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牙膏

牙膏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清洁用品,是和牙刷一起用于清洁牙齿表面的物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艺装备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类型的牙膏相继问世,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现在牙膏品种已由单一的清洁型牙膏,发展成为品种齐全、功能多样,上百个品牌的多功能型牙膏,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水平的需要。

经验文章 概述

含氟牙膏是指含有氟化物的牙膏。科学家发现,氟化物能有效预防龋齿,如今被添入牙膏预防龋齿的氟化物有氟化钠和氟化胺类。正常使用安全无害,不过在高氟饮水区不应该使用含氟牙膏。对于儿童,特别是6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吞咽反射比较差,要注意防止氟摄入过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含氟牙膏

外文名称

Fluoride toothpaste

作用

预防龋齿

性质

含有氟化物的牙膏

主要功能

龋病是牙体硬组织脱矿与再矿化动态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脱矿,就是牙齿中的矿物质溶解、流失;而再矿化,就是溶解的矿物盐重新在牙齿上沉积。氟化物可使再矿化作用大于脱矿作用,阻止龋病的发展。

含氟牙膏作用示意图

含氟牙膏作用示意图刷牙时,含氟牙膏中的氟释放出来,与膏体中的钙磷等矿物盐形成含氟矿化系统,一方面氟离子可以替换牙齿组织矿物盐中的羟基,形成含氟矿物盐,增强牙齿抗龋能力;一方面氟化物可以促进牙齿表面矿物质的沉积,使早期龋齿再矿化,修复牙釉质。由于牙齿在整个龋坏过程中都会发生脱矿,因此推荐多次、局部使用氟化物。而在牙膏中添加氟化物,可以很好的满足局部、多次使用的条件,是有效维持口腔内适宜氟浓度的首选。

全球市面上大多数牙膏都含氟化物,而且所有美国牙医学会认可的牙膏都含有氟化物。《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也认为使用含氟牙膏刷牙是安全、有效的防龋措施,提倡使用含氟牙膏预防龋病,特别适合于有患龋倾向的儿童和老年人使用。

安全性评估

任何物质都可能因为过量摄入引起中毒,含氟牙膏也不例外。但是,如果正常使用,含氟牙膏是安全的。

一个60千克体重的成人,建议的每日氟摄入量应低于4.2毫克。成人牙膏的氟浓度一般为1000~1500 mg/kg,如果使用1克的含氟牙膏(约1厘米长的膏体),每天刷牙2次,氟总量只为2~3毫克。刷牙后吐掉牙膏浆,已经吐掉了大部分的氟,剩下吞咽到体内的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对于儿童,特别是6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吞咽反射比较差,容易在刷牙时吞入牙膏,要注意防止氟摄入过量。一方面,儿童应该使用含氟量更少的儿童牙膏(含氟浓度一般为250~500 mg/kg),并且不要超过每天2次,每次的用量也不要超过一颗豌豆的大小。另一方面,家长要监督孩子刷牙,鼓励他们吐出牙膏,不要吞咽。偶尔发生的吞入不用过于担心,因为即使是使用含氟1500 mg/kg的牙膏,1岁儿童也要一次服下33克才会达到可能中毒量。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也建议,在幼儿满2岁后,才开始使用含氟牙膏。

注意事项

1、《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提出,氟化物的推广应用适合于在低氟地区、适氟地区以及在龋病高发地区的高危人群中进行。但高氟地区人群是不适合使用含氟牙膏的。

在我国的某些区域,例如潮汕地区、山西多煤矿的地区,地下水本身含有较高的氟,当地居民饮用这些未经降氟处理的水,长期过量摄入氟,造成慢性中毒。轻度中毒会引起氟斑牙,极少数重度中毒的会导致氟骨症。氟斑牙患者的牙面会出现白垩色斑点,甚至点状凹坑,由于牙本质暴露和着色而变成黄褐色。流言提到的"含氟量高的水质会造成牙齿发黄" ,其实就是说摄入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这些地区的人不应该再使用含氟牙膏。

