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讲解下幼儿过早开发智力易产生厌学情绪,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 tulaoshi.com - 分娩 】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成长的前四年,要发展出一生50%的学习能力,构建主要的学习途径,以后的学习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但是,这部分最关键的学习能力,不是通过学习认字和数学这些抽象知识培养出来的。
人类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从最早的语言、绘画到象形文字,再到文字,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从他自发的涂鸦、绘画,再发展到学习文字和算术这些抽象的东西,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人为的早期智力开发,并不能提高孩子的智商
现在很多早期智力开发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大都是上个世纪的研究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期追踪观察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人为的早期智力开发,并不能取得提高智商的预期效果。
2007年,美国社会学家发表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人为的干预可以在短期内把智商提高七八分,但是当人为干预消失后,这些被提高的智商基本上会降回来。”
2007年8月华盛顿大学公布研究结果,“小小爱因斯坦”系列对孩子的智力成长有负面作用;8~16个月的孩子,每天看1个小时此类DVD,其掌握词汇的能力就会降低17%。
美国心理学家对“以学习知识为主导”和“以社会交往为主导”的学前班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5岁时,前者比后者培养出来的孩子认识更多的数字和单词,但是到了6岁,这一优势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在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上,后一组孩子具有明显优势。
过早让孩子学习抽象知识的危害
影响孩子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建立。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学习的好坏,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否主动积极地思考。思考能力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知识性学习来获得的。孩子从一出生,就通过感受身边的世界开始了自主学习,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每个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早认识文字和数字这样抽象的符号,他的注意力就会更多地集中在这些抽象的事物上,不会更好地去了解和感知身边的世界,不仅不能感受到很多真实美好的事物,更有可能缺少理解、归纳和判断的主动性和能力。
孩子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感觉经验、获得形成清晰概念的能力之后,才能具备正确判断的基础,理解事物内在的联系。当孩子还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时,让他过早地学习知识,他当时虽然记住了,但是根本吸收不了。这就好比,我们给小树浇水,可是,我们浇的这种水,根本不能被树根吸收,然后,水多了就要溢出来。如果给孩子灌输的知识太多,他不仅吸收不了,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阻碍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
孩子天生就会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会尽自己的可能去探索和发现周围的事物。当孩子还没有对真实世界具备足够的观察和体验时,如果过早地进行抽象知识学习,会把孩子的注意力人为地转向对抽象符号的关注,从而丧失很多在真实世界中的体验和思考。
如果反过来,让孩子经过对实物的充分体验后,他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符号和抽象思维的理解和认知,而且孩子整体的思维体系,在前几年中已经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孩子就能够结合身边的实际去展开学习,是孩子发自内心的需要,兴趣高、效果好。
我认识一个孩子,2岁就学习了数学和文字。这个孩子不管在哪里,他的注意力总是停留在数学符号和文字上。走在路上,他只看路牌和公共汽车上的数字和站名,在小区玩耍,只看健身器械使用说明上的文字和数字,几乎不关注其他的事情。在这个孩子画的画中,只有数字,没有其他的内容,他的思维已经被抽象的内容束缚住了。后来,那位妈妈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后,每个周末都带他去没有抽象符号和文字的郊外,只为了能让孩子不被文字和数字吸引,更多地去体会真实的事物。
过早的智力学习,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正常发展。
孩子的各种能力需要并行发展。由于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强调某方面的能力,其他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过早进行智力学习,孩子的其他能力,比如音乐才能、运动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和损害。
