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大没小” 家长该怎么做?

2015-10-13 21:23 42 1 收藏

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孩子“没大没小”,家长该怎么做?,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 tulaoshi.com - 分娩 】

  

  孩子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天下父母都恨不得自己家宝宝是最乖巧懂事的。可是偏偏有时候宝宝没有那么“乖”,特别是在公众场合,宝宝有时候直呼家长大名,有时候非要哭闹不休,有时候在客人面前蛮横撒娇,显得非常的“没大没小”。许多家长为此很头疼,不知该如何教育是好,其实宝宝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家长在应对孩子“没大没小”时,应注意一些小技巧。

  直呼家长姓名

  有的家长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但是从传统育儿观念来看,直呼姓名会显得对长辈不尊重。造成此种行为表现的原因刚开始都是来自孩子的模仿,尤其是在孩子语言学习阶段,大人之间的称呼方式很快会被孩子习得。当这个称呼从孩子口中蹦出的时候,大人会觉得好玩,甚至呼应孩子,无形中便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渐渐就会形成习惯。

  语言学习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要以称呼对方“爸爸”、“妈妈”来引导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已经养成了直呼家长姓名的习惯时再来引导。当然,孩子偶尔直呼家长姓名,要视当时的情境而定。比如孩子兴致很高,有点小调皮也是可以接受的。

  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三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加强,开始有自己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和大人的冲突也会增多,表现为不听话、跟大人对着干。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很多是来自孩子对大人的不满。不满的原因比如:受到了委屈、与大人观点不一致、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受到大人奚落、存在误会等。

  针对不同的原因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关键是看“理”在哪一边。如果的确是父母“无理”,比如父母说话出尔反尔、言行不一致,那么父母非但不能批评孩子,还要反思自身的问题。和宝宝一起分析事情的是非对错,提高孩子分辨是非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举止不文明,人来疯

  在公开场合或客人拜访时,宝宝变得很兴奋,行为举止和平时不一样,谁的话也不听,不懂礼貌,乱说话,这就是我们俗称的“人来疯”。孩子有“人来疯”的行为表现,主要是想要表现自己来引起大家的关注了;或者是平时受到的约束太多,父母碍于情面又不便在公开场合过多管束孩子,给了孩子彻底发泄一下的可乘之机。

  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父母可以在出席活动或客人来访前,和孩子做一次交流,提出礼貌举止的要求,也就是打预防针和约法三章。

  如果孩子出现“人来疯”的举止,父母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孩子,以免在客人面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可以用眼神或语言提醒孩子注意举止,告诉他不要忘记事前的约定。

  事后要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孩子明白下次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在成长历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孩子总会有一些言语举动,超出了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成熟度,表现为无礼、霸道,给人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不可爱。“没大没小”就是这些举动中的一种,尤其是当孩子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更是让家长觉得难堪。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逐步指导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个性鲜明的好宝宝。

  行为一:直呼家长姓名

  虽然有的家长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鼓励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但是从传统育儿观念来看,直呼姓名会显得对长辈不尊重。造成此种行为表现的原因刚开始都是来自孩子的模仿,尤其是在孩子语言学习阶段,大人之间的称呼方式很快会被孩子习得。当这个称呼从孩子口中蹦出的时候,大人会觉得好玩,甚至呼应孩子,无形中便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予以引导,渐渐就会形成习惯。

  爸妈应对:语言学习阶段出现这样的情形,家长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称呼用语了,要以称呼对方“爸爸”、“妈妈”来引导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已经养成了直呼家长姓名的习惯时再来引导。当然,孩子偶尔直呼家长姓名,要视当时的情境而定。比如孩子兴致很高,有点小调皮也是可以接受的。

  行为二:故意跟大人对着干

  三岁以上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加强,开始有自己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和大人的冲突也会增多,表现为不听话、跟大人对着干。尤其在公开场合有此种行为表现时,会让大人很失面子,下不了台。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很多是来自孩子对大人的不满。不满的原因比如:受到了委屈、与大人观点不一致、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受到大人奚落、存在误会等。

  爸妈应对:针对不同的原因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关键是看“理”在哪一边。如果的确是父母“无理”,比如父母说话出尔反尔、言行不一致,那么父母非但不能批评孩子,还要反思自身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无理”顶撞父母,父母要视无理取闹的程度,分级别采取措施。最高级别:厉声训斥甚至打骂孩子(进入此级别的父母基本自己也已经失去了理性);第二级别:以严厉的口气和态度批评孩子,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将会是什么;第三级别:父母采取冷处理的方式,暂时把孩子晾在一边;第四级别:父母以柔克刚,用慈祥来化解孩子的冲击波。不管采取哪种级别的方式处理,最后都要进入一个环节,那就是在事后帮助孩子一起冷静分析该起“无理顶撞”事件中“肇事方”的错误所在,提高孩子分辨是非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同时也要教给孩子如何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行为三:对老人不尊重

