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椒草,多年生草本。茎直立,紫红色。叶互生,羽状复叶,偶有5出;总叶柄长2~16毫米;小叶倒卵形至矩圆形,柄短。聚伞花序,花小,生长于山野林边。分布云南、四川西南部。 性温,味苦辣,有小毒。
中文学名
石椒草
拉丁学名
Boenninghausenia sessilicarpa Levl.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芸香目
亚目
芸香亚目
科
芸香科
亚科
芸香亚科
属
石椒草属
种
石椒草
分布区域
分布云南、四川西南部
种中文名:石椒草
种别名:九牛二虎、钢脚一枝蒿、白虎草、羊颤草、石胡椒
种拉丁名:BoenninghauseniasessilicarpaLevl.
属中文名:石椒草属
属拉丁名:Boenninghausenia
科中文名:芸香科
科拉丁名:Rutaceae
中国植物志:43(2):084
形态特征:与臭节草区别为叶片细小,长不到5mm,子房柄极短或无,花、果期较早。
地理分布: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省。
生境:生于石灰岩山坡草地或灌丛中。
毒性:有小毒。小鼠腹腔注射全草的乙醚提取物1110mg/kg,4分钟后活动减少,7分钟后共济失调、翻正反射消失[A-25]。
化学成分:全草含黄酮甙芦丁(rutin);生物碱石椒草碱又名日立宁(ribalinine)(77-12)[11]。
毒理:全草含黄酮甙芦丁(rutin);生物碱石椒草碱又名日立宁(ribalinine)(77-12)[11]。
石椒草,又名:细叶石椒。
多年生草本。根圆柱形略扭曲,黄白色,有纵纹及黑色圆形小突起。茎直立,紫红色。叶互生,2或3回3出羽状复叶,偶有5出;总叶柄长2~16毫米;小叶倒卵形至矩圆形,长3~5毫米,宽2~4毫米,先端浑圆或微凹,基部阔楔形,全缘,纸质,有透明腺点,柄短。聚伞花序,花小,白黄色;萼4裂,近圆形,中部以下合生;花瓣4,卵圆形,长约2毫米,薄膜质,有透明腺点;雄蕊6~8,长短相间,花丝分离,着生于肉质环状花盘的周阌;子房无柄,花柱短,单1,基部分离成4,柱头头状。果由4个蒴果状的果瓣所组成,成熟时果实无柄或具短柄。花期4月。
与臭节草之区别在于小叶较小,长3-8毫米,宽2-6毫米;子房无柄。花果期与臭节草相同。
生长于山野林边。分布云南、四川西南部。云南东北部(模式标本采白东川县)、四川西南部。生境与臭节草相同但见于海拔较高的山地。
夏季采收,除去泥沙,晒干。
《滇南本草》:"性温,味苦辣,有小毒。"
①《滇南本草》;"走经络,止胸膈气痛,冷寒攻心,胃气疼痛,腹胀,发散疮毒。"
②《云南中草药》:"祛风燥湿,理气镇痛,消炎。治风寒感冒,肺炎,支气管炎,扁桃腺炎,腮腺炎,痢疾,血栓性脉管炎。"
内服:煎汤,3~6钱;研末,1~1.5钱。
治冷寒胃气疼痛:石椒草不拘多少,连根叶为末,每服一钱五分,热烧酒服。(《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