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们不重视早教这个问题简直可以说是一场灾难啊~社会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是要从小抓起的,图老师小编下面分享不必过分担心孩子的自言自语,赶紧了解了解吧!
【 tulaoshi.com - 分娩 】
经常发现有的幼儿边做游戏边嘀嘀咕咕,自言自语。父母看见这种现象感到很奇怪,甚至认为孩子得了病。专家指出,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幼儿学习语言时的必经过程,初为父母者不必担心。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1~3岁幼儿,是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的。到了4~6岁时,其内部语言才开始形成。幼儿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
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能单独地思考问题。但由于幼儿的语言动作调节功能的发展尚不完善,还不能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便出现了既有说出声音的特点,又有自己对自己说话不发出声音的特点。也就是既有外部语言,又有内部语言。孩子到了6岁以后,这种自言自语的现象会逐渐消失。但如果到了八九岁还常常自言自语,那家长就要注意,可能是一种病态,要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治疗。
佳佳3岁了,妈妈发现她越来越喜欢自己跟自己讲话了。玩芭比娃娃的时候,她自己对自己说;躺床上的时候,她也小声说着什么;有的时候,声音还很大,好像在训斥谁……妈妈有点担心,宝宝怎么回事?不和妈妈说话,却一个人在那儿说。
妈妈跟同事说起这事,同事说他们家的孩子也有过这么个阶段,也没怎么管自己就不说了。妈妈担心,如果宝宝一直这么说下去,情况会不会不妙呢?
这是宝宝成长的必然过程
妈妈大可放心,不到3岁的宝宝自言自语不是什么不好的表现,也不是心理异常,而是宝宝学习语言必经的一个过程。
人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3岁前的宝宝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内部语言才逐渐形成。
宝宝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外部语言是说出来的话,是人际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音义结合的信息符号系统。内部语言是大脑思维的信息符号系统。内部语言活动是以外部语言为基础,并以生成外部语言为结果的信息处理过程。
一般情况下,宝宝从1岁就开始真正地说话了。这个时候的语言特点是思维活动立即用语言表达出来,做什么就说什么。比如,宝宝搭积木,边搭边说“宝宝搭高楼”,“高楼有楼梯”。宝宝一边吃饭,就会一边说:“宝宝吃饭!”
3岁以后,他们的外部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这时的宝宝和周围人的语言交流沟通已经不成问题了。从此,宝宝就向更高层次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形成内部语言。如果宝宝形成了内部语言,宝宝只是用脑想,不一定会出声,这个阶段宝宝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对宝宝来讲外部语言就是说出来的话,内部语言就是思考的过程,宝宝的自言自语就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进行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宝宝还必须把自己心里想的内容用外部语言的方式讲出来,在自言自语中理顺思路。可以说,宝宝的自言自语,是宝宝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有声表现。
我们会看到宝宝一边做事一边小声地嘀咕:“放这里不行,就放那里,我让你不行,我把你扣过来!看你行不行!”“小房顶找不到了?噢,在这里。”“咦,小白兔的房子怎么这么小?没关系,我还有好办法。”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宝宝的表情,听听宝宝说什么,一定会觉得非常有趣。宝宝的自言自语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说话游戏,在游戏中,主角是宝宝和他眼里的世界。在这个宝宝自娱自乐的游戏里,宝宝的语言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宝宝自言自语时往往先要把自己想象成某种角色,然后按照这个角色的行为说话。比如,在玩玩具熊的过程中,宝宝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小白兔,和玩具熊说个不停。这个过程锻炼了宝宝的想象力,丰富了宝宝的思维。宝宝游戏中的语言可能是平时听到的他比较感兴趣的身边人说过的话,也可能是动画片、故事中的对话,还可能是宝宝语言经验的综合和创造。
所以说,这个过程能够促进宝宝语言发展的进程。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宝宝大声的自言自语会变成小声的嘀咕,最后转变为思维过程中静默无声的内部言语。妈妈不要为此担心,不要觉得是什么病态。一般到7岁以后宝宝就不再出现自言自语了。如果此时还是不停地自言自语,根本不跟别人说话,妈妈则要考虑是不是心理方面的问题了。
尊重宝宝的自言自语
尽管自言自语是学龄前儿童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它与孩子的性格特点、智能水平、性别等因素关系依然十分密切。平常比较孤独的孩子,一般自言自语比较少;经常自言自语的宝宝,表达能力较强,交际能力也比较强;自言自语比较多的宝宝,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社会性发展比较快。
由此看来,自言自语是宝宝能力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宝宝是否具有能力发展基础的重要体现。每位妈妈都希望宝宝有思想、性格好、有能力,而自言自语的过程都在这些方面促进了宝宝的进步。
举个简单的例子,宝宝在搭积木遇到难处时便会自言自语,这有助于帮助宝宝缓解急躁情绪,释放掉压力,耐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有的时候,我们见到宝宝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拍打身边的玩具。这个时候,妈妈不要制止宝宝,要知道,宝宝在通过这个方式释放掉压力,让情绪更平静。所以说,自言自语对孩子来讲,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成长的方式,既能刺激自己思考,也能丰富游戏、娱乐的方式,还能表达情感、经验与思维。
那么,妈妈应该怎么对待宝宝自言自语这个必要的成长历程呢?
