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蚱蜢

蚱蜢,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别称蛗螽、蠜、螽、蟅蟒、蚮、百蜷、蛨虴、虴蛨、簸蝩等。

经验文章 概述

蚱蜢(英文:Acrida)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中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蚱蜢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Zhā Zhā)"声。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植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蚱蜢

亚    门

有颚亚门

亚    目

蝗亚目

别    称

扁旦勾

节肢动物门

动物界

直翅目

蝗科

拉丁学名

Grasshopper

昆虫纲

亚    科

蚱蜢亚科

亚    纲

有翅亚纲

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若虫与成虫近似。卵成块状。 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蚱蜢,其中的许多种不仅能跳,而且能飞。在它们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对又宽又薄的后翼。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过它们更多的是用后足跳跃行进而不是用翅膀飞。

分布范围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栖息于草地、农田,多活动于稻田、堤岸附近。

生活习性

各地均为一年一代。成虫产卵于土层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在土层中越冬。若虫(蝗蝻)为5龄。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此昆虫不完全变态,从卵孵化成若虫,以后经过羽化就成为成虫,不经过蛹的阶段,它1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第2年初夏由卵孵化为若虫,若虫没有翅膀,其形状和生活方式和成虫相似。

蚱蜢一般在每年7~8月间羽化成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雄虫不久就会死亡,雌虫却大量吃食,积累营养。经过1周后,腹内的卵成熟了,就开始产卵,它一般将卵产在干燥而地势稍高的沙瓤中在各类杂草中混生,保持一定湿度和土层疏松的场所,有利于蚱蜢的产卵和卵的孵化。一般常见发生于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各地均为一年发生1代,成虫产卵于土内,成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块在土中越冬。

创造纪录的体育健将会妒忌小小的蚱蜢,它能跳过相当于自己身长 15-20倍的距离--而且不需要助跑!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蚱蜢的身体就是为跳跃而设计的。它的两条后腿特别长、特别有劲,在后腿的上半部鼓起厚实而耐劳的肌肉,里面储藏着大量的能量,并能迅速地释放出这些能量。其实,蚱蜢的后腿只适合于跳跃,所以在行走时这两条腿反倒显得很笨拙。当蚱蜢准备跳跃时,它的4条小腿便将身子前半部撑起,后腿弯曲,然后突然伸直,把自己射向空中。这样-蹦一蹦地向前跳,速度要比大多数靠奔跑行进的虫子快10倍。

有些蚱蜢,通常都是雄性的,用翅膀发出"音乐"来吸引配偶,并告诉别的雄蚱蜢离开这里。不同种类的蚱蜢发出"音乐"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它们有的用后腿上的尖叉刮擦前翼的边发出声音,或者让翅膀相互磨擦发出声音。在飞行中,有的蚱蜢以翅膀撞击后腿来发出声音,还有的蚱蜢干脆劈啪劈啪拍打翅膀以发出声音。

为听见这些"音乐",有些蚱蜢在翅膀下面有耳膜,还有的蚱蜢在前肢上有耳膜。聆听这些"音乐"能帮助雌蚱蜢作出正确判断:那位"音乐家"是不是和自己相配。因为每一种蚱蜢只会唱出自己特有的歌。

分类学

蝗虫属于蝗科。

临床应用

【药名】蚱蜢

【别名】蛗螽、蠜、螽、蟅蟒、蚮、百蜷、蛨虴、虴蛨、簸蝩、土话称之为【马叉】或【扁了勾】

【归经】肺;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痉;止咳平喘;活血疗疮

【拉丁文名】Oxya chinensis

【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百日咳;哮喘

【生态环境】生活于草地、农田及堤岸附近。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鲜用;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

【药材基源】为蝗科动物飞蝗、中华稻蝗、稻叶大剑角蝗等多种昆虫的成虫。

【性味】味辛;甘;性温。

【出处】《中华本草》。

自我保护

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为了避免被其他物种吃掉,各有高招。例如,当刺猬遇到不利的情况时,就会缩成一团,靠全身的刺幸免于难。有些昆虫能自己制造有毒的化学唾液,当遇到天敌进攻时,就将毒液喷向天敌,让天敌"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也许因为蚱蜢属"高蛋白"生物,故此常常成为蜥蜴的"食谱"之一。所以为了逃生,蚱蜢常吃食有臭味的树叶,如桉树的树叶,然后再呕吐到自己身上。每当蜥蜴一类的"吃肉动物"准备将粘有呕吐物的蚱蜢吞下去时,因为呕吐物的味道实在难闻,就会立即吐出来,因此不会伤害蚱蜢的"筋骨"。

如果你偶然观察到,从蜥蜴口中吐出来的东西中竟然有一个活的蚱蜢时,可不要见怪了。蚱蜢就是靠这一绝招使自己死里逃生的。蚱蜢不像其他某些昆虫会"自卫反击",所以只能进行被动的自我保护,但这一招却非常管用。

常见种类

1.飞蝗,身体长约5.4cm,呈黄褐色。头顶部色淡,复眼棕色,卵圆形。单眼3个,作鼎足排列。触角丝状,褐色。咀嚼式口器。前胸长大,绿色,中央有隆起的纵走线。前翅皮纸质,狭而长,灰黄色,有不规则的斑纹前、中足黄褐色,后足腿节绿色,内侧有带状黑绿色斑3条。腹部由11节组成,在第1腹节上有听器,在第2-8腹节上有气门8 对,末端有尾毛。

2.中华稻蝗,身体长圆形,大约长3-4cm,黄绿色或绿色,有时黄褐色,有光泽,头顶有圆形凹窝,颜面中部沟深。复眼灰色,椭圆形,触角丝状,褐色。前胸发达,中部有横缝3条。前翅前缘部分呈绿色,余部褐色,腹黄褐色,雄体腹末端屈曲上。

3.稻叶大剑角蝗,身体细长圆形,雄虫长约5.4cm,雌虫长约9cm,全体绿色,有时呈灰褐色。头圆锥形,颜面尖形,显著倾斜,咀嚼式口器,触角剑形。雌虫前翅的中央具有1列纵行的白色.

危害

成虫及若虫食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商品价值。

防治

(1)农业防治 发展前景 我国食用蚱蜢(蝗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迄今蚱蜢仍是人们喜爱的食品。秋后从田间采收,油炸后即可食用,另外也可加工成各种味道的食品或罐头。蚱蜢产卵量特别大,可以以此为原料加工制作蚱蜢卵酱。发生严重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

(2)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同危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每667m2 喷撒苦烟粉剂1.5-2kg,也可用菊酯类农药兑水喷雾防治。(3)保护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相关文章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