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投资

投资这个名词在金融和经济方面有数个相关的意义,指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

经验文章 概述

投资指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演化分析,其中基本分析主要应用于投资标的物的选择上,技术分析和演化分析则主要应用于具体投资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判断上,作为提高投资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有益补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投资

外文名称

investment

解释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类型

实物、证券、健康、进修等投资

方式

货币购买、企业参股、价值置换

分类

短、中、长期投资

​基本概念

中文读音

投资 tóuzī

英文翻译

1. to invest; to put money into;

2. investment;

3. the money invested.

词典解释

1、把资金投入企业或基本建设叶圣陶《坝上一天》:“﹝群众﹞提出修建海流图水库的要求,不用

国家投资,群众愿意集中人力物力来修建。”

2、投入企业或基本建设的资金。泛指为达一定目的而投入的钱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二:“轻工业工厂的建设和积累一般都很快,全部投产以后,四年之内,除了收回本厂的投资以外,还可以赚回三个厂,两个厂,一个厂,至少半个厂。”如:智力投资。

投资意义

投资这个名词在金融和经济方面有数个相关的意义。它涉及财产的累积以求在未来得到收益。技术上来说,这个字意味着“将某物品放入其他地方的行动”(或许最初是与人的服装或“礼服”相关)。从金融学角度来讲,相较于投机而言,投资的时间段更长一些,更趋向是为了在未来一定时间段内获得某种比较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收益,是未来收益的累积。

投资种类

投资(investment)指投资者当期投入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期望在未来获得回报,所得回报应该能补偿:

(1)投资资金被占用的时间;

(2)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3)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CFA定义)

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地分为两类:

(1)为对内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

(2)对外扩张,即对外股权、债权支付的现金。

主要种类

经济学方面

在理论经济学方面,投资是指购买(和因此生产) 资本货物——不会被消耗掉而反倒是被使用在未来生产的物品。实例包括了修造铁路,或工厂,清洁土地,或让自己读大学。严格地讲,在公式GDP= C + I + G + NX里投资也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部分。在那方面来说投资的功能被划分成非居住性投资(譬如工厂、机械等)和居住性投资(新房)。从I = (Y, i)的关联中可得知投资是与收入和利率有密切关系的事。收入的增加将促进更高额的投资,但是更高的利率将阻碍投资因为借钱的费用变得更加昂贵。即使企业选择使用它自己的资金来投资,利率代表著所投资那些资金的机会成本而不是将资金放贷出去的利息。

财务方面

在财务方面,投资意味著买证券或其它金融或纸上资产。估价是估计一项潜在的投资的价格值得与否的方法。投资的类型包括房地产、证券投资、黄金、外币、保险或债券或邮票。之后这些投资也许会提供未来的现金流,也许其价值会增加或减少。股市里的投资是由证券投资者来执行。

集体投资计划经由推销投资的价值来鼓励投资者购买证券。

证券投资

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法人或自然人)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有价证券以及有价证券的衍生品,以获取红利、利息及资本利得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过程,是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1]

1、证券投资原则

①效益与风险最佳组合原则:效益与风险最佳组合是指风险一定的前提下,尽可能使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风险最小化;

②分散投资原则:证券的多样化,建立科学的有效证券组合;

③理智投资原则:证券投资在分析、比较后审慎地投资。

2、证券投资账户开立

进行证券投资需到大型全业务牌照的证券公司申请相应的投资理财账户。投资理财账户可运用于股票(包括A股、B股、H股等)、债券(包括国债、企业债、公司债等)、期货(包括金融期货如股指期货、外汇期货,商品期货如金属期货、农产品期货等)等一系列的金融工具进行证券年投资。证券账户的开立可到各证券公司营业部办理,需要在交易日内办理。部分证券公司如国泰君安证券可通过各省份网站(如国泰君安广东)进行网络预约,通过预约的开户时间则相应较为灵活,工作时间、午休时间、周六日均可开户。

3、证券投资的作用

①证券投资为社会提供了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是各类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

②证券投资有利于调节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引导资源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证券投资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促进企业的行为合理化;

④证券投资为中央银行进行金融宏观调控提供了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投资俱乐部

投资俱乐部是以投资金钱为目的而经常聚会的团体,其投资标的通常是股票和其他公开交易的证券。近来出现了致力于这类型投资的各式网络群组,其并且在美国促成了个人投资的景气。

主要特点

1、投资是以让渡其他资产而换取的另一项资产。

2、投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之外持有的资产。

3、投资是一种以权利为表现形式的资产。

4、投资是一种具有财务风险的资产。

主要作用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要素投入和资源配置来分析。

2、投资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投资对技术进步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投资是技术进步的载体,任何技术成果应用都必须通过某种投资活动来体现,它是技术与经济之间联系的纽带;另一方面,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投资的结构,任何一项技术成果都是投入一定的人力资本和资源(如试验设备等)等的产物。技术进步的产生和应用都离不开投资。

如何投资

新手可以了解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是必要的,

建议看看《炒黄金炒外汇入门》《日本蜡烛图曲线》《超短线大师》《炒外汇A-Z》也可以在网上收集一下资料环球金汇网的免费电子书下载里面有免费这本书和其他外汇技术免费电子书

2.要选一个主流的平台(受FSA监管或者NFA监管,说明他们操作和资金流转上都是否的规范和认真,保障了我们的安全.英国FSA监管最严格,一般FXCM,FXSOL知名度比较高

3.选一个好的代理商 最好是一级代理商。正规一级的,口碑是慢慢沉淀的,所以操作都很正规。不加佣金和其他手续费,服务及时和素质专业,对你的资金安全也有保障

4.交易的时候要设好止损 控制好仓位,这点很重要。

5.保持好的心态 盈利很正常。(备注:你本人也需懂得一些基本的外汇知识.)

对了。如果你是新手,可以先到FXSOL环球金汇网去注册外汇模拟账户,先免费注册个玩玩。看看模拟炒外汇是这么炒的,慢慢你就懂了

对年轻人的建议

一定要对自己非常了解和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投资。每个人都读过一些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但并没有那么容易,因为那些成功人士肯定经历过很多挫折和失败。对于热爱投资的年轻人,去投行找一份工作,从前辈身上可以学习到很多投资上的经验,不要贸然自己去开公司,还是先合作和学习。你的前辈可能聪明或不聪明,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见到不同的人;如果他不聪明,你学到的不是更多吗?但是有个导师,你不懂、迷茫、犯错的时候,总是有个人在帮你,意味着你有个“缓冲地带”,不至于输得太惨。

控制风险

1、做单计划

做外汇生意的计划有很多原理和细则,但若归结为最简单的要素,它无非是制定出一个进入和退出任一交易的起点,不管此项交易最终是否有利可图。一旦确定了这个起点,价格水平的变化就可归结为上升、下降或维持原状。一个交易计划就必须为进入实际交易市场制定行动蓝图。一旦价格水平发生如上所述三种变化中的任何一种,交易人就可根据计划做出买或卖的决定。

在制定计划时,尽管需要考虑许多关键因素,但核心问题始终是在什么情况下退出已经进入的交易。这实际上包括三个退出计划。其一,必须有一个接受损失的计划,一旦交易失利,就应坦然退出。其二,必须有一个接受赢利的计划,一旦赢利目标达到,即可满意而归。其三,必须有一个计划,它使交易人在发现市价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重要变化时退出交易。

(由此可见何时进入很关键)

要退出一个已赔钱的交易,最有效的程序就是发出"停止损失指令单"。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交易人心中有数,他究竟愿意承受多大的损失。如果他在进入交易前已定下可接受的损失程度,那么,市价一旦达到事先已定下的这个点,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发出"停止损失指令单"。

