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怎么护理?很多新升级的父母们都会有这个疑问,图老师小编这就来为您解忧,分享宝宝指甲告诉妈妈的健康信息,一起来了解下吧!
【 tulaoshi.com - 新生儿护理 】
小小的指甲,是观察健康与否的窗口。因人类五脏的变化会相应地反应到指甲上来,透过它颜色和形状的微妙变化,可以发现某种营养缺乏或某种疾病在侵犯着宝宝的机体,从而给你敲个警钟,使宝宝尽快恢复健康。
正常指甲的颜色和形状
指甲占手指末节额3/5,甲白占指甲面积的1/5。当所有的指甲都有恰如其分的甲白时,便可推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良好;相反,如果10个手指甲完全没有或仅仅有一点点甲白时,意味着身体疲劳不堪或正患有疾病。
正常指甲平滑、光洁,呈粉红色。甲面无纵横沟纹,甲上无斑点及凹陷,指甲末端无翘起及向下弯曲的现象。
信号1:指甲变苍白,呈匙状指
肝血不足,是严重贫血的征兆
指甲变得苍白,无血色且中央凹陷,边缘翘起,呈汤匙状,医学上称匙状指。
应对措施:首先需要查血常规,了解贫血的种类及程度,轻度则不必服药,采取饮食治疗(吃含铁丰富的食物);中度以上,要服药补充铁剂。若为“大细胞性贫血”,应用叶酸及维生素B12治疗。
信号2:指甲上有白点或白斑
肠内有蛔虫或微量元素锌、铁等营养物质缺乏
应对措施:取大便查蛔虫卵,若为阳性就服驱蛔虫药物。取末梢血查微量元素,若锌、铁缺乏轻者可以饮食调节,重者则补充锌、铁制剂。
指甲处外伤引起
指甲长期暴露在外,很容易受到伤害,如受挤压或碰撞,导致指甲根部受损伤而失去原本的颜色,指甲出现白点或白斑,严重时会有血色瘀斑。
应对措施:不必做任何处理,随着指甲的生长,斑点部分终究会被剪掉的。
信号3:指甲呈紫红色且指头变粗呈杵状(称杵状指)
多见于患“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宝宝。另外患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肺癌、肺脓肿等也有此现象
手指末端变粗,如鼓槌,有的指甲向下弯曲,像鹦鹉嘴状,甲床颜色变身呈深红或紫色。
应对措施:积极治疗原发病。
信号4:指甲变成黄色
吃橘子过多时引起的
停止吃橘子后会慢慢恢复正常颜色,此种指甲黄色,除指甲和皮肤黄外,无其他症状。
是体内某种疾病的前兆
如淋巴系统、呼吸系统病变,也为糖尿病和肝病的前驱征兆。
对应措施:请医生做详细检查,发现哪个系统有病后积极予以治疗,千万不要不重视而延误病情。
信号5:指甲出现横沟、纵沟及纵横交错的沟纹
横纹多见于发热性疾病,如麻疹、猩红热、肺炎等;纵纹是营养物质缺乏;纵横交错的纹路一般是因为关节炎
指甲面不平滑,有横沟及纵沟,或纵横交错的沟。横沟纹常见于罹患热性病的宝宝,导致指甲代谢异常,生长缓慢。
纵行沟纹:健康状况差,营养物质缺乏,缺钙,缺铁或有肾脏疾病,致使指甲发生病变出现纵嵴。
指甲沟纹纵横交错:多见于各种关节炎。
应对措施:宝宝要积极预防热性传染病,定期做预防注射,加强护理,预防肺炎、关节炎等,一旦患病及时治疗。平时注意均衡饮食,两岁以下的宝宝要预防性地补钙和鱼肝油,增加户外运动,多晒太阳,避免缺钙。
信号6:指甲出现凹痕
缺钙
指甲颜色无明显变化,但有小凹陷地方,有的有一个凹痕,有的有几个,有的多得像顶针一样,都是缺钙引起的。宝宝还会有神经系统的症状,如睡眠不安、易惊、烦躁。
应对措施:需要增加钙的摄入,除多吃含钙的食物外,还要吃钙剂,同时服用鱼肝油。
