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抵抗力是很弱的,因此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可千万不能担待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分享新妈须知的5项哺乳大忌,不了解的新手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 tulaoshi.com - 新生儿护理 】
一 忌丢弃初乳
什么是初乳
初乳是产妇分娩后一周内分泌的乳汁,颜色淡黄色、黏稠,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初乳分泌量虽然少,但对正常婴儿来说是足够了。
初乳的作用
初乳,含有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它能保护宝宝免受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此外,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抗体和白细胞,是新生儿抵抗各种疾病的保护伞,它还含有新生儿不可缺少的铁、铜、锌等微量元素,锌是各种细胞、器官的组成成分之一。初乳具有营养和免疫的双重作用,还能帮助孩子排出体内的胎粪、清洁肠道。据相关资料显示,新生儿最初的一个小时吃到初乳,将有效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
初乳一定要喂
有些妈妈不知道初乳得好处,认为初乳量少,且颜色不好,就弃之不用,这是错误的。因此,即使母乳再少或者准备不喂奶的母亲,也一定要把初乳喂给孩子。
二 忌哺乳前喂养
什么是哺乳前喂养?
在母亲第一次喂母乳前给新生儿糖水或配方奶,称为“哺乳前喂养”。
哺乳前喂养的严重性
1.新生儿不愿吃妈妈的奶
哺乳前喂养会使新生儿产生“乳头错觉”(奶瓶的奶头比母亲的奶头容易吸吮),另一方面,因为奶粉冲制的奶比妈妈的奶甜,也会使新生儿不再爱吃妈妈的奶,造成母乳喂养失败。
一方面,新生儿得不到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初乳;另一方面,人工喂养又极易受细菌或病毒污染而引起新生儿腹泻。
2.母亲将身心受损
新生儿减少对母乳的吸吮,可使母亲产生一种错觉,误认为自己奶水不够,造成心理压力。一旦新生儿抵制母乳,母亲很容易形成失落感和挫败感,且新生儿不愿吃母乳,乳母易发生奶胀和乳腺炎。
三 忌轻易放弃哺乳
母乳,母婴之间的血脉纽带
母乳的好处人尽皆知,妈妈们也都清楚母乳喂养对孩子的发育是有极大帮助的。况且从亲子关系上,母乳喂养是宝宝从你身体里出来后唯一连接母子的血脉纽带。也许刚刚开始的哺乳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不一定都是妈妈无乳,有些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妈妈们千万不要轻易就放弃母乳喂养。
宝宝拒绝母乳的可能性:
1.患病:新生儿除了拒绝吃奶外,还伴有呕吐、腹泻、黄疸、痉挛等。
解决办法:这时应将新生儿带到医院就诊。
2.鼻腔或口腔有问题:如新生儿感冒引起鼻塞,或口腔内患鹅口疮。
解决办法:鼻塞应该疏通鼻腔;鹅口疮可用制霉菌素或龙胆紫涂在小儿口腔内,每日3次。
3.吸乳能力差:体重低于1800克的新生儿,可能发生吸吮困难。
解决办法:可以将挤出来的奶用杯和匙喂给新生儿,直到新生儿吸吮能力增强为止。
4.新生儿和母亲分开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母亲生病或上班,使母婴分开一段时间,可能会出现新生儿拒奶情况。
解决办法:根据宝宝的脾性,以妈妈的耐心和爱心,尝试在各个时间段、各种环境中唤起孩子对母乳的渴望。
四 忌喂奶时间过长
每次哺乳时间多长为宜
正常婴儿哺乳时间是每侧乳房10分钟,两侧20分钟已足够了。
从一侧乳房喂奶10分钟来看,最初2分钟内新生儿可吃到总奶量的50%,最初4分钟内可吃到总奶量的80%~90%,以后的6分钟几乎吃不到多少奶。
五 忌生气时哺乳
为什么妈妈生气时不能哺乳
人体在生气发怒时,可兴奋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末梢释放出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也过量分泌肾上腺素。
这两种物质在人体如分泌过多,就会出现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症状,危害乳母健康。
母亲经常性地生气发怒后,体内就分泌出有害物质。若“有毒” 乳汁经常被婴儿吸入,会影响其心、肝、脾、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使孩子的抗病能力下降,消化功能减退,生长发育迟滞。还会使孩子中毒而长疖疮,甚至发生各种病变。
盛怒过后,如何哺乳
在哺乳期母亲尽量不要发怒生气。母亲一旦发怒生气,切勿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给孩子喂奶,以免不利于儿童健康。如要哺乳,最少要过半天或一天,还要挤出一部分乳汁,再用干净的布擦干乳头后再哺乳。
分娩后,很快就面临的新生儿喂养的问题,如何喂养初生婴儿是每个新妈妈都提心吊胆的事。其中最担心的问题是宝宝吃多少就饱了呢?本文就告诉你新生儿喂奶量如何控制。
新生儿喂养宜按需哺乳
母乳喂养过程中不要严格地限制喂奶的间隔时间,尤其在孩子出生后的头几周。新生儿每次吃到的奶量不尽相同,因此有时孩子吃奶后1小时就饿了,而有时孩子间隔达3小时都似乎还不那么想吃。这些情况都很自然的,而且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食量也不尽相同,所以按所需哺乳为宜。
新生儿按需哺乳的好处
这种按需哺乳的方法,既可使乳汁及时排空,又能通过频繁的吸吮刺激脑下垂体分泌更多的催乳素,使奶量不断增多,同时也可避免母亲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可通过反射机制,抑制乳腺分泌)。
怎样做到按需哺乳?