对于一个正在赢钱的交易,如何制定交易中的指令就不像制定计划应付赔钱交易的指令那么容易了。这里存在着多种可能。

如果一个交易人在进入交易前已定下赢利目标,那么一个明显的可能就是一旦达到这个目标,他就立即发出一文"限价指令单",从而退出此项交易。还有一种可能是交易人一直让利润上涨,直到某种价格变化朝输钱方向转化的迹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退出计划就可能定为:“在停止损失点卖出,或者在指数达到卖出信号时卖出;哪种情况先出现就按哪种方法行事”。不论使用哪一种赢利计划,至为重要的一点是,交易人必须认识到,交易的终极目标是接受利润。除非他决定再试运气,否则他应当时刻记住他见好就收的明确界线。许多成功的交易人都十分明白,钱易赚难保。将赢利计划置之脑后的交易人最终都会体会到一个痛苦的真理:"树是长不到天上去的。"

(定一个合理的固定赢利目标)

2、计划要素资本

任何计划都包括一些要素。首先要做的一个决定就是用多少钱去做外汇。实际使用多少钱取决于很多考虑:第一是交易人的动机,如果仅仅是尝试一下或者做做玩玩,那还是少出一点钱为妙。其二是交易人的进取心,他为了赚钱愿意冒多大的险。还有一个相关的因素是交易人的年龄,因为这牵涉到他的家庭负担,健康状况,工作年资,以及他家人对他做投机生意的态度。这些都不是无关紧要的因素。总而言之,最基本的一点是,交易人不应冒那种潜在的亏损可能性与这种亏损对自己的重要性不相称的风险。

交易的选择和评估.从事外汇投资,一个人必须选择有利可图的交易方法。这里介绍一些交易选择中要考虑的因素。

首先,要选择一种交易选择方法。交易选择的方法是五花八门的,咨询、研究或跟从熟人,都是选择具体交易项目的方法。哪种方法较好,这是因人因事而异的。当然也有一些基本的参考因素,比如,交易选择的方法应当有理论的根据。如果某种方法中所含的一些基本概念毫无道理,那么这种方法就是不可取的。其次,交易选择的方法应该能告诉交易人捕捉市场信号。最后,这种方法应该提供某种现实的方法让交易人退出交易,而不是诱使交易人竭尽自己的资本从事某种交易。

跟踪市场的数量 计划的另一个要素是确定所要跟踪的外汇期货市场的数量和在一定时间内从事交易的数量。

时间因素 一项交易的预期时间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不言而喻,从事外汇投资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与冒险相当的最大可能的收益。如同在任何其他冒险投资中一样,“收益”是所需时间的一个函数,它并不仅仅用所得的货币收益来衡量。两三天内能获得一笔小利就说明交易是成功的。反之,这笔小利若要等两三个月才能获得,即使这是100%的赢利,从时间的角度考虑,也不一定是很合算的。

停止交易 停止交易是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3、计划详例

计划对交易的成功是如此重要,因此有必要用一个假设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

假定一个投机商决定进入外汇期货市场。他准备拿出1万美元进行投机。他选定了经纪商行和注册代表,开了户头,将钱存入。为了谨慎起见,他决定先做英镑生意,等积累了一些经验后再进入其他市场。

这是在10月,英国经济衰退使英镑汇价下跌。但他觉得,英镑现价已反映了衰退后的水平,价格没有理由进一步下跌了。他还估计到英国衰退可能结束,推测英镑汇价有可能上涨。他手中的资料也已表明价格下跌业已停止,他认为这是一个价格上涨行将开始的信号。因此他决定买进英镑。

进一步的市场分析表明,他可能赢利和输钱之间的比率很小,而所需的时间又很长,因此他决定尽快抽出钱来从事其他交易。他打算在英镑上最多输1千美元。他此时更关心的是他交易资金可能损失多少而不是英镑汇价的变动了。在交易备忘栏里他记下了如果在某月某日关市前价格如果没到赢利目标点,又没有到“停止损失点”,那就清帐结束此项交易。

在这么一个简单的交易上,这里所讲的计划细节和考虑已经超过了许多交易人在实际交易时所能做到的。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外汇期货市场上输钱。

(计划除了分析选择市场目标外,还应该和资金管理挂钩)

4.资金管理方面

规避风险的核心:

1、黄金法则,截断损失并放足赢利;

2、头寸调整,也就是告诉你该买多少;

3、严格执行上面两点。

资金管理有多重要?

让我们记住这几个数字:

20%的亏损需要25%  的盈利来达到盈亏平衡,

40%的亏损需要66.7%的盈利来达到盈亏平衡,

50%以上就需要100% 的盈利来达到盈亏平衡,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20%的损失应该是亏损的极限度。但是,这种止损也不是资金管理,因为这种止损并不会告诉你该抛出多少,也就无法通过仓位和品种的调整来控制风险。资金管理是交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说是系统中决定你头寸大小的那部分。它可以确定系统交易中你可以获取多少利润、承担多少风险。我们不能以简单的通过设置这类货币管理的止损来取代最重要的部分。

市场分析

1.地域分布

1.投资项目所带来的新鲜感,是吸引观众的首要因素,因此地域分布上,要

5D投资

5D投资尽量避免市场饱和,如果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的话,可以采用其他经营的方式,把握天时地利与人和,能有更好的效果。

2.适合场地

2.游乐场所,景区,商场,公园,步行街,商业街中心,电影院,KTV房,电玩城,水会,网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开店自营,特别是人流量密集的命脉地带,优先选择。

3.当地经济实力

3. 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确定适合的营销策略,如一线城市中,价格可以稍高,在二三线城市,价格就要低一些,但相对成本也会降低,经营者还可采用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总体来说都是要以当地经济实力为基础依据。对企业和市场的考察后经营者确定了基本的筹备后,接下来就是经营方略的选择了。

信心上升

据中证报最新调查结果显示,11月投资者信心指数为55.6,同比上升12.1%,环比下降4.3%。

在各子指数中,11月除国际经济金融环境指数环比上升1.2外,其他各子指数均有所下降。其中,国内经济基本面指数和国内经济政策指数分别下降2.5和2.0,大盘乐观和大盘抗跌指数分别下降4.6和2.0,大盘反弹和买入指数分别下降1.6和2.7。调查报告认为,信心指数虽小幅下降,基本保持平稳,投资者情绪始终偏向乐观,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调查显示,认为上证综指未来3个月会上涨的受访者占40.21%,认为未来1个月会上涨的占33.99%。未来3个月内考虑增加投资于股票资金量的受访者占27.40%,与10月基本持平。11月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指数为44.5,环比上升1.2,连续4个月上升。

投资

投资

注意事项

成本列入当期

某些购买成本列入当期费用:有些企业在进行短期投资时,将应记入投资成本的部分支出如手续费、经纪人佣金等,列入当期费用,减少了利润。企业购买股票、债券时,将发生的经纪人佣金、手续费等有关费用列入管理费用或财务费用,相对减少了投资额,减少了当期利润。如一化工企业1997年购买某一食品公司的股票,不准备长期持有,股票金额100000元,另付手续费1000元。

企业账务处理为:

借:短期投资股票投资100000,

管理费用1000

贷:银行存款101000

从而造成多列费用1000元。

短投资不入账

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购入的各种短期有价证券,包括各种股票和债券,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记账,并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入账核算。但有些企业却经常不将企业购入的短期有价证券入账,从而形成企业的账外资产,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出现纰漏,弄虚作假。

例如某企业负责人得到股市内幕消息,在大盘指数即将上涨时买入一制造业的股票,准备在一个月后卖出;该领导授意财务人员不作账务处理,待一个月后,卖出该股票将原银行存款补上,买卖差额存入“小金库”,逃避税务机关的检查。

