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止咳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有谓尚可治胃病。
中文学名
竹黄
别称
竹花、竹茧、赤团子
界
真菌界
门
真菌门(Eumycota)
亚门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on)
纲
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
目
肉座菌目 (Hypocreales)
科
肉座菌科
属
竹黄属
种
竹黄
「释名」竹膏。
志曰∶天竺黄生天竺国。今诸竹内往往得之。人多烧诸骨及葛粉等杂之。
大明曰∶此是南海边竹内尘沙结成者。
宗 曰∶此是竹内所生,如黄土着竹成片者。
时珍曰∶按∶吴僧赞宁云∶竹黄生南海镛竹中。此竹极大,又名天竹。其内有黄,可以 疗疾。本草作天竺者,非矣。 竹亦有黄。此说得之。
「气味」甘,寒,无毒。
大明曰∶平。伏粉霜。
「主治」小儿惊风天吊,去诸风热,镇心明目,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开宝》)。治 中风痰壅,猝失音不语,小儿客忤痫疾(大明
「发明」宗 曰∶天竹黄凉心经,去风热。作小儿药尤宜,和缓故也。
时珍曰∶竹黄出于大竹之津气结成,其气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
「附方」新一。
小儿惊热∶天竹黄二钱,雄黄、牵牛末各一钱,研匀,面糊丸粟米大。每服三、五丸, 薄荷汤下。(钱乙方)
特征:多生于将衰败或已经衰败的竹林中的莿竹属、刚竹属植物的杆上;在竹杆上形成子座,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呈白色肉质,后变红色,木栓质。
生于箣竹属、刚竹属的竹竿上,多生长在将衰败或已衰败的竹林中
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
【别名】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赤团子、竹茧、淡竹花、竹花
【药用部分】子座
【采集时间】清明前后
【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菌科竹黄属真菌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Henn.,以子座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止咳。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有谓尚可治胃病。
【用法用量】2~3钱。
功能主治: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治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癫痫。
①《蜀本草》:制药毒发热。
②《日华子本草》: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
③《开宝本草》: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④《本草衍义》:凉心经,去风热。
⑤《玉楸药解》:清热解毒。
使用注意:
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孕妇及高血压患者禁服;服药期间忌食萝卜、酸辣。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草药彩色图谱与验方》
【出处】《纲目》
生态环境:生于箣竹属、刚竹属的竹竿上,多生长在将衰败或已衰败的竹林中。
性状鉴别
子座瘤状,略呈椭圆形或纺锤形,长1-4cm,直径1-2cm。背部隆起,有不规则的横沟,基部凹陷,常有竹的残留枝竿。表面粉红色,有细密纹理及针尖大小的灰色斑点。质疏松,易折断。横断面略呈扇形,外层粉红色,内层及基部色浅,可见竹的枝竿断面。气特异,味淡。
显微鉴别
子座横切面:表层为无色菌丝,其内侧为含有红色色素的菌丝层,并埋生单列或偶为2列的子囊壳。子囊壳椭圆形、类圆形或梨形,直径400-600μm,内有多数子囊和侧丝。子囊长250-350μm,直径20-30μm,顶端圆钝,基部具细长柄,含子囊孢子6-8个,单列。子囊孢子纺锤形,长30-60μm,直径13-25μm,两端略尖,有墙砖状的纵横分隔。侧丝线形,略长于子囊。红色菌丝层以内为由基部向四周放射排列的无色至浅红色菌丝。子座基部常见被菌丝包埋的竹枝竿,有时可见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状与子囊孢子相似,长50-80μm,直径20-30μm。
粉末特征:粉红色。水装片可见菌丝多数粘结成团,直径4-7μm,横壁可见,分枝少,菌丝含细小油滴,遇苏丹Ⅲ试液显橙红色。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众多。
(1)本品遇碱变为翠绿色,滴加三氯化铁试液显紫红色。(检查竹红菌素A)
(2)子座切面在紫外灯下观察,红色菌丝显亮红色荧光,如滴加稀碱液,即转为翠绿色,荧光消失。
(3)本品乙醇浸出液呈鲜红色,在4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滴加FeCl3试液转为紫红色。
(4)取本品粗粉4g,加水2ml,温浸,滤壶,滤液作供试液;另取丙氨酸、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滤纸上,以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展开,喷以0.2%茚三酮忆醇液,加热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1.对心血管系统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变慢,1×10\-2g浓度作用更强烈。
2.对心血管及血浆复钙时间的影响2×10\-1g浓度可显着延长血浆复钙时间,在血凝实验中,该药能延长凝血时间,可能与复钙时间延长有关。
3.镇痛抗炎作用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2-3.1g/kg皮下注射,对小鼠醋酸刺激性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从竹黄中提取物的结晶物Ⅲ号(竹菌甲素),以100mg/kg灌胃,能显着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其作用优于吲哚美辛(消炎痛),与杜冷丁(10mg/kg)相似;能显着降低醋酸所致扭体反应的次数,亦能显着降低蛋清所致的足跖肿用程度。
4.其他作用真菌竹黄多糖SB1及SB2经药理初步试验,对肝炎具有一定疗效。
5.毒性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15g/kg给小鼠灌胃,72h内小鼠活动自如,饮食正常,无不良反应;给雄性小鼠静注的LD50为6.471g/kg。
1、治伤风温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塞壅嗽,惊风潮搐,中暑,亦治室女白带:天竺黄一两,雄黄(水飞)一钱,辰砂、麝香(各别研)半两,天南星四两(腊月酿牛胆中,阴干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炒干用)。上为细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温水化下服之。百日小儿,每丸分作三、四服,五岁一、二丸,大人三、五丸。伏暑用盐少许,嚼一、二丸,新水送下;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药尤佳。(《小儿药证直诀》抱龙丸)
2、治小儿急惊风:青黛、轻粉各一钱,牵牛末五钱,天竺黄二钱。上为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每)二十丸,薄荷汤下。(《小儿药证直诀》利惊丸)
3、治鼻衄不止:天竺黄、芎藭各一分,防己半两。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一钱匕,新汲水凋下。肺损吐血用药二钱匕,生面一钱匕,水调下,并食后服。(《圣济总录》天竺黄散)
4、风湿痹病、四肢麻木: 竹黄60g,用白酒250ml浸泡24小时后服用,每晚服一次,约50ml,或用药酒外擦。
5、小儿百日咳: 竹黄6-9克,水煎服。
竹黄酒
【配方】竹黄60g 白酒1000ml
【功用】化痰止痛。
【制法】
1 将竹黄放入干净的器皿内;
2 倒入白酒浸泡,密封; 3-5日后开启,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5~10ml,每日2次。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
【药材功效解析】竹黄: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生在竹竿上,主要产于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镇咳化痰,治痰嗽,中风,小儿惊风,胃气痛。
酒:助药势,取效速也。
此酒主治咳嗽痰多,胃气痛。
竹黄蜂蜜酒
【组 成】竹黄30克,蜂蜜60克,白酒500毫升
【用法】竹黄、蜂蜜浸泡在白酒内,l天后即可饮用。
【功用】治咳嗽多痰型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