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国外家长的作业烦恼,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 tulaoshi.com - 分娩 】
过节了,孩子们无疑是最快乐的,而家长可并不轻松。除了买玩具、陪着做游戏,还有一些问题正烦恼着国外的家长们。这些问题国内的家长可能也会遇到,为了更好地保护好稚嫩的“花朵”,今天我们就给家长留个“作业”——三道思考题。
作业
10岁超模引争议
如何避免“儿童成人化”
10岁的美国女孩法蒂玛·普泰最近很“火”,频繁的走秀加上被媒体狂炒,她去年的年收入高达200万英镑。法蒂玛·普泰被称为“超级名模”,还与美国第一夫人是亲密笔友。但这么小的年纪成为“超模”也引起了争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天真烂漫”应该被保护,而不该用来赚钱。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目前成人的生活方式不断影响着儿童的生活。“三化小大人”即说话成人化、穿衣成人化、消费成人化已成为一个需要家长警惕的社会现象。儿童用品性感味道浓、成人社会诸多负面的东西,正影响着儿童的言行,加速其“成人化”进程。
作业
孩子渴望的手机
是不是“瘟疫”
尽管父母心目中给孩子的最佳礼物一般都是比较实用的东西,如书籍、服装、玩具等,但一些相关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韩国儿童最渴望的儿童节礼物是手机,其次才是游戏机、玩具、宠物、电脑和书籍。
但手机这个礼物在荷兰却引起了争议。针对目前荷兰中小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情况,荷兰国家研究所最近在全国120所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说,荷兰中小学学生在学校里使用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摆弄手机,不专心听课。另外,手机一般都带照相和录像功能,一些学生利用这些功能来侵犯同学和教师,比如把同学和教师隐私的照片及录像放在互联网上。荷兰媒体发表文章指出,手机在中小学校泛滥已经成为一场“瘟疫”。
由于荷兰对中小学生使用手机没有统一的、协调的规定,学校方面普遍表示管理“无法可依”,束手无策。专家建议,每所学校任命一位专职的“媒体辅导员”,由他来引导学生健康地使用手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作业
美国家长陷矛盾
想要前途又不愿成“分奴”
美国的孩子没有专门的儿童节,但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每天都是节日。一来公众假期多,孩子们可以充分享受到放假的快乐,二来学校课程安排不紧,对孩子们来说上学就是在玩。难怪有一句话说,“美国的孩子们每天都在过儿童节”。
不过,许多美国家长最近忧心忡忡,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奥巴马表示,“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在公共教育领域的表现已经胜过美国,尤其是在数学和科学重点学科”。美国最新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就为公立学校设定了“分数线”,如果达不到教学标准,老师可能会因此下岗。有人担心,这样一来,老师会把学习的重担加在孩子们的身上。
关于未来怎么改变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今年一直是一个大热门。华裔的“虎妈”对孩子严格教育的“亚洲模式”引起的争议仍在讨论中。对于许多美国家长来说,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有前途,但又不愿通过大量学习任务来扼杀孩子的天性。美国孩子“天天过儿童节”的模式,正在受到冲击。
当政要遭遇小屁孩
加拿大总理哈珀被一个六个半月的孩子抓住了鼻子。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视察莫斯科郊区的一所寄宿学校时,陪一个小男孩玩打针游戏。
作业疗法是通过作业活动,治疗身体、精神、发育上存在的功能障碍或残疾的方法。作业疗法是让病人有目的地选择作业方式,从事工艺活动和作业训练,如运动、木工、工艺、编织、泥塑、下棋等活动,帮助病人恢复和改善功能。
1.增强肩、肘屈伸功能:选择木工的拉锯、刨削改善功能。
2.增强手腕活动功能:选择油彩、绘画、乒乓球运动。
3.增强肩外展、内收功能:选择健身操、绘画、书法等方法进行训练。
4.增强手指精细活动功能:选择尼塑、编织、刺绣、书法、弹琴、打字、珠算、镶嵌、雕刻等方法。
5.增强髋膝关节屈伸功能:选择自行车或上下楼梯的运动。
6.增强足踝活动功能:选择踏车运动,如脚踏缝纫机、脚踏风琴等方法。
7.镇静安定,减少烦躁及兴奋过度:选择泥塑、刺锈、编织、书法、绘画等。在作业中避免选用红、紫、褐色等刺激性材料。
8.转移注意力,解除精神障碍:选择玩牌、下棋、养鸟、养鱼、娱乐和社交活动等。
9.提高自信心和自我价值观念:选择手工艺劳动及艺术性作业,如陶土工艺、针织、缝衣、首饰制作、扎花、木雕、镶嵌等。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我为什么要午睡?”
5岁的贝贝,并不算太淘气。但到了午睡时,便开始挖空心思为难人。一会说吃太饱,一会说要去厕所,好不容易哄上床了便说要小便。奶奶忍无可忍:贝贝你要闹到什么时候?而贝贝则满脸委屈道:为什么非要我睡午觉?