列入股票成本

将已宣告股利,列入股票成本。根据财务制度的规定,企业购买股票或债券时,如在实际支付的款项中包括已宣告发放但未支付的股利和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时,作为其他应收款处理。

而有些企业违反上述原则,在购买股票时将已宣告发放但未支付的股利也作为短期投资入账,按支付额借记“短期投资——股票(债券)投资”,贷记“银行存款”。

如某企业1999年7月10日按20元/股购入股票10000股,计200000元,另付手续费20000元,该股份公司已于7月1日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每股5元,7月20日起开始支付。企业作“借:短期投资——股票投资220000,贷:银行存款220000”的会计处理。7月20日收到分派的现金股利时,作了“借:现金50000,贷:投资收益50000”的账务处理,造成虚增利润50000元。

截留投资收益

短期投资挂账,截留投资收益。企业在购买股票、债券等进行短期投资时,采用虚列债权的手段加以隐瞒,其目的通常是想截留投资收益。

如某企业1999年6月1日以银行存款15000元按面值购入某制药企业的债券,债券年利率为8%,另付手续费150元。企业作“借:应收账款——制药公司15150,贷:银行存款15150”的账务处理。

隐瞒收益谋利

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分得的收益(或联营利润)应作为投资收益入账。但企业为了搞职工福利,便将收得的投资收益作增加其他应付款的账务处理,年终时全部用于职工福利开支。如果企业经营效益一直不错,为了充分利用闲散资金,决定与一电子产品生产厂进行联营,用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投资核算采用成本法。按照联营协议的规定,年终分得联营投资利润20万元,企业为了将这笔投资利润用于职工福利,便转移该项收入。其将收到的联营利润记入"其他应付款"账户,然后再通过该账户核算职工福利支出。

投资计价作假

1.企业以现金、存款等货币资金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在计价时,不遵守规定,不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计价。

2.企业以实物、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投资时,不按投出双方签订的合同、协议约定的价值,或评估机构确认的价值计价;有的不经过评估任意确定金额。对于资产评估机构确认的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额,也不按照规定计入资本公积金及递延税款。

由于企业不按照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来实务操作,极易造成某些科目的核算出现错误,由此而人为地调节资产和利润,逃避来自各方面的检查。

截留利息收入

企业在以面值购入的债券,应按规定利率按期计算应计利息,并将应计利息收入作投资收益处理。具体会计分录为:“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贷:投资收益”,但有些企业为了截留利息收入和偷漏所得税,而采取了计入“其他应付款”账户挂账的舞弊手法。

如某企业于1999年1月1日按面值购入某公司当年发行的5年期债券50万元,利率为8%,债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1999年上半年按会计制度规定,企业购入的有价证券1~6月份的利息收入应作账务处理,即“借: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贷:投资收益”,但该企业却将投资收益计入“其他应付款”,致使企业当年少实现利润4万元(50×8%=4万元),同时偷漏了应上交的所得税。

投资陷阱

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投资是寻找新的赢利机会的惟一途径,也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新建项目的投资、扩建项目的投资、技术改造的投资、参股控股的投资。每一项投资都蕴含着新的希望,每一次投资都面临着无尽的风险——尤其对民营企业而言,一次投资失误也许就意味着一生的一蹶不振。

对投资者而言,一个未知的行业就像遥远沙漠上空美丽的海市蜃楼,因为遥远而显得美丽。只有穿越之后,才知道美丽的远景只是各种光线融汇而成的图景而已。优惠政策、垄断行业的高利润高回报、高新技术等,对准备进入和新进入者而言,没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和充分的风险准备,都只能是一道美丽的幻影。

政策性陷阱

政策机会是中国企业最青睐的投资方向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政策方向的调整、新政策的出台对相关产业也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成就了很多知名跨国企业。中国沿海大量民营企业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机会,形成了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但对政策性机会的盲目追求却常使投资者在毫无准备的时候,一步一步踏进政策性投资陷阱中。

在我国进入WTO后,出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承诺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考虑,将进入一个政策法规大调整的非常时期,企业遭遇类似的政策调整将会更多,一些对政策有极大依赖的投资项目,如果不能及时考虑好撤退、转向或是减少对政策的依赖,一旦政策调整,都将面临难堪的境地。除了政策的行业审批限制、政策的变化包括城市规划调整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外,政策执行的时间差、空间差以及执行力度差别都会成为一个个投资陷阱。

要避开政策性陷阱,重要的是不要过分依赖政策。在国内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新加坡、韩国投资商遭遇政策陷阱而失败的多,而欧美企业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欧美企业在投资过程中,较少受优惠政策吸引,而更多地看该地的市场环境及项目本身在该地的市场前景。

针对政策性陷阱,国家经贸委博士后研究员赵晓给投资者的建议是:

1、加强与政府沟通,保证政策信息来得更快更准确,因为政策的确包含着巨大的商机;

2、忌贪小便宜吃大亏,不能仅仅因为政策优厚而不顾投资的其它条件;

3、提高对政策的应用水平,不要把宝全押在政策商机上,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投资;

4、政策应用适当,不要过头,留心政策的变化。

非市场陷阱

企业是市场中的动物,只能在市场链条中生存。市场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企业的生存就岌岌可危了。在企业的投资行为中,垄断部门的市场壁垒是一个极大的投资陷阱。

现在很多投资者仍然热衷于与垄断行业做生意甚至力图进入垄断行业,他们看到了垄断行业丰厚的利润、稳定的回报,却忽视了即将遭遇的非市场竞争的坚冰。垄断行业要保住自身利益,将会动用各种力量对新进入者进行全力阻击,利用现存不公正制度是最常见的手段,如利用政府补贴进行降价、利用计划经济时制订的标准进行经营方面的限制等。要破除这些坚冰,所需付出的额外成本非常之高,不具备一定实力的投资者不能承受,即使具备了这种实力,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能否消化这些成本也未可知。

目前这类非市场竞争陷阱在市政环保、自来水、影视、教育、天然气、电信、银行等垄断性行业及律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行业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最近券商为上市公司实行配股包销使券商们“变成了股东”,纷纷陷入资金紧张或赔本甩卖的案例,与其说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然,不如说是券商与上市公司之间不平等的地位造成。

人文环境陷阱

1999年,国家经贸委发布“禁白令”,明确未来将取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大批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一头扎进了绿色环保餐具行业。

两年过去了,原本测算年需求总量达120亿件,潜在销售额不低于30亿元的快餐具市场竟然成了绿色餐具的滑铁卢。由于环保餐具价格较高,大量餐饮企业视国家禁令于不顾,仍然违规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后来上市的“环保”替代品——一次性PP餐具。目前全国170家左右的绿色环保餐具生产企业,大约有2/3以上停(待)产,每天3班满负荷生产的企业基本没有,一些原来还能勉强开工的企业由于缺少流动资金或其它经营上的种种原因,纷纷停产关门,去年下半年能够维持正常生产的企业不超过20家。

“白魔”屡禁不止,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投资者掉进了新行业的人文环境陷阱中。大量小型饮食企业在薄利中生存,对成本的考虑远远大于环保意识,只要国家的禁令有口子——而这几乎是肯定会有的——饮食企业就会舍绿就白。

在投资前的市场分析中,人文环境的考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尽管这一点被很多企业所忽略。融资环境、人员的文化素质、市场消费习惯、政府开放程度等构成了企业投资运作的重要人文环境,企业一旦与之不融合,要调整则会花费巨额的成本,如近两年的中外合资改独资潮、多家民营企业搬迁等。一些投资者面临着投资中的“关门打狗”困境、新奇项目不被消费者接受、并购中双方企业文化不融合、遭遇地方保护主义等,都暴露出项目对人文环境的不适应。

有的投资者自认为只要适应一些特殊的人文环境,如地方保护,如融资的人情化,可能会获得加倍的利益。但我们很难看到一个企业能长久用“高额的账外成本”与特殊的人文环境保持融洽,而且我们的社会交易理念正在向着重契约、守规范的西方式圭臬转化,从长远来看,简单地适应最终都会弦断弓折。

对人文环境的不适应,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敬而远之。

技术人才陷阱

对高新技术的追求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企业在投资行为中往往有追求高新技术的冲动,以保持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但是,一旦对高新技术的把握不当,反而会成为颠覆整个投资行为的主因。

一般而言,拥有成熟的技术是所有投资者投资的前提,问题是,技术能否保证成熟?一些投资者相信“只要有钱,不怕买不来技术”,目前的市场情况也确实如此,但问题又来了,买来技术真能用吗?