1.不要打断,倾听宝宝
当宝宝自言自语时,家长不要急于打断或者要求宝宝:“自己想就行了,别嘟嘟囔嚷的。”“嘀嘀咕咕,干吗呢!老太婆似的。”“烦死了,闭上嘴。”妈妈以讨厌的态度对待宝宝的自言自语,宝宝就会觉得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就会强迫自己不出声,导致宝宝内部语言的进程拉长或者无法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必然影响宝宝语言、思维、社会化进程的发展。
有的妈妈虽然不压制宝宝的自言自语,但是她们置之不理的态度也不是很完美,因为她们把宝宝的自言自语看做毫无意义的行为。如果妈妈留心倾听宝宝在嘀咕什么,比较有利于妈妈了解宝宝的所思所想,及时给予帮助。
比如,宝宝表情很痛苦地说:“奶奶不喜欢我了。”“我做错什么了呢?”妈妈仔细听这些话,就能明白宝宝是因为奶奶回老家而焦虑。这个时候,妈妈就要告诉宝宝:“奶奶回老家,是因为奶奶想念老家的朋友了,不是因为不喜欢宝宝了。过几天,奶奶就回来!”妈妈帮助宝宝解开心中的疑团,宝宝就会很轻松。
2.不要特别鼓励宝宝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只是宝宝成长的一个过渡过程,随着宝宝的成长早晚要丢掉,为了防止固化成一种行为方式,妈妈也不需要特别鼓励宝宝自言自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过多的鼓励可能会阻碍宝宝自然进入内部语言的进程。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宝宝有时候喜欢自言自语,而且说着说着还会不自觉的笑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宝宝为什么会自言自语?
自言自语是宝宝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学习语言的必经过程。
人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之分,3岁前的宝宝以学习外部语言为主,随年龄的增长其内部语言才逐渐形成。宝宝的自言自语正是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的一种过渡。
2~3岁正是宝宝语言发展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的关键阶段,自言自语其实正是宝宝将外部语言转为内部语言的一种表现。2~3岁的宝宝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需要用具体的语言来帮助自己思考,慢慢地理顺思路,便出现了“自言自语”的现象。如搭积木时,宝宝往往对自己说:“把这个放在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不要小看宝宝的自言自语,它是宝宝的思维工具,是思维的有声表现。这种自言自语在3岁后达到最高峰,一般在8~9岁完全消失。
有的孩子自言自语较多,这恰恰说明他们肯动脑筋。从这些话题中,我们能够了解孩子的思考内容及方向,能够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为进一步引导孩子发展智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当孩子自言自语时,家长不要急于打断或者要求宝宝“自己想就行了,别嘟嘟囔囔的”,而要琢磨他们的话,要注意对孩子的不解、疑惑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孩子能独立战胜困难时,还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向内部语言发展,为学会独立思维创设更有利的条件。
在同成长阶梯专家们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随着年龄和能力增长,宝宝大声的自言自语会变成小声的嘀咕,最后转变为思维过程中静默无声的内部言语。孩子的自言自语正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绝大多数的父母并不压制孩子的自言自语,但仍然把它们看作毫无意义的行为,置之不理。基于自言自语对孩子的重要意义,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自言自语。从倾听中,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孩子面临哪些方面的困难,从中助一臂之力。父母还可以多用言语给孩子一提示,便于孩子丰富自己的言语,并用来指导行动。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从语言上去开启宝宝的智商呢?