TIPS 指甲健康的食补菜单
补钙
乳类,如牛奶,羊奶;肉类、鱼、虾、芝麻、花生、葵花籽、豆类、豆制品、柑橘、葡萄、山竹等。
补铁
黑木耳、还带、芥菜、韭菜、谷类、赤小豆、绿豆、动物肝脏、蛋黄、动物血。
补锌
猪肉、牛肉、鱼、海产品,牡蛎,海带,紫菜,菠菜等。
每个人天生的肤色有相当差异,多是家族遗传,有的人天生就很白,有的就比较黝黑。新生宝宝的肤色变化也很快,甚至早上、晚上就会有所不同,宝宝的脸色里往往隐藏着一字儿健康信息,需要父母随时观察。当然,光是看肤色还不能诊断宝宝是否有问题,一定要留意是否有合并其他症状,一发现宝宝的身体不适,以便随时了解宝宝健康情况。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红宝宝”可能是发烧或者过敏
如果宝宝一睡醒来或者在玩耍当中脸色红彤彤的,甚至面红耳赤,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由于外感风热引起的,也就是感冒发烧了,发烧宝宝还会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变粗变快、口唇干燥的情况;宝宝如果出现脸色发红、轻咳嗽,可能是扁桃体发炎;有的时候孩子早上起来面色是白白的,淡粉色的,可是下午一睡醒了以后脸色就潮红,这大多数是阴虚内热;还有一些孩子,口唇是红红的,但是一摸他的脑门凉凉的,两颊又是苍白的,这时孩子有肢冷汗出的情况,比如说一岁的宝宝患腹泻以后造成脱水了,那么这时他就是脸色发白,口唇发红,这个时候你要引起高度警惕。
另外,室内缺乏充足的氧气、天气过冷或过热、寒风之后过敏、空气过于干燥或含有某些刺激性的化学物质等都有可能造成宝宝脸红,呼吸不畅,妈妈们要细心比对,按症处理。
“黄宝宝”要注意营养和黄疸
黄色分两种,一种是淡黄,一种是鲜黄。淡黄色提示孩子虚弱,若是大一点的孩子就提示脾胃功能不好。如果是新生儿的脸色发黄了,你就要注意他有没有新生儿的黄疸。新生儿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的就是生后很短时间就出现黄,这种黄是次序的,一般黄疸会从脸上开始,再逐渐往下延伸到脚,消退时的路径是反过来的,会从脚底开始往上消退,脸部为最后。若发现宝宝面部肤色偏黄,不妨翻开宝宝的衣物,和身体的肤色做比较,若是身体的肤色没有明显偏黄,则表示黄疸情况还属轻微,不用担心;若是已黄到躯干部位,甚至往腿部延伸,就必须请医生检查黄疸指数,给予治疗。还有一种母乳性黄疸,喂母乳是常见的原因,往往是轻微黄疸,而且只要黄疸不要太高,对宝宝的健康是无害的。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睡前不明原因的哭闹,睡着后不老实,翻来覆去地翻身,或是半夜惊醒,睡前睡后,宝宝的种种表现,其实都与他的健康状况大有关系!
“天天睡觉前总是要哭一场,有时候我猜想他可能是饿了,想吃奶,就喂他,可是他并不吃,似乎自己要哭累了才能睡着。”
“蒙蒙睡着后总是乱翻身,翻来覆去地动,我问了别的妈妈,别人的宝宝很少有这样的,他是不是有什么不舒服呀?可是他太小了,还不能表达。”
“萧萧才3个半月,最近一阵子总爱夜间惊醒,昨天一晚上竟然醒了3次,而且每次醒来都像是受了惊吓一样哇哇大哭,哭得可伤心了,小脸蛋也红扑扑的。”
睡前睡后,当宝宝出现种种让人担心的表现时,许多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这是正常的吗?别的孩子是什么样儿?”
