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学名:Areca catechu L.)棕榈科槟榔属常绿乔木,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的环状叶痕,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种子卵形,花果期3-4月。
槟榔原产马来西亚, 中国主要分布云南、海南及台湾等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槟榔是重要的中药材,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将果实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
(概述图参考:中国植物图像库 )
中文学名
槟榔
拉丁学名
Areca catechu
别称
槟榔子、宾门、槟楠、大白槟、大腹子、橄榄子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纲
百合纲(Liliopsida)
亚纲
棕榈亚纲(Arecidae)
目
棕榈目(Arecales)
科
棕榈科(Palmae)
亚科
槟榔亚科(SubFam. Arecoideae)
属
槟榔属(Areca)
种
槟榔(Areca catechu)
族
槟榔族(Trib. Areceae)
二名法
Areca catechu L.
分布区域
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校正」自木部移入此。
「释名」宾门(李当之《药对》)、仁频 时珍曰∶宾与郎皆贵客之称。稽含《南方草木状》言∶交广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
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则槟榔名义,盖取于此。雷 《炮炙论》谓尖者为槟,圆者为榔, 亦似强说。又颜师古注《上林赋》云∶仁频即槟榔也。
诜曰∶闽中呼为橄榄子。
「集解」《别录》曰∶槟榔生南海。
弘景曰∶此有三、四种∶出交州者,形小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味涩;又有大者名猪 槟榔。皆可作药。小者名 子,俗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恭曰∶生交州、爱州及昆仑。
颂曰∶今岭外州郡皆有之。木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似桂 枝。叶生木颠,大如盾头,又似芭蕉叶。其实作房,从叶中出,旁有刺若棘针,重叠其下。
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其实春生,至夏乃熟,肉满壳中,色正白。苏恭言其肉 极易烂,不经数日。今入北者,皆先以灰煮熟,焙熏令干,始可留久也。小而味甘者,名山 槟榔。大而味涩核亦大者,名猪槟榔;最小者名 子。雷氏言尖长而有紫纹者名槟,圆大而 矮者名榔,榔力大而槟力小。今医家亦不细分,但以作鸡心状、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纹者 为佳尔。岭南人啖之以当果食,言南方地湿,不食此无以祛瘴疠也。生食其味苦涩,得扶留 藤与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则柔滑甘美也。刘恂《岭表录异》云∶真槟榔来自舶上,今交广生 者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或云∶槟榔难得真者,今贾人所货者,皆是大腹槟榔也, 与槟榔相似,但茎、叶、干小异尔,连皮收之。
时珍曰∶槟榔树初生若笋竿积硬,引茎直上。茎干颇似桄榔、椰子而有节,旁无枝柯, 条从心生。端顶有叶如甘蕉,条派开破,风至则如羽扇扫天之状。三月叶中肿起一房,因自 拆裂,出穗凡数百颗,大如桃李。又生刺重累于下,以护卫其实。五月成熟,剥去其皮,煮 其肉而干之。皮皆筋丝,与大腹皮同也。按∶汉喻益期与韩康伯笺云∶槟榔,子既非常,木 亦特异。大者三围,高者九丈。叶聚树端,房构叶下。华秀房中,子结房外。其擢穗似禾, 其缀实似谷。其皮似桐而浓,其节似竹而概。其内空,其外劲。其屈如伏虹,其申如缒绳; 本不大,末不小;上不倾,下不斜。调直亭亭,千百如一。步其林则寥朗,庇其阴则萧条。
信可长吟远想。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必当遐树海南,辽然万里。弗遇长者之目,令人恨 深也。又《竺法真罗山疏》云∶山槟榔一名 子,生日南,树似 榈而小,与槟榔同状。一 丛十余干,一干十余房,一房数百子。子长寸余,五月采之,味近苦甘。观此,则山槟榔即 子,猪槟榔即大腹子也。苏颂以味甘者为山槟榔,涩者为猪槟榔,似欠分明。
槟榔子
「修治」 曰∶头圆矮毗者为榔,形尖紫纹者为槟。槟力小,榔力大。凡使用白槟及存 坐稳正、心坚有锦纹者为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以刀刮去底,细切之。勿令经 火,恐无力。若熟使,不如不用。
时珍曰∶近时方药亦有以火煨焙用者。然初生白槟榔,须本境可得。若他处者,必经煮 熏,安得生者耶?又槟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贲灰为使,相合嚼之,吐去红水一口,乃滑 美不涩,下气消食。此三物相去甚远,为物各异,而相成相合如此,亦为异矣。俗谓“槟榔 为命赖扶留”以此。古贲灰即蛎蚌灰也。贲乃蚌字之讹。瓦屋子灰亦可用。
「气味」 苦、辛,温,涩,无毒。甄权曰∶味甘,大寒。
大明曰∶味涩。
弘景曰∶交州者味甘,广州者味涩。
曰∶白者味甘,赤者味苦。
元素曰∶味辛而苦,纯阳也。无毒。
诜曰∶多食亦发热。
「主治」 消谷逐水,除痰 ,杀三虫,伏尸,疗寸白(《别录》)。
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敷疮,生肌肉止痛;烧灰,敷口吻白疮(苏 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胸中气,下水肿,治心痛积聚(甄权)。
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结(大明)。
主贲豚膀胱诸气,五膈气,风冷气,香港脚,宿食不消 古)。
「发明」 元素曰∶槟榔味浓气轻,沉而降,阴中阳也。苦以破滞,辛以散邪,泄胸中至 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故治诸气、后重如神也。