与技术陷阱类似的是投资中的人才陷阱,都是新进入一个行业的投资者特别容易踏进的陷阱。这类陷阱有一个共同特征:为企业经营所必备,容易从市场获得所以投资者不重视,但评判是否合适却非常困难,往往成为新投资项目成败的关键。

在资本时代,企业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的追求几近疯狂,魂牵梦萦的都是能拥有别人无法替代的技术,有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没有留意到,技术和人才作为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两大法宝,在为投资者赢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常使大量优秀的项目消弭于无形。

要避免技术和人才陷阱,投资者应努力做到:

1、进入新领域优先考虑熟悉产业的相关行业,尽量不要进入自己不熟悉的行业;

2、对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新技术,必须进行由小试到中试再到小规模的投产试验;

3、对专家、顾问不能盲从,信任他们,但要验证;

4、技术和人才的投资以适应企业规模和投资能力、适应目标市场需求为主要标准,过高或过低的技术、人才要求并不适当;

5、对进入新行业的投资者而言,判断人才是否合适的标准是:一看其是否有相当的从业经验,二看其在该企业及行业内的口碑,三看其历史业绩,最后,还要看其个人禀性是否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对技术是否合适的判断标准与此类似。

求新求异陷阱

传统产业竞争的白热化,市场发展的超速度,使人们不得不将眼光投向一个个未知的领域——未知意味着领先一步。但这样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踏入求新求异的陷阱,如一度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以及生物制药、环保产业等。投资中的求新求异成为企业面临的二律悖反难题:不求新求异是等死,但求新求异也许是找死。

新的经济形式其实就像实验室中的新产品,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与成熟产品相比,其风险程度太大。尤其是对实验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损失将难以估量。同时,求新求异的盲目投资常常使企业陷入一些新型管理理念的陷阱。因为求新求异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对“新事物”的盲目崇拜。

企业要避免求新求异的投资陷阱,要点在于:

1、投资的目的在于赢利,确定投资项目首先得有详细的赢利计划,不要被各种时尚潮流所迷惑;

2、任何一种新奇的项目,既要弄明白其中的法律禁区,还得考虑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2000年全国首家发泄公司在江西南昌关门,2001年海南首家“人体克隆”店停业,高估了市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重要原因;

3、新的项目一般很难被消费者一下子接受,因此一方面有失败的承受能力,还得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4、站在潮头的背后,关注新奇项目的发展,发现赢利区后果断进入。

规模经济陷阱

恰当的规模才是真正的规模经济,而不是绝对地规模越大越好。但今天仍有众多的企业盲目追求投资的规模,追求做大的乐趣。企业的扩张、连锁经营以及多元化甚至并购大多是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对投资者而言,以规模扩张为投资出发点或是过分追求投资规模,是一种十分有害的倾向。

规模经济的陷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需求的不断变化,对规模经济的盲目追求导致的过度投资会使企业尾大不掉,在市场变化的时候,已经透支的企业资源无力迅速调整战略重新面对新的市场;

2、无法实现对成本和市场的有效控制。受企业资源限制,过分追求做大规模,相应的人、财、物和管理模式会产生脱节断档,造成企业运作流程的堵塞甚至停止运行,最终整个投资失控。

短期利润陷阱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但短期利润的诱惑却常常使企业丧失了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对短期利润的追逐会使企业的有限资源越摊越薄,在人、财、物和精力等方面稀释主业的供给。在越来越专业化的市场竞争中,市场演化速度越来越快,每一个产业链上都汇聚了太多虎视眈眈的分食者,且不说短线产品本身所具有的风险,企业即使获得了可以对主业项目形成资金支持的短期利润,其在主业市场的影响力、管理者精力以及综合竞争力的衰减都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追求上市是追求短期利润的陷阱之一,对投资者而言,上市最大的损失在于战略方向的迷失。一方面,上市本身高额“利润”的吸引力容易使企业对短期利润“成瘾”,另一方面,上市融来的巨额资金会“撑死”企业,找不到项目可投,病急乱投医往往会形成大量呆坏死账,直接影响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此方面的分析在本刊特别策划《批判上市》中已有详述,在此不表。

一些企业本末倒置,轻视主业经营,在证券市场中通过“委托理财”疯狂追逐资本利得,也形成了巨大的短期利润陷阱。

有的投资者明白项目运作、并购以及品牌扩张中其实存在种种陷阱,只是在高额的利润驱使下,希望可以侥幸抓住那一条条滑溜溜的鱼。但道亦有道,在超速竞争的市场,实力并不雄厚的投资者偶入魔道,或许得用一生的光阴来偿还。

项目运作陷阱

项目运作给现代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和可能,而且往往是大块分金银,相对实业投资而言,其财富聚集的速度是几十数百倍。在今天,说进行项目运作成为一种时尚似不为过,但项目运作是有钱人的游戏,其中的陷阱埋葬了太多希望空手套白狼的追求者。

资金链断裂是项目运作最大的陷阱。利用超市的巨额现金流量进行项目运作即是一种主要操作方式,其中的典型案例是闹得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东北最大超市万集源猝死案。

品牌延伸陷阱

企业培育一个成功的品牌不易,当它拥有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后,很自然地会想到充分发挥既有品牌的效用,用既有品牌投资发展关联产品。事实上,品牌延伸是许多著名企业成功扩张的经验,甚至成为不少西方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一项针对美国超级市场快速流通商品的研究显示,过去10年来,成功品牌(年销售额在1500万美元以上)有2/3属于延伸品牌。

但品牌延伸把握不好,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一些企业过度拓展产品阵容,恨不得用自己的品牌投资所有产品,结果却连最拿手的产品都受到拖累,品牌资产损失惨重。这样的品牌延伸犯了一个忌讳:原有品牌的个性被稀释,从而使消费者感到疑虑,也就失去了与原有品牌的连接点。因此有专家说,营销的精髓就是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品牌形象,而破坏一个品牌形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打上这个名称。

“品牌延伸陷阱”主要表现在:损害原品牌形象;模糊、淡化原品牌定位;诱发消费者心理冲突以及跷跷板效应(即同一品牌不同产品的市场表现互相冲突无法平衡)。

具体说,品牌延伸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准则:

1、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品牌定位要一致。定位是指使品牌在顾客的心理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

2、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目标市场、价格档次应相近;

3、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服务系统相同;

4、品牌延伸应根据企业和产品的现状而定,不能盲目扩张。一些热衷于品牌延伸的企业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新消费群体上,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却忽略了维系老主顾。企业保有一个消费者的费用仅仅是吸引一个新的消费者所需花费的1/4,所以,企业在考虑应用品牌延伸时,应考虑其自身的状况和能力。

