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蛇体形较大的无毒蛇,体全长可达2.5m以上,性味归经为甘、平,无毒。归肝经。有祛风,活络,定惊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身体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黄色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栖息于海拔16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村落中发现。行动迅速,反应敏捷。性温顺,不咬人。以蛙类、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
乌蛇体形较大的无毒蛇,体全长可达2.5m以上,性味归经为甘、平,无毒。归肝经。有祛风,活络,定惊的功效。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身体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黄色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栖息于海拔16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村落中发现。行动迅速,反应敏捷。性温顺,不咬人。以蛙类、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
中文学名
乌蛇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亚纲
双孔亚纲 Diapsid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科
游蛇科 Colubridae
属
乌梢蛇属 Zaocys
种
乌梢蛇 Z. dhumnades
「释名」乌梢蛇(《纲目》)、黑花蛇(《纲目
「集解」 志曰∶乌蛇生商洛山。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东有黑梢蛇,能缠物至 死,亦此类也。
在芦丛中吸 至枯死眼不陷如活者,称之重七钱至一两者为上,十两至一镒者为中,粗大者力弥减也。作 伪者用他蛇熏黑,亦能乱真,但眼不光耳。
宗 曰∶乌蛇脊高,世称剑脊乌梢。尾细长,能穿小铜钱一百文者佳。有身长丈余者。
其性畏鼠野狼。蛇类中惟此入药最多。
曰∶凡一切蛇,须辨雌雄、州土。蕲州乌蛇,头上有逆毛二寸一路,可长半分以来, 头尾相对,使之入药如神。只重一两以下,彼处得此多留进供。蛇腹下有白带子一条,长一 寸者,雄也,宜入药用。采得,去头及皮鳞、带子,锉断,苦酒浸一宿,漉出,柳木炭火炙 干,再以酥炙。于屋下巳地上掘坑,埋一夜,再炙干用。或以酒煮干用亦可。
时珍曰∶乌蛇有二种∶一种剑脊细尾者为上。一种长大无剑脊而尾稍粗者,名风梢蛇, 亦可治风,而力不及。
肉
「气味」 甘,平,无毒。
《药性论》曰∶有小毒。
「主治」 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瘙瘾疹,疥癣(《开 脱落, 疥等疮(甄权)。
「附方」 旧二,新五。
大风∶《朝野佥载》云∶商州有人患大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屋。有乌蛇堕酒罂 病患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有蛇骨,始知其由。《治例》∶治大风。用乌蛇三条蒸熟,取 焙研末,蒸饼丸米粒大,以喂乌鸡。待尽杀鸡烹熟,取肉焙研末,酒服一钱。或蒸饼丸服。
不过三、五鸡即愈。《秘韫》∶用大乌蛇一条,打死盛之。待烂,以水二碗浸七日,去皮骨, 入糙米一升,浸一日晒干。用白鸡一只,饿一日,以米饲之。待毛羽脱去,杀鸡煮熟食,以 酒下 壳 (麸炒)、羌活、牛膝、天麻各三两,熟地黄四两,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风、桂心各二 两,锉片。以绢袋盛,于无灰酒二斗中浸之,密封七日。每日三度,温服一小盏。忌鸡、鹅、 鱼肉、发物。(《圣惠》)
面疮 ∶乌蛇肉二两,烧灰,腊猪脂调敷。(《圣惠》)
婴儿撮口不能乳者∶乌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麝香一分,为末。每用半分,荆 芥煎汤调灌之。(《圣惠》)破伤中风∶项强身直,定命散主之。用白花蛇、乌蛇(并取项后 二寸,酒洗润取肉)、蜈蚣一条(全者,并酒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
膏
「主治」 耳聋。绵裹豆许塞之,神效(时珍。出《普济方》)。
胆
「主治」 大风疠疾,木舌胀塞(时珍)。
「附方」 新二。