时珍曰∶按∶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其功有四∶一曰醒能使 之醉,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苏东坡所谓“红潮登颊醉槟榔”也;二曰醉能使 之醒,盖酒后嚼之,则宽气下痰,余酲顿解,朱晦庵所谓“槟榔收得为祛痰”也。三曰饥能 使之 饱。四曰饱能使之饥。盖空腹食之,则充然气盛如饱;饱后食之,则饮食快然易消。又且赋 性疏通而不泄气,禀味严正而更有余甘,有是德故有是功也。又按∶吴兴章杰《瘴说》云∶ 岭表之俗,多食槟榔,日至十数。夫瘴疠之作,率因饮食过度,气痞积结,而槟榔最能下气 消食去痰,故人狃于近利,而暗于远患也。夫峤南地热,四时出汗,人多黄瘠,食之则脏器 疏泄,一旦病瘴,不敢发散攻下,岂尽气候所致,槟榔盖亦为患,殆未思尔。又东阳卢和云∶ 闽广人常服槟榔,云能祛瘴。有瘴服之可也,无瘴而服之,宁不损正气而有开门延寇之祸乎? 南人喜食此果,故备考诸说以见其功过焉。又朱晦庵《槟榔诗》云∶忆昔南游日,初尝面发 红。药囊知有用,茗碗讵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三彭如不避,糜烂七非中。亦与 其治疾杀虫之功,
「附方」 旧十一,新十五。
痰涎为害∶槟榔为末,白汤每服一钱。(《御药院方》)
呕吐痰水∶白槟榔一颗(煨热),橘皮二钱半(炙)。为末。水一盏,煎半盏,温服。(《千 金》)
醋心吐水∶槟榔四两,橘皮一两,为末。每服方寸匕,空心生蜜汤调下。(《梅师方》)
伤寒痞满 汤下。(《宣明方》)伤寒结胸已经汗、下后者∶槟榔二两,酒二盏,煎一盏,分二服。(庞安 时《伤寒论》)
蛔厥腹痛∶方同上。
心脾作痛∶鸡心槟榔、高良姜各一钱半,陈米百粒,同以水煎,服之。(《直指》)
膀胱诸气∶槟榔二枚,一生一熟,为末。酒煎服之,良。此太医秦鸣鹤方也。(《海药 本草》)
本脏气痛∶鸡心槟榔,以小便磨半个服。或用热酒调末一钱服之。(《斗门方》)
腰重作痛∶槟榔为末,酒服一钱。(《斗 香港脚壅痛∶以沙牛尿一盏,磨槟榔一枚。空心暖服。(《梅师香港脚论》)
香港脚冲心闷乱不识人∶用白槟榔十二分,为末,分二服,空心,暖小便五合调下,日二 服。或入姜汁、温酒同服。(《广利》)
香港脚胀满非冷非热,或老人、弱人病此∶用槟榔仁为末,以槟榔壳煎汁或茶饮、苏汤或 豉汁调服二 干霍乱病,心腹胀痛,不吐不利,烦闷欲死∶用槟榔末五钱,童子小便半盏,水一盏, 煎服。(《圣济总录》)
大肠湿秘∶肠胃有湿,大便秘塞。大槟榔一枚。麦门冬煎汤磨汁温服。或以蜜汤调末二 钱 大小便 ∶槟榔为末。蜜汤调服二钱。或以童子小便、葱白,同煎服之,亦良。(《普 济方》)
小便淋痛∶面煨槟榔、赤芍药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入灯心,水煎,空心服,日二 服。(《十便良方》)
血淋作痛∶槟榔一枚。以麦门冬煎汤,细磨浓汁一盏,顿热空心服,日二服。
虫痔里急∶槟榔为末,每日空心以白汤调服二钱。
寸白虫病∶槟榔二七枚,为末。先以水二升半,煮槟榔皮,取一升,空心,调末方寸匕 服之,经日虫尽出。
诸虫在脏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空心以葱、蜜煎汤调服。(《简 要济众》)
金疮恶心∶白槟榔四两,橘皮一两,为末。每空心生蜜汤服二钱。(《圣惠方》)
丹从脐起∶槟榔末,醋调敷之。(《本事方》)
小儿头疮∶水磨槟榔,晒取粉,和生油涂之。(《圣惠方》)
口吻生疮∶槟榔,烧研,入轻粉末,敷之良。(《圣惠方》)
耳出脓∶槟榔末吹之。(鲍氏方)
槟榔(Areca catechu)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都有栽培。树干不分枝,高达12∼15公尺。槟榔子是棕榈科(Palmae)槟榔树的种子。而槟榔叶是胡椒科(Piperaceae)蒟(Piper betle)的叶。槟榔果略小于鸡蛋,果皮纤维质,内含一粒种子,即槟榔子。胚乳坚硬,具灰褐色斑点。于8∼11月果实完全成熟之前即予采收,去皮,煮沸,切成薄片晒乾,干后呈深褐色或黑色。槟榔子是劣等儿茶(catechu)的原料,其主要生物碱是槟榔碱,兽医用作驱虫药。
槟榔茎直立,乔木状,高10多米,最高可达30米,有明显
的环状叶痕。叶簇生于茎顶,长1.3-2米,羽片多数,两面无毛,狭长披针形,长30-60厘米,宽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顶端有不规则齿裂。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轴粗壮压扁,分枝曲折,长25-30厘米,上部纤细,着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单生于分枝的基部;雄花小,无梗,通常单生,很少成对着生,萼片卵形,长不到1毫米,花瓣长圆形,长4—6毫米,雄蕊6枚,花丝短,退化雌蕊3枚,线形;雌花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圆形,长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长圆形。果实长圆形或卵球形,长3—5厘米,橙黄色,中果皮厚,纤维质。种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烂状,胚基生。花果期3—4月。
亚洲热带地区广泛栽。
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来半岛、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我国引种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海南、台湾两省栽培较多,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也有栽培。
槟榔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居民迎宾敬客、款待亲朋的佳果,因古代敬称贵客为“宾”、为“郎”,“槟榔”的美誉由此得来。槟榔也有仁频、宾门等多种称谓。在亚洲的许多地区,例如台湾、印度、海南等地,保留着嚼食槟榔的习惯。它是中国四大南药之一(其它三种为益智、砂仁、巴戟),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具有消积、化痰、疗疟、杀虫等功效,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
药名:槟榔
别名:仁频、宾门、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洗瘴丹、大腹槟榔、槟榔子、青仔、槟榔玉、榔玉。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inn.的种子。
味苦;辛;性温。归胃;大肠经。
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截疟。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脚气;水肿;疟疾。