孩子在4岁以前,需要完成包括:感官、语言、大动作和细微动作、秩序、社会规范等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学习,孩子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是很多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需要在真正属于他们的“游戏”中去学。
实际感觉经验不足,会带来情感方面的问题。
孩子出生到这个世界以后,他需要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然后,通过这些自身的感受,积累感觉经验,形成最初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日子里,随着外界给他的信息越来越多,他会再不断去调整。
欲速则不达——家长急于让孩子提前学习抽象知识,还有一个代价,就是损失了培养做人的潜在素质,如:好奇、热情、开放、灵活、想象力、创造力和朝气等等这些天性。如果在童年时期,孩子没有机会发展这些素质,那么长大后若要重新培养这些素质,就很难了,会事倍功半。
在抽象学习之前,孩子需要充分接触真实的世界,通过大量的游戏和运动,来发展他们的感觉器官、大脑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提前的抽象学习可能造成孩子感觉经验缺失,这将破坏人类天性中的爱、兴趣、好奇心和同情,从而可能会导致冷淡、孤僻、漠不关心、迟钝、
缺少同情心和麻木不仁。
过早的读写算活动,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尽管这些知识性学习的过程,可以设计得很有趣,但是,抽象的智力学习本身,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活动,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紧张,需要消耗孩子很多内在的能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上的正常发育。
正常的孩子也会常常得病,比如感冒,这是孩子建立自身免疫力的一个过程,但是,孩子会很快痊愈,而且病愈之后会更加强壮。相比之下,智力开发过早的孩子,由于内在能量被大量消耗,会更加容易感染疾病,身体素质更差,心理上也更加脆弱。
孩子们凭借他们那不同凡响的想象力任意描画,就好像上帝把着那孩子的小手,我们无法预见到那笔落在何处,它实在令我们惊异。
这就是说孩子的艺术潜力是天生具有的,它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挖掘。而在另一个意义上,我们更看重的则是绘画对孩子智力启蒙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因为绘画不仅需要靠孩子的手和眼,而且还需要运用脑子,通过手和脑的协调,把所见的想象的事物反映在画纸上。这令孩子们欣喜,他们发现自己竟然能够在一张纸上创造这么多有趣的现实中所遇见的东西。这便引起他们更多的联想和力图准确地画出他们心中喜爱的事物。人们发现,正是在画画的动手动脑和观察中,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
英国美术教育家赫伯特曾说:绘画是人的本能,是人生活在社会上的根基:而重视绘画创作活动的教育,则是全面教育的基本原理。这段话告诉我们,人最初的智力开发是以绘画为原始基础的。因为爱美是人的天性,而孩子对于世界的渴望和认识,通过绘画表达得非常完美。这与成人的某些方面似乎有着一致性,而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的想象力更接近真纯,不染尘俗,所以更大胆,富于梦幻色彩。在他们的梦想中,似乎没有不可能的事情,而成人则受着现实中的种种观念、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限制。
孩子醉心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他们希望把它复制和再现出来。孩子的绘画,是他们内心世界中的一个十分独特的范畴。这种独特性不是成人能够以某种世俗眼光所能概括出来的。
当然,孩子同样对身外世界发生的一切充满兴趣,而绘画的内涵也正是基于他们天性中的好奇成分:一些图像需要他们去认识,一些背景需要他们去想象。作为孩子,一张白纸涂满了,他的某部分好奇心也就得到了一时满足。也许他们更愿意把已画好的图画扔到一边,再去涂抹另外一幅,以至在墙上、玻璃上、桌布上,凡是够得到的地方,都展现他无边无际的美好想象。
作为父母或一般大人,若想进入孩子的世界,经常会面临一些难题。他们中许多人由于不注重孩子天性中某些藏得很深的“纯艺术”气质,而很难进入孩子制造的神话天国中,并且不接受这些歪歪扭扭的五官、飞上天空的河流、长在房子上的眼睛。于是做父母的便自以为聪明地谆谆告诫孩子们:河流为何不能飞到天空上,眼睛为何应该长到鼻子上方,小鸡小鸭应该在篱笆里面吃米而不是站在篱笆门上找虫子……大人们急于想把自己经过仔细透视和测量出来的这些形象,深入到孩子那幼小无知的梦一般的想象中。这无异于使一个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孩子,收拢一双叉开的小腿走标准的成人步伐,也就是说扼制那孩子刚刚得到的一点点自由和美感——而自由自在地涂抹,随心所欲地想象,正是孩子走向智慧王国的出发点。他们这时不需要清晰地看见世界的每一扇门窗,他们能得到一个轮廓并且大致地想象那个轮廓,就已获得了相当的人生经验。我们已经看见了他们所描绘的世界——那是大人所无注比拟的。因为,大人看得太清晰了,用所谓“人生经验”“艺术经验”等标准塞满了整个脑子,不存在令人想象的“空白”的余地。因此,他们的画笔便也顺着脑子里面清晰的充满逻辑的思路,“惯性”般地描画下去。我们也听说过那些“返璞归真”的大画家,他们一生不断变化的绘画风格,正是为了打破头脑中固有的模式而重新加以组合。毕加索的。几何变形”’齐白石的“衰年变法”,都成功地创造出近乎儿童式的纯真。所不同者,这些画作更多是靠思想和智慧完成的。
这也使我们想到,在孩子随心所欲地“想象”和“涂鸦”时,父母该做的事情是:
微笑着观察。也许你的欣赏便是孩子步入绘画大门的动力,他们需要你的重视。