并购陷阱

七八年前,当“低成本扩张”的并购概念撞击民营企业家的脑海时,几乎所有企业都为之振奋。对民营企业而言,轰轰烈烈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催生了太多的发财机会,并购无疑是巧妙而迅速进入“小康社会”的一大捷径。

喧嚣之后是长久的沉寂,仅仅几年的时间,在经历了一系列并购带来的震荡之后,“低成本扩张”已被很多民营企业悄悄地搁置在一边,市场又迎来外资为主导的新一轮并购热。这里面,固然有国家产权改革政策完善使并购不再像从前那样有利可图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尝尽了并购之痛的民营企业在默默地舔伤。

对大量民营企业来说,真正的扩张成本其实不是兼并时付了多少钱,而是兼并以后未来能赚多少钱。很多形式上的零兼并也可能是成本非常高。企业依靠声誉、品牌和实力进行并购扩张,资产得到了扩张,但这些扩张也可能是“陷阱”。

一些企业进行并购的目的在于进行资本运作,即对被并购的企业进行重新包装审计转手或抵押贷款,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完善,此类运作越来越缺乏操作空间。而此类并购的陷阱在于容易发生现金流剧缩,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将会产生惨烈的连环效应,危及整个企业的生存。

从历史案例来看,并购中主要存在着三大陷阱:一是债务陷阱,即被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隐形债务;二是主管部门出尔反尔的陷阱,尤其是在并购企业投入赚钱之后,由于原国企职工的不满可能导致并购被撤销。第三也是最大的陷阱在于文化冲突的陷阱。

一般说来,并购企业处于强势地位,有着自己独立而强大的企业文化传统,在并购活动中,被并购企业的文化一旦不能完全融入,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冲突。三株在并购过程中就屡次尝到这方面的苦头,其军事化管理不断遭受被并购方的责难和抵制,有的甚至直接导致并购活动失败。

要避免并购的陷阱,经济学家盛洪的建议是:

1、在产权受到严格保护的市场经济中,并购最好的方式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但在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完善的制度环境,在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后,需要注意先接管后转让或先租赁经营后转让甚至合资经营等非常方式;

2、聘请中立权威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审计,同时在产权交易合约中明确规定收购方承担的债务范围;

3、在并购企业中进行文化融合而不是企业文化的替代;

4、借助合适的中介机构帮助进行并购。合适的中介机构标准是:业绩好,历史长,专业化程度高,人员构成合理,规模大。

相关比较

投资渠道期货投资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储蓄存款国债投资外汇投资黄金投资投资对象商品股票房产存款国债外汇贵金属投入资金成交额的10%成交额的100%庞大(住房)
较小(商业地产)100%成交额的100%高杠杆比8%投资周期T+0T+1长期(住房)
中短期(商业地产)1-8年国债期限反复进出T+0投资费用少较少5%较高较少一般一般最少套现能力及时套现隔天套现不易期满后需贴现随时套现随时套现获利机会涨跌皆可上涨获利上涨获利固定稳定涨跌皆可涨跌皆可投资收益最高较高不确定最低较低较高最高投资风险较大较大期限短风险低最小较小较大一般风险控制灵活可控难控制可控无无灵活可控灵活可控投资机会最多较多一般固定固定较多最多

民间投资

近年来民间投资正在加速启动,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国民经济中投资的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增强。这是经济改革、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成果,也为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民间投资的成长仍然面临不少制约因素,亟待加以解决。

变化态势

(一)国内民间投资增幅高于国有经济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和全社会投资增幅,其中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长最快。

1998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投资领域以连续发行国债拉动整个投资需求的增长,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01年全社会投资增长13%,高于前两年的增幅。同时,由于国债投资集中体现了政府公共投资的意图,主要受益者是国有经济,人们一直担心民间投资被挤出或增势减弱。事实上,除1998年国有经济的投资增幅显著高于民间投资和全社会投资的增幅以外,1999~2001年,分别看,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投资增幅基本上都快于国有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其中“其他经济”的投资增幅连续两年高达28%以上。在各类经济成份中,股份制经济的投资增长最快,1997~2001年,由1387.21亿元增加到5663.49亿元,5年平均增速高达32.5%;同期,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从2893.08亿元增加到2998.69亿元,平均增幅仅为0.7%。

国内民间投资的平均增幅不仅高于国有经济,也高于全社会投资的增幅。1998~2001年,国有经济投资增幅已从17.4%逐年回落为3.8%、3.5%和6.7%,而全部国内民间投资的平均增幅逐年分别高达20.4%、11.8%、22.7%和20.3%,与国有投资增幅放缓的趋势形成鲜明对照。

(二)国内民间投资比重接近国有投资,股份制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逐年下降,全社会投资对政府直接投资的依赖程度正在降低。

近几年,国内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而国有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则逐年下降。1997~2001年,国有投资、国内民间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三者比重分别由52.5%、35.9%和11.6%变为47.3%、44.6%和8.1%,目前国内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已经接近国有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以较大幅度持续下降,2001年与1994年相比,这一比重降低了9.1个百分点。同期,集体经济投资比重小幅度下降,降低了2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而个体经济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投资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分别上升了3个和11.4个百分点。国家注入大量国债投资以来,尽管国有经济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在1998、1999年曾有小幅度回升,但是总的看仍呈下降趋势,1998~2001年,国有经济投资比重由54.1%下降到47.3%。同期,在国内民间投资比重的变化中,集体经济投资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由14.8%下降到14.2%;个体经济投资比重由13.2%上升到14.6%;其他经济的比重由18%上升到23.9%,其中股份制经济的投资比重由6.9%迅速上升到15.2%。这表明,在国债投资集中投向国有经济领域的同时,国内民间投资也渐趋活跃,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投资活力最为强劲,比重上升幅度最大。

通过对比近几年政府直接投资与全社会投资的态势,也可以看出投资自主增长能力逐步增强的趋势。1999~2001年,国债投资(包括国债资金和全部配套资金完成的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逐步下降,依次为8.1%、8.8%、6.5%;预算内投资资金增长率也逐步下降,依次为54.7%、13.9%、13.2%;而全社会投资增长率则逐步上升,依次为5.1%、10.3%、13%。这表明,由于国内民间投资成长势头逐步加强,全社会投资增长对政府直接投资的依赖程度正在降低。

(三)国内民间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接近国有经济投资的贡献率。

由于近年来整个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它们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步提高。1998年全社会投资增长13.9%,其中国有经济的贡献率高达7.52个百分点,而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仅为2.05、1.83和2.49个百分点。2001年全社会投资增长13%,其中国有经济的贡献率下降为6.17个百分点,集体经济的贡献率下降为1.85个百分点,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上升为1.9和3.12个百分点。在其他经济中,股份制经济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得最为明显,由1998年的0.96个百分点上升到2001年的1.98个百分点;同期,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则由1.46个百分点下降为1.05个百分点;而联营经济等投资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0.08个百分点。个体经济投资的贡献率已经略大于集体经济。按照2001年各种经济类型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国有经济、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和联营经济等。国内民间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合计贡献率,由1998年的4.92个百分点上升到2001年的5.81个百分点,正在接近2001年国有经济投资6.17个百分点的贡献率。这与国有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的贡献率分别下降的趋势也形成鲜明对照。

