煮取三杯 日三服 渣再煮一钟 夜—服.(《温病条辨》化斑汤)
1、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2、《本草经集注》:“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3、《药性论》:“恶巴豆,畏铁。”
4、用量过大,服后会出现疲倦乏力、精神不振、胃口欠佳等情况。
5、石膏属大寒之品,易伤阳气。
6、石膏不宜与下列西药同时运用:
① 四环素族抗生素,石膏会使该族抗生素溶解度降低而吸收率减少。
② 不宜与异烟肼同服,会使其疗效降低。
③ 不宜与强的松同服,能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1、配桑叶,清宣肺热;
2、配桂枝,表里双解;
3、配白芷,清热泻火、消肿止痛;
4、配知母,清热除烦;
5、配半夏,肺胃双清、降逆化痰;
6、配甘草,清肺止咳;
7、配竹叶,清热除烦。
石膏粳米粥
配方:石膏60克,粳米60克。
制作:
1.将石膏捣碎,置沙锅内,加水煎15分,滤去渣
2.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盛石膏汁的沙锅内,熬煮至熟即成。
功效:清热止渴。
竹叶石膏粥
配方:石膏90克,竹叶50片,粳米60克,白糖30克
制作:
1.将竹叶用清水洗净后,切成3。5厘米的长条,再同石膏一起放入锅内,加热水约2000毫升,熬20分钟,滗出药汁,滤去渣,澄清凉凉后,滗出上层汁。
2.将粳米淘洗干净,加入药汁和水煮粥。
3.食用时,加入白糖少许。
功效:清热除烦,益胃生津。[2]
图片描述:
保存单位:中国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