几乎所有父母都觉得午睡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但几乎大半孩子都跟贝贝一样,将午睡当成苦差事,甚至有些小朋友不肯上幼儿园,就是因为不愿意被迫午睡。
其实,对午睡的需求是因人而异的,不同年龄的儿童对睡眠时间的需求也不一样。通常2~4岁,需要的睡眠时间是11~12小时;5~9岁,是10小时左右。对一部分儿童,晚上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即使不睡午觉,其生长发育也不会受到影响。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孩子白天精力充沛,没有睡意,就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午睡。睡不睡,可以由孩子决定。
每天午睡半小时足够
午睡不是必需的,但是,科学规律的午睡,对大部分儿童来说是非常有益的。那么,如何养成正确的午睡习惯呢?午睡时间最好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因为时间太长会扰乱生物钟,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测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午睡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孩子夜间的正常睡眠,而且会削弱他们的大脑活动,影响其心智表现。在测试中,睡午觉时间越长的孩子,解决难题的数量越少;晚上睡觉越晚的孩子,他们的表现也越差。此项结果与另一项调查不谋而合。调查发现,白天午睡的孩子夜里入睡时间会推迟39分钟,到周末会推迟得更晚。这些孩子早上起床也很费劲。
因此,如果孩子午后困倦,便要午睡,但一定要适度,不要影响晚上正常的睡眠,以免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心智健康。
下一页推荐阅读:孩子很“小气”怎教育
美国开始学习中国午睡
儿童午睡习惯的养成与环境、习俗有很大关系。在中国,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白领阶层也常因此受到影响。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睡得太晚,结果仔细一问,这些孩子的父母睡得更晚。对这些晚上睡眠时间短的孩子来说,午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过去在美国,儿童大多像成人一样没有午睡习惯。因为有的美国人偏激地认为:午睡是一种“陋习”,标志着“懒散”和“不求进取”。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在家长的支持下开始午睡。不少幼儿园把午睡列在每天的课程表里。美国儿童之所以睡起中午觉来,原因之一是受到亚裔移民作息习惯的影响。其次,健康学家早就发出了警告,指出美国人(特别是少年儿童)普遍存在睡眠时间不足的问题,午睡则可起到弥补作用。
传统教育总是先教会孩子认字、造句、读书,再教孩子写作。老师们经常感到许多写作原则对孩子们是没有多少帮助的,诸如“开门见山”“抓住中心思想”“描绘生动”“注意结尾”等等,对孩子们来说,永远是稀里糊涂一锅粥,不解决任何问题。孩子们尽了很大的努力写出来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的。偶尔遇到有一定写作才能的孩子,有良心的老师不会认为这是他们培养的结果,他们只是给孩子有益的激励。为什么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有写作才能呢?责任在父母,只要父母热心帮助,孩子的写作能力会迅速提高,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作家。
孩子在童年时充满了幻想。每当孩子听到一个优美的故事、一段美丽的童话,都会产生无限的幻想。在孩子头脑中,星星会从天上掉下来,草木动物都会说话,万事万物都有温暖的家。孩子在自己头脑里的缤纷世界编造故事。家长应该激励孩子把这些故事讲出来,能讲故事的孩子,写作能力自然也会高。
孩子通过说来描述事物,当他用语言来描绘他头脑中的幻想时,他想极力反映出头脑幻想中的真实面貌,便会自觉地注重和发掘语言的功能,一遍遍地讲述,使孩子对语言的作用有了难以言传的感知,在讲述中孩子学会了使用语言。
父母很容易帮助孩子走出写作困境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童话环境。比如,在宁静的夜晚点上一根蜡烛,在孩子的床头上安一些漂亮的小灯泡,在墙上贴一些童话情景的画片。“童话”环境会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这时,他思绪激荡,双眸发光,语言流畅而又滔滔不绝。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些新的词汇。孩子讲故事常常感觉词汇不足或者词不达意,父母要及时提供“能源”。父母根据孩子编童话的内容提供那些色彩鲜明和有音乐韵律的词汇,让孩子在描述中琢磨出语言含义的奥妙,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父母要跟孩子比赛讲自己编的童话。孩子会认真听你讲述,他自己也在头脑中构思。孩子会迅速吸收你讲的故事中的精彩部分。但不要让孩子跟着你的思路跑,父母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讲述引导孩子一步步提高。
在孩子五岁时就要训练他的写作头脑,功夫深浅全在父母。当孩子认识上百个字时,就让他提笔写作。从喜欢吃的食品到天气,从喜欢的玩具到小伙伴,从高兴的事到想做的事…让他以之为题材,详细描写,把要说的话都写出来。让孩子们在写作中体会到乐趣。
孩子们在文章中,会词不达意,错别字无数,写不出的字他们会用代替品或干脆空下来,有时甚至把稿纸弄得面目全非,让人看后不知所云。这一切都不要紧,孩子正在学会用文字来表达思想。他正在学习想什么写什么的过程。他慢慢知道,提笔写作不是一件难事。
孩子写作最需要父母的鼓励。孩子在写作中自然会错误百出,父母用不着花大力气去纠正。你看了他的作品,说:“不错,这句写得优美极了。”孩子会非常看重你这个“伟大读者”的意见。他还希望再写作,写作得更好。
美国所推广的“完整语言教育法”,把读、写、听、说四者合为一体。让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写作文,让他们自己组成“作家小组”。研究表明,孩子们在写作中,不受限制,写自己喜欢写的任何题目,而且无论长短,只要表达出他们的思想时,他们会更容易学会阅读。孩子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来写文章,他们会更有责任心,感到他们比较成功,因此,他们也就更有信心。
孩子学习写作不单是课堂里的事,父母应该知道:
父母能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尽管父母不一定是作家。
让孩子尽情表达,并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不要强迫孩子遵循“写作原则”。
从写生活开始,越细越好,不必强调思想性。
在课堂上作文得了低分无关紧要。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一)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概念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幼儿数概念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2.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比如,有些父母,总怕宝宝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宝宝或是抱着宝宝。这样一来,宝宝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宝宝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宝宝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父母挺身而出,为宝宝讨公道,这种看似对宝宝的爱,会使宝宝今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宝宝,就要从小做起,让宝宝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宝宝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宝宝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宝宝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宝宝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宝宝的智力发展,宝宝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宝宝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宝宝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宝宝。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