(四)东部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本地区全社会投资的主力军,中西部民间投资增长快于东部分地区看,民间投资在东中西三大地区都有很大增长,在本地区全部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1993~1997年,东部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3%,民间投资占本地区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46%增加到53.6%,上升了7.6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民间投资年均增长32%,所占比重则由31.7%上升到44.6%,上升12.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7%,比重由23.5%上升到32.4%,上升8.9个百分点。这一时期整个国民经济和全社会投资的增长速度相当高,因此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民间投资增长势头也很猛,中、西部民间投资的增幅和所占比重的上升势头都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1997~2000年,东部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0%,在本地区全部投资中的比重由53.6%增加到56%,上升了2.4个百分点;2000年东部地区有5个省的这一比重超过本省56%的平均水平,分别是福建(63.4%)、浙江(62.7%)、广东(59.9%)、海南(58.2%)、天津(58.2%)。中部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1%,所占比重由44.6%增加为45.9%,上升1.3个百分点。西部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9%,所占比重由32.4%增加到37.5%,上升5.1个百分点。这一时期由于亚洲金融危影响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三大地区民间投资的增长和所占比重的上升幅度均有所放缓,但是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内需政策的刺激下,民间投资在不同地区仍然维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尤其是西部民间投资的增幅明显大于东部和中部。同时,在东部一些非国有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民间投资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发挥了对本地区全部投资的主要拉动作用。

促进因素

(一)国有经济改革和战略性调整的推进,扩大了民间投资的成长空间。

1998~2001年,股份制经济投资的增长速度分别高达40.4%、27.3%、63.9%和39.4%,在整个民间投资中的增长是最快的;股份制经济投资在增势迅猛的“其他经济”投资中占有主要份额(由1997年的30.4%上升到2001年的63.6%),整个民间投资的加速成长实际上是股份制经济投资拉动的。目前民间投资已经遍及国民经济十六大行业,个体经济投资主要分布在农业和住宅方面;集体、私营、联营、股份制经济投资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制造业和建筑业。1993~1997年,民间投资在十六大行业中的投资额及占本行业全部投资的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增长最快的行业是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农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上升了15.69、12.55和11.71个百分点。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民间投资主体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近几年,一些国有经济垄断的基础设施领域逐步向民间投资开放,对民间投资的产业进入限制有所放宽,民间投资主体在这些领域也日益显示着增长潜力和竞争活力。

(二)法律环境的改善激发了非公有经济投资的积极性。

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宪法正式确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假集体企业纷纷摘掉了“红帽子”,恢复了其私营企业的本来面目。据有关部门对2000多家民营企业进行的随机调查,70%的民营企业准备与其他所有制企业进行联营或股份制改造,愿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1999年生效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实施细则,不再对个人独资企业的雇工人数、注册资金设置最低限制。关于非公有经济的法规正在逐步制定,为此类投资主体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三)西部大开发对各地区民间投资的活跃产生催化作用。

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步伐正在加快,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为本地各类企业包括民间投资主体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有利的体制条件。同时,也吸引更多的东、中部各类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到西部投资,促进了生产要素流动和区际贸易的扩大。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0年11月的调查,东、中部地区有超过半数的企业已经参与或打算参与西部大开发,生产要素加快流入西部的途径正在逐步拓宽。这不仅为西部民间投资主体带来专门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信息等本地稀缺的生产要素,还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东、中部地区的各类企业也找到新的投资机会,扩大了配置资源的市场空间。

(四)预算内资金包括国债投资为激活民间投资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近几年的巨额国债投资正在改善不少地区的基础设施,起到间接拉动民间投资的作用。另一方面,预算内资金对民间投资主体的支持力度也有所加大。1997~2000年,预算内资金在全社会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8%上升到6.4%,用于民间投资的比重由12.1%上升到18.5%。当然,同期,在全社会投资的各项资金来源中,用于民间投资的主要是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和其他投资,但是预算内资金对民间投资项目的直接支持也是不能忽视的。

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的投资限制,降低准入门槛。根据“十五”计划和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切实清理现行投资准入政策,在明确划分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类政策时,应当体现国民待遇和公平竞争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凡允许外商投资和国有经济进入的领域,都应当允许其他任何经济类型的企业进入(国家有特殊规定的除外),在持股比例上也不应人为设限。国家应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转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经济改革和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在改制企业一般不要控股。

第二,加快改革投资体制,拓宽民间投资进入渠道。改革前置审批办法,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加强对民间投资的产业引导。根据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产业的不同行业特点,采取符合市场经济惯例的多样化的项目组织形式和投融资形式,例如公开招标、特许经营、知识产权入股和产业投资基金等等,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无论采取何种进入方式,都要确保各类投资主体之间的契约自由和公开、平等竞争,并且形成利益和风险相对应的投资风险责任机制。

第三,加大财税政策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预算内资金(包括必要的国债发行)应当继续支持民间投资,以参股或补偿形式投入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项目;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公益性事业,要通过收费补偿机制或财政补贴,吸引民间投资进入;技改贴息应当对非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清理不公平税负,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政策。对国家鼓励类产业的民间投资项目,在投资的税收抵扣和减免、成本摊提等方面应实行与国有投资和外商投资相同的优惠。对个体和私营企业要避免重复征收所得税。对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应当给予必要的减免税支持。同时,严格治理“三乱”,解除民营企业的不合理负担。

第四,大力发展适应民间投资需要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加快金融业对内开放步伐,积极发展非国有的地方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普遍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可考虑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其提供政府优惠贷款和贴息贷款。国有商业银行要切实发挥好其内部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职能,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通过适当下放贷款权限,增加资金支持,扩大利率浮动范围等,鼓励中小金融机构扩大融资活动。在直接融资方面,应当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发行债券、股票并上市流通,适时建立二板股票市场,疏通民间资本的进入和退出通道。

第五,建立投资服务体系,帮助民间投资者提高管理和决策水平。各地政府应当把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落实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可考虑成立相应的投资服务机构(尤其应当鼓励自律性行业组织发挥投资服务职能),向民间投资者发布行业投资信息、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等。同时,在规范和整顿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能,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法律、财会、市场信息、企业诊断和投资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投资影响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通知,进一步明白中心部委和处所政府在鼓舞鼓励和指导民间投资健康成长方面的分工和使命。这将给市场带来若何的影响?华创证券对此发布的最新研究陈述称,其实2009年的危机应对政策在往年12月份就已进进确定性转折点,各项政策根基环绕结构调整进行。从今朝发布的政策看,政策按捺的首要对象集中在3个方面,即所谓的产能过剩和环保题目问题严重的行业,以及非理性投资。其中,产能过剩行业方面,明白列为过剩行业的包罗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大型锻件、化肥中的氮肥和磷肥。

与此同时,政策鼓舞鼓励行业也已清晰可见。除了往年的十大财富振兴规划外,政府还出台了大量的鼓舞鼓励政策,促进经济向内需标的目标改变以及促进财富进级。民间投资新政则更进一步细化了政策鼓舞鼓励行业:公共事业、医疗处事、体裁旅游事业、金融处事业、商贸通顺等。从进入壁垒看,垄断行业中多为成本密集型行业,对民间成本的要求较高。因此公用事业、传媒、医疗等受益最为明显,已经进入这些行业的民营公司受益更为明显。站在结构调整的角度看,经济结构转型将真正使得中国复杂的内部需求获得释放,从而发生伟大的公司。

从美国历史看,上世纪80年月起头的转型培育了一多量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其中微软增添的极限在100倍摆布、沃尔玛为60倍、辉瑞为35倍,2004年上市的谷歌今朝的记实为7倍摆布。作为上一轮中国成功的科技类公司,百度自2005年以来的数据,最高达到了12倍,自2004年以来的股价更是上涨了4.5倍。所以可以考虑关注:桑德情况(000826)、宝新能源(000690)、凯迪电力(000939)、爱尔眼科(300015)、通策医疗(600763)、金陵药业(000919)、奥飞动漫(002292)、华谊兄弟(300027)、出书传媒(601999)、博瑞传布(600880)、时代出书(600551)、新华传媒(600825)、汉王科技(002362)、省广股份(002400)、蓝色光标(300058)。