本品缓泻,并易耗气,故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气虚下陷者禁服。
内服:煎汤,6—15g,单用杀虫,可用60—120g;或入丸、散。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
出自李当之《药录》
1、《南方草木状》:槟榔,树高十余丈,皮似青桐,节如桂竹,下本不大,上枝不小,调直亭亭,千万若一,森秀无柯。端顶有叶,叶似甘蕉,条派(脉)开破,仰望眇眇,如插丛蕉于竹杪;风至独动,似举羽扇之扫天。叶下系数房,房缀数十实,实大如桃李,天生棘重累其下,所以御卫其实也。味苦涩。剖其皮,鬻其肤,熟如贯之,坚如干枣,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则滑美,下气消谷。出林邑。
2、《雷公炮炙论》:凡使槟榔,取好存坐稳、心坚、文如流水碎破、内文如锦文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
3、陶弘景:槟榔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
4、《纲目》:大腹子出岭表、滇南,即槟榔中一种腹大形扁而味涩者,不似槟榔尖长味良耳,所谓猪槟榔者是矣。盖亦土产之异,今人不甚分别。按刘恂《岭表录》云,交、广生者,非舶上槟榔,皆大腹子也、彼中悉呼为槟榔,白嫩及老,采实啖之,以扶留藤、瓦屋子灰同食之,以祛瘴疠,收其皮入药,皮外黑色,皮内皆筋丝如椰子皮。又《云南记》云,大腹槟榔每枝有三、二百颗,青时剖之,以一片蒌叶及蛤粉卷和食之,即减涩味。观此一说,则大腹子与槟榔可通用,但力比槟榔稍劣耳。
5、《本草新编》:槟榔,味辛、苦,气温,降,阴中阳也,无毒。入脾、胃、大肠、肺四经。消水谷,除痰癖,止心痛,杀三虫,治后重如神,坠诸气极下,专破滞气下行。若服之过多,反泻胸中至高之气。善消瘴气,两粤人至今噬之如始。古人疑其耗损真气,劝人调胃,而戒食槟榔。此亦有见之言,然而非通论也。岭南烟瘴之地,其蛇虫毒瓦斯,借炎蒸势氛,吞吐于山巅水溪,而山岚水瘴之气,合而侵人,有立时而饱闷晕眩者。非槟榔口噬,又何以迅解乎。天地之道,有一毒,必生一物以相救。槟榔感天地至正之气,即生于两粤之间,原所以救两粤之人也。
毒性: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如系内服引起者可用过锰酸钾溶液洗胃,并注射阿托品。
炮制:槟榔:拣去杂质,以清水浸泡,按气温情况换水,至泡透为止,捞起,切片,晾干。或取拣净的槟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①《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②《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性味:苦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苦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胃、大肠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太阴、阳明,足阳明经。"
③《本草新编》:"入脾、胃,大肠、肺四经。"
④《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槟榔药材
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基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功用主治 杀虫,破积,下气,行气。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如单味驱虫,可用至2-3两);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2、炒槟榔:取槟榔片置锅中,文火炒至微微变色,取出,放凉。
3、焦槟榔:用武火把槟榔片炒至焦黄色时,喷洒清水,取出,放凉。
4、《雷公炮炙论》:欲使槟榔,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5、《本草述》:槟榔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化学成分
种子含总生物碱约0.5%,主为槟榔碱(arecoline), 少量为槟榔次碱(arecaidine)、去甲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槟榔次碱(guvacine)、异去甲槟榔次碱(isoguvac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 均与鞣酸结合而存在。鞣质含量约15%, 有(一)-儿茶精、(一)-表儿茶精、原矢车菊甙元B-1、B-2、B-7、A-1及三个三聚体(Ⅰ、Ⅱ、Ⅴ)、二个四聚体(Ⅲ、Ⅳ)、二个五聚体(Ⅵ、Ⅶ)。脂肪油含量14%~18%。脂肪酸有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癸酸、油酸、亚油酸、十二碳烯酸及十四碳稀酸。此外,尚含甘露糖、半乳糖、蔗糖、γ-儿茶素、无色花青素(leuco-cyanidin)、红色素槟榔红(areca acid)及皂甙等。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 加水4ml、加5%硫酸1滴,微热数分钟后, 滤过,取滤液1滴于玻片上,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即发生棕红色混浊,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红色的四面体小方晶或球状结晶。(检查槟榔碱)
2、取本品细粉, 加氨水数滴及乙醚10ml, 冷浸提取, 提取液浓缩后滴于硅胶H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水(90:10:2)展开, 碘化铋钾试液显色,以槟榔碱为对照品,样品液在相应位置处有橙红色斑点。
含量测定