大风龙胆膏∶治大风疾神效。用冬瓜一个,截去五寸长,去瓤,掘地坑深三尺,令净, 安瓜于内。以乌蛇胆一个,消梨一个,置于瓜上,以土隔盖之。至三七日,看一度,瓜未甚 坏。候七七日,三物俱化为水,在瓜皮内 小可风疾,每服一匙头。(王氏《博济方 敷舌上,有涎吐去。(《圣济总录》)
皮
「主治」 风毒瓦斯,眼生翳,唇紧唇疮(
「附方」 新一。
小儿紧唇,脾热唇疮∶并用乌蛇皮烧灰,酥和敷之。(《圣惠》)
卵
「主治」 大风癞疾 (时珍曰∶《圣济总录》治癞风,用乌蛇卵和诸药为丸服,云与蛇 肉同功)。
又叫乌梢蛇、黑花蛇。背部有三条棱线,色黑如漆。性情温和,不乱咬物。还有一种能缠物至死,也是这一类。
性味
味甘,性平,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顽痹诸风、皮肤不仁、风瘾瘙痒、疥癣、皮肤生癞、眉毛胡须脱落。功效与白花相同,而性善无毒。
功效主治
主治耳聋,用绵花裹豆粒大的膏塞进耳朵,有神效。
功效主治
主治大风疠疾、木舌胀塞。
功效主治
主治风毒气、胆生翳、唇紧唇疮。
功效主治
主治大风癞疾。
中 文 名 乌梢蛇
俗名别名 乌蛇、乌风蛇
集解:[时针曰]乌蛇有二种:一种剑脊细尾者为上;一种长大无剑脊而尾稍粗者,名风梢蛇,亦可治风,而力不及。
地理分布:在中国分布较广,国外未见报道;在云南仅在滇东北
繁殖方式:卵生。7-8月间产卵,每产7-14枚。
习性:栖息于海拔1600m以下,生活在丘陵地带,狭食性蛇类,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常在农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村落中发现。行动迅速,反应敏捷。性温顺,不咬人。
现状:由于栖息地破坏及人类大量捕杀,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应予保护。
体形特征:体形较大的无毒蛇,体全长可达2.5m以上。身体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黄色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
(《药性论》)
异名:剑脊乌梢(《本草衍义》),黑花蛇(《纲目》),乌峰蛇(陈义《动物学》),青蛇(《现代实用中药》),乌风蛇、黄风蛇(《生物学通报》⑵:5,1958),青大将(《浙江中药手册》),剑脊蛇(《中药志》),黑乌梢、三棱子(《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乌梢蛇(《纲目》) ,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扁圆;头部和颈部分界不明显。吻鳞从背面可以看到。鼻间鳞宽大于长,其与吻鳞的缝合线远较与鼻鳞的缝合线为短。前额鳞大,两鳞间的缝合线
乌梢蛇多栖息在平原、低山区或丘陵,于田野、农舍中也能经常见到,春末至初秋
乌梢蛇在中国已知有三种,分别是乌梢蛇、黑网乌梢蛇、黑线乌梢蛇。在民间
在每年的春末夏初,乌梢蛇出蛰活动后,不是急于摄食,而是继续消耗体内尚存的脂肪和营养,忙于寻偶交配时乌梢蛇次季的首要任务。乌梢蛇对场地湿度及其环境的变化比其他蛇类更敏感,表现出强烈的喜暖厌寒、喜静厌乱等特点,养殖时应最大限度的予以满足。每年出蛰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其活动逐日活跃,当平均气温在25~32℃时活动最频繁。尤其是在适宜气温的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达到65%~75%时,发现该蛇在露天场所的活动时间较长。随着气温的逐日下降,其活动也会明显减少。当气温低于15℃时,即进入不愿活动的状态。一般说来,每年的7~9月为乌梢蛇的活动高峰期,约10月下旬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期仅6个多月。全年气温普遍偏低的地方,该蛇的活动期还短于此数,如黑龙江省。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乌梢蛇主要以蛙类为主,小杂鱼、泥鳅、
乌梢蛇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江苏、湖北、湖南、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省(区)。乌梢蛇的种群量,分布的省(区)也较多,在上面介绍的省(区)均有分布;黑网乌梢蛇仅在云南省有分布;黑线乌梢蛇则分布于中国的西南部,如贵州、云南等省的贮量最多。同一产地的乌梢蛇,有时体色差异也较大,这主要与栖息环境有关。
在该蛇的活动期,即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10月中﹑下旬,养蛇场(户)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不同季节饲料来源的实际情况,即本着因地制宜﹑就近取材,以最大的可能满足其营养所需;又要考虑到降低饲料成本的原则,尽量结合该蛇的食欲状况,合理选择,搭配饲料。每次的投喂量应依