婴儿护理专家张爱宝说:“宝宝睡觉的正常状态应该是安静的,呼吸均匀、神情舒适。除此以外的任何表现,都应该是事出有因。”
那么,宝宝睡前睡后的种种反常表现,究竟预示着什么呢?有哪些健康隐患,又如何处理和预防呢?《母子健康》特别针对宝宝容易出现的8种睡相,做一个全方位的健康分析:
睡相1 睡觉前烦躁,入睡后易惊醒,面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甚至超过110次/分钟。但这样的情况多发生在夜间,白天睡觉则很少发生这样的情况。
健康隐患: 这很可能预示着宝宝即将要发烧。
应对措施: 细心观察宝宝是否有感冒流鼻涕、打喷嚏、腹泻等症状。给宝宝喝大量的纯净温水。如果发现宝宝已经发烧了,可以用消毒棉蘸稀释酒精,为宝宝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
睡相2 睡觉时哭闹不停,还不时蹬被子、摇头抓耳,小脸发红,体温稍高。
健康隐患: 宝宝可能是患了湿疹或中耳炎。
应对措施: 及时检查宝宝的耳道有无红肿现象,皮肤是否出现红点,如果有的话,及时送宝宝去医院诊治。
睡相3 睡觉后不断地咀嚼、磨牙。
健康隐患: 宝宝可能是得了蛔虫病,或是消化不良。
应对措施: 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是蛔虫病可用宝宝专用的驱虫药驱除;应该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不要一次给宝宝喂得太多,吃得过饱会增加宝宝的肠胃负担,造成消化不良。
睡相4 睡着时四肢偶尔抖动,好像抽筋了一样。
健康隐患:可能宝宝过度疲劳,或受了过强的刺激、惊吓。
应对措施: 避免让宝宝在白天长时间玩耍,或是室外活动过多。不要让大人吓唬宝宝,讲恐怖故事,或是突然做一些动作故意吓唬宝宝玩。
睡相5 睡着后手指或脚趾抽动,且有些许肿胀。
健康隐患: 蚊虫叮咬,或纤维物缠住。
应对措施: 检查一下是否有蚊虫叮咬的痕迹,如有应该立即为宝宝涂上专用药膏,防止感染;如没有,检查一下手指或脚趾是否有小丝线、头发等缠着。
睡相6 睡得不沉稳,翻来覆去,经常翻动身体。
健康隐患: 消化不良,宝宝身体太热,也很可能是在发烧。
应对措施: 晚上睡前不要让宝宝吃太多东西,不要让宝宝穿着厚衣服睡觉:家长应避免给孩子盖过厚被子、睡觉前吃得过饱。
睡相7 经常在睡着后突然大声啼哭。
健康隐患: 这在医学上称为宝宝“夜间惊恐症”。
应对措施: 一般是由于白天受到不良刺激,如惊恐等引起的。所以,父母平时不要吓唬宝宝,让宝宝在白天保持情绪平和。
睡相8 睡不踏实,老是醒来,哭一阵才睡。
健康隐患: 很可能是宝宝肠胃循环紊乱。
应对措施: 特别留意宝宝有没有腹泻、呕吐,或进食不规律的现象。如果有,应该尽快带宝宝去医院诊治。
小宝宝不会用语言表达,只会咿咿呀呀地叫,父母如何来了解他是否健康呢?专家提示,宝宝睡姿常能揭示他的健康动态。
睡姿1: 仰卧着打鼾
解读:刚出生几天的小宝宝如果出现睡眠时鼻堵、吐沫或是张口呼吸等情况,应该考虑是否存在鼻腔狭窄等畸形,或是呼吸道感染的可能;如果年龄稍大的宝宝出现打鼾则要检查扁桃腺、增殖体是否肥大。
处理:如果存在先天发育异常或增殖体增大,需要通过手术解决问题;如果是细菌或病毒感染造成呼吸道炎症,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睡姿2:漾奶或吐奶
解读:如果刚出生的小宝宝哺乳后睡觉造成的漾奶,吐奶后能照常酣睡,长得很壮实,可能是喂养不当或是胃的幽门存在痉挛所致。如果小宝宝出现喷射状吐奶,从肚子上还能看到肠蠕动的状态,甚至还能在他的腹部上摸到包块,很可能是“幽门肥厚性狭窄”。
处理:喂完奶后将宝宝竖立抱着拍背,等宝宝打嗝、排气后再放下,并侧卧睡眠,以防呕吐后误吸;对于“幽门痉挛”的宝宝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解痉药治疗;经确诊是“幽门肥厚性狭窄”,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睡姿3:反复蹭脑袋