需要指出,已经有相关措施降低高氟地区居民饮水的氟浓度,高氟区人群氟斑牙的发生率已有所下降。

2、含氟牙膏不适合给宝宝用,儿现在的儿童牙膏多种多样,不管是外包装、口味还是膏体色彩都要比成人牙膏的花样多:草莓味、柑橘味、水蜜桃味,味道数不胜数;粉红色、淡绿色、彩虹条,颜色五彩缤纷。

给宝宝刷牙是一门大学问。含氟牙膏、泡沫牙膏、药物牙膏均不适合儿童使用,家长要尤为注意。"首先,6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含氟牙膏。局部使用氟化物可以预防龋齿,但儿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一旦吞食,每日氟的总摄入量将超过正常需要,对儿童的发育和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

相关专家介绍,6岁以下儿童吞咽功能不健全,刷牙也不够熟练,牙缝里常常会残留较多牙膏,甚至会把漱口水咽进肚里,如果长期使用含氟牙膏,将会导致体内氟摄入量增加,从而发生"氟牙症"(俗称"黄斑牙")。

不仅如此,儿童不宜使用多泡沫牙膏。"牙膏分多泡、中泡、少泡三种类型,泡沫的多少取决于其含皂量的多少。多泡牙膏含皂量较高,在口腔中容易刺激口腔粘膜。"

儿童患牙疾的比例高,很多父母因此会给孩子长期使用药物牙膏,但史剑杰表示,药物牙膏对口腔疾病虽有一定作用,但长期使用反而会影响儿童口腔卫生。

如长期使用消炎护齿类牙膏,不仅会使口腔中的致病菌产生抗药性,而且在杀灭一些病菌的同时,还会杀灭口腔中的正常细菌,有可能导致新的感染。

含氟牙膏不适合给宝宝用,另外,许多药物牙膏中含有生物碱和刺激性的物质,长期使用可能会使牙龈、口腔等发炎。

致癌误读

在2008年,《南方周末》转载了《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一篇文章--《危险的含氟牙膏》。但这篇文章文题并不相符,并不是在讲含氟牙膏的危害,而是在讨论氟化物摄入过量的问题,这与美国不少地方的饮用水中添加氟的背景有关。其中,氟摄入过量引发"神经疾病、内分泌疾病甚至癌症"的内容是存在争议的问题,但此后的传播,只字不提过量,以讹传讹的变成了"含氟牙膏致癌"。

2011年10月,美国加州致癌物鉴定委员会公布了一份题为"氟化物及其盐类致癌性的证据"的文件,该文件对关于氟化物及其盐类致癌性研究的论文进行分析,认为不能得出氟化物致癌的结论。该委员会最终也没有将氟化物加入致癌物名单。

其实,早在1977年就有人提出肿瘤死亡率与饮水氟化有关,世界卫生组织对此给予极大关注;此后各国进行了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多数结果表明癌症与饮水氟化之间无内在联系;我国关于饮水氟含量与癌症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关系也有许多报道,也未发现存在相关性;动物实验的研究也尚未能提供有力证据说明氟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因此,至今仍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氟化物可以致癌,"含氟牙膏致癌"的说法纯属争议性问题的以讹传讹。

安全问题

由于美国等不少地方的饮用水中人工添加氟,国外的关注重点并非含氟牙膏,而是饮用水添加氟化物的问题。

饮水氟化

香烟、DDT(又称滴滴涕,一种杀虫剂)、石棉和臭氧空洞是否会危害人类健康,曾引发过激烈争论;一场同样关乎健康的争论,也已持续了很长时间:是否应该向饮用水中添加含氟化合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数百家社会团体卷入了这场空前激烈的论战中。隶属政府及工业部门的科学家组成拥护联盟,主张向饮用水添加氟化物以预防龋齿;反对者却认为,对氟化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不清楚氟是否会危害健康,而且这种行为等于强制实行药物治疗,侵犯了公民的权利。

