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批

猪苓

猪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子实体大或很大,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一丛直径可达35cm。菌盖圆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宽1-4cm。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后草黄色。

经验文章 概述

猪苓,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属药用真菌。子实体大或很大,肉质、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圆形白色至浅褐色菌盖,一丛直径可达35cm。菌盖圆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边缘内卷,被深色细鳞片,宽1-4cm。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后草黄色。孔口圆形或破裂呈不规则齿状,延生,平均每毫米2-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经济价值: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状多样,是著名中药,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含猪苓多糖(glucan),试验抗癌。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猪苓

拉丁学名

polyporus

别称

地乌桃、猪茯苓、猪灵芝、猳猪矢、豕槖

二名法

Polyporus umbellatus

真菌门

亚门

担子菌亚门

层菌纲

非褶菌目

多孔菌科

树花属

猪苓 P. umbellatus

扩展阅读

本草纲目-猪苓 更多>>

「释名」 猪屎(《本经》)、豕橐(《庄子》)、地乌桃(《图经》)。
弘景曰∶其块黑似猪屎,故以名之。司马彪注《庄子》云∶豕橐一名苓,其根似猪矢 。是也。
时珍曰∶马屎曰通,猪屎曰零(即苓字),其块零落而下故也。

「集解」《别录》曰∶猪苓生衡山山谷,及济阴冤句。二月、八月 弘景曰∶是枫树苓,其皮黑色,肉白而实者佳,削去皮用。
颂曰∶今蜀州、眉州亦有之。生土底,不必枫根下始有也。
时珍曰∶猪苓亦是木之余气所结,如松之余气结茯苓之义。他木皆有,枫木为多耳。

「修治」 曰∶采得,铜刀削去粗皮,薄切,以东流水浸一夜。至明漉出,细切,以升 麻叶对蒸一日,去叶,晒干用。
时珍曰∶猪苓取其行湿,生用更佳。

「气味」甘,平,无毒。
普曰∶神农∶甘。雷公∶苦,无毒。
权曰∶微热。
元素曰∶气平味甘,气味俱薄,升而微降,与茯苓同。
杲曰∶淡、甘,平,降也,阳中阴也。
好古曰∶甘重于苦,阳也。入足太阳、足少阴经。

「主治」 疟,解毒蛊疰不祥,利水道。久服,轻身耐老(《本经 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甄权)。治渴除湿,去心中懊 (元素)。泻 膀胱

「发明」颂曰∶张仲景治消渴脉浮、小便不利、微热者,猪苓散发其汗。病欲饮水而复 吐,名为水逆,冬时寒嗽如疟状者,亦与猪苓散,此即五苓散也。猪苓、茯苓、术各三分, 泽泻五分,桂二分,细捣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暖水,汗出即愈。利水道诸汤剂,无 若此快,今人皆用之。
杲曰∶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宗 曰∶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久服者宜详审之。
元素曰∶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症者勿服之。
时珍曰∶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腠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 茯苓也。

「附方」旧五。
伤寒口渴∶邪在脏也,猪苓汤主之。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以水四升, 煮取二升。每服七合,日三服。呕而思水者,亦主之。(张仲景方)。
小儿秘结∶猪苓一两,以水少许,煮鸡屎白一钱,调服,立通。(《外台秘要》)。
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猪苓五两,为末。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杨氏《产乳》)。
妊娠肿渴∶从脚至腹,小便不利,微渴引饮。方同上法。(《子母秘录》)。
妊娠子淋∶方同上法,日三夜二,以通为度。(《短剧方》)
壮年梦遗∶方见草部半夏下。

