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形形色色的早教组织悄然兴起,父母们也非常乐意的相信。其实早教可以从点滴小事在家学习好的,图老师小编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分享2岁儿童情感表达特点。
【 tulaoshi.com - 分娩 】
当孩子不能完成他期望能做到的事情时,会很急躁,甚至大发脾气。当孩子疲倦、饥饿或不舒服时,最容易哭闹。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多半是与家长发生冲突,通常发生在当家长要孩子遵守规则时,比如按时吃饭、睡觉、洗澡,或者当孩子需要家长陪伴,或索要一样东西时。当然,3岁以下的孩子发作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而且很快就没事了。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哭闹的发作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和处理方法密切相关。如果家长能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理睬孩子的发作,孤立孩子,批评,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就会少发脾气。如果孩子一发脾气就满足他的要求,哄骗,安慰或威胁,孩子更会经常哭闹。
在孩子气愤的表现越来越多的同时,对爱和同情的表达也在增加。2岁开始,孩子会向父母,尤其是母亲发出爱的信号——亲昵地拍打或抚摸,他们还对小动物和比他们小的孩子表现出爱抚。
同情在这一阶段也得到发展。1岁多的孩子就知道触摸、拥抱或抚摸受伤哭泣的同伴。有时会把自己的安抚物,比如,毛毛熊、毛巾,送给伤心的孩子。18个月到2岁之间,孩子开始模仿受伤时的情感反应,作出痛苦的表情。许多孩子还会将痛苦联系到自己身上。比如,妈妈撞疼了胳膊,孩子去抚摸她的手臂安慰她,然后又摸摸自己的胳膊。父母的行为与孩子同情的获得有很大的关系。友善、富于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有一个热心、关心他人的母亲。有爱心的父母不仅通过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榜样,还明确地指导孩子爱护同伴,不伤害别人。一两岁的孩子对父母之间的怒气十分敏感。父母一吵架,孩子会哭、皱眉、垂头丧气,孩子会跑到父母中间试图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看到父母打架的孩子,容易攻击同伴发泄,自己的怒气。
快乐,对于一两岁的孩子来说有的是。令孩子最兴奋的是,他们能够成功地按照指令完成一项任务。他们会一遍一遍地重复新学会的游戏,表现出成功后的自豪和快乐。
2至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人生"第一反抗期"。不少父母也感到两岁左右的孩子不听话、不服管、脾气大。下面简述这时期儿童心理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认识能力的发展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出现"头脑"中的心理活动,也就表象、想象和思维。这些都是属于高级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说,这个年龄有了高级认识活动的萌芽,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导致他整个心理发展的转折。两岁左右儿童是表象出现的时期。表象是指人头脑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如一岁左右的孩子虽离开妈妈时会哭,但容易哄,因他过一会儿就忘记了妈妈。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会在头脑中回忆起妈妈,看到与妈妈相关联的东西也会想起妈妈,因此两岁的孩子爱哭,可能因为孩子的表象和回忆发展了,不能笼统地指责孩子不服哄、任性。
延迟模仿也是两岁左右出现的。它比直接模仿水平高,既使榜样不在眼前时也能模仿见到过的榜样。因而,有时两岁左右的孩子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动作。虽思维的真正发生,孩子会出现探索和求知的萌芽,通常会说出一些父母认为的"歪理",其实这是随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发展,孩子在头脑中形成的自己的标准。父母切勿认为这是孩子对你的反抗。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两岁孩子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使自己既成为主体,又成为客体。要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意识自己和外界的关系,特别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这是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两岁孩子只是处在萌芽阶段。其出现的主要标志是能够运用代词"我"。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出现了自己行动的意愿。其独立行动的意愿表现为坚持自己的主意,不听从父母的要求和意见。会出现独立行动的需要,常说"我自己来"、"我自己拿"等。