取本品粗粉约8g, 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 加乙醚80ml,振摇后加氨试液4ml,振摇10分钟, 加无水硫酸钠10g, 振摇5分钟,静置俟沉淀, 分取乙醚液,置分液漏斗中,残渣用乙醚洗涤3次,每次10ml,合并醚液,加滑石粉0.5g, 振摇3分钟,加水2.5ml,振摇3分钟,静置,至上层醚液澄清时,分取醚液,水层用少量乙醚洗涤,合并醚液,低温蒸发至约20ml, 移置分液漏斗中, 精密加人硫酸滴定液(0.01mol/L)20ml, 振摇提取,静置俟分层,分取醚层,醚层用水振摇洗涤3次,每次5ml, 合并洗液与酸液,滤过, 滤器用水洗涤,合并洗液与酸液, 加甲基红指示液数滴, 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0.02mol/L)滴定。每1ml硫酸滴定液(0.01mol/L)相当于3.104mg的槟榔碱(C8H13NO2)。本品按干燥品计算, 含醚溶性生物碱以槟榔碱(C8H13O2)计,不得少于0.30%成分分析研究进展。
药理作用
1、驱虫:本品及所含槟榔碱有麻痹猪绦虫、牛绦虫、短小绦虫作用,使虫体产生弛缓性麻痹,对猪绦虫作用更为强大, 能使虫体各部瘫痪。
2、拟胆碱作用:槟榔碱为M-胆碱反应系统兴奋药,能增强胃肠蠕动而产生腹泻,故服槟榔煎剂驱虫,可以不用泻下剂。另有缩瞳等拟副交感神经作用。本品含鞣质, 低浓度能增强乙酰胆碱对大鼠回肠、子宫的兴奋作用,高浓度时本身可使大鼠回肠痉挛。
3、对中枢的作用:槟榔碱能降低小鼠探究反射以及咖啡因、苯丙胺所致的活动增加,并能减轻戊四氮引起的惊厥;槟榔碱3~6mg/kg腹腔注射能使5~30天雏鸡产生震颤, 同时伴有脑内乙酰胆碱含量增加;5mg/kg小鼠皮下注射,可使自发活动减少, 10mg/kg可致流涎、震颤;槟榔碱与肝组织匀浆温孵后, 可被代谢成槟榔次碱。槟榔次碱对大鼠和小鼠均有较弱的拟副交感作用;能降低小鼠自发活动、探究反射及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时间,增强氯丙嗪的镇静作用, 并能部分对戊四氮的惊厥。
4、抗病毒:水浸液与流感病毒PR8混合后感染小鼠,证明具有对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喜高温湿润气候,耐肥,不耐寒,16℃就有落叶现象,5℃就受冻害,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28℃。年降雨量1500—2200mm地区适宜生长。幼苗期荫蔽度50%—60%为宜,成年树应全光照。以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种子有果肉后熟特性。
用种子育苗。选择15—30年生,茎于上下均匀,节间短,产量高的母树采种。果实选翌年成熟(6月上、下旬),果皮是金黄色的留种。采下的果实,晒1-2天,待果皮稍干燥时,用湿沙层积法成堆积法催芽,20天左右发芽,芽长3cm时即可播种,可用苗床和营养袋育苗。生产上多采用营养袋育苗。苗生长约1年,高50—60cm,有5—6片叶时便可定植。海南于2—3月或8—10月,云南于5—6月定植。
定植后幼龄期需要适量荫蔽以保持土壤湿润,叮间种绿肥、药材、经济作物等。如遇天旱,应适当浇水。植后6-7年间,每年中耕除草追肥2-3次。肥料以人畜粪和绿肥为主。成年树结果后,除施氮肥外,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进开花结果和增强植株抗寒抗风能力。植株进入开花结果年龄,应将幼林时的荫蔽树砍掉,以利其生长和结果。
病害有叶斑病,为害叶,及时除去枯枝落叶烧毁,用1:1:150波尔多液喷雾或用瑞毒霉等防治。果腐病,使青果蒂腐烂,导致落果,防治方法同叶斑病。果穗枯萎病,为害果穗和果实,及时将落果落叶清除烧毁,在幼果和青果期间用炭疽福美、多亩灵喷雾。极腐病,危害幼苗,用5%多菌灵可湿性粉800-1000信液灌根。虫害有红脉穗螟在花期和幼果期为害,在3-4月结合施肥,每株施3%呋喃丹颗粒0.25kg或于4、5月和 8、9月用 Bt乳剂100倍液加3%苦榨油或Bt乳剂100倍加10%灭百可10-6喷雾。
植物/动物形态
常绿乔木,干直立,不分枝,有明显的叶柄脱落的环纹。叶长1.3—2米,羽状全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呈不规则分裂;柄呈三棱形,具长叶鞘。花单性同株,肉穗花序生于叶束下,圆锥状,基部有黄绿色佛焰苞;雄花小而多,雌花较大而少。坚果卵形,红色,有宿存花萼及花瓣,中果皮厚,纤维质。每年开花两次,花期3—8月份,果期11月份至次年5月份。原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我国海南、福建省、台湾省、广西省、云南省有栽培。
药材产地
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等地产量大。国内主产于海南、云南省;福建省、台湾省亦产。
栽培
喜温暖湿润的热带气候,不耐寒,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摄氏度,发芽温度为35摄氏度。幼苗须适当荫蔽,成年树喜充足阳光;土壤以肥沃疏松的砂壤或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将采摘的鲜果剥除果蒂,摊晒1--2天后,与湿润河砂或砂壤土进行层积催芽,并经常淋水保湿,保持砂藏温度。20—30天后露有白色胚根时播种,按行株距各33厘米穴播育苗,每穴果实1—2个,覆土以不见果实为度,播后盖草浇水,保持湿润,出苗后即行肥水管理及除草、培土。苗高50--70厘米时,于3—4月份或8—10月份雨水充足时节,带土定植,行株距2.3m×1.7m,栽后覆土浇水,盖章,并修剪部分叶片以及扦插遮荫树。3年后逐渐减少遮荫树,6—年后将遮荫树全部砍去,7—10年开始结果,每年须中耕除草、施肥2次。
采收加工
12月份至次年5月份采收成熟果实,晒3—4天,烘7—10天,每三天翻一次,干后剥去果皮 (或先用刀将果皮剥开) ,取出种子,放水中煮4h,再用火烘,每天翻二次,烘7—14天至干。
药材炮制
1、槟榔片 取原药浸1—4天 (如质松浮者略浸) ,捞出,润透,或近透时,蒸热趁热切片,切成2毫米薄片,薄摊阴干,不宜日晒,否则容易泛色变红,影响美观。槟榔切片按老法需浸润多。
2、炒槟榔 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
3、焦槟榔 取槟榔片,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黄色,取出晾凉。
药材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槟榔片贮于干燥容器中,密闭。
果实采收
一般采收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1~12月采收青果加工成榔干。以采收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茎部带宿萼,剖开内有未成熟瘦长形种子的青果加工成榔干品质为佳。第二时期,3~6月采收熟果加工榔玉。以采收圆形或卵形橙黄或鲜红熟果,剖开内有饱满种子的成熟果实加工成榔玉为佳品。
果实加工
⑴榔玉 将成熟果实晒1~2天,然后放在烤灶内用干柴火慢慢地烤干,约7~10天取出待冷,砸果取榔玉再晒1~2天即可。一般100千克鲜果可加工成榔玉17~19千克。