  如果说孩子对父母有点忌惮,不敢轻举妄动的话,那么有时在对宠爱他们的老人身上,往往会有不尊重的举动。祖辈和孩子之间都是隔代亲,祖辈对孩子的亲往往是没有原则的,这样让孩子不断地单方面索取祖辈对他无私的爱,他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应得的,不懂得珍惜。渐渐地,孩子稍有不满就会发泄到祖辈身上,表现得没规矩。

  爸妈应对:首先,要做好尊老的表率,有意识地经常在孩子面前表达对老人的尊重。

  其次,和老人达成共识,结成统一联盟,明确必要的规矩,让老人把爱放在心里。

  再次,利用家庭日、生日会等活动契机,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对祖辈的尊敬和关爱,进行正面引导和鼓励。

  行为四:举止不文明,人来疯

  这种行为较多出现在公开场合或客人到访时,孩子变得很兴奋,行为举止和平时不一样,谁的话也不听,不懂礼貌,乱说话,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人来疯”。孩子有“人来疯”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平时出席这样场合的机会太少了,太想要表现自己来引起大家的关注了;或者是平时受到的约束太多,父母碍于情面又不便在公开场合过多管束孩子,给了孩子彻底发泄一下的可乘之机。

  爸妈应对:事前,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父母可以在出席活动或客人来访前,和孩子做一次交流,提出礼貌举止的要求,也就是打预防针和约法三章。

  事中,如果孩子出现“人来疯”的举止,父母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孩子,以免在客人面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可以用眼神或语言提醒孩子注意举止,告诉他不要忘记事前的约定。

  事后,要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够,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孩子明白下次怎样可以做得更好。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现在的小孩,从小就在爸爸妈妈的宠爱中成长,可是随着孩子慢慢懂事了,父母却发现他们越来越没大没小了,常常对长辈大吼大叫,怎么说也不听,有时候还会顶嘴。孩子出现这样的坏习惯,很多人觉得没什么,等孩子长大了,懂事理了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有礼貌。其实不然,如果爸妈没有及时纠正孩子没大没小的坏习惯,他们就会觉得这样做是没有错的,反而会越来越没礼貌,甚至不止是对爸爸妈妈,对家里的客人、幼儿园的老师都会这样没大没小。这样时间久了,可是会养成孩子霸道、不讲理的个性哦。这可怎么办呀?小编为您解析造成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告诉您如何教导孩子成为有礼貌、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吧!

  小编解析:通常孩子会出现没大没小的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

  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坏习惯,爸爸妈妈可先不要太着急地打骂、教育他,因为小孩出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家长要先冷静分析,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好好地教导孩子呀!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一:孩子跟爸爸妈妈意见不同

  三岁以上的孩子刚开始形成自我意识,有了他自己的立场就特别喜欢表现给别人看,所以当他跟爸爸妈妈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他就会跟爸爸妈妈争论起来,而且还会以命令的口气让爸爸妈妈要接受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边吃饭边玩小汽车,爸爸把他的玩具收走了,让他要认真吃饭,可是孩子可能会觉得“我又没有不吃饭,怎么可以没收我的玩具呢?”他觉得爸爸做的不对,就会大吵大闹说“我就是要边吃饭边玩,把小汽车还给我啦!”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二:挑战大人的权威

  当爸爸妈妈要求孩子做事时,如果语气太严肃,开始懂事的孩子反而会觉得反感,不喜欢被爸妈命令,就会用不礼貌的口气顶撞爸妈。其实这时候孩子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表达他的不高兴,用不礼貌的行为来挑战您的权威。就想4岁的明明正高高兴兴地看动画片,妈妈突然把电视关了,命令他“现在你要做作业了,还看电视!”这时候明明会觉得妈妈太霸道了,会大声地顶撞妈妈:“我动画片还没看完呢,为什么一定要我写作业!”

  孩子没大没小原因三:属于心直口快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有时候,孩子没大没小也是出于无意,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没有礼貌,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呢。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是出于他自己的个性外,也有可能是他常常看到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相互大喊大叫,长期耳濡目染而形成的坏习惯。如果爸爸妈妈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斗嘴,一开始他可能会觉得疑惑,但是爸爸妈妈几乎每天都这么做,那么慢慢的他就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说话方式,自己也会学着爸爸妈妈的口气说话了。

  小编支招:孩子出现没大没小的行为,爸妈应该如何教导他变得有礼貌呢?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一:告诉孩子要用正确表达方式

  当孩子不礼貌地顶撞,对爸爸妈妈大喊大叫的时候,爸妈应该先保持冷静,耐心地告诉他应该如何礼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坐在身边,然后用缓和一点的语气告诉他“宝宝如果有跟爸爸妈妈不一样的想法可以说出来,不用能这样大喊大叫,这样可是不讲礼貌的行为呀!”这样冷静的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亲子间情绪冲突哦。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二:先隔离冷静一下