展开

形态特征

菌核体呈块状或不规则形状,表面为棕黑色或

猪苓

猪苓 黑褐色,有许多凸凹不平的瘤状突起及皱纹。内面近白色或淡黄色,干燥后变硬,整个菌核体由多数白色菌丝交织而成;菌丝中空,直径约3毫米,极细而短。子实体生于菌核上,伞形或伞状半圆形,常多数合生,半木质化,直径5-15厘米或更大,表面深褐色,有细小鳞片,中部凹陷,有细纹,呈放射状,孔口微细,近圆形;担孢子广卵圆形至卵圆形。

产地分布

猪苓在我国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湖南、甘肃、四川、贵州、陕西、青海、宁夏。主产于河北赞皇、平山、武安、涉县、阜平、涞源、赤城、蔚县、崇礼、围场、平泉;山西阳曲、文水、交城、沁水、武乡、黎城、介休、灵石、岢岚、五台、应县、霍县、兴县、汾阳、岚县、左权、代县、孟县、吉县、和顺;内蒙古宁城、克什克滕、喀喇沁旗;吉林辉南、集安、通化、柳河、长白、抚松、靖宇、延吉、汪清、敦化、龙井、桦甸;黑龙江双鸭山、穆棱、黑河、铁力、宁安;湖南浏阳、平江;甘肃文县、舟曲、迭部等地;四川灌县、北川、旺苍、洪雅、峨边、屏山、荥经、理县、金川、沐川、天全、茂汶、小金、美姑、平武、南坪、马边;贵州遵义、习水、德江、印江、赫章、威宁;陕西周至、宝鸡、太白、凤县、宁陕;青海湟中、互助、循化、贵德、兴海;宁夏泾源、隆德。(常用中药材)

生物学特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

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长卵状椭圆形,一端有尖,无色,平滑,7-10×3-4毫米),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耐高、低温和干旱。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

猪苓-药用

猪苓-药用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随着地温下降,子实体很快枯烂。10月以后,当地温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翌年春又萌发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继生,群体合聚形成一窝。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称"猪屎苓";土质瘠薄,养料不足,结苓小,分叉多,俗称"鸡屎苓"。在外界环境条件极端不利时,猪苓将停止生长,菌核老化,色泽变为深黑色,核体出现大小孔眼,直至腐烂。

猪苓与蜜环菌的关系,是一种寄生与反寄生的营养关系,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共生关系。(常用中药材)

生长习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常用中药材)

生长周期:

猪苓为多年生真菌,一般经过2个生长季节即可采挖。

猪苓多生长在海拔1000-2000米,坡度20-50°的向阳山地、林下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植被多为阔叶次生林,常见树种为柞、槭、橡、榆、杨、柳、竹等。(常用中药材)

中药属性

简介

【药材别名】朱苓,豕零、猳猪屎、豕橐、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猪茯苓、野猪粪

【药材基源】: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

【性味】:味甘、淡,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药性论》:微热。

③李杲:淡甘,平。

【归经】:入心,脾,胃,肺,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阳、少阴经。

②《药品化》:入脾、膀胱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效】: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注意事项】:无水湿者忌服。

药材概述

猪苓为我国常用的菌类药材,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的干燥菌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收载。

猪苓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早在《庄子》一书中名为"豕零";《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本草经集注》记有:"枫树苓,其皮去黑作块似猪屎,故以名之。肉白而实者佳,用之削去黑皮。"《本草衍义》载:"猪苓,行水之功灵,久服必损肾气,昏入目"。《本草求真》载:"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常用中药材)

采收加工

采挖分春、秋两季进行,最好于休眠期采挖,一般10月底至翌年4月初。收获时轻挖轻放,取出色黑质硬的菌核作商品。将色泽淡、体质松软的作种苓继续培养,连续使用3代后,其生长力减退应更换新的野生幼苓种。收获后,除去砂土等杂物,晒干即可。

目前,室内培养猪苓正处在实验阶段,尚未应用于生产,其方法略。(常用中药材)

储藏养护

猪苓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30公斤左右,贮于仓库干燥阴凉处,温度30℃以下,相对湿度65-70%。商品安全水份10-13%。