⑵榔干 采下青果去枝,然后置果实于锅内加水煮沸约30分钟,捞出凉干,再将果实放置于烤灶内用湿柴文火烘烤。约烤2~3天翻炒1次,连翻两次便可。约8~10天用木棒从上面直插底层,如一插便入,说明底层已干,此时取出即成榔干。一般100千克鲜果可烤得20~25千克。
⑶大腹皮 将成熟果实纵剖成半,剥下果皮,晒干,打松干燥即得。
⑷槟榔花 取尚未开放的雄花干燥而成。以土黄色或淡绿色为佳品。
规格标准
一等干货。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花纹。味涩微苦。每1000g 160个以内。无枯心、破碎、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扁圆形或圆锥形。表面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坚实。断面有灰白色与红棕色交错的大理石样花纹。味涩微苦。每1000g 160个以上,间有破碎、枯心不超过5%;轻度虫蛀不超过3%。无杂质、霉变。
种子含总生物碱0.3%-0.6%,主要为槟榔碱(arecoline),及少量的槟榔次碱(arecaidin),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去甲基槟榔次碱(guvacine),异去甲基槟榔次碱(isoguvacine),槟榔副碱(arecolidine),高槟榔碱(homoarecoline)等,均与鞣酸(tannic acid)结合形式存在。还含鞣质约15%,内有右旋儿茶精(catechin),左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A-1,B-1和B-2以及称为槟榔鞣质(arecatannin)A、B的两个系列化合物,这两个系列均系原矢车菊素的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五聚体。又含脂肪约14%,基中主要脂肪酸有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和少量的今苯二甲酸双(2-乙基已醇)酯[bis(2-ethylhexyl)phthalate]等。还含氨基酸,主要有脯氨酸(proline)占15%以上,以及色氨酸(TCMLIByptophane),蛋氨酸(methionine),酷氨酸(tyrosine),精氨酸(argin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等。另含甘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蔗糖(sucrose),槟榔红色素(areca red)及皂甙等。
1、治疗绦虫病
槟榔对猪肉绦虫,治愈率多在90%以上。但也有报告8例仅治愈4例(50%),认为与药质不良,制法不当有关。对短小绦虫的疗效,文献报告不一:报告的少数病例(1-6例)都获治愈;8例治愈6例(75%);32例的排虫率为37.5%,而大便虫卵的阴转率为82.8%。但亦有报告 14例仅治愈3例;治疗儿童8例次均属无效。对阔节裂头绦虫,报告虽均为个别病例,但均获治愈。对牛肉绦虫,疗效较差,治愈率一般在30-50%之间,如与南瓜子合并应用,则疗效可大大提高,治愈率达90-95%成以上;然亦有报告治疗23例,结果见虫头驱出者5例,驱出大部虫体(未见虫头驱出)者 14例,无效4例。实践证明:槟榔与南瓜子对绦虫均有使之瘫痪的作用,但槟榔主要作用于绦虫的头节和未成熟节片(即前段),南瓜子主要作用于中段与后段的孕卵节片,两者合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用法:一般采用煎剂口服。常用量为60-100g,但也有用至120g或更多的。有人认为:超出有效剂量范围之外的增加剂量,并不能提高疗效。煎剂的制备,一般是将槟榔切碎,先用热水300-500ml浸泡数小时,而后用温火煎成200ml左右,于清晨空腹时1次服下。服药前1日晚禁食或进少量流质饮食。服药后可视具体情况在半至2小时左右服硫酸镁20-30g。合并应用南瓜子的,则先服南瓜子粉80-125g,待半至2小时左右再服槟榔煎剂,而后再服硫酸镁。服药完毕至排虫时间由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治愈病例大多只服药1次,但亦有少数需服药2次或2次以上的。根据临床观察,新鲜槟榔较放置已久的效力大;槟榔煎煮前用水浸泡数小时,较即时煎者疗效高;服用泻剂较不服泻剂的效果佳;槟榔煎剂采用十二指肠管注人法较口服法效果好而副作用少。槟榔与南瓜子合并应用,不但对牛肉绦虫效果显着,而且对短小绦虫亦可提高疗效。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痛及头昏、心慌,亦有引起呕血或肠阻塞者。经验认为,服药后保持安静,或煎剂冷服,或用2.5%明胶液滴定去除槟榔煎剂中的鞣酸,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此外,槟榔与阿的平联合治疗牛肉绦虫可提高疗效;槟榔与南瓜子、石榴皮联合治疗猪肉绦虫、短小绦虫亦有较好效果。
2、治疗姜片虫病
治愈率自47.2-90%以上不等。一般服药后1-3小时即可排出虫体。最快者为15-40分钟。药物制备与用法大体与治疗绦虫病相同。除采用单味煎剂外,尚有配合乌梅、甘草使用的。如配合黑丑研末内服,其疗效优于单味煎剂。
3、治疗鞭虫病
槟榔切片或打碎,取100g,加水500ml浸渍12小时以上,再煎至100-200ml,分成2-3等份于清晨空腹时分次服下,以防呕吐。服药前1日先服硫酸镁20-30g,服药后经3小时不泻者可再服硫酸镁1次。也有主张服药前后不服泻剂的。服药1次无效者,5日后可再服1次。根据20例大便复查结果,其中转阴者占13例。另报告2例均治愈。
4、治疗蛲虫病
报告的少数病例(3例)均获治愈,而多数病例(71例儿童),治愈率仅占38%,且反应较多;更有报告24例儿童治疗结果无1例治愈。用法:成人用3-4两;儿童5-7岁用25-30克。水煎清晨空腹1次服,3日后再服1次。
5、治疗钩虫病
报告的疗效很不一致。有效率一般在55%或以上,最高的达91%,低的为32%。认为槟榔煎剂对于四氯乙烯无效病例更有卓效。用槟榔子制备煎剂才能奏效,用槟榔片则无效。但也有不少报告指出,无论槟榔子或片、煎剂,对于驱除钩虫均无效果或效果极差。槟榔用量一般为100-125g。槟榔煎液加糖调味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肝脏有实质病变,肝功能减退时不宜服用。
6、治疗蛔虫病
有效率为40-68%。大多数于服药后24小时内排虫。用法:以新鲜槟榔切片作煎剂,14岁以上用60-90g,10-13岁5Og,7-9岁40g。煎液可1次服完,或分3次于半小时内服完。据观察,1次服的效果较分次服者为佳,但易引起呕吐。服药后数小时服用硫酸镁 1剂,可提高疗效。
7、治疗青光眼