2、开始"知道"自己的力量。会用语言指使别人。
3、能说出自己的行为,有时也能用语言控制自己的行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4、出现占有意识。两三岁的孩子开始能够意识到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
此外,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也会出现新的情感萌芽,如自豪感、自尊心、羞愧感、同情心等。
总之,两三岁是儿童心理发展上一个比较大的转折阶段,他既遗留着两岁以前的某些心理特点的痕迹,又开始出现新的心理特点的萌芽,新旧交替在孩子身上就面临矛盾。如时父母不了解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教育,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后果是导致孩子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以上内容仅授权图老师健康网独家使用,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
||
一般来说,快乐、愤怒、伤心在2个月时出现,惊奇大约出现在4个月,害怕大约出现在7个月,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的害羞出现在8个月左右。基本上,到1岁时,婴儿表现出的情感有愉快、高兴、快乐、疲倦、愤怒、害怕和焦虑。
每个婴儿都有独特的情感反应特点。不同孩子的活动水平、社会性回应程度、易激怒程度都不相同。也就是说,有的孩子活跃,有的却不好动;有的一逗就咯咯笑,有的逗半天才略有愉快的表示;有的孩子稍有不适就会哭闹,有的情绪则平稳许多。这些特性是孩子天性的一部分,是持久的。
婴儿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出生没几天的婴儿就能察觉其他人的情感变化并对此作出反应。他们对母亲愉快的笑脸报之以快乐和感兴趣的表情;对愤怒的脸则表现出气愤或害怕;对伤心的面容则表现出伤心。婴儿对母亲的情感的回应不仅仅是一时的,他们还会受母亲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持久的情绪模式。如果母亲总是情绪愉快,孩子也会经常露出笑容。除了影响情绪,父母的情感表示还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比如,爬到桌边的婴儿从母亲脸上看出恐惧或愤怒,他就会停下来;如果母亲在微笑,他会继续向前。
父母要很早就开始引导婴儿控制情感。家长尽量多做愉快的表情让孩子模仿。对孩子说:“笑一笑。”“不要哭。”到6个月以后,父母还会控制孩子情绪的泛滥,“不许发脾气。”其实婴儿并不完全依赖父母控制情感,遇到不愉快的情景,婴儿会转过头,吮手指头,或看别的东西,以此来安抚自己。他们还会给自己找乐,比如,把玩具弄响,自己呵呵笑。
总的说来,婴儿世界里,安慰和积极情感的最重要来源是他们身边的人。
表达对孩子的爱,方式不止一种,也不仅仅是说出来。不妨试试以下五种方式,用它们也可以表达对孩子的“爱”。
向孩子表达爱的5个技巧
由衷地欣赏孩子
不说“我爱你”,还是有别的很多东西可以说,特别是在特定场景之下:孩子拼装成了一个乐高小汽车,“秀”给你看,对他说:“真棒!”或者“太好了!”早上起来孩子自己把衣服穿上了,也可以对他说:“真乖!越来越能干了!”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并非很好,甚至被老师批评,但是,请您告诉他:“没事,在我看来你是最棒的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棒!”
不是要让你做“父母拉拉队”没完没了地赞美夸奖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感到你的关注和重视。等孩子慢慢长大懂事,他自然也会明白你的赞美其实是对自己的“爱”和鼓励。他会由衷地感谢父母对自己的赞许,感谢父母对自己的爱。
对孩子热衷的事情表示欣赏和理解
这会让孩子格外自信和满足。即使他要看的《喜羊羊和灰太狼》不是你的水准,但如果每次看到灰太狼孩子都会兴奋地跳起来的话,你不妨想一下,其实你已经找到一个能和孩子走得更近、聊得更多的话题了,这多好啊。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事和话题,你们的关系慢慢变得亲密,只要你善于引导,说不定能激发孩子将喜欢的事做出大成就来呢!
哪怕只是和孩子“套近乎”,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会到不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年纪,那时他就会明白,儿时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会陪着自己看那些“幼稚”的东西,那是因为“爱”!
给孩子你的时间
这是最宝贵的东西。给他一段全心全意的时间,不必兴师动众地去动物园、科学馆之类的,一起念本书、搭搭积木、帮他吹气球、修理他的小汽车,就可以让孩子满足几个小时,甚至几天了。有父母坐在旁边响应自己的需要,看自己做事情,还有比这更能让人觉得被爱包围的吗?