本品较少霉变,为害的仓虫发现有胸角蕈甲、药材甲、毛薪甲、九节胸角蕈甲、锈赤扁谷蛾等。虫蛀后商品轻泡,偶见霉斑。

储藏期间,应保持整洁卫生,高温季节前,进行环境消毒,减少污染源。有条件的地方密封充氮,使贮藏空间保持在10-15%,二氧化碳15%左右,进行养护。发现霉迹、虫蛀,及时晾晒;严重时用磷化铝、溴甲烷等熏杀。(常用中药材)

药材性状

猪苓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厘米,直径2-6厘米。体轻,质硬,略呈颗粒状。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规格标准:

混等,干货,以表面乌黑,块大体实者为佳。(常用中药材)

药典标准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 Fries的干燥菌核。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状: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

鉴别:(1)本品切面:全体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外层厚27-54μm,菌丝棕色,不易分离;内部菌丝无色,弯曲,直径2-10μm,有的可见横隔,有分枝或呈结节状膨大。菌丝间有众多草酸钙方晶,大多呈正方八面体形、规则的双锥八面体形或不规则多面体,直径3-60μm,长至68μm,有时数个结晶集合。

(2)取本品粉末1克,加甲醇20毫升,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麦角甾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毫升含1毫克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0μl、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晾干,喷以2%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 不得过14.0%(附录IX H 第一法)。

总灰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5.0%(附录IX K)。

炮制:除去杂质,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用法与用量:6-12克。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含粗蛋白7.89%、醚溶性浸出物 0.24%、粗纤维46.06%、可溶性糖分等;还含游离及结合型生物素(Biotin)、2-羟基-二十四烷酸(2-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麦角甾醇(Ergo- sterol)含麦角甾醇、生物素、糖类、蛋白质。.

药理作用

1.利尿利用:猪苓煎剂,相当于生药0.25-0.5g/k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对不麻醉犬具有比较明显的利尿作用,并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可能是由于抑制了肾小管重吸收机能的结果。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1.免疫增强作用:苓多糖能显著增强小鼠T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以及B细胞对LPS的增殖反应。猪苓多糖对小鼠全脾细胞有明显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在12.5mg/(kg·天)剂量下,猪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对SRBC的特异抗体分泌细胞数;能明显增强小鼠对异型脾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及促进异型脾细胞激活细胞毒T细胞(CTL)对靶细胞的杀伤。CTL是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效应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具有关键作用。

2.2.一种非T细胞性促有丝分裂素作用。用正常小鼠脾细胞及胸腺细胞、裸鼠脾细胞及去除吸附性细胞后脾细胞培养,观察对不同浓度猪苓多糖的增殖反应。结果表明裸鼠脾细胞对猪苓多糖的反应与正常小鼠细胞无区别,即T细胞在此反应中不起作用;裸鼠脾细胞在去除吸附性细胞后,余下的细胞绝大多数是B细胞,但仍能对猪苓多糖发生明显的增殖反应,表明猪苓多糖具有B细胞促有丝分裂的作用。裸鼠脾细胞在去除吸附性细胞后对猪苓多糖的反应却明显减弱,说明吸附性细胞在裸鼠脾细胞对猪苓多糖的反应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揭示猪苓多糖可能是一种非T细胞性促有丝分裂素。但不具有血球凝集作用,不同于PHA和ConA等植物来源的促有丝分裂素。

2.3.对小鼠血液ANAE阳性淋巴细胞的影响:验小鼠每天腹腔注射猪苓多糖2mg/0.2ml,连续7天。实验前、后取血涂片,用a-醋酸萘酯酶法,标记ANAE阳性T淋巴细胞,并测定百分率。结果表明,猪苓多糖对小鼠血液ANAE阳性T淋巴细胞总数无影响,对颗粒型阳性T淋巴细胞有减少,而对分散颗粒型阳性T淋巴细胞有显著增殖现象。 3.抗肿瘤作用:

3.1.对荷肝癌H22小鼠肝脏糖代谢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猪苓多糖给予荷肝癌H22小鼠腹腔注射200mg/kg×2天,于第10天处死动物,取出腹水,用伊红法检测每鼠肿瘤细胞总数。结果其抑制率为39%。腹腔注射100-200mg/kg共5天,可使荷癌鼠肝糖原积累增加,糖原异生酶: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增强,但对正常鼠肝脏无此作用。400mg/kg可使荷癌鼠亢进的皮质功能恢复正常。提示猪苓多糖有适应原样作用,这可能是它抗肿瘤作用的一个药理学基础。

3.2.对荷肝癌H22小鼠肝糖原积累、糖异生和分解酶系的作用:肿瘤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节和基因重排是通过关键酶而进行,由于糖异生是机体保持稳态的重要机制。选择糖代谢途径小的几个关键酶的活性及其动态变化作为指标,观察对肿瘤有效的猪苓多糖是如何增加荷癌小鼠肝糖原的积累。以猪苓多糖每天腹腔注射400mg/kg共5天,能使葡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从217±35上升到267±12umolp/克蛋白质/小时,果糖-1,6-二磷酸酶(F1,6-Pase)活性从263±25上升到448±56umolp/克蛋白质/小时,如单次腹腔注射同一剂量,G-6-pase活性1.5小时就明显升高,12小时达高峰,24和48小时仍保持在较高水平,F-1,6-Pase在12和24小时才明显升高,而肝糖原要到24小时后才显著增加。但对糖原分解酶即磷酸化酶的活性没有影响。提示猪苓多糖给药后荷癌小鼠肝糖原积累是通过糖原异生酶活性的增高,加速糖异生使机体自稳状态改善而发挥作用。

3.3.猪苓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猪苓提取物(主要为猪苓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抑瘤率达50-70%,瘤重抑制率达30%以上。经提取物治疗的荷瘤小鼠中,约有6-7%肿瘤完全消退。对肿瘤完全消退的小鼠,在1-6月后再接种肿瘤细胞,均不生长肿瘤,提取物经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及灌胃等给药,在一定剂量下均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但灌胃的效果较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差,给药量也大。预防给药对S-180起抑瘤作用。在单用化疗药不表现抗肿瘤效果的剂量下,加用适量的猪苓提取物会有显著抗肿瘤作用。对荷瘤小鼠脾脏抗体产生细胞明显增多,表明有显著的促进抗体形成作用,还能显著提高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力。本品能提高S-180腹水癌细胞内cAMP的含量,在癌细胞增殖抑制率高的实验组,癌细胞内cAMP含量提升率也高,一般癌细胞内cAMP含量低于正常细胞,癌变越恶化cAMP含量越低。cAMP能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猪苓酮A-G,7种化合物对L1210细胞有细胞毒作用,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3.4.对实验性膀胱肿瘤的抑制作用:雌性大鼠给于致癌剂BBN【N-丁基-N-(4-羟丁基)亚硝胺】溶液0.25ml(90mg)灌胃,每周2次,共12周,每只总剂量BBN为2.16g,在同时饲以猪苓干粉90g/kg喂养。30周后处死。结果表明,膀胱总发瘤率由病理对照组的100%降至61.1%,减少了38.9%,每鼠肿瘤数和瘤直径显著低于病理对照组,发癌率由病理对照组的77.8%降至11.1%,减少了66.7%表明猪苓对BBN膀胱瘤的发生具有较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4.对中毒性肝炎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以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腹腔注射给于小鼠,诱发成中毒性肝炎,在诱发前后腹腔注射给于猪苓多糖100-200mg/kg,均为隔4、8、12小时给药1次。均可明显阻止肝病变发生,SGPT活力下降,肝5'-核苷酸酶、酸性磷胺酶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活力回升。体外亦有类似作用,表明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5.抗辐射作用:猪苓多糖具有防治小鼠急性放射病的明显效果,有效剂和时间都比较宽。分别于照射前2和48小时腹腔注射给予受致死剂量(800rad)全身照射的小鼠,可使其存活率提高30-70%。照射后给药,不论口服或腹腔注射都有防护效价,预防比治疗效果价高。猪苓多糖对受照小鼠的造血功能无保护作用,而对受照小鼠肾上腺皮质的应激机能确有明显提高。初步认为猪苓多糖的抗辐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增强了抗辐射损伤的能力。