用槟榔片制成 1∶1滴眼液,每5分钟滴1次,共6次;随盾30分钟1次,共3次;以后按病情每2小时滴1次。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后,每日滴2-3次,每次1-2滴,以防复发。对急慢性青光眼有缩瞳、降眼压作用。控制眼压效果较毛果芸香碱为优,而缩瞳作用比毛果芸香碱维持时间短。刺激性较毛果芸香碱稍大,一般点药后均有轻度疼痛和结膜充血,几分钟后可完全消失。
槟榔知识介绍: 槟榔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槟榔常绿乔木,生于热带地区,常栽培于阳光充足、湿度大的林间地上。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11至12月将采下的青果煮沸4小时,烘12小时即得榔干。3至6月采收成熟果实,晒3至4日,捶破或用刀剖开取出种子,晒干,亦有经水煮,熏烧7至10月,待干后剥去果皮,取出种子,烘干者,称为榔玉。
槟榔种子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顶端钝圆,基部平宽,高1.5至3厘米,基部直径1.5至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至暗棕色,具淡色网状纹理,基部中央有凹窝,旁有大形淡色种脐。质极坚硬,切断面可见大理石样纹理。气微,味微涩。以个大、体重、质坚、无破裂者为佳。
槟榔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槟榔、炒槟榔、焦槟榔、槟榔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
槟榔: 气虚下陷及脾虚便溏者禁服。
槟榔食疗作用: 槟榔味苦、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质重沉降。具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消肿、截疟的功效主治虫积疳疾、食滞不消、脘腹胀痛、泻痢后重、大便秘结、疝气、脚气、水肿、疟疾。
1、治寸白虫:槟榔二七枚.治下筛.水二升半 先煮其皮 取一升半 去滓纳末 频服 暖卧 虫出.出不尽 更合服 取瘥止.宿勿食 服之.(《千金要方》)
2、治小儿寸白虫久不愈:槟榔二枚(为末) 猪牙皂角三梃(烧) 苦楝子五枚(为末).上件药 同研为散.每服 空心煎苦楝根皮汤调下半钱.(《圣惠方》槟榔散)
3、治诸虫在脏 久不瘥者:槟榔半两(炮)为末.每服二钱 以葱、蜜煎汤调服一钱.(《圣惠方》)
4、治蛔虫攻痛:槟榔二两.酒二盏 煎一盏 匀二次服.(《食物本草》)
5、治食积满闷成痰涎呕吐:槟榔、半夏、砂仁、萝卜子、麦芽、干姜、白术各二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6、治心脾疼: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7、治脾胃两虚,水谷不能以时消化,腹中为胀满痛者:槟榔二两,白术三两,麦芽二两,砂仁一两。俱炒燥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服。(《方脉正宗》)
8、治伤寒发汗或下后痞满,或成寒实结胸,气塞不通:槟榔二个(一生一煨)。细末。酒二盏,煎一盏四,分作两服,温饮之。兼治蛔厥,心腹刺痛。(《伤寒总病论》槟榔散)
9、治大小便不通,亦治肠胃有湿,大便秘涩:槟榔至大者半枚。用麦门冬煎水磨一钱,重汤烫热服之。(《普济方》槟榔散。《纲目》以本方治"血淋作痛")
10、治干霍乱,上气冲急,欲闷绝,大小便不通:槟榔七枚。锉,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童子小便半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槟榔汤)
11、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芍药一两,当归五钱,大黄、黄芩、黄连、木香各一钱半,槟榔一钱。为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服,不后重则止。(《素问病机保命集》导气汤)
12、治脾、肺、肾三脏受伤,水气不化,积为肿满,渐成喘急,不能偃卧者:槟榔三钱,白芍药(炒)、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各二钱,肉桂一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药材
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化学成分
槟榔含生物碱0.3~0.6%,缩合鞣质15%,脂肪14%及槟榔红色素。生物碱主为槟榔碱,含量0.1~0.5%;其余有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次碱、去甲基槟榔碱、槟榔副碱、高槟榔碱等。生槟榔含生物碱量比制品为高。
槟榔内胚乳含儿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槟榔含脂肪油14%,槟榔油的组成脂肪酸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榈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亚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槟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过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过10%,槟榔成熟则非蛋白氮含量减少。
一般所谓的槟榔,其嚼块是以槟榔果为主要成分,并以叶、花藤和石灰作为配料。槟榔果:俗称菁仔,含有多种成分,其中「槟榔素」和「槟榔碱」这两种成分经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而「槟榔素」能促进消化道的蠕动、使瞳孔收缩、心跳降低,正常量时可增加唾液分泌及引起发汗现象,但大量食用时,会使大脑活动受抑制,而显出动作迟缓现象。配料:除叶可能不具致癌性外,其他配料(花、藤)皆含有致癌性化学物质。且因石灰在口腔中形成高碱性的环境,会使口腔黏膜的表皮细胞被破坏,导致表皮细胞发生增生及变异现象,进而产生口腔癌。
聘礼:以染红的槟榔若干,以乳金写上双喜、百子千孙、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吉祥话,同茶时之类一齐送至女家,名曰"过礼"(即纳聘)。女家接受后,除回礼外,最少须取出一套吉祥语给男家。