  如果孩子是用想用他的没大没小来引爸妈的注意,表达自己的不满,爸爸妈妈可先不要跟他“吵架”,可以先让他一个人独处一下,等他情绪冷静下来,再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误的。比如妈妈可以跟孩子说:“宝宝想一想,如果其他小朋友像宝宝一样,对着宝宝大吼大叫,宝宝会不会觉得很难受,就不跟他玩了呢?”从小就教导孩子换位思考,不仅可以让他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能让他在小朋友中更加受欢迎呢。

  让孩子变得有礼貌的方法三:做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很容易有样学样,如果看到爸妈经常相互大喊大叫,慢慢的他也会模仿这种行为,所以在孩子面前,爸妈要做好榜样,比如遇到长辈或朋友都要问好、经常对人说“谢谢、对不起”、不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等等,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模范,害怕他学坏吗?

  爸爸妈妈除了自己要做到礼貌待人之外,也要常常跟孩子教导孩子,跟他说“小孩子要有礼貌、守规矩,要尊重别人,不能对长辈大喊大叫,这样大家才会喜欢你呀!”慢慢地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耳濡目染,相信孩子不仅能改正没大没小的坏习惯,还会变成人见人爱的小天使呢!

  只有家里有个一两岁的小家伙,你才会知道他有多萌:有时,他拿起一个凳子形状的小玩具,各种尝试,想要一屁股坐上去,就好像不知道这么小没法坐;或者他拿起跟自己一般大小的布娃娃,试图塞进跟他脑袋般大小的玩具车里;有时他尝试把自己的小脚丫穿进爸爸的皮鞋里,大大的鞋子老是不听话地掉,而他却还锲而不舍地努力……

  经过了各种认真尝试还是失败,这时的他可能会有些不好意思,也可能像什么都没发生,“搞不定拉到”,还可能会生气甚至哭闹起来。在一旁观看的你可能觉得小家伙锲而不舍很可爱或者很傻,却意识不到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要经历这么一个“没大没小”的阶段。

  你不知道的“尺度误差”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尺度误差”(Scale Error)。这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迪•德洛克(Judy S. DeLoache)等人于2004年提出的,

  德洛克等人首次在实验室情境下诱发了这一现象。在给一批18-30个月大的孩子玩过一些正常大小的,他们可以自由进出、玩耍大滑梯、儿童椅和儿童汽车后,接着给他们换成一模一样的滑梯、儿童椅和儿童汽车的微缩玩具版,小到只能拿用手玩。几乎一半(25/54)的孩子都不自觉地表现出了尺度误差:他们有的想从玩具滑梯上滑下去,有的反复摆正玩具小椅子想要坐上去,还有的想拉开车门钻进玩具小车里。当他们发现这些尝试都不可能时,还会流露出困惑、不开心的表情。

  “尺度误差”现象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尔•罗森格伦(Karl S. Rosengren)等人请志愿参与实验的父母观察自己的孩子在自然情境下的尺度误差现象。他们发现,这些13–27 个月大的婴儿除了一个以外,其余所有的孩子至少都犯过一次尺度误差,在6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犯尺度误差的平均频率是3.2次。网络调查也得到了类似结果,父母报告自己的孩子几乎每天都会有尺度误差现象,不过在幼儿园中班时期,这种错误呈现下降趋势。可见,这还真不是某些个别孩子的个别行为。

  生活经验的影响?

  为什么小家伙会犯这种错误呢?你可能会想,是不是这时候的孩子还不能正确判断物体大小?其实不然。

  一般来说,人要做出一个适当的行为,需要几个方面能力的协调。

  一是知觉、表征能力:能否准确判断大小、形状等事物外部特征并进行心理表征;

  二是动作和执行能力:能否通过自身的运动来实现与知觉相符的目标;

  此外,还需要人的抑制能力:用来排除可能干扰行动的各种“诱惑”。

  近来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发现,表征与执行是在神经上相互分离的两个系统。……加入抑制能力的作用。在一个事件中,如果出现了外在干扰而抑制能力不够强,那么这两个系统的信息就不能协调,从而不能实现有效的行动。

  对这些小家伙来说,知觉能力并没有问题。研究早已发现,1岁的宝宝的视知觉能力发展已经到一定水平了,他们能准确地分辨出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相对距离。而他们具有的动作能力也足够 hold 住大大小小各种玩具。那么显然,问题出在了抑制能力上。在3-4岁以前,孩子大脑发育不成熟,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要强于抑制过程,抑制能力比较有限。他人的期待、当时的情绪以及一些自身具有倾向都较容易对儿童产生干扰,导致动作偏离了原来的知觉。