乌梢蛇有攀爬上树的特点,如蛇场内栽有较大树木,应定期修剪树杈,慎防树枝伸到围墙外,形成蛇外逃的自然天梯。饲养人员养成随时查看围墙﹑出水口等出有无破损或缝隙的习惯。因该蛇头颈细长,凡头颈能够钻出的地方,身体经不断扭曲﹑收缩后也会随之逃走,所以一经发现后,要立即修整或处理,避免再次发生逃蛇事件。此外,还要加强安全措施检查,注意防止天敌入场食蛇。该蛇的天敌有黄鼠狼﹑刺猬﹑大型老鼠和猫头鹰等。蛇场内不可盲目设置电子捕鼠器(电猫),慎防在灭及天敌的情况下伤害到场内的蛇。饲养人员最好养成每天观察并记录该蛇出窝
【采集】4~11月间捕捉。捕得后,将蛇摔死,剖腹除去内脏;盘成圆形,用柴火熏干,熏时频频翻动,至表面略呈黑色为度,再晒干或炕干。
【药材】干燥品多卷成圆盘状,盘径约16厘米。头扁圆形,略似龟头,盘于中央,口内有多数刺状小牙。尾部渐细,尾端插入外缘的腹腔内,脊部高耸呈屋脊状,俗称剑脊。通体乌黑色,表面可见菱形细鳞,腹部剖开,边缘内卷,内表面黄白色或熏成灰黑色;可见到排列整齐的肋骨。质坚韧,气腥,味淡。以身干、皮黑褐色、肉黄白色、脊背有棱、质坚实者为佳。
【炮制】炙乌蛇:将乌蛇砍去头,温水洗净,切段,用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乌蛇肉:乌蛇砍去头,用黄酒闷透后,取出,除去皮骨晒干。(每乌蛇100斤,用黄酒20~25斤)
【性味】甘咸,平。
①《药性沦》:"味甘,平,有小毒。"
②《开宝本草》:"无毒。"
③《玉楸药解》:"味咸,气平。"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二经。"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4钱;酒浸或焙干研末为丸、散。外用:烧灰调敷。
【宜忌】血虚生风者忌用。
《本经逢原》:"忌犯铁器。"
该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 枚,较小,眼后鳞2 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祛风湿,通经络。治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骨、关节结核,风疹疥癣,麻风,破伤风,小儿麻痹症。
①《药性论》:"治热毒风,皮肤生疮,眉须脱落,瘑痒疥等。"
②《开宝本草)):"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
③《纲目》:"功与白花蛇同而性善无毒。"
④《医林纂要》:"滋阴明目。"
其他备注
乌梢蛇干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顽固性疾病的首选天然药材;乌梢蛇肉治病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主治"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骚湿疹、疥
①治风痹,手足缓弱,不能伸举:乌蛇150克(酒浸,炙微黄,去皮骨),天南星50克(炮裂),干蝎50克(微炒),白附子一两(炮裂),羌活50克,白僵蚕50克(微炒),麻黄100克(去根节),防风1.5克(去芦头),桂心50克。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热豆淋酒下十丸。(《圣惠方》乌蛇丸)
②治身体顽麻风:乌蛇10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防风50克(去芦头)。细辛50克,白花蛇100克(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天麻50克,独活50克,肉桂50克(去皱皮),枳壳50克(麸炒微黄去瓤),苦参50克(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温酒下廿丸。(《圣惠方》乌蛇丸)
③治骨、关节结核:乌梢蛇,去头、皮、内脏,焙干研粉,过120目筛,装入00号胶囊备用。第一周早晚各服二个胶囊;第二周早中晚各服二个;第三周早晚各服三个,中午二个;第四周早中晚各服三个;第五周早中晚各服四个。(《全展选编·外科》)
④治干疥瘙痒久不差:黄芪100克(锉),乌蛇四两(酒浸,去皮骨,炙令黄),川乌头150克(炮裂去皮脐),附子100克(炮裂去皮脐),茵芋100克,石南50克,秦艽100克(去苗)。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以荆芥汤下,以差为度。(黄芪丸)
⑤治一切干湿癣:乌蛇(酒浸,去皮骨,炙)50克,干荷叶25克,枳壳(去瓤,麸炒)1.5克。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5克,空心蜜酒调下,日、晚再服。(三味乌蛇散)
