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新生儿护理 】
大部分孩子生病了都不爱吃药,有些家长便捏着孩子的鼻子强行灌药,弄得孩子大哭大叫。专家提醒,这种捏着鼻子硬灌的服药方法很不好。
原因有两个:一是好不容易把药灌下去,又会被孩子在哭叫中吐出来,孩子受罪,大人着急。
二是灌不好还会出危险。捏着鼻子灌药有可能使药物呛进气管,甚至造成窒息,严重的还会致死。有的孩子容易被水呛着,尤其是患肺炎的孩子被药水呛着后,会大大加重原来的病情。
所以父母应采取诱导劝说的方法使小儿自觉服药。对婴幼儿不要直接喂药片或药丸,应将药片或药丸研成粉末放入糖水或米汤内,用小匙从口角慢慢喂服。
有些家长经常让孩子吃山楂,认为山楂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食物消化。然而,营养专家指出,小儿进食过多的山楂不利于健康。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山楂片含有大量的糖分,小儿进食过多,会吃进较多的糖和淀粉,经消化吸收后使小儿的血糖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如果这种较高的血糖维持到吃饭时间,则使孩子没有饥饿感,影响进食。
由于山楂提供的营养单一,长期大量食用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贫血等。中医认为,山楂只消不补,脾胃虚弱者更不宜多食。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就要对孩子进行教育。说起教育的方式,一般总是强调孩子年幼无知、情感脆弱、身体稚嫩,应当从正面引导教育,讲道理说服。这当然是对的。但是,这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合理的惩罚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讲道理与惩罚是教育孩子的两种互相对立,而又相辅相成的教育方法。只用其中一种,教育孩子的效果是不会太好的。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阻止儿童不正确的行为方面,惩罚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心理学上,把奖赏和惩罚分别称之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就是指利用某种刺激来增加在此刺激之前的行为的反应频率。而负强化则相反,即利用某种刺激来减少在此刺激之前的行为的反应频率。惩罚作为一种负强化,它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可以抑制某种行为的反应频率。
儿童由于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学习、判断是非、记忆等能力较差,在犯了错误之后,虽经家长指出和教育,还有可能重犯。这种现像并不表明儿童不知道自己行为的错误,而是由于他的自制力不强或已经形成了习惯和这种行为的结果多数能给孩子带来好处或满足。因此,为了教育孩子,家长有必要利用惩罚来改正他的行为。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对孩子的多种教育手段中,惩罚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且要运用适当,要与其他教育手段配合使用,不能滥用。
那么,怎样正确运用惩罚手段来教育孩子呢?1.要及时惩罚。惩罚按孩子产生错误行为到得到惩罚所间隔的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及时惩罚和滞后惩罚。在产生错误的同时或刚结束时就给予惩罚为及时惩罚。而隔了一段时间后的惩罚为滞后惩罚。一般说来,及时惩罚容易获得最大惩罚效果。原因是:
①通常,儿童的错误行为能给自己带来某种好处。例如,说谎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偷吃东西能带来口福等,这些好处就是对孩子行为的强化物。他拥有和品尝这些好处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抵消受惩罚的体验。
②迟到的惩罚会把惩罚的目的弄混。如果一个孩子早上有了错误行为到晚上才惩罚,那就有可能会使孩子以为惩罚是由晚上的某个行为引起的。所以,家长如果要惩罚孩子一定要及时,最好不要“等你爸爸回来再说”、“你妈回来后让她管教你”。如果不能及时惩罚,一般就不要再惩罚了。
2.要运用适合的惩罚方式。对孩子进行惩罚,并不是指打骂孩子、棍棒教育,而是指用适当的方法使孩子体验他的行为给他带来的消极后果。例如,有位家长屡次教育孩子玩完玩具后要收拾好,可是孩子总是做不到。于是,有一次家长就挑出孩子最心爱的玩具当着孩子的面扔掉,并且告诉他:既然你不收拾玩具,乱放碍事,就得扔掉。从此孩子记住了这个教训,玩完玩具就自觉整理了。
家长对孩子的处罚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可以暂时禁止孩子看电影或电视;取消带他出去玩的计划;在一定时间不许他玩心爱的玩具;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在一定时间内冷落孩子,等等。家长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一种或几种。并且,家长在实施惩罚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惩罚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惩罚是他的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惩罚使他能够改正错误或保证不再重犯错误。
3.运用“自然后果惩罚”,通俗地讲,就是让孩子自作自受。这种办法最早是由18世纪法国大思想家卢梭提出来的。他主张因孩子犯错误造成的后果要让孩子自作自受,从中体验不快,迫使其改正错误。
这种做法有几个好处:第一,能使孩子发现自己行为的错误,比家长的教育印像更深;
第二,孩子体验到的痛苦和不快是他自己造成的,可以避免由家长实施惩罚带来的对抗心理;
第三,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更愿意改正错误。例如,孩子故意把衣服撕破,家长不要给他缝补、更换,继续让他穿撕坏的衣服,让孩子自己体验穿破衣服的不便和不快,从而懂得撕衣服是错误行为。
4.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惩罚时,还应掌握一些惩罚的技巧。第一,同样的惩罚由一个经常奖励和正面教育的家长实施,比一个习惯于对孩子冷淡和疏远的家长实施更为有效。
第二,讲清惩罚的理由,会增加惩罚的效果。
第三,家长平日在对待孩子时要言行一致,说话兑现。