解读:小宝宝的耳道比较短,倾斜度也较小,躺着哭时眼泪很容易流进耳朵里,加上自身免疫力较弱,就易诱发中耳炎。过敏体质的宝宝耳道内常会反复出现湿疹,导致宝宝感觉奇痒或疼痛难忍。缺钙的宝宝由于睡眠中出汗较多,潮湿的枕巾刺激他的枕后头部皮肤,会使他睡眠不安,脑袋蹭来蹭去。
处理:小宝宝躺着哭时要及时为他擦去眼泪,并请五官科医生仔细检查是否患有中耳炎,确诊后及时治疗。如果耳道存在湿疹,要尽量避免为宝宝喂食腥、膻食物。缺钙的宝宝除了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外,别忘了带宝宝多晒太阳。
睡姿4:小手搔屁股
解读:小宝宝比较容易感染蛔虫、绦虫和蛲虫。蛔虫可以掠夺宝宝体内的营养,损伤肠粘膜;绦虫能造成孩子消化不良、肚子疼、腹泻等;而蛲虫常喜欢晚上在宝宝的肛门附近产卵,导致宝宝睡不踏实、奇痒难忍。
处理:养成饮食卫生,勤为宝宝洗手、更换内衣,定期消毒奶瓶和玩具。不要自行随意打虫,尤其是宝宝腹部疼痛剧烈时,驱虫会使虫受惊在体内乱钻;要在医生确诊后,按照医嘱使用相关驱虫药物,并关注宝宝大便。
睡姿5:头偏向一侧
解读:如果宝宝一出生就养成偏向一侧睡觉的习惯,会使后脑部变得左右不对称,导致宝宝只能偏向一侧睡觉。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脖子越来越偏,那是因为一侧颈部肌肉痉挛造成的。处理:对于已经偏头的宝宝可以采取将一侧枕头垫高的方法来调控宝宝的睡姿,重塑头形。已经睡歪脸的宝宝要纠正他趴着睡或侧身睡的习惯,保持仰卧睡姿。对于斜颈宝宝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并配合功能锻炼逐渐恢复正常容貌。
睡姿6:惊醒并啼哭
解读:如果宝宝因为在睡眠中突然坐起来,双眼发直、惶恐不安地喘大气,并啼哭不止,这时候可能意识不清,一般要20分左右才能有所缓解,这就是夜惊症。如果宝宝因为做了可怕的梦而惊醒,面色苍白、心跳加快,这大多是梦魇的表现。
处理:梦魇或夜惊症对宝宝而言,并不能算是疾病表现,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所致。晚饭不要让宝宝吃得过饱,睡眠时室内要通风,不要老是训斥和责骂宝宝。值得妈妈注意的是,如果宝宝频繁出现梦魇或夜惊,最好还是去医院检查,以排除脑部病变。
睡姿7:吸吮拇指睡
解读:宝宝出生后,常会在潜意识里把身体最脆弱的部分保护起来,吃手会让他感到安全。而当宝宝感到“皮肤饥饿”如果无人抚摸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手指含在嘴里。此外,宝宝牙齿开始萌动,会有牙龈肿胀难受的感觉,他常会用拇指来帮忙磨牙床。
处理:妈妈除了哺乳外,还要给予宝宝充满爱意的抚摸。宝宝一般长到6~8个月时就开始萌动第一颗乳牙,此时妈妈要对他口腔格外关照。如果因断奶等造成宝宝吸吮拇指的习惯,可用“安抚奶嘴”替代。
延伸阅读:
新生儿鼻塞怎么办
热敷鼻子
如果是新生儿只是因为受凉出现了流鼻水、鼻塞的情况,而身体没有其他不适的话,可以通过用拧干的热毛巾敷在宝宝的鼻子到口的部分,鼻粘膜湿润之后,新生儿就会觉得舒服,也可以喂宝宝喝点温开水,能够帮助缓解鼻塞。要注意热敷的温度稍微高于宝宝的低温即可,以免烫伤宝宝。
空气湿润
室内空气过于干燥会导致小宝宝的鼻粘膜变得干燥,流出的鼻涕容易结成鼻痂,加重鼻腔堵塞,导致宝宝呼吸不畅,影响宝宝吃奶、睡觉。所以室内空气较干燥的时候可以使用盆装水或者是加湿器来湿润空气。
去除鼻痂
新生儿的鼻腔较小,容易因为鼻痂堵塞鼻腔而引起鼻塞,所以爸妈们学会怎么帮助宝宝去除鼻痂也是帮助缓解鼻塞的必备技能。
1、不能用硬的或者是尖锐的物件直接挖宝宝的鼻孔,以免损伤鼻粘膜。
2、可以用棉签蘸少量的水或者是乳汁让鼻痂变软之后再用棉签帮助宝宝打喷嚏去除鼻痂。
3、用棉签在软化鼻痂之后用棉签在鼻腔内转圈以吸附鼻痂,用棉签将鼻痂带出鼻腔
新生儿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0925/249791.html
看过《宝宝指甲告诉妈妈的健康信息》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