1、倾听宝宝的自言自语
对于宝宝的自言自语,家长一般都不会过多的压制,但是家长可能会将这种行为看作是无意义的,因此大多会置之不理。其实,如果家长能够细心观察,专心倾听孩子的自言自语,走进宝宝的内心,其实也是了解宝宝的一种手段。
做一个有心的家长,宝宝的一举一动其实都透露出很多的信息。家长可以从宝宝自言自语的内容了解宝宝现在的发展情况,发现宝宝现在可能存在的困难,或者了解宝宝的喜好,最近喜欢什么等等。
家长还可以偶尔用言语给宝宝一些提示,便于他丰富自己的口语,并用来指导宝宝行动。
2、给宝宝创设独处的时间和环境
现代家庭都是一个宝宝,家长对宝宝呵护备至,尽心尽力担任全勤爸妈,怕孩子会受伤便时刻在宝宝身边看护着,怕他会孤独就一直陪他玩,或者想要宝宝变得更聪明便利用好每次的机会给宝宝“早教”。
小编建议爸爸妈妈们可以适当地放手,给宝宝自由发展的空间,适当地给孩子独处的时间。学习需要思考、沉淀的时间,如果家长将宝宝的时间安排得慢慢的,家长自己很累的同时,宝宝也没有时间去“安静”下来。
所以,家长可以在保证环境舒适安全的情况下,每天给宝宝一些私人时间和空间,家长在远处忙自己的事,不要过度去关注他,让他自己玩玩具,自己思考,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宝宝在那里自言自语,自娱自乐玩得不亦乐乎,家长就不要轻易地去打扰他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3、引导宝宝积极思考
自言自语是宝宝的思维工具,也是他思维的有声表现。宝宝的自言自语现象是他们社会经历积累的体现。国外学者发现,最富社会性的孩子自言自语最多,聪明的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时比其他孩子更早出现自言自语现象。
因此,家长可以积极地引导宝宝思考,平时多和宝宝聊天,随时随地地教宝宝一些常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这些能够给你宝宝的自言自语提供思考的素材。
家长也可以适当地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尝试自己思考并作出回答,家长不必执着于答案是否正确,应该鼓励孩子要发散思维,创新思考,没有所谓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只要宝宝言之有理则可。当孩子能独立战胜困难时,还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向内部语言发展,为学会独立思维创设更有利的条件。
4、让孩子讲故事
讲故事可以增强宝宝思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也是家长训练宝宝语言的好途径。在宝宝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妈妈可以每天晚上在睡前都给宝宝讲故事,像这种故事、素材的积累一方面能够让宝宝不断地观察学习,积累词汇句子和根据情景去学习表达情感。
另一方面使宝宝扩大眼界、增长知识,孩子说起话来自然就会“言之有物”。
待宝宝年纪稍长,就可以鼓励宝宝跟爸爸妈妈讲故事,可以复述今天在幼儿园老师讲的那个白雪公主故事,或者前几天晚上妈妈说的那个小红帽故事。故事后妈妈让宝宝谈谈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请他来给故事设计不同的结局。或者宝宝发挥想象力去编造一些小故事来跟其他小朋友说或者跟宝宝心爱的娃娃说。
5、鼓励宝宝与他人交往
其实,宝宝会有一个“假想”的小伙伴,他的自言自语其实就是对这个小伙伴在说话。当孩子有过多这样表现时,父母不要排斥或是嘲笑,也不用太过于关注这个“假想”朋友。
如果你怕宝宝会感到孤独,那么小编鼓励家长可以让抱抱多接触身边的真实世界,给他创造更多的与小朋友见面、交往的机会,扩大宝宝的人际交往圈子,让他体会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另外,家长可以给宝宝创设一些语言学习的场景,做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宝宝学会“对什么人说什么话”,类似这样的游戏,能够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运用口语进行连贯讲述的能力,提高孩子即兴说话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编辑推荐:
宝宝喜欢自言自语是有心理疾病吗?
宝宝自言自语是成长的必经过程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全新式早期教育 让孩子爱上学习(四)
10、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11、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的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儘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著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2、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参一脚,急著帮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像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回答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129.html
看过《不必过分担心孩子的自言自语》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