结婚时:凡宾客到,无论长幼,新妇必须立奉槟榔(干槟榔剪成片)。又命大妗(即随新妇的仆人)捧槟榔一盘(盘用锡制的),往接亲戚及伴娘等。新娘奉槟榔时,如见老人家,则说:"食了槟榔日老日福,福子荫孙"。见了青年男子,则说:"食了槟榔勤书执笔,步步高升"。见了女子,则说:"食了槟榔聪明伶俐,绣花绣朵"。见了小孩则说:"食了槟榔长命百岁"。谒祖时,新妇陪拜后,必跪奉槟榔。
翌晨,新妇盛水及槟榔各一盘,备手巾每人一条,递给亲戚,名曰“捧水”。
担槟榔:婚后数日,女亲戚家,每家须备槟榔一担给男家及他的亲戚,名曰“担槟榔”。
酬槟榔:待新妇满月后,第一次归家时,男家备槟榔一担送女亲戚家酬谢,名曰"酬槟榔"。
拜七仙:七月初六晚,以槟榔(裹以萎叶)七口(一包曰一口),和花果之属,祀七仙,名曰“乞巧”。
祀鬼神:迷信的人们,倘家里有人染了病,即往盲人和女巫处问祸福。那盲人或女巫往往说:"病人因时运不好,偶然撞着了鬼神,开罪了它,须在某处以槟榔果酒奉之,病人方可痊愈。
海南岛是我国槟榔的主要产区,而万宁则是海南的槟榔主要产区。游客到万宁除了领略万宁的自然风光外,还有不少引人入胜的风俗人情,“客至敬槟榔”算作其一。
海南一带槟榔待客的风俗,古来有之,早在《南方草木状》(槟榔篇)中已有“广交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的记载。《南方草木状》为晋代嵇含撰著,成书于公元304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植物学专著。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则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古往今来,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八百多年前,贬居海南岛的诗人苏东坡就曾描绘黎家少女口含槟榔头插茉莉花的情景。可见海南人种槟榔,吃槟榔的风俗历史悠久。
槟榔古万州(万宁)何时种植槟榔?据史料记载万宁种槟榔始于宋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而吃槟榔的风俗风情历史悠久,今天万宁人吃摈榔仍然很有情趣。万宁人依然把槟榔果作为美好友谊的象征。客人登门,主人首先棒出槟榔果招待。即使不会嚼槟榔,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如今万宁人平时访亲探友也要买上槟榔果当作“甜路”。特别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备有槟榔果,以敬拜年长的贵客亲朋。槟榔还是青年们爱情的象征。小伙子一旦看中哪一位姑娘,先向女方娘家赠送槟榔果(俗称放槟榔)表示求婚之意,如果女方收下,就表示定了婚约。举行婚礼时,槟榔果更是不可缺少的佳品。新郎新娘都要给登门贺喜的亲朋敬献槟榔果,以表敬意。
槟榔除了做礼品外,最大的用途是药用。槟榔具有健胃泻气攻积,治痢固齿,驱虫行水等功能,对驱除人体的条虫、蛔虫、姜片虫及家畜的胃肠寄生虫都有特效。
万宁人吃槟榔是很讲究的,首先是把槟榔切成片,然后粘上佐料(用贝壳粉调制成膏状物)卷上老叶,再放进口里细咀慢嚼。初时味涩,并有绿水,待吐完绿水又生丹津,吃后脸红耳赤,头晕目眩如醉酒一般,正如苏东坡即兴写的“两颊红潮曾妩嵋,谁知侬是醉槟榔”的诗句。如今万宁人吃槟榔,种槟榔方兴未艾, 吃槟榔的习俗代代相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把统一的目光放到了南边的百越之地,就是现在的广东和广西。关于此次战争,秦军五十万大军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在装备上更是要远远超过百越部落军队,但是战争的过程却令秦军感到了战前从未想到的艰苦和压力:粮草难运,和南方炎热的气候对于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军士兵极不适应,百越军在首领“译吁宋”的率领下与秦军进行了惨烈的激战,在秦与百越的战争中,最难解决的是进攻南越秦军的粮食供应问题,于是秦始皇令史棣“凿灵渠,筑陡门”沟通湘江与漓江,以通粮道。
这期间,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而且一对峙就是三四年。大致在公元前218年左右秦始皇还曾经历过一次感人的爱情故事!事情是这样发生的:
槟榔由于“灵渠”和“陡门”的建造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加上当时的炎热的气候,秦军士兵多为北方人,大部分都为现在陕西、山西、河南等地人,很不适应这种气候,导致士兵阵营中瘟疫横行。百越军看到如此情形,一不敢正面与秦军冲突,怕自已的军队也染瘟疫;二又不能坐而不攻,要想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行!于是“译吁宋”找出当地有名的既种槟榔又采药的民女小月,让她混入敌方的军营去探军情,因槟榔有药效功能,辟瘟开胃解油性,嚼后可防瘟疫,用槟榔做为潜入敌方的突破点是最好的办法,小月就装了一船的槟榔和草药,分批发给秦军在筑“陡门”工程的士兵,后来瘟疫很快就解除了。
秦军副帅“赵佗”把此事上报给了秦始皇,始皇帝听后大喜,说要见见此奇女子,当他见到槟榔美女小月时,即刻被眼前这位女子惊呆了,他顿时觉得此女很像小时候认识的一位女孩,再看她脖子上挂着一串槟榔子,他想起来了,这不是其幼时他在赵国邯郸沦为人质时结识的采药女“阿房”么?那时她也是挂着这一串槟榔子,秦始皇深情的对小月说道:“我是你的阿政呐!”小月听到后,她也失声叫了起来:“阿政!”此时此刻,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当时她不顾父亲的反对,悉心照顾常被打得遍体鳞伤的阿政,为其熬药疗伤,他们两小无猜,互生情愫,结为初恋。后赵政返回了秦国,两人再也没有见过,之后“阿房”改名为小月来到此处种槟榔为业,想不到今在此重逢了。
这些天来秦始皇带阿房女去筑“陡门”的漓江口游玩,两人谈天说地,真是无所不谈,当赵政谈到要实现中国统一时,提出了想立阿房女为妃,再接收岭南的百越之地。阿房心想,与其战事无休止地延续,还不如双方做一次合解,阿房女机智的对秦始皇说出了她想法:她说只要皇帝平息了这场战争,就可以立她为妃,另外加上一个条件,就是秦军武将“屠睢”必须处以极刑,因为“屠睢”在此役中对当地抵抗的人大开杀戒,必须以死谢罪,这样她可以回去向“译吁宋”交待!秦始皇听了也觉得不错,他也给出了一个条件:以后百越之地必须由大秦帝国派人统治。于是阿房女回去和首领“译吁宋”商量对策,最终双方达成此次的协议,“屠睢”被推出斩首,始皇帝派“赵佗”做为南越国第一代王,岭南列入中国统一的版图。