创业投资

概念

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是以权益资本(equity capital)的方式存在的一种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形式,其投资运作方式是投资公司(investor)投资于创业企业(venture companies)或高成长型企业(growth orientated enterprises),占有被投资公司(investee)的股份,并在恰当的时候增值套现(cash out)。

创业投资公司只投资于还没有公开上市的企业,他们的兴趣不在于拥有和经营创业企业,其兴趣在于最后退出并实现投资收益。由于创业投资的资本叫公共股票市场投资资本流通性要低很多,所以其追求的回报率也相对高一些。大部分创业投资公司为了减少风险,不谋求在企业的控股地位,只有在投资公司谋求控制被投资公司的经营方向时才会刻意追求成为最大股东;投资公司管理人员一般也不参与被投资企业的日常管理,主要依赖于在投资前用一套详细的项目可行性审查程序,评估投资的成功的可能性。分红不是创业投资家经营运作追求的目标,创业投资公司的唯一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被投资企业的快速发展,来带动它的投资增值,并在恰当的时候套现退出。退出的方式可以是公开上市(IPO)、出售股权给第三方(trade sale)、创业企业家回购(buy back)、或清盘结算(liquidation)。

钢铁业分析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今天发布上半年行业运行情况显示,我国钢铁行业已经处于亏损边缘。上半年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仅为23.85亿元,同比大幅减少545.49亿元,减幅95.81%;亏损企业亏损额142.48亿元,亏损面达到33.75%。如果扣除投资收益,钢铁主业实际处于亏损状态。

国内钢材市场疲弱,钢材价格一直处于低位。从去年四季度钢材价格大幅下跌以来,钢价一直呈低位波动运行态势。下游行业增速明显放缓,钢材需求疲软,是上半年钢铁行业亏损的重要原因。

过度投资

一、过度投资的定义与动机  

企业进行投资应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法则是投资项目的净现值NPV>0的项目。只有当投资项目NPV>0的项目,才能增加公司的价值。然而,许多公司却将资金投资到那些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上、Jensen和 Meckling (1976)的研究结果证明,公司努力运作的成果由公司股东拥有,但是成本却由公司的经营者来承担,这样以来就必然会造成经营者的决策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残酷局面。1986年,Jensen《自由现金流量的代理成本、公司财务与收购》一文中,假设股东和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引入了投资过度问题,并将其作为自由现金流量理论的基础论据。1989年,Lang和Lizenberger提出了众所周知的“过度投资假说”,这一理论是基于股利政策,研究并检验了自由现金流量假说的存在的可能性。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容易成为“过度投资”公司,即会接受一些NPV<0的投资机会,表现为其托宾Q<1。  

过度投资是指企业将资金投资于净现值(即NPV)为负的投资项目,从而将有损公司价值,也是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投资决策行为。  

有关过度投资的动机研究方面Jensen (1986)研究结果证明经理们会为了牟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就是会利用一些手段来对公司进行规模扩张,而他们进行公司规模扩张的大部分手段则是利用自由现金进行项目投资,有的经理们一心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甚至会将自由现金投资于NPV<0的项目,从而造成公司的直接损失。Jensen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指出,在信息不对称且拥有自由现金流量的情况下,经理人不是基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将自由现金流量支付给股东,而于将其投资于能增加经理人私利但损害股东财富的项目上,造成过度投资。  

二、我国企业是否存在过度投资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2004)指出,投资效率的下降,尤其是投资收益低于投资成本,表明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投资。  

唐雪松、周晓苏和马如静(2007)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2000—200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同时也证明了现金股利和举借债务是过度投资行为的有效制约机制。  

李增福、唐春阳对沪深838家上市公司的研究表明,1998—2002年的5年间,沪深全部上市公司资本性投资的年平均增幅为18.743%,而同期上市公司的EVA则表明,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5年来不仅没有为股东创造任何价值,反而在毁灭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存在过度投资行为。那么,过度投资行为与公司财务指标有什么关联性呢?以及如何选择财务指标来抑制企业的这种过度投资行为呢?  

三、传统财务指标与过度投资之间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数企业开始意识到,就算是合理的效益最大化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是因为效益最大化里面主要指标的数据来源都是基于企业财务报表,而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又仅仅是发生成本,而没有考虑到股东投资的机会成本。这样容易造成公司管理层的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具体体现在片面追求企业规模和利润从而导致企业过度投资和过度生产的一种不良现象。  

定向增发

定向增发已成为当前市场最主要的融资手段。无论是在机构投资者的策略报告中,还是散户口耳相传的最为热门的“消息”中,“定向增发”都是频频出现的字眼。

一旦某只个股出现与定向增发相关的风吹草动,其股价往往会一飞冲天。曾经创造了连续42个涨停神话的*ST金泰,其辉煌正是从一纸公司拟定向增发的公告开始。当然,*ST金泰并不是惟一的神话缔造者。仅从近期来看,公用科技、中国远洋、上电股份等多只个股,均曾受益于定向增发概念而持续涨停。

必须承认的是,定向增发概念股光环加身有其合理性。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首先,定向增发极有可能给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向特定对象增发股份来收购其所持有的资产,而该特定对象多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其他关联方。这不仅能有效解决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问题,而且通过引入优质资产能够改善公司的基本面。同时,集团公司整体上市还能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东方电机、上海汽车、天津港、葛洲坝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

其次,定向增发有利于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部分上市公司主要以与公司业务相关或互补且持有期比较长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特定对象增发股份,这不仅为公司带来了丰富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获得其战略合作者所带来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以及广阔的市场渠道。

不过,专家提醒,尽管定向增发往往意味着公司美丽的远景,但普通投资者参与这一题材时仍需有足够的理性。

首先关注一组统计数据,有媒体此前通过阶段比较发现,定向增发概念股的股价大幅上涨时期主要集中于定向增发从预案出台至获准日之前,平均涨幅可达98.8%;而股价上涨幅度最大阶段则又集中于股东大会公告日至获准日阶段,平均涨幅为38.1%。有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许多公司拟定向增发的消息传出后,其股价可观的涨幅正是许多中小投资者迅速盲目跟进的主要诱因,而风险也就在此时埋下了伏笔。既然是定向增发概念股,就存在概念不能实现的风险。一旦方案被否,敏感的股价往往会迅速掉头,那么,那些高位被套的投资者能否经受漫长的等待呢?事实上,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管理层监管力度的加大,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方案遭遇“红灯”的现象已不在少数。对此,投资者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即使上市公司的增发方案顺利获得通过,投资者仍需甄别自己所投资的那层“光环”是真实的存在还是虚假的泡沫。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通过增发收购资产的同时,其总股本也在加大, 只有所引进的资产的盈利能力大于股本扩张能力,公司的业绩在完成增发后才会出现大幅增长。目前来看,中孚实业、金融街、青岛海尔等通过增发提升了业绩的成功例子固然不少,但也不乏上市公司在通过定向增发实施资产重组时,将有问题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来“忽悠”投资者的可能。日前,监管层也就这种现象对投资者作出了提醒。此外,由于行业性质不同,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所融进的资金,主要投向于基础建设项目。由于存在建设周期问题,收益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体现,且股本的扩大,同时也摊薄了上市公司的收益。对于这样的例子,投资者在选择前不仅要学会分析公司的基本面,更要根据自己的投资期限、目的等,进行综合考量。

