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土荆芥

土荆芥,别称杀虫芥、鸭脚草、臭草,为藜科藜属植物土荆芥,以全草入药。有祛风消肿,杀虫止痒之功用。用于驱钩虫、蛔虫和蛲虫,皮肤湿疹,脚癣,瘙痒,杀蛆虫。常用量3~6克,研末或制丸入药。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经验文章 概述

土荆芥,别名红泽蓝、天仙草、臭草、钩虫草、虱子草等,为藜科藜属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ambrosioidesL.,以全草入药。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挥发油有毒。其含量以果实最多,故毒性较强,叶次之,茎最弱。常服量10-30,土荆芥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用于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外用治皮肤湿疹,瘙痒,并杀蛆虫。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土荆芥

拉丁学名

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别称

臭草、杀虫芥、鸭脚草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石竹亚纲

石竹目

藜科

藜族

藜属

土荆芥

分布区域

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北部各省常有栽培

形态特征

土荆芥

土荆芥原植物土荆芥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揉之有强烈臭气;茎直立,多分枝,具条纹,近无毛。叶互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下部叶较大,长达15厘米,宽达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成短柄,边缘有不整齐的钝齿,上部叶渐小而近全缘,上面光滑无毛,下面有黄,色腺点,沿脉土稍被柔毛。

花夏季开放,绿色,两性或部分雌性,组成腋生、分枝或不分枝的穗状花序;花被裂片5,少有3,结果时常闭合;雄蕊5枚,突出,花药长约0.5毫米;子房球形,两端稍压扁,花柱不明显,柱头3或4裂,线形,伸出于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藏于花被内;种子肾形,直径约0.7毫米,黑色或暗红色,光亮。

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柱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茎梢留有线状披针形的苞片。茎梢或枝梢常见残留簇生果穗,触之即脱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棕黑色的细小果实1枚。全草有强烈异臭气,味微苦、辛。以茎嫩、带果穗、色黄绿者为佳。

生长环境

喜温暖干燥气候,在高温高湿地方,药材质量较差,挥发油含量较低。对土壤要求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宜选向阳干燥地区栽培。生于村旁、路边、旷野及河岸等地。

分布情况

分布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北部各省常有栽培。原产热带美洲,现广布于各热带地和温带地。2003年被列为我国首批入侵物种之一。

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土荆芥的带果穗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

采收和储藏: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摊放在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栽培技术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干燥气候,在高温高湿地方,药材质量较差,挥发油含量较低。对土壤要求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宜选向阳干燥地区栽培。

繁殖方法

土荆芥

土荆芥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3月中旬将地翻松耙平作畦,宽1~1.4m,每1hm2施堆肥或厩肥750~900kg作基肥。种子繁殖,春播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

直播:按行距30cm在畦上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插入沟内,薄覆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约经10~15d即可发芽。苗齐后间苗1-2次。每窝留苗1~2株,保持株行距0.5m。

育苗移栽:在苗床内按行距10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盖细土一层,灌水湿润。出苗后,待幼苗高至12~16cm时,即可移植,按株、行距各30-36cm开穴,每穴栽植1~2株,覆土镇压后,灌水。

田间管理

在幼苗生长期中宜勤除杂草,并须间苗1~2次。定植成活后宜松土除草2~3次。施追肥1~2次,以人粪尿或硫酸铵为宜。

主要价值

祛风消肿,杀虫止痒。用于驱钩虫、蛔虫和蛲虫,皮肤湿疹,脚癣,瘙痒,杀蛆虫。常用量3~6克,研末或制丸入药。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化学成份

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全草含挥发油(土荆芥油)0.4~1%,以果实中最多(1~4%),叶次之,茎最少。油中主成分为驱蛔素(Ascaridole,约6Q~70%)、对聚伞花素(p-Cymene,约25%),及其他帖类物质如土荆芥酮(Aritasone)、柠檬烯(Limonene)等。尚含饱和烃(C21一31,主为C29烃)、卅烷醇、菠菜?醇(a一Spinasterol)、三萜皂甙藜属皂甙B(ChenopodosideB,由刺囊酸(Echinocysticacid)、葡葡糖醛酸、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等。驱蛔素为萜