6.其它作用:猪苓多糖腹腔注射给于小鼠48小时,能使小鼠胸腺细胞中3H-TdR的掺入明显增强,同时加速胸腺细胞的释放。由于一方面切除肾上腺后不再有这些现象,另一方面多糖能使动物血浆中皮质酮含量明显增高,因此可认为这些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

毒性

以猪苓多糖治疗剂量的2000倍1次给药或100倍连续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28天,结果小鼠和犬未见毒性反应,各脏器亦未见实质性损害。致癌、致畸、过敏和皮肤刺激等试验均未见猪苓多糖有明显毒性和刺激作用。

人工栽培

栽植概述

别名野猪粪、地乌桃、粉猪苓等。

为多孔菌科多孔菌属植物猪苓 Polyporus umbellatus (Pers.) Fr.【Grifola umbellataPilat】的菌核。性味平、甘、淡。有利小便,渗湿之功能。近年来发现猪苓有抗癌作用。用于急性肾炎,全身浮肿,水肿,小便不利,热淋,尿急,尿频,尿道痛,口渴,饮水则吐,受暑水泻,黄疸等病症。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北、山西、河南、辽宁、吉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均产。陕西省的安康、汉中、商洛、宝鸡、长安、渭南等秦、巴山区有野生。

植物特性

猪苓为担子菌纲多孔菌科,菌丝特化形成菌核。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稍扁,有分枝干姜状,表面灰黑或白色至淡褐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丰收,干燥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质化。子实体从理于地下的菌核内生出。菌柄往往于基都相连或大量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达15厘米以上。菌盖肉质,干燥后坚硬而脆,圆形,中央为脐状,表面近白至淡褐色,边缘薄而锐,常常内卷。菌肉薄,白色。菌管与菌肉同色,与菌柄呈延生;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4个。

生长特性

喜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萌坡熟地。猪苓在地面下5厘米温度8~9℃时开始生长,15~20℃时生长最适,25~30℃菌丝停止生长,进入短期休眠,或者长出子实体,度过不良环境,以孢子繁衍生息。秋末冬初,地面下5厘米,温度低于8℃又进入冬季休眠期。一年中4~6月和9~10月为猪苓菌丝的活跃生长期。

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1000~2000米的林下,坡向东南或西南即半荫坡,土层深厚、腐殖多,疏松的砂质壤上。植被物为桦木、橡、槭、桦等林下。

2.繁殖方法

目前人工栽培多栽小猪苓进行繁殖。

3.栽培时间

最好在春季3-4月或秋季7~8月,这时猪苓正度过休眠期进入生长期,密环菌也处在生长期,两者可相互建立良好共生关系。

4.栽培方法

采用坑栽,一般坑深50厘米,长宽各70厘米。林下栽培,既防止破坏森林,又能给猪苓创造适宜的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栽培前首先要培育好密坏菌的菌床或菌材,一般用长有密环菌的朽树根、树枝、树皮作菌种和砍的新树棒(粗约10厘米,长50~60厘米的短节)堆放在坑内,盖土20~25厘米,温度适宜,经过1~2个月即可使用。也可使用培育好准备栽天麻的菌材,或栽过天麻尚未腐烂又没长杂菌的老棒来栽培猪苓。一窝用5根菌棒,下种菌核0.18千克。栽时选完整无伤的新鲜野生小猪苓,或把猪苓核分成小块,每块大小如核桃一般,用手指压紧使菌核扯断的菌丝断面与菌材紧密结合。一根菌材上可压放苓块7~8个,栽好一根,用腐殖上把四周培好,不留空隙。以此类推,一般只栽一层,最好盖腐殖土20~25厘米,略高出地面,两年后可以采挖。