第四,家长在惩罚孩子后,不要马上对他过于爱抚,否则会抵消惩罚的效果,也许还会使孩子得出父母对惩罚后悔了的错误印像,甚至还会增加孩子的错误行为。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宝宝又感冒发烧了,一个月里反反复复3回,怎么退烧药、抗生素都不起作用呢?”医院急诊室里,几乎每天都有抱着宝宝的父母一脸焦急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医生只好一再解释——宝宝的确发烧了,但并不是感冒,而是患上了“暑热症”。一般的感冒退烧药对于“暑热症”来说,不但起不到彻底的治疗作用,反而有可能会延误、加重病情。
宝宝又发烧了,体温持续高于38℃,每次服用退烧药都不起作用。爸爸妈妈以为宝宝是因为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才导致的发烧,但是奇怪,宝宝除了发烧以外,却没有任何咳嗽、咽痛等感冒症状。
其实,宝宝的发烧症状也许与病毒和细菌都没有任何关系,他们患的是夏季热,也叫“暑热症”。据医生介绍,患上暑热症的宝宝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宝宝的体温通常在38℃以上、40℃以下,但不怎么出汗,而做血常规、大小便及其他功能检查时也无病理性改变。宝宝患病后精神状态还好,有时可能会有一些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的症状,但体温很少超过40℃。而且发热有明显的时间周期性,一般从早晨开始,在白天体温逐渐升高,下午逐渐下降,到了晚上降至最低,可从第二天早晨又开始升高。
暑热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服用退热药没有效果,但如果把宝宝带到一个环境温度较低场所,体温会自然降下来。另外,患此病的宝宝一般总是口渴,喜欢喝水,由于喝水多而排尿次数和尿量都明显增加。
别急着喂退热药 暑热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宝宝之所以会患上暑热症,与病菌感染没有关系,主要是由于夏天气温高,而孩子尤其是3岁以下的宝宝由于自身中枢体温调节功能发育还不完善,产热和散热功能不平衡,以致排汗不畅,散热慢。因此在六、七、八3个月高温天气里,就容易患上暑热症,待到天气凉爽即可自行痊愈。
所以发生暑热症的,多是3岁以下的宝宝,因为他们大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所以体温不能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升高而自行调节;同时汗腺功能也不足,出汗少而不容易散热。
一旦发现宝宝发烧,家长们都很担心,通常是马上给孩子服药,希望先把体温降下来——这种对策,对一般的细菌或病毒性感冒有效,但对暑热症却没有效果,因为其发病原因不一样。如果通过药物刺激宝宝出汗降温,这会加重破坏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更易导致抵抗力下降,使宝宝反复出现暑热症。所以,家长们不要一见发烧就急于给宝宝喂退热药和抗生素。
对付暑热症自有良策 小儿“暑热症”缺乏特效药,虽然暑热症可不治而愈亦不会留下后遗症,但由于发病时宝宝常常发热不退,其机体会因新陈代谢加快、消耗增加,而导致抵抗力下降,因此若不注意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往往易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同时也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所以,对于患上暑热症的宝宝一定要有正确的护理方式——
环境:婴幼儿暑热症的治疗应注意保持卧室阴凉通风,装有空调家庭可保持室温在26℃左右。有条件者可以更换居住环境,到郊外山区避暑。
饮食:患病期间,饮食主要以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稀饭、面条、豆奶、水果汁)为主,多喝凉开水或淡茶水,多吃时令新鲜水果蔬菜。
降温:孩子发高烧(测量体温≥39℃)时选用物理降温为主,常用温水浴,即比病儿体温低3~4℃的温水洗澡,每次10~15分钟,早晚各一次。
治疗:本病无需用抗菌素,一般不用退烧药和皮质激素来退烧,亦不必静脉输液。相对而言,中医中药治疗本症更有优势。但是提醒一点,如果宝宝3~4天后体温不降,或出现高热惊厥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食疗可助缓解 ●绿豆汤:绿豆100克,加水500克。煮汤代茶饮,饮用时酌加白糖。此汤清热解毒,解渴消暑。
●荷叶冬瓜汤:取嫩荷叶1张剪碎,鲜冬瓜500克切成薄片。加水1公斤煮汤,汤成后去荷叶加食盐少许,每日两次。此汤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开胃消食、润肺,对夏季低热、口渴心烦有较好疗效。
●葛粉粥:用新鲜葛根洗净切成薄片,磨碎澄清沉淀取粉,取粉30克与新鲜优质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用,能清热生津,和胃止渴。
●黄瓜豆腐汤:黄瓜250克洗净,切片,与豆腐250克同入锅中,加水煮汤。吃黄瓜、豆腐、饮汤。适宜于脾胃虚弱又患暑热者,除发热、少汗、口渴、多尿外,也包括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面色萎黄的宝宝。
延伸阅读:
如何让新生儿安然入睡
创造环境让3个月婴儿学会入睡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xinshengerdehuli/) 婴儿常会在瞌睡时哇哇大哭,民间叫“吵瞌睡”,其实就是入睡困难的表现,大多数3个月以前的小婴儿没有学会怎样入睡,需要家长创造一个符合睡眠卫生的环境:安静、通风、温度湿度适宜、睡具柔软、厚度适中。并且,给予适度的轻拍、摇晃或摇篮曲等帮助入睡,一般3个月后,宝宝就会自觉顺利入睡了。
睡眠觉醒频繁使睡眠“碎片化”,将影响体格和精神发育,是家长较多关注的问题。噪音、过强的光照,暴露于吸烟环境、睡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睡眠地点频繁改变都可造成睡眠不宁。睡眠中不合适的干扰,如频繁地喂食,摄入液体过多使夜尿次数增多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饮食及药物也是影响因素之一。此外,如中耳炎、消化不良、佝偻病等也常导致入睡困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发育异常,例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使婴幼儿出现不同程度睡眠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