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编辑全长20-22公分,背部以茶色为主,体侧呈绿色。计有3对咽头鳞,2对股孔。台湾草蜥的腹鳞是方形,身体极为细长,尾长几乎是体长的两倍。在当地有“蛇舅母”的俗称。台湾草蜥腹鳞有八列,背面为深褐色,腹面为浅褐色,体侧由吻
台湾草蜥端至尾基有浅灰色的色带。台湾草蜥在腿基鼠蹊部有鼠蹊孔,这是一种皮胃腺,为其排盐器官。鼠蹊孔的对数可以作为辨认的标准。台湾草蜥有二对鼠蹊孔,也是它的特征之一。生活习性:栖息于台湾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区。生活习性编辑台湾草蜥
台湾草蜥栖息于台湾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山区。山区步道或路边普遍出现的草蜥. 喜欢停栖在低矮的草丛晒太阳, 或平贴在水泥地板、柏油路面、大石块上吸热, 或在草生地、灌丛上活动. 夜间常停栖在禾本科植物的叶面上休息. 尾巴能自割。繁殖方式卵生。产卵季节在春末和夏季,每次可产四至六枚卵。白色,埋于土中,很容易在土中发现。保育等级及特有性编辑保育类、台湾特有种。
台湾草蜥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1]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2]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3]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