采收加工

猪苓多年生习性,一两年内产量不高,栽培三四年才是繁殖旺盛时期。收获中要注意表面土层中的菌核。全年都可以采收,以夏秋季采收为好。色黑质硬的称为老核,这就是商品猪苓,也就是第一代第二代猪苓。色泽鲜嫩的灰褐色或黄色猪苓,一般核体松软,可作种核。

在收获时要去老留幼,将已收获的猪苓菌核去杂刷洗,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在日光下自然晾晒,干后即可装运销售。用麻袋或竹箩装,放干燥处保存。

猪苓外皮乌黑光泽,体重,坚实,断面洁白或黄色者为佳。

发展前景

猪苓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仅具有利尿和抗菌作用,经研究发现有抗癌作用,需要量将会逐年增加。同时人工栽培猪苓已基本成功。我国森林资源丰富,适宜栽培的土地较多,发展生产潜力很大。

猪苓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野生资源保护工作没有跟上,群众连年采挖,资源越来越少;栽培面积小,单产低,收益少,发展缓慢。因此,应切实加强资源保护工作,指导群众合理采挖;要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研究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积极扩大种植面积,逐步形成生产基地,确保医药卫生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常用中药材)

1970年代至1980年代生产情况:

猪苓商品来源于野生资源。新中国成立后,列为三类品种,由市场调节产销。40年来,全国猪苓生产不断发展,收购量逐年增加,购销同步增长,属于可以满足供应的品种。

猪苓购销变化不大,呈现相对稳定,逐年上升趋势;虽然1970年收购量有所下降,仍能保证市场需要,未出现过积压和脱销情况。1980年中药材市场放开后,由于价格的变化,猪苓购销大幅度上升,1983年收购127多万公斤,销售70多万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常用中药材)

用药禁忌

无水湿者忌服。

1、《医学启源》:"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2、《医学入门》:"有湿症而肾虚者忌。"

3、《得配本草》:"目昏、无湿而渴,二者禁用。"

常用选方

1、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50克。

猪苓的图片

猪苓的图片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猪苓汤)

2、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250克,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子母秘录》)

3、治痃疟不分新久:猪苓50克,茯苓25克,柴胡20克,半夏15克,甘草5克,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未发前服,渣再煎,发后服。(《方脉家宝》)

4、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嗜卧不食:猪苓(去黑皮)25克,肉豆蔻(去壳,炮)二枚,黄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味捣罗为末,米饮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圣济总录》猪苓丸)

5、治子淋:猪苓25克。捣筛,以白汤三合,和方寸匕为一服,渐至二匕,日三夜二,尽,不瘥,宜转下之,服甘遂散。(《小品方》)

6、治年壮气盛,梦遗白浊:半夏50克,猪苓50克。上半夏锉如豆大,猪苓为末。先将半夏炒令黄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为末;以一半猪苓末调匀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猪苓末拌丸,使干,入不油砂瓶中养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于申未间冷酒下。(《济生方》猪苓丸)

7、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金匮要略》猪苓散)

8、伤寒口渴。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50克,加水四升,煮成二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三次。此方名"猪苓汤"。

9、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用猪苓250克,研为末,每服一匙,熟水送下。一天服三次。

