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石楠PhotiniaserrulateLindl.
科属:蔷薇科形态
描述: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枝光滑。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8~22cm,宽2.5~6.5cm,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疏生有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幼时自中脉至叶柄有绒毛,后脱落,两面无毛;叶柄长2~4cm。复伞房花序多而密;花序梗和花柄无皮孔;花白色,直径6~8mm;花瓣近圆形,内面近基部无毛;子房顶端有毛,花柱2~3裂。梨果近球形,直径约5mm,红色,后变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生态环境:常生阔叶林中或林缘及林区路旁等处。分布于我国东部、中部、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印度尼西亚等亚洲东南地区均有。
【拼音名】ShíNánYè【英文名】FoliumPhotiniae
【别名】石眼树叶、老少年叶、凿树、石纲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serrulataLindl.的叶。全年可采收,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10m,枝光滑。叶片革质,长椭圆形、长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长8~22cm,宽2.5~6.5cm,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疏生有腺细锯齿,近基部全缘,幼时自中脉至叶柄有绒毛,后脱落,两面无毛;叶柄长2~4cm。复伞房花序多而密;花序梗和花柄无皮孔;花白色,直径6~8mm;花瓣近圆形,内面近基部无毛;子房顶端有毛,花柱2~3裂。梨果近球形,直径约5mm,红色,后变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甘肃。
【性状】叶上表面暗绿色至棕紫色,较平滑,下表面淡绿色到棕紫色,主脉突起,侧脉似羽状排列;常带有叶柄。革质而脆。气微,味苦、涩。
【化学成份】含氢氰酸、野樱皮甙(prunasin)、熊果酸、皂甙、挥发油。
【性味】性平,味辛、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补肾。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
药用价值编辑性状:叶上表面暗绿色至棕紫色,较平滑,下表面淡绿色到棕紫色,主脉突起,侧脉似羽状排列;常带有叶柄。革质而脆。气微,味苦、涩。化学成分:含氢氰酸、野樱皮甙(prunasin)、熊果酸、皂甙、挥发油。性味:性平,味辛、苦;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补肾。用于风湿筋骨痛、阳痿遗精。
药材性状
药材性状 本品呈长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8~16厘米或过之,宽3~6厘米或过之,顶端短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细密尖锐的锯齿。上面浅绿棕色至紫棕色,较光滑,下表面色较浅,主脉突起。革质,脆而易破碎。气微,味苦、涩。以叶片完整、绿棕色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