⑥治破伤风,项颈紧硬,身体强直:乌蛇(项后取)、白花蛇各二寸(项后取,先酒浸,去骨,并酒炙),蜈蚣一条(全者)。上三味,为细散。每服5~15克,煎酒小沸调服。(定命散。④方以下出《圣济总录》)
⑦治婴儿撮口,不能乳者:乌梢蛇(酒浸,去皮骨,炙)25克,麝香0.5克。为末,每用半分,荆芥煎汤调灌之。
⑧治紫白癜风:乌蛇肉(酒炙)300克,枳壳(麸炒)、牛膝、天麻各100克,熟地黄200克,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风、桂心各100克。锉片,以绢袋盛,于无灰酒二斗中浸之,密封七日。每温服一小盏。忌鸡、鹅、鱼、肉、发物。
⑨治面上疮及酐:乌蛇100克,烧灰,细研如粉,以腊月猪脂调涂之。(⑦方以下出《圣惠方》)
1.乌蛇酒:乌梢蛇适量,白酒适量,以能淹过蛇体为度,浸泡10~15日。每日服10ml,一日2次。
据《朝野佥》载:"商州有人患大麻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屋,有乌蛇堕酒器中,病人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有蛇骨,始知其由。"今以乌蛇制成蛇酒服,防治麻风病,取其祛风湿,通经络,解毒;酒还可起到行血脉、行药势的作用。本方也可用来治疗风湿痹痛。
2.三蛇酒:乌梢蛇、眼镜蛇、蝮蛇各等分。白酒适量,浸泡10~15日。每次服25~50ml,每日2次。
眼镜蛇、蝮蛇均为有毒蛇,祛风湿、通经络作用较强,乌梢蛇与二者同用,其效尤佳。用于风湿痹痛或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
3.乌蛇汤:乌梢蛇1条,切片煮汤。加猪脂、盐、姜少许调味,饮汤吃肉。
乌梢蛇有祛风除湿和解毒作用,对于荨麻疹、湿疹脓疮也有一定预防或治疗效果。本方和以煮作汤羹,尤宜于食用。
4.定命散:乌梢蛇、白花蛇各60g,蜈蚣2条。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0g,温酒调服。
源于《圣济总录》。白花蛇和蜈蚣均有较强的祛风定惊、攻毒的作用,乌梢蛇与二者同用可协同奏效。温酒调服,可增强辛散祛风的力量。用于破伤风,风毒内浸,项强直,身体强直。
⒈风湿顽痹,中风半身不遂。该品性走窜,能搜风邪,透关节,通经络,常用于风湿痹证及中风半身不遂,尤宜于风湿顽痹,日久不愈者。常配全蝎、天南星、防风等,治风痹,手足缓弱,麻木拘挛,不能伸举,如乌蛇丸(《圣惠方》);或制酒饮,以治顽痹瘫缓,挛急疼痛,如乌蛇酒(《本草纲目》)。治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宜配通络、活血之品。
⒉小儿惊风,破伤风。该品能入肝袪风以定惊搐,治小儿急慢惊风,可与麝香、皂荚等同用,如乌蛇散(《卫生家宝》);治破伤风之抽搐痉挛,多与蕲蛇、蜈蚣配伍,如定命散(《圣济总录》)。
⒊麻风,疥癣。该品善行袪风而能止痒,配白附子、大风子、白芷等,以治麻风,如乌蛇丸(《秘传大麻风方》);配枳壳、荷叶,可治干湿癣证,如三味乌蛇散(《圣济总录》)。此外,该品又可治瘰疬、恶疮。
⒋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性皆走窜,均能袪风,通络,止痉,凡内外风毒壅滞之证皆宜,尤以善治病久邪深者为其特点。
蕲蛇是保护动物,乌蛇不是,所以临床多用乌蛇加量代替蕲蛇,性味功效应用都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蛇叫金钱白花蛇,来源于银环蛇,区别在于其比较小,刚刚孵化就处死,缠成一圈两圈,药材直径只有2-3cm,其实此种金钱白花蛇没什么药效,不知何种原因被传成其药效比蕲蛇还强,特此更正,因为蕲蛇的有效成分是在肉里,而金钱白花蛇只有蚯蚓那么大只有皮和骨头,药用部分都没长全,怎么可能有很强的作用,不要轻信谣言。所以按作用有强到弱的顺序是蕲蛇、乌蛇,金钱白花蛇的药效有待验证。
蕲蛇药用部分是无毒的,因其毒性在头部的毒腺里,作药用时是去头的,用的是肉。即使没有去头,头部毒腺已经干燥,干燥的毒液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作用。
该品含赖氨酸、亮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等17种氨基酸,并含果糖-1,6-二磷酸酶,原肌球蛋白等。
乌梢蛇水煎液和醇提取液有抗炎、镇静、镇痛作用。其血清有对抗五步蛇毒作用。
乌梢蛇治风寒湿所致关节、肌肉疼痛效果良好。另用乌梢蛇制成止敏片(每片重0.3g)治疗各型荨麻疹41例,慢性荨麻疹每次5~8片,其他类型荨麻疹每次5片,有效率80.5%;治疗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症、结节性痒疹及多形性红斑47例,基本治愈19例,显著进步21例(中医杂志,1980,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