10、妊娠肿渴(郐、腹皆肿,小便不利)。治方同上。

生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菌核呈不规则块状、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cm,直径2-6cm。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色、断面色白、体较重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黄白色。用斯氏液装片可见散在的菌丝及粘结的菌丝团块。菌丝细长,弯曲,有分枝,粗细不一,或有结节状膨大部分,直径1.5-6μm,稀至13μm,大多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暗棕色;棕色菌丝较粗,横壁不明显。草酸钙方晶极多,大多呈正方八面体或规则的双锥八面体,也有呈不规则多面形,直径3-60μm,长至68μm,有时可见数个集结。粉末遇水合氯醛液粘化成胶冻状。

理化鉴别

取粉末1g,加稀盐酸10ml,置水浴上煮沸15min,搅拌,呈粘胶状。另取本品粉末少量,加氢氧化钠溶液(1→5)适量,搅拌,呈悬浮状。

采集方法

野生猪苓呈不规则块状,药农们常根据其形状和大小分为"猪屎苓"和"鸡屎苓"。猪屎苓的特点是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有椭圆形的像土豆,或长形的略扁而弯曲,或分枝样像生姜。它们集聚在一起生长,称之为一"窝"或一"坑"。每窝少者几千克,多者可达40kg以上。鸡屎苓块小,分布均匀,大小基本相等,每窝少者0.25kg以下,最多也不超过5kg。其共同特点是外表面呈黑褐色,似煤块样,但无煤样光泽。表面粗糙,有瘤状突起,凹凸不平,整体有皱缩,体坚而实,断面呈白色或黄白色。

野生猪苓生于茂密的森林地下,除了产生子实体的短暂时间之外,多数情况下没有地上部分作为标志,因而给野外采挖带来了一定困难。猪苓多在夏秋多雨季节产生子实体,产生率大约是10%-15%,这是发现猪苓的最佳时机。应选择阔叶林或混交林,在纯松林中没有猪苓分布,树种以椴树、桦树、枫树、栎树类、柞树、榛树类等为好。子实体即为猪苓蘑菇,特点是有较大的主干生成,而后反复分枝,上面长满了小蘑菇,表面雪白,高于地10-750px,3-5天后开始变色腐烂,逐渐由白色变为淡褐色至褐色,最后可干缩成为乌黑色。由于猪苓的子实体具有大而多分枝的特点,与其他菌种的蘑菇有明显的不同,即使干缩成乌黑色,有经验的药农也不难将之辨别出来。野生猪苓一般埋藏较浅者才生长出子实体,在子实体的下方只要除掉盖于表面的腐烂枝叶和浮土通常就可以看到猪苓。

生长猪苓的地方土壤肥沃,土层较厚,多为褐色土,土层呈现团块状或疙瘩样,多杂草和灌木丛生,草色表乌而茁壮,但细看其叶尖常发黄发枯,好似缺少水分,如在一些死后老树根的周围则有猪苓的可能性更大。据一些老药农的经验之说,在连续阴雨之后,天气突然放晴时,清晨到高处瞭望,如见某地面似有雾笼罩,此地则可能有猪苓。

约有20%的猪苓暴露于地面,常被多年的树叶覆盖,它本身呈褐黑色,与枯死的树根相仿,所以不易被人发现。但若要用棍棒拨开树叶他细寻找也不难发现。特别是在暴雨之后,有的地主枝叶和浮土被冲走,就更容易找到猪苓。如发现枯叶中有被水冲来的猪苓块,则可向来水方向找寻,猪苓可能在此不远,因有树叶杂草等的阻挡,其流动不会太大。

野生猪苓常成对生长,药农们称之为"对窝"。如已经找到一坑后在此不远处还会有第二坑,一般在距原坑的0.3-5m处左右。

猪苓采挖应采大留小,保护资源。采后将留下的部分覆盖上树叶,上面再压上一些土,以利于猪苓的再生长。

相关文章

  • 猪苓附方,每个人都希望每天都是开心的,不要因为一些琐事扰乱了心情,闲暇的时间怎么打发,关注图老师可以让你学习更多的好东西,下面为大家推荐猪苓相关知识,赶紧看过来吧![ 查看全文 ]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