只要婴儿想吃,就可以随时哺喂;如果母亲奶阵到了,而孩子肯吃,也可以喂,而不要拘泥于是否到了“预定的时间”。
刚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胃容量只有30毫升,每次能吸吮到的奶量也只有20毫升左右。奶量少,加上在胃中停留时间短,孩子很快容易饿了。所以,两小时左右喂一次奶很正常。
TIPS:
出生头两周每天喂奶8~12次是我们推荐的喂奶次数。大致要到第2个月,宝宝才会延长至2。5~3小时喂一次奶,这时他的胃容量已达100毫升以上,摄入的奶在胃中存留的时间延长了。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母乳分初乳,过渡乳与成熟乳。一般所指母乳为成熟乳,初乳一般指产前及产后5天的乳汁。呈灰黄色,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较多,含脂肪与乳糖比成熟乳较少,初乳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成熟乳高。含钠、氯、锌、碘多,有利新生儿的成长。初乳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可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尤其是含抗体丰富的蛋白质(IgA及乳蛋白),估计初乳除免疫、营养作用外,还有清理新生儿肠道的作用。初乳虽然稀薄,但有较多的特点。蛋白质的测定,产后第一天的初乳,平均每100毫升,含蛋白质8.84克,第二天5.96克,至第六天稳定在1.40克。产后的初乳蛋白质含量较高,以后逐日下降。产后第2~3天的初乳平均含蛋白质2.38克,远远超出成熟乳1.2克的含量。
免疫球蛋白,初乳中含量较高,特别是免疫球蛋白A和乳铁蛋白,据测产后第1~2天最高,到第6天稳定。这些免疫球蛋白不易被肠道吸收,而是附在肠粘膜内,结合或中和病毒及毒素,避免了微生物与肠粘膜表皮细胞的接触,阻止了感染的发生。所以新生儿早喂奶,可获得较多的营养免疫物质。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在初乳中所含量较丰富,均有防止感染、增强免疫的功能。微量元素,初乳中铜、铁、锌、碘的含量较高,以后逐渐减少。
可见初乳中免疫物质含量高,能防止稚嫩的新生儿胃肠道和呼吸道感染。应鼓励母亲尽早喂奶,以保证新生儿的营养健康。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要按照“按需哺乳”的原则就可以了。妈妈也不用管什么白天和晚上,也不用管上次吃奶和这次吃奶间隔了多长时间,小宝宝吃了多少,只要新生儿想吃了,就要给他喂母奶。
按需哺乳的好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按需哺乳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可以促进妈妈乳汁分泌的增加。通过婴儿的频繁吸吮乳头,反射性地刺激催乳素的分泌增强,这样还能使新生儿体重增长快,身高增长快。
另外,还可以增加母子感情。按需哺乳使妈妈在情绪上得到满足,心灵上更能得到安慰,认为自己哺育下一代很自豪,同时也增强新生儿对母亲的依赖和感情。
为什么按需哺乳存在这些好处呢,那是因为:母乳中含有很多消化酶。这些消化酶使得母乳消化快,易吸收,一般2-3小时就会从胃中排空了。此时宝宝就会想要吃奶,妈妈们在这个时候喂奶是最好的,符合宝宝的生理特点。只要宝宝需要,妈妈们随时准备喂奶,每次喂奶的时间20-30分钟最好,这个时候母乳中的脂肪含量开始增多,有利于婴儿的成长。
按需哺乳能使妈妈的乳房及时排空。这样有利于乳汁的再次生成,使妈妈和宝宝能很快地互相适应,这样既能保证宝宝有充足的乳汁,又不会让妈妈由于产了过多的乳汁而过于消耗身体中的热量。
当妈妈们充分了解什么是按需哺乳后,就知道定时喂奶、喂水,定时换尿布,是不符合孩子生理特点的。
喂奶的错误做法
妈妈过去曾给新生儿规定不到4小时,再饿、再哭、再闹也不喂。这种定时喂乳往往造成大量空气随婴儿啼哭咽到胃内,待喂奶时空气占据了胃容量,必然吃得少,还会造成吐奶、溢奶、打嗝等。
有时为减少婴儿哭闹,加喂糖水,也会影响进奶量,如此反复,使孩子得不到足够营养,也影响他的生长发育。有人做过对照研究。发现按需哺乳的孩子比4小时定时喂奶的孩子体重、身高都增长得快。
定时哺乳对婴儿心理、生理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婴儿饿了就要哭闹,就会影响母亲的休息,使母亲烦躁不安,也会使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所以,4小时喂奶1次的硬性规定,实在是很不可取的。新手妈妈们,一定要坚持按需哺乳。
延伸阅读:
新生儿便秘怎么办
如果新生儿是胎粪性便秘,可以采用等渗温盐水,每次15~30毫升灌肠;也可以用开塞露每次5毫升轻轻注入肛门,保留几分钟,多次即可见效。
右手四指并拢,在孩子的脐周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按摩,每次约5分钟左右。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排便,而且有帮助消化的作用。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便秘了,新妈妈要开始注意饮食调理了。新妈妈应该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新生儿便秘是因为粪便滞留在肠道,粪便的水分不断被吸收,导致粪便干结无法排出。新生儿多喝白开水有利于消化道和肠道的润湿,促进排便。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0924/248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