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每当产期临近,准妈妈难免会心里紧张,不知所措,其实大可不必,只要我们准备充足,今天图老师健康网育儿频道给准妈妈们分享科普:4种常见分娩姿势,希望能对分娩阶段的妈妈们有所帮助。
【 tulaoshi.com - 分娩 】
分娩姿势并非只有一种,为了方便宝宝出生,有不同的分娩姿势。不过,对于分娩姿势,很多孕妇都有认识误区。今天小编要来科普常见的分娩姿势以及分娩姿势认识误区,一起来看看吧。
4种常见的分娩姿势
仰卧位
方式:产妇平躺在床上,两腿张开抬高,目前多采此种分娩姿势。可依产妇需求,调整床头的倾斜高度。在产科史上,仰卧分娩并不是主要体位。这种姿势虽可以帮助胎儿转换胎位,便于分娩,但不能够充分利用重力作用,使得产妇外阴部容易发生撕裂。
优点:对产科处理(如:真空吸引)及新生儿处理方便,适合医务人员的需要。
缺点:仰卧时增大的子宫会压迫到静脉,使得流回心脏的血量减少,可能引发胎儿窘迫和产后出血增多。采仰卧分娩使得骨盆的可塑性受到限制,产道较狭窄,增加难产的机会。胎儿的重力失去原有的作用,导致产程延长,容易使产妇乏力。
侧躺式
方式:侧向躺着,蜷缩背部,先生可以帮忙把产妇的一只脚抬起。这种姿势所受重力作用虽然不大,但对于产妇来说是一种比较舒服的姿势。
优点:能使会阴放松,减少静脉受压,以及防止仰卧可能引发的胎儿窘迫,和产后出血增多。
缺点:若采用此方式生产,对医护人员(接生者)而言,操作较为不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前倾跪式
方式:产妇将手放在床上或者支撑物上,两腿分开。
优点:这样的姿势可以减低阴道撕裂或者进行会阴切开术的机率。有助于长期臀位的胎儿顺利分娩。
缺点:产妇可能会比较累,可放些抱枕、靠垫在膝盖和手下面垫着,使其舒服一些。膝盖所承受的重力较大,时间过长可能会受不了。
站立式
方式:产妇直立站着,可有人搀扶或手抓握栏杆等。
优点:直立姿势可以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先露部直接压迫子宫下段的宫颈部,可反射地使子宫收缩强而有力,有效地缩短第二产程。胎儿重力与产道方向一致,宫缩能使胎头在产道中旋转的顺利。产妇若采蹲式分娩,产道宽度会最大,与仰卧式相较,产道横断面的面积可增加30%。
缺点:这个姿势产妇会比较累,但累的时候可以改变姿势。产妇久坐后,会阴部容易发生水肿。有急产倾向及进程较快的产妇不应采取坐式产椅分娩。
那么,对于分娩姿势有哪些认识误区呢?
分娩姿势的认识误区
分娩姿势与顺产
妈妈到底能不能够顺产主要取决于分娩的四要素:产力的强度、产道宽敞度、胎儿的大小和精神因素。只有这四个因素相互适应了,才有可能顺产。若其中任何一个有问题,难产就可能发生。理论上,如果顺产的四个条件符合了,什么姿势都可以顺产。若需要靠特定的姿势才能完成的分娩,不能称为顺产。
分娩姿势与加速产程
分娩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是因为宝宝必须通过妈妈的骨产道和软产道,并且妈妈和宝宝都是安全的,分娩才算成功。而妈妈的骨产道虽只有10余厘米长,却是不规则的,是一个近似漏斗状的管道,在这个短小的管道里有三个平面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因此,宝宝要想以一种姿势来通过是绝对不可能的,会被卡在产道的某一处。宝宝必须要做一些适应性和被动性的转动来适应妈妈产道腔的形态。而这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宝宝在完成这些转动时,并不是主动的,而是完全由妈妈的宫缩力和产道阻力所产生的合力促使宝宝完成运动。因此,让宝宝娩出的前进动力,并不决定于妈妈分娩时的姿势。
通过对分娩姿势的了解,你是否对即将到来的分娩更有信心了呢?