氟化物的拥护者笑到了最后。如今,饮用含氟自来水的美国人遍及46个大城市,约占全美人口的60%;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含氟饮用水也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在这些国家,反对在饮用水中加氟的人,境遇并不比他们的美国同行好:对于他们提出的意见,主流科学家和公共卫生机构根本不予理睬。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甚至把含氟饮用水与疫苗、计划生育一起列为20世纪10项最伟大的卫生成就。

但是,科学界对含氟饮用水的态度正发生转变。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花费两年多时间,回顾了过去几百项研究,并进行多次讨论后,在2006年发表了一篇报告,肯定了"氟反对者"长期坚持的某些主张。报告提出,为了保护儿童及成年人健康,美国环境保护局应该降低氟化物在饮用水中的含量标准(4毫克/升)。儿童时期是恒牙替代乳牙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长期饮用氟含量为4毫克/升的水,刚刚长出的恒牙就会受到影响--颜色和形状出现异常,变成氟斑牙;而对于成人来说,4毫克/升的氟含量同样会影响身体健康:骨折几率升高,甚至可能患上中度氟骨症(伴随着剧烈疼痛的关节硬化疾病)。虽然大多数饮用水中的氟含量远低于4毫克/升,但实际情况仍让人不安,因为我们无法确定人们还从食物、饮料、牙膏等日常用品中吸收了多少氟化物。NRC的专家还注意到,氟化物可能引发更多更严重的健康问题,比如骨癌、大脑及甲状腺损害等。

为了确认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美国艾奥瓦大学牙医学院的史蒂文·M·利维(Steven M. Levy)从1992年开始,就开展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他跟踪调查了700名艾奥瓦州儿童的健康状况,希望发现氟化物可能产生的微妙影响,尤其是被以往研究忽略的。与此同时,另一项大规模研究也在利维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测定上千种产品(食物、饮料、牙膏等)中的氟化物浓度,估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氟化物摄入量。

这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研究,因为人们的饮食习惯、刷牙方式和水中的氟化物浓度差异较大,而基因、环境甚至文化因素,使某些人更容易受到氟化物的影响(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则不然)。尽管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利维及其他科学家仍认为,一些儿童实际摄入的氟化物量可能超过了正常水平。在大部分科学家看来,在饮用水中加氟是防治龋齿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口腔卫生较差的人群,但对于生活条件较好、很注意口腔卫生的人来说,加氟可能会适得其反。利维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盲目地让人们摄入更多的氟化物。"

两面性

氟化物的使用改变了一切。1945年,美国密歇根州大急流市(Grand Rapids)首先在供水系统中添加氟化物;10年后,宝洁公司推出第一款加氟牙膏佳洁士,内含氟化亚锡;高露洁-棕榄公司紧随其后,在1967年对高露洁牙膏进行改良,添加单氟磷酸钠(sodium monofluorophosphate)--目前最主要的防龋齿物质。但是,大多数水厂并未使用添加在牙膏里的、备受牙科医生青睐的氟化盐,而是使用价格低廉的氟硅酸盐,比如化肥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六氟硅酸(hexafluorosilicic acid,肥料生产过程的副产品,由磷酸盐矿石经硫酸处理后得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氟化物,而且在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饮用水加氟已成为预防牙科疾病的基本措施。这段时期,龋齿发生率究竟下降了多少,为什么会下降,依旧是科学界激烈争论的焦点。不过,很多牙科医生坚持认为,氟化物是龋齿发生率显著下降的最大功臣。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利维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了公共口腔卫生方面的研究。而为他提供早期研究资金的高露洁公司,取得了很好的广告效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含氟牙膏。但是,当年轻的龋齿患者越来越少,氟斑牙患者却越来越多时,利维开始考虑,对于孩子们摄入的含氟物质是否超过了他们的健康承受能力。"我的想法开始转变。以前一直认为'氟化物越多越好',但我现在开始考虑,在'龋齿'和'氟斑牙'之间,哪里是恰到好处的平衡点?"