土荆芥

土荆芥烯的过氧化物,在常气压下加热或与酸处理易致爆炸,与水共煮,则逐渐分解,故于蒸馏时愈诀愈佳。叶除含挥发油外,还分出二种黄酮甙:山奈酚一7一鼠李糖甙和上荆芥甙(Ambroside)。全株含挥发性土荆芥油,油中主成分为驱蛔素(ascaridole)、α-蒎烯、I-松香芹酮、双松香芹酮(aritasone)及黄樟醚等,另含皂甙叶含黄酮化合物土荆芥甙(ambroside)、山柰酚-7-葡萄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叶和种子尚含草酸、枸橼酸及无机盐。又有报道,尚分得藜甙B(chenopodiosideB),其甙元为猬囊草酸(echinocysticacid),糖为葡萄糖醛酸、鼠李糖、木糖和阿拉伯糖。

药理作用

土荆芥油为一种杀肠虫药(主成分驱蛔素,其效较油强2倍),对蛔虫先兴奋,后麻痹,最后产生不可逆性强直;对钩虫也有效,但略差;对阿米巴痢疾亦有效,可用于慢性或带虫者;对绦虫之效颇差。

土荆芥油在肠内易被吸收,吸收后一部分经肺排出,使呼气中有特殊臭气。本药有剧烈刺激性。土荆芥油对鸟型结核杆菌在体内有很轻度的抑制作用;对真菌(如发癣菌)则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弱于麝香草酚而强于水杨酸)。土荆芥油中所含驱蛔素对蛔虫有先兴奋后麻痹的驱虫效果,对钩虫亦有驱除作用。

功效介绍

【别名】红泽兰、天仙草、臭草(《福建民间草药》),钩虫草(《广西药植图志

土荆芥

土荆芥》),火油根(《南宁市药物志》),香藜草、臭蒿(《广西中药志》),杀虫芥,藜荆芥、臭藜藿(《广东中药》,虎骨香、虱子草(《湖南药物志》),狗咬癀、鹅脚草(《福建中草药》)。

【采集】8月下旬至9月下旬采收全草,摊放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药材】干燥带有果穗的茎枝。茎下部圆柱形,粗壮,光滑;上部方形有纵沟,具毛茸。下部叶大多脱落,仅留有茎梢线状披针形的苞片;果穗成束,簇生于枝腋及茎梢,触之即落,淡绿色或黄绿色;剥除宿萼,内有1棕黑色的果实。有强烈的特殊香气,味辣而微苦。产于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

【炮制】除去杂质及根,切细。

【性味】辛,温,有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②《江西中药》:辛凉,有小毒。

③《广西药植图志》:味苦辛烈,性温,有毒。

【功用主治-土荆芥的功效】祛风,杀虫,通经,止痛。

治皮肤风湿痹痛,钩虫,蛔虫,痛经,经闭,皮肤湿疹,蛇虫咬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

②《岭南采药录》:能除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肤疥癞。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可驱肠中寄生虫。外用治蛇虫咬伤。

④《江西中药》: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月经闭止,痛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鲜者5~8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药材选方

土荆芥

土荆芥①治钩虫、蛔虫、蛲虫:土荆芥叶、茎、子阴干研末,酌加糖和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次用开水送下一钱,早晚各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钩虫、蛔虫、绦虫病:土荆芥全草一至二钱,水煎服。

③治头虱:土荆芥捣烂加茶油敷。

④治脱肛、子宫脱垂:土荆芥鲜草五钱。水煎,日服二次。(②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⑤治关节风湿痛:土荆芥鲜根五钱。水炖服。

⑥治湿疹:土荆芥鲜全草适量。水煎,洗患处。

⑦治创伤出血:土荆芥干叶。研束,敷患处。

⑧治毒蛇咬伤:土荆芥鲜叶。捣烂,敷患处。(⑤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用法

一丸剂系取土荆芥的子,叶及茎(亦有只用叶与子,或只用茎的)晒干研粉,和入少量淀粉或面粉,水泛为丸。一般采用1日疗法,早晚饭前各服5钱。亦有采用2日或3日疗法的,每日服2~3次,每次2~4钱。

二土荆芥油系按土法用蒸酒木甑蒸馏而成。每lOO斤土荆芥可提取土荆芥油200~250毫升。用量成人2毫升,60岁以上者酌减;1~3岁小儿0.2~O.5毫升,4~7岁0.6~0.8毫升,8~12岁0.9~1.2毫升,13~16岁1.3~1.6毫升。服土荆芥油的部分病例有较轻微的副作用,如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又谓用土荆芥粉2~6分早晨空腹服,连服2天,治疗蛔虫病亦有效果。