跟孩子一起做他喜欢的事情。周末的时候,陪他一起看碟,为大雄和哆啦A梦的穿越时空的游历喝彩,或者跟他一起游戏,让他们觉得你虽然不得不去工作,但却真心喜欢跟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时光,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一切格外有价值。
给孩子礼物
你不想让孩子养成随时讨要礼物的习惯,但时不时地给他一个小惊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他表现不错的时候。不必都是玩具,今天能多吃一块糖果、能多要求和你玩一个小时、能开着灯睡觉都是“礼物”,哪怕是麦当劳里的儿童餐附赠玩具,带给孩子,孩子也会高兴的。带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可以让他挑选一两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平时你是限制他喝饮料的,那么此时允许他选上一瓶花里胡哨的酸奶饮料,他一定会喜出望外。
给孩子的礼物不必是昂贵的,300元的遥控汽车和几块钱一个的扭蛋带来的快乐是相差无几的,关键是礼物的出处是你,而礼物源于“爱”。
充分体谅孩子的感受
孩子摔倒了,虽然不必每次都急着去把他扶起来,但在他确实摔痛了的时候,去帮助他一下,抱抱他,关切却不过分地问他:“痛吗?摔哪里了?”远较“宝宝自己爬起来,你要做个坚强的人”有人情味。因为孩子摔跤了,甚至摔哭了,一定是痛的,你说“不痛爬起来”,虽然意在鼓励孩子坚强独立,但却否认了孩子的真实感觉,孩子一定会反感的:我明明痛啊!妈妈是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在乎我?
必要的关心和关爱,其实可以让孩子更快地止住哭泣,并坚强起来:因为他的情感已经得到了承认,他知道你的疼惜,也会用自己的坚强来回报你。
表达爱时的注意事项
很多父母会苦恼,自己已经在对孩子“献殷勤”了,怎么孩子却爱理不理,甚至还表现出反感呢?那是因为你虽然学习了该如何表达爱,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能接受。
爱需要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达
你选择了送礼物的方式表达爱意,但是孩子当下就想你抱抱他、亲亲他,其他什么也不要;你选择了陪孩子玩一个下午,但是孩子当时只想在那儿不受打扰地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你给了孩子许多的夸奖,但是他还想要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所以对你的夸奖表现得不那么兴奋。
所以,当你在表达爱意前,要了解孩子是否能接受并认同这种方式。如果孩子没法接受,那就换一种方式,换一种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或是在不同场合和情况下,运用不同方式,只要你的孩子能感受到并喜欢,那就对了。
像我很喜欢用亲吻的方式来表达爱意,但是有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我的小儿子不要我亲他。可以抱可以搂,就是不许亲。我被遏制了几次之后,也只好放弃。我想:也许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男子汉”了,不能再被妈妈亲来亲去,所以,我将亲吻换成了拥抱,并附上一句“妈妈,爱你”。
爱需要以没有压力的方式表达
过分的关怀,随时随地的干预,不顾孩子的意愿,不管孩子是否需要,其实是以爱的名义来满足家长自身的焦虑。爱本是促进和激发人的成长的,但此时的爱,是压迫。让孩子满足自己的愿望,即使偶尔越界,也没有关系。不苛责,不追究,不强求,也是一种爱的表达。
爱需要以没有回报的方式表达
爱是不需要回报的,是无私的,这点在父母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很多时候,父母也会希望得到回馈,尤其是当自己说了“宝宝,妈妈爱你”后,要是宝宝说“我最喜欢的人是妈妈”,你是不是会无比雀跃?但这样的爱的互换,可能会对宝宝造成负担,他会因为无法回应你的爱,而开始逃避你,甚至害怕接受你的爱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我每天和儿子说“我爱你”,有一天,他回了我句“我知道”。于是,我很期待还很迫切地问“那你爱谁?”他说“我最爱哥哥!”当时,我真后悔自己问了不该问的问题。之后几天,我看到我的大儿子,竟然产生了一股醋意。我开始纠正自己,我想我每天和孩子说的那些,为他付出的,是希望自己成为他最爱的人么?不是!我是希望他知道他是被爱的,希望他感受到,并懂得爱和被爱。所以,不管他现在最爱的是哥哥,还是将来爱他的妻子,只要他是快乐的,爱着,并一直被爱着就够了。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