氟化物为什么会有这种"两面性"?根本原因在于,含钙组织对氟离子有强大的吸引力。进入人体后,99%的氟化物都会滞留在骨骼及牙齿内,而不是被排出体外。它能通过两种相互独立的机制防治龋齿:接触到釉质(牙齿外层白色坚硬部分)的氟化物会嵌入羟基磷灰石(hydroxylapatite)的晶体结构内,与釉质上某些羟基磷灰石分子的羟基发生交换,增强牙齿的耐酸能力(当口腔细菌分解食物当口腔细菌分解食物残渣时,会分泌一些酸性物质,而酸性物质会与羟基磷灰石分子发生反应);牙齿表面的氟化物还可作为一种催化剂,促进钙及磷酸盐的沉淀,"修补"被细菌破坏的釉质。

然而对于牙齿尚未长全的低龄儿童来说,大量摄入氟化物则会导致另一种结果。牙齿形成早期,釉原蛋白(amelogenin)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调控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形成。完成任务后,釉原蛋白就会被分解,并从成熟的釉质上脱落。如果儿童摄入过多氟化物,被消化道吸收后,血液就会将这些化合物运送至发育中的幼牙,发出错误的生化信号,延长釉原蛋白在幼牙内的滞留时间,导致釉质的晶体结构出现缝隙。由于牙齿上的缝隙会折射外界光线,当一枚氟化牙齿发育成形时,牙齿表面就会呈现出不均一的颜色(某些部分更白一些)。如果氟化程度更严重,牙齿表面甚至会出现凹痕和黄褐色斑点。虽然营养与遗传因素对氟中毒的发生都有影响,但目前最重要的因素还是氟化物的摄入量。

在美国国立口腔与颅面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Dental and Craniofacial Research)的资助下,利维开始对儿童的氟化物摄入量、氟化物如何影响牙齿与骨骼健康展开了研究。虽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普遍认可的氟化物日均最佳摄入量标准(即摄入的氟化物既能预防龋齿,又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在学术界有一个不成文的标准: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0.05~0.07毫克氟化物。上世纪90年代初,当受试者们还是婴儿时,利维就发现在这些孩子中,超过1/3的人摄入了过多氟化物(主要来源于冲调奶粉的水、婴幼儿食物及饮料),也就是说,他们出世不久就面临慢性氟中毒的危险。即便随着年龄增大,在蹒跚学步时期(恒牙釉质形成的关键期),孩子的食谱发生了改变,氟中毒的几率也只会稍微下降,因为牙膏取代配方奶成为氟化物的重要来源。一般认为,儿童和成人在刷牙后会吐出牙膏泡沫,但利维却在早期研究中发现,初学走路的孩子在刷牙时,竟会吞下一半以上的牙膏!

年满9岁时,孩子们的前恒牙完全长出。然而,婴幼儿时期接触的氟化物会在他们的牙齿上留下明显的印记。一开始就摄入高剂量氟化物的儿童,长出氟斑牙的几率是低摄入组儿童的两倍以上。孩子年龄增大后,随着食谱范围扩大,氟化物的来源也在扩大。利维的研究证明,许多果汁饮料和汽水含有充足的氟化物(大约为0.6毫克/升),一个3岁儿童每天只须饮用1升多的饮料,就能满足氟化物的需求量,这还不算其他日常饮品。

在利维测试过的其他数十种食物中,氟化物的含量更高:蔓越桔汁鸡尾酒中氟化物含量平均为0.73 毫克/升,冰棍为0.71 毫克/升,牛肉汤为0.99 毫克/升,罐装蟹肉为2.10 毫克/升。氟化物虽然能以多种方式进入食品本身,比如通过杀虫剂进入葡萄或葡萄干;通过骨粉等饲料进入鸡肉、鸡蛋;通过肥料、土壤进入茶叶,但多数情况下,氟化物来自烹饪或加工食物时添加的水分。