治疗钩虫病

采用丸剂及土法提取的土荆芥油内服。根据治疗后大便虫卵复查结果,丸剂的治愈率自45~82%不等,土荆芥油为72.6~83.3%。

不良反应

主要成分为土荆芥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驱蛔素、对聚伞花素及其他萜类物质。驱蛔素为萜烯的过氧化物,在常压下加热或与酸处理易致爆炸,与水共煮,则逐渐分解。超量内服中毒后,可刺激消化道粘膜,对呼吸系统先兴奋后麻痹,严重时对肾脏有损害,并毒害视神经和听神经,同时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及心肌。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腹痛、视力障碍、感觉异常、幻觉、黄疸、腰痛、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严重时谵妄、惊厥、瘫痪、血压下降、昏迷、呼吸中枢麻痹而死。如能恢复,可能遗留永久性的听力、视力障碍以及轻度瘫痪、多发性神经炎。

治疗与解救

(1)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之后服用通用解毒剂或药用炭。再服用硫酸钠20g导泻。

(2)静脉滴注5%葡萄糖生理盐水。

(3)对症治疗:

1)肌肉痉挛时,可肌注硫酸阿托品。

2)呼吸抑制时,可给呼吸中枢兴奋剂,必要时给氧。

3)如有抽搐、惊厥时,可给予巴比妥类,或给硝基安定、水合氯醛。

4)视力和听力障碍时,口服维生素B1、B6,肌内注射胎盘组织液。

5)肝大、肝昏迷时,静脉给予谷氨酸钠、肌内或穴位注射维生素B1z,口服强的松。

(4)中药治疗:

1)天名精60g,大黄18g(后下),玄明粉12g(冲服),煎汤即服,以促进毒物排出。

2)甘草9g,煎汤服。

注意事项

虚弱、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小儿较成人敏感。有肾、心及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福建民间草药》:凡患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及孕妇等忌服。

(1)土荆芥油有剧烈刺激性。大剂量时引起恶心、呕吐,吸收后能麻痹肠肌而引起便秘,还能引起耳鸣和时觉障碍。中毒剂量则产生昏迷、呼吸迟缓,偶发惊厥。对肝肾也有毒性。虽可用于蛔虫病、钩虫病和钩蛔混合感染。但毒性较大,用时必须严格掌握剂量。成人常用量为0.8~1.2毫升,不可超过极量(1.5毫升);儿童每岁0.05毫升。服药时不宜空腹,亦不宜先用泻药,因能增加吸收。

内服:煎汤,3~9g,鲜品15~24g,或入九、散;或提取土荆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l,极量1.5ml,儿童每岁0.05ml。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止痛,宜煎水洗,小儿麻痘脱靥后洗之,胜过蚬水。

土荆芥

土荆芥

2.《岭南采药录》:能除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煎水洗皮肤疥癞。

3.《贵州民间方药集》:可驱肠中寄生虫。外用治蛇虫咬伤。

4.《江西中药》: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月经闭止,痛经。

综合治理策略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春季出苗,花果期6~10月份。种子繁殖。生于村旁、旷野、田边、路旁和沟岸等处,为路埂常见杂草。

农田杂草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防治、 化学防治、机械防治、替代控制和生态防治等方法。

(一)人工防治

1.控制杂草种子入田人工防除首先是 尽量勿使杂草种子或繁殖器官进入作物田, 清除地边、路旁的杂草,严格杂草检疫制度, 精选播种材料,特别注意国内没有或尚末 广为传播的杂草必须严格禁止输入或严加控制, 防止扩散,以减少田间杂草来源。 用杂草沤制农家肥时,应将农家含有杂草种子 的肥料经过用薄膜覆盖,高温堆沤2-4周, 腐熟成有机肥料,杀死其发芽力后再用。

2.人工除草结合农事活动, 如在杂草萌发后或生长时期直接进行人工拔除或铲除, 或结合中耕施肥等农耕措施剔除杂草。

(二)机械防治

结合农事活动, 利用农机具或大天型农业机械进行各种耕翻、耙、 中耕松土等措施进行播种前、 出苗前及各生育期等到不同时期除草, 直接杀死、刈割或铲除杂草,

(三)化学防除

主要特点是高效、省工, 免去繁重的田间除草劳动。 国内外已有300多种化学除草剂,并加工不同剂型的制剂, 可用于几乎所有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地的除草。

(四)替代控制

利用覆盖、遮光等原理, 用塑料薄膜覆盖或播种其它作物(或草种) 等方法进行除草。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