鼓励他们,欣赏他们,不论孩子们画得多么糟。
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孩子画画最忌讳的就是“循规蹈矩”。不必要求“基本功”,那些东西可能是束缚孩子的枷锁。
不必要求准确。
带孩子去大千世界中周游吧,大自然是他幼小心灵的最好老师。
编辑推荐:
4岁是孩子学画画的最佳时期
如何激发孩子的绘画才能
如何激发孩子的绘画才能
早教相关推荐 |
||
如何让宝宝变得更加聪明,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从宝宝出生开始,父母就在为打造“天才宝贝”而寻觅良径。大脑研究的专家也证实多年来的观点:早期的社交和情感经验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在宝宝成长的各个关键时期鼓励和支持宝宝多多接触周围的事物是开发智力的金钥匙。
适时刺激大脑很重要
研究表明:通过不断地刺激大脑,可以使大脑飞速发展。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可用以下四种方式循序渐进地刺激宝宝大脑——
低度刺激:让宝宝观赏花草、听音乐等,有利于开启宝宝的心智。
中度刺激:观看电视大赛、智力比赛等,可培养宝宝观察、欣赏、鉴别及语言表达能力。
高度刺激:插花、下棋、饲养小动物等,可以磨砺宝宝的耐心和鼓励开动脑筋。
更高度刺激:吟诗、作画、木刻、石雕、泥塑、演奏乐器、练武术、踢足球、搞小发明及航模等,可培养宝宝的求知欲、应急能力和创造精神。
智力发展的几个阶段
0—1岁,训练声音辨别
宝宝出生1周后,就能辨别出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4周后就具有对不同声音的辨别力。
训练方法:
1.在宝宝睡醒后,精神很好时,朗读诗歌给他听。
2.经常唱歌或放音乐给宝宝听。
3.经常对宝宝说话,教他人物或物品的名称等。
4.经常带宝宝到户外聆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如狗叫声、喇叭声、自行车铃铛声、门铃声等,并向宝宝一一解释。
5.模仿动物的叫声,鼓励宝宝模仿。
6.利用游戏的机会,让宝宝辨别从各个不同方向传来的声音。
7.多与周围的人接触,让宝宝感受不同的声音特点和模式。
0—2岁,训练动作发展
训练方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1.宝宝3个月时,在他小床的上空悬挂一些玩具,使宝宝双手能够抓到,锻炼他的手眼协调功能。
2.宝宝6—7个月时多创造爬的机会,如让宝宝俯卧着,放一两件玩具在他前方,吸引他向前爬,尝试着去抓取玩具,以促进他动作的发育。
1—3岁,训练口语发展
训练方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1.引导宝宝注意大人说话的声音、嘴形,开始模仿大人的声音和动作。这时主要是训练宝宝的发音,尽可能使他发音准确,对一些含糊不清的语言要耐心纠正。
2.引导宝宝把语音与具体的事物、具体的人联系起来,经过反复训练,宝宝就能初步了解语言的含义。如宝宝在说“爸爸”、“妈妈”时,就会自然地把头转向爸爸妈妈。
3.利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物向宝宝提问,如散步时问问树叶是什么颜色等,并要求宝宝回答,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4.鼓励宝宝多说话,耐心纠正宝宝表达不完整或不准确的地方。
2—4岁,锻炼计数能力
训练方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1.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机会,经常数数给宝宝听,如给宝宝糖果时、上下楼梯时。
2.借助不同的物品,如手指、积木等,和宝宝一起数数,增加宝宝对数字的感性认识。
3.利用生动的形象,教宝宝认识数字符号,如1像筷子,2像鸭子,3像耳朵等。
4.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宝宝做,如让宝宝从数字卡片中找数字。
5.运用具体实例,教宝宝加减法,如用苹果、积木等演示。
6.提供足够的实物材料,让宝宝自己动手,寻找数字间的联系。
父母手则——开发智力的辅助工作
1.保证营养,也就是注意食物的“益智配方”。宝宝从出生起大脑就需要不断地吸收各种帮助大脑发育、发展的营养元素,ARA和DHA成分对脑部和视觉发育非常重要。
2.多进行益智游戏,用游戏和玩具,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学习方法,向宝宝输送精神营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孩子的脑部潜能,升级孩子的智力。
3.多和宝宝交流。在宝宝玩游戏的同时,亲人的参与很重要,父母的爱心和耐心能够很好地诱导宝宝投入到游戏当中,将精神营养和物质营养有机地联系起来,给予宝宝最大的安全感和最好的心灵沟通。
前段时间,少年宫兴趣班报名爆棚,前20名热门课程可谓一签难求。棋艺逐年升温,今年少年宫棋艺的报名人数挤进热门课程前10位。有关人士称,孩子一般从4岁开始学围棋。孩子学围棋后,智力得到开发,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力和成败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勤于思考问题。”该人士说。
4岁开始围棋启蒙
“孩子一般4岁开始学围棋较好。”某棋艺培训中心张主任说。虽然孩子不识字也能学会围棋,但由于4岁孩子的接受程度较强,所以孩子4岁学围棋较适合。
围棋会令孩子觉得枯燥吗?“不会。最主要是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张主任说。他表示老师会通过玩游戏、讲故事和活泼的语言表达令孩子爱上围棋课。
好动和好静的孩子皆宜
相对于武术、游泳等兴趣班,围棋要求孩子更加定性,难道好动的孩子就不能学围棋?“孩子只要有兴趣,无论是好动或者好静都适合学围棋。”张主任说。他解释,如果孩子对围棋感兴趣,好动的孩子在下围棋时也可很专注。“通常围棋获奖的孩子都是调皮的。”张主任补充说。而好静的孩子下围棋,可锻炼意志力和胜负观。