利维发现,饮用氟化水是氟中毒更直接的原因。在艾奥瓦州以氟化水为主要生活用水的地区,这里的儿童在9岁时,8颗前牙中至少两颗变为氟斑牙的几率,要比其他地区的儿童高出50%(前者为33%,后者为22%)。NRC的报告也给出了类似结论:在"氟化地区",婴幼儿吸收的氟化物是应摄入量的两倍。NRC还发现,饮水量高于平均水平的成人(包括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摄入的氟化物量也超过了最佳摄入量。

持续争议

但迄今为止,除了个别非常严重的病例,科学家并未发现牙釉质氟中毒(enamel fluorosis)有其他影响,最多会伤害患者的自尊:牙齿上的色斑有损形象,即使采取了修补措施,它们就是"不舍得"离开牙齿。氟中毒真的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牙医学院长期从事氟化物研究的帕梅拉·登贝斯滕(Pamela DenBesten)说:"我们已经看到,氟化物能影响蛋白质与矿化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在细胞水平上,它又有什么影响?氟化物作用巨大,需要人们认真对待。"

由于氟化物主要存在于骨骼中,因此骨骼是科学家寻找氟化物印记的最佳组织。很多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患者为对象的研究显示,高剂量氟化物能刺激造骨细胞(osteoblast cell)增殖,对于老年患者同样如此。其中的确切机制还不明晰,不过科学家推测,氟化物能通过提高酪氨酸磷酸化蛋白质(参与了向造骨细胞传递生化信号的过程)的浓度,从而产生上述效应。虽然氟化物可能增加骨容量,骨强度却明显降低了。流行病学研究与动物试验显示,长期摄入高剂量氟化物会让人们更易骨折,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对于"氟化物危险论",科学界尚存争议。即便如此,NRC专家组的12名成员中,有9人都认为,如果人们一生都在饮用氟含量超过4 毫克/升的水,发生骨折的几率肯定高于健康人群。他们还指出,低浓度的氟化物也可能增加骨折几率,只是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当参与试验的儿童进入青春期后,利维希望通过分析他们的脊柱、髋部及全身骨骼强度,揭示氟化物摄入量和骨骼健康之间的联系。2007年,他收集到一些初始数据,然而根据受试者在幼儿期摄入的氟化物量,利维并未发现在这些11岁儿童的骨骼中,矿物含量有什么差别。不过他坚持认为,矿物含量的差别可能会随着年龄增大逐渐显现。

关于氟化物的更大争议是,发生在骨骼和牙齿上的生化反应,是否意味着氟化物还会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引发更多疾病。争论的焦点是骨肉瘤(osteosarcoma)--骨骼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儿童中的发病率居所有儿童肿瘤的第6位。由于氟化物会促进造骨细胞的增殖,一些科学家因此认为,正是造骨细胞的大肆增殖才导致了恶性肿瘤。1990年,美国政府发起的毒理学计划(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中的一项研究显示,雄鼠饮用了一系列氟化物浓度不同的水后(所有试验用水中的氟化物含量,均高于正常饮用水中的含量),骨肉瘤发病率与氟化物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患病率随着剂量的升高而升高。但除了这项研究,很多动物试验以及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得到的结果,都没有体现出如此明确的关联性。