分娩的姿势有很多,医生会根据孕妇的情况来调整。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并非一定要保持一个分娩的姿势哦。下面小编要为大家介绍3种常见的分娩姿势,待产的准妈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3种常见的分娩姿势
仰卧:两脚充分张开,膝盖弯曲,后脚跟尽量靠近臀部。两手向后举,抓住床头的栏杆或两侧的把手。先充分吸气,从鼻子吐气的同时停止呼吸,几秒后再慢慢像是要排便或打开肛门似的逐渐用力。此时要紧闭嘴唇,直到最后都不要让空气漏出来。从吸气、用力到吐气完毕,大约需要25秒。要确定用力的方法是否严确时,只要将手掌放在肛门附近,便可得知。方法正确时,手掌会被推向前;错误时,手掌几乎毫无感觉。另外,正确的用力法力量十分平均,所以只感觉手掌的前半部或后半部受推挤时,就表示方法错误。
侧卧:身体下方的手肘轻轻弯曲,手掌放在脸旁。双脚并拢,膝盖尽量弯曲,手抱住身体上方的大腿靠近臀部的地方。用双手抱也可,只是侧卧时,在身体下方的手容易疲劳。头部不可弯得太低,背脊也不可拱起至眼睛看得到肚脐的程度。胸部先充分吸气,然后和仰卧的情形相同,暂停数秒后再用力。这时,背脊要挺直、不可拱起,臀部向后突出般地出力。头部弯得太低或不抱住臀部而抱住膝盖,都是错误的用力法。这种用力的姿势就好像排便时的姿势一样。任何人都能轻易做到。所以,当孕妇采用仰卧的姿势无法有效的用力时,不妨先以侧卧的姿势坐坐看,等感觉较顺时,再换回仰卧的姿势做做看。
仰卧时抱住双腿:举起双脚,双手从外侧抱住膝盖的内侧,双腿尽量靠近下腹部的两侧,并充分地张开。此时,大腿如果充分张开,与其说是双手抱住双腿,不如说是用双手将双腿抱起来。双手不可握在一起,而要各自握拳,双腿才能充分张开。用力的同时,使下颏贴近胸口,双腿尽量张开。如果双腿没有充分张开,反而并拢在一起,或是吸足气后马上用力,只有腹部鼓起时,用力效果自然不佳。原本应贴近胸口的下颌向上突出,或用力时支撑腿部的力量比抱住腿部的力量强,使得臀部下滑,如此都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接下来,小编再来科普关于分娩姿势的常识吧。
分娩姿势的小常识
生产过程随时可改变姿势:产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就像吃饭一样,每个人吃饭的习惯也会不同,同样的,生产的状况也因人而异,而分娩姿势理所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不一样。但是目前因为医疗院所提供的生产环境,多以仰卧生产为主,使得许多妈妈并不了解,其实,生产的每一刻都是可以随时改变姿势的。
姿势任选用力点相同:分娩时到底要用哪一个姿势呢?生产时医师会在旁协助、提供建议,但是哪一个姿势可以较为舒缓生产时的疼痛感,只有产妇自己最清楚,除非妈妈有特殊合并症,需限制其分娩姿势,否则都会尊重产妇的感受。提醒妈妈,无论采取哪一种分娩姿势,其用力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姿势改变而有所不同。
准妈妈要配合医生选择适合的分娩姿势哦。
分娩相关推荐 |
||
仰卧位分娩法优点
对产科处理(如器械助产)及新生儿处理方便,适合医务人员的需要。
比较便于保护妈妈会阴。
疲劳度相对较小。
便于助产士观察胎儿情况。
可以帮助胎儿转换胎位,便于分娩。
仰卧位分娩法缺点
胎儿的重力优势没有体现,导致产程延长,继发宫缩乏力。
增大的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其结果可诱发胎儿宫内窘迫和产后出血增多。
骨盆的可塑性受到限制,骶尾关节难以扩张,产道较狭窄,从而增加难产的机会。
外阴更容易发生撕裂,侧切的几率会相对高些。
在整个分娩的过程中,准妈妈可能会有好几种分娩姿势。国外的的妇产医院在孕妇分娩时有很多姿势可供选择。这些姿势可能会让产妇更舒适,疼痛更少,用更多的精力去体味迎接新生命的愉悦。
侧卧位分娩法
优点:
能使会阴放松,降低会阴撕裂及外阴切开术的几率。
胎儿的供氧充足。
对高血压产妇有帮助。
产妇可以选择硬膜外麻醉。
使子宫收缩更有力。
减少下腔静脉受压。
可以加速分娩的进程。
在第二产程中,在两次阵痛之间可以让产妇好好休息。
能够缓解急产。
缺点:
无法借助重力的作用。
如果产妇躺的方向和胎儿背朝的方向一致,则无法进行胎心检测。
如果膝盖以下没有人帮助产妇支撑着腿,产妇必须自己努力支撑。
坐位分娩法
优点:
可以借助重力优势,使子宫收缩强而有力,有效地缩短第二产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有利于分娩机转的顺利进行,胎儿重力与产道方向一致,宫缩能使胎头在产道中旋转得顺利。
改善胎儿的血液循环,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危险。
缺点:
产妇久坐可能导致会阴部发生水肿。
有急产倾向及进程较快的产妇不宜采取坐式产椅分娩。
现代坐位分娩法
由于各种不同形式的坐式产床的出现,产床的靠背部分可调节,在分娩过程中可根据宫缩、胎儿下降程度适当调整靠背的角度。
产妇用力得当,用力时与产轴一致,故比起传统的分娩体位可缩短第二产程;
半坐位分娩法
优点:
对于产妇来说较为舒服。
可以借助重力优势。
分娩在产床上可以顺利进行。
分娩的时候,方便产妇与陪产的人交流。
便于进行进行胎心检测。
缺点:
不利于对会阴的保护。
压力作用在会阴,不能做外阴切开术。
尾骨的灵活性减弱。
前倾跪式分娩法
跪着的同时身体向前倾,将手放在床上或者支撑物上,两腿分开。
优点:
可借助重力作用。
可以减低阴道撕裂或者进行会阴切开术的几率。
缺点:
产妇可能会比较累,可放些枕头等在膝盖和手下面垫着舒服一些。
站立式
优点:
直立姿势,可发挥重力作用。
宫缩强而有力,有效地缩短第二产程,提高分娩速度。
缺点:
产妇久站会比较劳累。
蹲坐分娩法
优点:
可以将力量集中,提高分娩的速度。
可以借助重力的作用。
可以加速胎头的旋转。
可以自由地变换重心,让产妇感觉舒服。
不用向下使太大的力气。
产妇以蹲式骨产道宽度最大,当产妇从平卧位改为蹲式时,骨产道横断面的面积可增加30%,蹲位时出口前后径可增大0.5~2.0cm。
缺点:
产妇久蹲容易疲劳。
有时很难听到胎心。
$$$fdallimgpage$$$
斜躺分娩法
优点:
可以帮助胎头的旋转。
可以借助重力的作用。
宫缩有力,但不那么疼。
胎儿可以顺利地通过产道。
减轻背痛。
比站立姿势更利于休息。
缺点:
分娩的时候陪产的人很难帮上忙。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08/259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