“学习围棋需要家长和小朋友双方面有兴趣。”某幼儿园的园长说。她告诉记者,幼儿园都会邀请家长和小朋友一起试听围棋兴趣班。如果双方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才会报名。
据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下一盘棋的时间会增多,从最初的5分钟到半小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会增多。由于下围棋要高度集中,有关人士建议每隔10~15分钟,家长长和老师应让孩子休息或换一种方法让孩子放松。
孩子更懂得思考
“孩子学围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勤于思考问题。”张主任说。有关人士称,学围棋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学过围棋的孩子,数学能力和其他孩子是有区别的。”张主任说。
“围棋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力。”园长说。既是园长也是家长的她用自己孩子的经历举例:“儿子学习围棋后,思维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想象力。上小学后,孩子的数学也比其他同学强。”
据了解,3~6岁的儿童处于思维的前运算阶段和逻辑思维的萌芽阶段。围棋具有多样性、不确定性。从一手棋考虑到整个棋局,孩子都需自己的理解、判断、分析和想象,这有效弥补了孩子因为年龄结构、知识层面、生活经验造成的不足,有利于改变孩子的思维结构和大脑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学围棋有益于增强包括数学在内的理科能力、空间知觉等智力的提高。
培养了孩子的情商
“围棋要求孩子坐下思考,这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园长说。此外,围棋也锻炼了孩子的自信心。园长表示,不少学围棋的小朋友都会参赛并获奖,在这过程中加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围棋需要两个人才能完成。孩子在对弈的过程中,输棋在所难免。孩子输棋产生情绪,老师应如何在旁引导呢?“让孩子自我调节。”张主任说。在这过程中,孩子除了判断下棋的对与错之外,还培养了成败感。张主任称,这是一个较好的素质教育。
此外,围棋可培养孩子的耐心,让孩子定性,这在好动孩子的身上尤为明显。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早教小常识:父母情绪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1.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做任何避让的吵架动粗,或者家长与他人吵架动粗,都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和恐惧感。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会让孩子精神高度不安, 心理会滋生不安全的感觉。因而,家长们必须谨记不要或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动粗。
2.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最大靠山,父母对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安全感和成长信心。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者经常表露颓废的情绪,会使孩子过早接触到 社会或生活方面的压力,会让孩子心理产生不安全感,对生活怀疑或颓废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因此伴随孩子的成长,会让孩子身心过早受到不该承受的压力。因而,特别需 要提醒家长朋友们,无论你暂时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孩子的健康发育,请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颓废的情绪。
3.不要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
有些家长经常毫不避讳地在孩子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这些家长以为,孩子年幼不懂事,在他们面前责骂或批评他人对孩子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上,这不仅是一种非 常不好的处世方式,更是一种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不良教育方式。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对于家长日常正规教育产生怀疑,也会让孩子因此也学会这种不良的处世方式, 会扭曲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4.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一些家长朋友性格比较极端,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比较偏激,往往会在孩子无所避讳地发表过激的语言。心理专家认为,家长过激的言语和情绪会让孩子的心理也往偏 激的方向转化,会让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因而,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不要在孩子面前用偏激的语气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677.html
看过《幼儿过早开发智力易产生厌学情绪》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