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太极拳,每一个动作圆柔连贯,每一式都是绵绵不断,犹如太极图的拳术。太极拳入门教程,学练拳架最少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规矩定架子。二是循理法融架子。三是返自然空架子。下面就让图老师我带领大家一起进入这个修身养性的过程。
【 tulaoshi.com - 太极拳 】
1.太极拳在武术门派中,是极为严格规范的拳种,学练传统太极拳一定要守规矩行拳。初学者开始习练太极拳时,身、眼、步、手和方向角度必须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规蹈矩而不得有随意性。要按明师的口传心授,规矩练拳、用心体悟。
2.至于太极拳架的规矩,对于初学者,首先是杨公澄甫《太极拳术十要》,其次是明白十三式,再有就是32目。至于具体的身法、步法、手法等只要跟随传统太极拳老师学习,都会在教拳过程中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行拳的规矩。
3.太极拳,是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太极拳,每一个动作圆柔连贯,每一式都是绵绵不断,犹如太极图的拳术。太极拳入门教程,学练拳架最少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规矩定架子。二是循理法融架子。三是返自然空架子。
1.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术的代表,其核心特点之一是“用意不用力”。那么意从何来,不是凭空的胡思乱想,对于初学者,已有前辈现成的拳理拳法。第二阶段就是在第一阶段按规守矩能够基本流畅把拳架打下来的基础上,把拳理拳法融进你的拳架里。
2.那么拳到底有哪些拳理拳法要循呢。我认为初学不要贪多,更不能盲从。一定要把握那些经典的经过实践和历史考验的东西。一是张公三丰的《太极拳论》。二是王公宗岳的《太极拳论》和《十三势行功心解》,这三篇是太极拳的总纲总论,重中之重。三是杨公班侯的《班侯九诀》。其中第一诀《全体大用诀》,对拳架一招一式的用意都做了概括总结,非常好(还有第八诀对拳架也有指导作用)。四是杨氏太极拳老谱32目。五是杨公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对每一招的说明要在行拳架时仔细体会揣摩。六是杨公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这些太极拳的经典论述如果真能落实到拳架里一、二成即可登堂入室,终身受益。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tjq/)3.总之这个阶段行拳架不能再象第一阶段那样如木偶般呆板,跟行尸走肉般僵直,更不能全身如一盘散沙,局部妄动。而应该是以意领形,意灵形松,内静外柔,周身鼓荡,一劲贯通。既要有圆活轻灵的松柔劲,又要有上下一体,内外相合的整劲。
这是习练拳架的较高阶段。在第一阶段按死规矩学练,至第二阶段把拳理拳法融进拳架,行拳架以意相领,走拳松柔弹活,举手投足契合八法五门,僵紧渐去,松活已生的基础上,继续向内求,知进退、懂虚实、用意不用力。说通俗些就是用心用脑子行拳,而不是单纯的用手脚等肢体走拳。而且逐渐形成良好的太极条件反射,一举手一投足处处都是太极。就象赵济夫老师说的太极生活化,生活太极化。
太极拳是很高深的拳种,但又是极其的简单,我们称为简单的高难度。简单,是指方法简单,高难度,是指要把我们后天形成的思维和用力的习惯给丢掉,这个是非常艰难的。这个的确是需要明师在旁边指点和帮助的。师父的作用并不是他是天下无敌的高手,而是他能让你快速的得到功夫而不走弯路。能在旁边观察你练得正确与否,是否练偏。虽然太极拳看起来动作简单,但稍不注意就会练偏,理解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tjq/)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0326/144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