此次的“凿灵渠,筑陡门”,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完善了中华大地的基本版图;史料记载秦军在此次战争后的部队全部留在两广,这些秦人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了现在的两广老百姓祖先的一支,世世代代守护着灵渠以及三十六座“陡门”。从此以后,当地人民便把“陡门”边的那片槟榔树保护起来,以后各家婚嫁时,男女双方都会以槟榔果作为定亲的信物,后来的黎族“放槟榔”婚俗也相传是由此而来的。
说到“槟榔西施”,还得先说说槟榔。台湾同胞历来就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且历史悠久。在康熙年间首任台湾知府蒋毓英所修之《台湾府志·物产志》就有记载;乾隆年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记录当时台湾流行槟榔的盛况:“晱槟榔者男女皆然,行卧不离口;啖之既久,唇齿皆黑,家日食不继,惟此不可缺也。解纷者彼此送槟榔辄和好,款客者亦以此为敬”。
药圣李时珍对槟榔的医疗功能概括为“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饥能使之饱。”所以在台湾食槟榔由来以久,吃的人多了,槟榔种植早已形成了农副业的支柱产业,台 湾地方政府,在上个世纪末曾经提出限制种植,也不提倡吃食槟榔,但遭到果农的抗议和反对。台湾食槟榔的人很普遍,被誉为“红唇族”。在台湾考察期间,我多次问他们吃槟榔究竟有什么好处,他们回答说有提神作用,其它的也说不上所以然,只是想吃而已。
“槟榔西施”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是槟榔经销商为招揽顾客聘用年轻貌美的女孩子坐台促销槟榔的新招,被称为“槟榔西施”。卖槟榔的小店就是一个小玻璃屋,它的面积小到几平方米,大的十几平方米,陈设也很简单,一般只有一个冰柜、一张桌子和一个高脚凳。我们所到之处沿途不时地看到那些玻璃小屋,“槟榔西施”坦露在玻璃店内,一头染色的短发显得很张扬,穿着低胸的超短裙,浓妆艳抹,虽不能与西施媲美,但其艳丽亦在想象之中。
除了外形要有“可看性”外,一名合格的槟榔西施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最主要的就是调制包装槟榔。当地司机买槟榔时,她们会掏出一个小袋子,拿出一粒槟榔,熟练地用刀子切去头尾,又打开一个类似化妆品的小盒子,用小刀剜出少许白泥膏,平摊在槟榔叶上。白泥膏实际上就是石灰一类的东西,可以降低槟榔的不良刺激。
2003年以前“槟榔西施”风靡全岛,西施们越穿越少,给人的刺激原先只是停留在视觉上,后来逐渐演变成色情活动,但并非所有的槟榔西施都从事这种交易。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槟榔西施们穿的可是越来越少了。很多人上身只穿着胸罩,下面是一条短得不能再短的裙子,即便冬天也不例外,仍打扮出撩人的风姿,当地的行话叫做“清凉装”。为招揽顾客,槟榔西施们也是花样百出,各展奇招。有的只要你买她的槟榔,就免费奉送一段“艳舞”,更有甚者,不言而喻。
槟榔品种有三种,被证实致癌性明确
槟榔是一种亚热带、热带植物,主要分布在中非和东南亚,我国以海南、台湾种植较多,福建、广西、云南等省也有栽种,槟榔消费市场也以这几个省为主。汉森四磨汤被曝出以一级致癌物槟榔入药后,微博有网友针对报道提出质疑:“所说的一级致癌物槟榔指的是烟果吧,也就是湖南这边的槟榔,加了很多添加剂的,对口腔有伤害,而做四磨汤用的是青果,这明显是在混淆视听。”
槟榔目前,市场上槟榔分为三种:青果槟榔、烟果槟榔和台湾槟榔。青果槟榔比较软和甜香,不经过烟熏,口感较好;烟果槟榔是利用烟薰的办法把它薰干的一种槟榔,湖南市场基本是烟果的天下;而台湾槟榔就是新鲜的嫩籽槟榔,在台湾市场较大,内地则难以看到。
根据中文维基百科对“槟榔”的定义表示,在2003年,槟榔被IARC(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证明为一级致癌物,证实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槟榔子也会致癌。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槟榔的确切致癌性主要表现在提高口腔癌发病率方面,而槟榔是否会提高消化道癌症、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目前仍在猜测与探索阶段。
常嚼槟榔为什么容易致癌?
根据研究发现,常嚼食槟榔的国家如印度、巴布亚新几内亚口腔癌发病率在世界前列,嚼槟榔盛行的台湾,口腔癌发病率也很高。研究者们猜测槟榔导致口腔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第一,槟榔中的粗纤维容易摩擦口腔黏膜,造成黏膜反复创伤,形成局部慢性损伤,进而导致癌变;第二,槟榔中含有的大量生物碱促进上皮细胞凋亡,与槟榔一同咀嚼的荖花和石灰也有一定的基因毒性,进而导致癌变;第三,与烟草共同食用更易促进癌症。
[1]槟榔不但是一级致癌物,长期嚼食对牙齿磨耗严重,其紫红色的汁液还容易染黑牙齿,其中含有的大量生物碱也容易让人吃后产生头晕、恶心的不适感。但这是否代表,槟榔就是罪大恶极、应当敬而远之的?
应当理清的一点是:许多人认为,“一级致癌物”就是毒性最强、对人体伤害最大的致癌物质。但事实上,对于“一级致癌物”的定义是:“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或混合物”,而非“对人体伤害最大的物质”。已明确的“一级致癌物”有很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阳光、烟草、酒精、家居装修常有的甲醛、烧烤煎炸后产生的苯芘类物质、腌渍食品中容易产生的亚硝酸盐类物质。
槟榔槟榔原是重要药用植物之一,剖开煮水喝可驱蛔虫,其驱虫性在临床上也得到研究证实;槟榔虽然味道又苦又涩,但能令口舌生津,神清气爽,这也是槟榔受到南方大多数人喜爱的原因,也说明,看待槟榔应当客观公正,不应因其有“一级致癌物”的标签就戴上惊恐的有色眼镜。有一句老话: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广东省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汉平教授曾指出:“大多数时候,癌症是一种生活习惯病。”槟榔虽是一级致癌物,但偶尔吃,吃一次两次,并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但是如果将吃槟榔变成一种生活习惯,长期吃,大量吃,天天吃,那么口腔癌的发病风险就会大大上升了。
我们的周围其实有很多的致癌物,无论表面看起来多么健康的事物,一旦过量都会对健康造成损伤甚至导致死亡。因此判断一个事物是“健康”还是“不健康”,“有害”还是“无害”,最终都应当抱持一个客观的态度,公正评判,而不应当只看事物的某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