哈佛大学牙医学院的伊莉斯·贝辛(Elise B. Bassin)分析了103位曾接触过氟化物的骨肉瘤患者与215名健康对照者的生活习惯后,认为氟化物是男孩患骨肉瘤的重要风险因子(对女孩是否也有这样的影响尚不明确)。2006年,贝辛在《癌症病因与控制》杂志(Cancer Causes and Control)上发表了她的研究报告。在同期杂志上,贝辛的导师切斯特·道格拉斯(Chester Douglass)也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提醒读者要"特别注意":贝辛并未发表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与已发表数据相矛盾。很快,道格拉斯的文章就激起了氟化水反对人士和环保组织的愤怒,他们公开支持贝辛的研究结果,并要求哈佛大学调查道格拉斯--不仅因为他对贝辛的工作作出了错误评价,还因为他是高露洁公司赞助的一本牙医时事通讯的主编,有维护自身利益的嫌疑。2006年年底,哈佛大学结束了调查,得出的结论称,道格拉斯并没有不正当行为。

在氟化物引发的众多争论中,最为激烈的可能要算氟化物是否具有神经毒性。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波士顿福塞斯研究所的菲利斯·缪伦尼克斯(Phyllis Mullenix)发表报告称,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试验显示,氟化钠会在脑组织中聚集,从而影响动物的行为。缪伦尼克斯在试验中发现,如果在出生前就接触了大量氟化物(通过母鼠),幼鼠出生后会表现得极度活跃(尤其是雄鼠);相反,假如是在出生后接触氟化物,小鼠会变得懒散(主要是雌鼠)。这篇报告刚在《神经毒理学与畸形学》杂志发表,就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很多科学家认为,缪伦尼克斯的研究方法有缺陷,她使用的氟化物剂量远高于正常水平。但是,在中国开展的一系列流行病学研究,却支持了缪伦尼克斯的发现:接触高剂量的氟化物会降低人类的智力水平。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氟化铝在人体内形成后,由于它与磷酸盐的结构类似,会影响大脑内多种酶的活性。其他研究也显示,氟硅酸盐(silicofluoride)会加强大脑对铅的吸收。

虽然有很多研究都证明,氟化物有毒害作用,但不少科学家仍认为,氟化物是对付龋齿的最好武器。

公众并没有因为NRC发布的报告而产生恐慌情绪,美国环保局(EPA)也没有降低饮用水的氟含量标准(他们声称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虽然饮用水中的氟化物含量保持在0.7~1.2毫克/升,远低于美国环保局规定的上限(4毫克/升),但仍有20万美国人,以及数百万印度、中东和非洲人在饮用氟化物含量高于4毫克/升的水(过多的氟可能来源于含氟岩石和水源附近的土壤)。

NRC还在报告中提到,食物、饮料、牙膏等产品也是氟化物的重要来源,这使科学家不得不考虑,饮用水中1毫克/升的氟化物含量是否仍然太多。NRC专家组没有正式提出这个问题,不过分析显示,即使只在饮用水中加入少量氟化物,仍有可能影响人体健康。NRC委员会主席道尔(John Doull)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对氟化物的认识几乎原地踏步。科学界往往认为氟就是用来预防龋齿的,医生们甚至将在饮用水中加氟列为上世纪最伟大的10项成就之一。但当我们回顾以往研究,考虑到已实行饮用水加氟措施的时间跨度,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其实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实际拥有的信息远少于应该拥有的。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饮用水加氟实行多年后,仍然争议不断的原因。面对未知的领域,争论永无休止。"

正确使用

1、适合于在低氟地区、适氟地区以及在龋病高发地区的高危人群中进行,高氟地区人群是不适合使用。

2、对于儿童,特别是6岁以下的儿童,注意防止氟摄入过量。

3、重工业密集地区不能用。在生产过程中,氟随"三废"播散污染环境,使该地区氟含量增高。据统计,一座年产4~5万吨的磷肥厂,每小时要排出废气3、5万立方米,其中含氟约50公斤,大大超过安全量。

4、在使用含氟牙膏之前,必须进行相关教育,正确掌握刷牙方法,刷完牙后必须将牙缝中残留的牙膏彻底清除干净,更不能将牙膏和漱口水吞入腹中。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