  那么在尺度误差中,是什么“诱惑”了幼儿,导致了他们背离了他们相对准确的知觉呢?德洛克等人认为个人经验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中,婴幼儿积累了一些与大物体玩耍、互动的经验,并建立了与大物体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比如,他们知道,“凳子——坐”,“滑梯——滑行”,“帽子——戴”等等。当面对一些与大物体高度相似的小物体时,相应的行为模式就会激活。而这时的孩子如果不能对此进行有效地抑制,因而就会背离他的视知觉判断而做出不恰当的反应。因此可以推测,在和玩具小凳玩耍,孩子受到之前与大凳子玩耍的经验影响,于是也要和小凳子做同样的游戏。

  强大的“功能性推理”倾向?

  这个解释看起来很完美,似乎说明了孩子能够随情境的变化进行“经验迁移”,并且这种经验迁移的意图是那么强烈,以致于压倒了他的知觉认知。

  但真是这样吗?

  2011年,美国富兰克林与马歇尔学院心理学教授克里斯塔•卡斯勒(Krista Casler)等人用1.5岁—3.5岁的孩子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对于一些孩子完全没见过的陌生物体,也会出现尺度误差,而且出现尺度误差的方向也不局限在“大入小”,也就是把正常大小物体放入微小物体中,还有“小入大”的情况,他们尝试着把微小的物体放入大物体中。这些都说明了即使不存在与正常的大物体互动的经验,婴幼儿仍然会犯尺度误差错误。

  由此,卡斯勒等人提出了功能性推理(teleofunctional bias)是犯尺度误差行为的核心。功能性推理是指儿童拥有的将存在物体都视为有目的和功能的倾向,在儿童的早期就已经开始发展。这种倾向促使他们将人造物品、自然界中有生命的,以及无生命的物体,都理解为出自于其他主体有意图的设计,是有目的的。也就是说,当孩子看到一个物品时,不管他认得不认得,不管大小、都会激起他们对于其功能的兴趣。这几乎是自动化的、无需意志努力的,也不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能有意抑制的。

  因而,在尺度误差情境中,尽管孩子能够准确地观察到小凳子有多大,但对于功能的兴趣使他不自觉地想要尝试属于凳子的“坐”的基本功能。

  既然尺度误差的根源是功能性推理,而不是知觉缺陷,或者不仅是有限的抑制能力,那么这样一种错误是不是也会在成人身上发生呢?

  在一些缺乏线索或模糊的情境下,成人也是可能犯类似的错误。经典的“功能固着”现象或许是个好例子。我们总会自觉地把某种功能赋予特定物体,难以克服“思维定势”。

  让人们利用桌子上的东西把蜡烛固定到墙上,研究者发现很少有人会利用盒子当托板,因为他们总是摆脱不了“盒子是装东西的”的思维定势,想不到它居然可以用来托起蜡烛。从这个角度说,成年人还是没长大的孩子,甚至比孩子更认死理。



延伸阅读:

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4706.html

延伸阅读
总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影响亲子关系   别以为和 宝宝 一起呆着就是陪他了,如果爸妈自己坐在一边玩手机,让宝宝呆一边自己玩,嘴上偶尔督促下就能管好宝宝。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的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母教育。作为孩子生命的启蒙老师,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妈妈的50倍!www.tulaoshi.com...
标签: 分娩
提到幼儿早教方法,很多人都会想到如何教会孩子认字、背诵儿歌、学习英语等等,很少有家长意识到对孩子行为和心里上的教育,如果独生子女都备受家庭的宠爱,经不起一点的风吹雨打,也经不起任何的挫折,当然也不会忍受别人对自己的欺负,这样下去孩子们又要怎么去适应当今这个残酷的社会呢?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问题上,一定要让孩子先学...
标签: 分娩
言行不一的现象在年幼孩子身上时常发生。早上和家长保证“再也不抢小朋友的玩具了”。可是,晚上到幼儿园接孩子时,又听到小朋友的告状声,他又抢玩具了。刚刚还说得好好的,为了保护牙齿以后不再贪吃棒棒糖了,可是到了超市又拉着父母硬要买糖吃。 言行不一相对于成人,那是品质问题。但对于孩子来说,多数情况下是无...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为什么孩子“犯错”不敢跟大人讲?因为我们的观念里,不犯错的才是好孩子,所以父母都不准许孩子犯错,一犯错就是重惩。结果没有使得孩子不犯错,而是逼着孩子学会蒙骗,只求眼前过关!你指望这样长期在蒙事中长大的孩子如何成为有用之才?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一...
标签: 性教育
孩子犯错优秀家长怎么做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tuLaoShi.com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

经验教程

97

收藏

61
微博分享 QQ分享 QQ空间 手机页面 收藏网站 回到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