保险投资

保险投资指保险企业在组织经济补偿过程中,将积聚的各种保险资金加以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保险投资原则是保险投资的依据。早在186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利(A.A.Bailey)就提出了寿险业投资的五大原则,即:安全性;最高的实际收益率;部分资金投资于能迅速变现的证券;另一部分资金可投资于不能迅速变现的证券;投资应有利于寿险事业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以及保险业竞争的加剧,保险投资面临的风险性、收益性也同时提高,投资方式的选择范围更加广阔。1948年英国精算师佩格勒(J.B.Pegler)修正贝利的观点,提出寿险投资的五大原则:获得最高预期收益;投资应尽量分散;投资结构多样化;投资应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

理论界一般认为保险投资有三大原则: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

1、安全性原则

保险企业可运用的资金,除资本金外,主要是各种保险准备金,它们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项目,是保险信用的承担者。因此,保险投资应以安全为第一条件。安全性,意味着资金能如期收回,利润或利息能如数收回。为保证资金运用的安全,必须选择安全性较高的项目。为减少风险,要分散投资。

2、收益性原则

保险投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使投资收入成为保险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强赔付能力,降低费率和扩大业务。但在投资中,收益与风险是同增的,收益率高,风险也大,这就要求保险投资,把风险限制在一定程度内,实现收益最大化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加上公司年复利分红。[1]

3、流动性原则

保险资金用于赔偿给付,受偶然规律支配。因此,要求保险投资在不损失价值的前提下,能把资产立即变为现金,支付赔款或给付保险金。保险投资要设计多种方式,寻求多种渠道,按适当比例投资,从量的方面加以限制。要按不同险种特点,选择方向。如人寿保险一般是长期合同,保险金额给付也较固定,流动性要求可低一些。国外人寿保险资金投资的相当部分是长期的不动产抵押贷款。财产险和责任险,一般是短期的,理赔迅速,赔付率变动大,应特别强调流动性原则。国外财产和责任保险资金投资的相当部分是商业票据、短期债券等。

在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

渠道特点

投资渠道期货投资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储蓄存款国债投资外汇投资白银投资P2P(有利网为例)投资对象商品股票房产存款国债外汇贵金属小贷公司推荐借款人投入资金成交额的10%成交额的100%庞大(住房)较小(商业地产)100%成交额的100%高杠杆比8%50元起投资周期T+0T+1长期(住房)中短期(商业地产)1-8年国债期限反复进出T+0T+0投资费用少较少5%较高较少一般一般少最少套现能力及时套现隔天套现不易期满后需贴现随时套现随时套现随时债权转卖(前提是有人受让该债权)获利机会涨跌皆可上涨获利上涨获利固定稳定风险较高涨跌皆可固定投资收益最高较高不确定最低较低较高最高较高投资风险较大较大期限短风险低小较小较大一般零风险风险控制灵活可控难控制可控无无灵活可控灵活可控预先可控投资机会最多较多一般固定固定较多最多最多

其他投资

投资理财包括很多种,类似期货投资、股票投资、外汇投资、黄金投资、保险投资“联通3G—沃店”投资等等都是一些常见的投资方式,但投资有风险,每一份投资有收获的同时,也意味着可能有巨大的损失,投资是一个较复杂的大学问,除了受市场影响外,投资所产生的后果也与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每一步操作都须谨慎操作。

其他相关

上周的市场的关注焦点仍集中在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僵局上。截至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停摆已经仅剩下三天不到,在此期间奥巴马连续和共和党领导人进行会谈,共和党人也提出了上调短期债务上限的方案,使得将僵局出现转机。受此鼓舞,美元周线以阳线收盘,但是并未出现明显的趋势反转。在债务上限协议正式达成之前,市场仍将受到在相关消息因素的影响,但此次的谈判明显没有影响到黄金市场,反而让空头赚的盆满钵满。

与此同时,全球财经首脑周六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准备援助新兴国家,因美联储和其他央行撤出超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本突然撤离,可能令新兴经济体陷入动荡。随着美国经济成长显现增强迹象,美联储称其可能在年底前开始缩减经济刺激计划,之后全球主要金融市场迅速遭遇一轮卖压。发展中国家感受到的痛苦最为强烈,因为之前涌入这些国家的大量低成本美元资金枯竭,导致其股市和货币急剧下滑,并推高当地利率。美联储真的缩减刺激举措时,影响"可能更大"。

政府停摆进入倒计时,美国经济身处险境。其实我们和当前主流市场的预测都是基于美国政府停摆的时间不足以对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构成影响。但是,随着停摆持续时间接近尾声,驴象两党各执己见,这种假设正变得越来越站不住脚。在10月17日这最后的期限也是两党之间谈判的终点,美国是否会出现债备违约,以后如何化解目前的僵局都成为关键。如果美国停摆持续时间足够长,李生预期市场也会计划下调明年的经济增速预估。

其实,近期市场围绕的美国政府停摆事件,最后的结果似乎都心知肚明,美国两党不可能出现债务危机。但不在10月17日(本周四)最后期限提高债务上限是“严重错误”,美国财政部只剩下约300亿美元和一些税收收放,不足以支付所有帐单,在谈判中共和党人提出了6周内“暂时”提高债务上限方案。尽管对此尚未达成两党共识,但毕竟共和党“让人见到了些许曙光”,最近的一系列会谈虽没有达成协议,但还是有帮助、有成效的。尽管美国债务违约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伤害”,但市场却紧信美国两党之间能“找到出路”。这都已经成为不说的秘密。

在黄金市场,决定入市之前,必须认清自己的风险和期望回报是否对等,以此来决定目标入市交易中的控制。投资者犯的最大的错误往往就是在市场面前不肯认输,不肯低头,固执己见。往往发现越聪明的人,越容易自以为是,但是请记住,不管是美国政府停摆,qe缩减,非农就业数据或欧盟国家经济或战争,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市场的一切信息,市场永远不会错,错的在于你自己,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有虚荣心,按市场给你的信号交易,知错、认错、改错这才是在市场博弈长存之道。任何金融产品的走势绝对不存在所谓的规律、也没有可以绝对保证获利的公式可循,否则岂不是人人成为百万富翁?相信市场走势有规律存在的心理是假定了历史会重演。真正的规律就是心态的平和。笔者一直在市场以教育或第一主角的思路来给很多朋友启示,很多投资者经过不断长期的阅读得到了一种心灵的升华,这也是笔者李生的真正目的,让交易者学习方法是下下策,因为每个人学历、阅历、经验、心态的不同,所总结出来的方法不可能造用每一个人,但个人格局的成长却是必经之路,为此李生都为各位感到高兴。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赚钱,但不是每个行业赚的都一样,在投资领域心态比资本更重要。

但在交易的过程中,风险的控制却往往比交易本身更重要。比如说两人掷硬币来决定胜败。若是人头你赢,若是字面我赢;那么每次赌注1块钱。如果你有100块钱,而我只有10块钱。虽然我的赌本很少,但是其实也不必太过担心。因为只有当我连输10次之后才会输光。而若把赌注提高到了5块钱,那么我的胜算就会降低很多。因为我只要输两次就会输光,而你却是需要连输20次之后才会输个精光。很明显,我的胜算是非常小的。这就好比一个一次只拿10%的仓位交易与一个一次拿50%的仓位交易的人一样。其实资本的多少不重要,重要你们的赌注是多大。一个的赌注是10%而另外一个的赌注则是50%。就按一般来说,你认为长时间的交锋下来谁的胜算更大一些呢?今天与大家分享这个话题只是想告诉大家,严格的控制自己的“赌注”。市场趋势只有一个,既然你决定了要做趋势,那么应当考虑到盘中的实际涨跌因素以及自己的止损区间来如同上面掷硬币的游戏一样决定自己的赌注。让自己能够在这个市场中继续“赌”下去的机会多一些,虽然交易与赌有质的区别,但控制“赌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